修行必須探究自己的心

修行必須探究自己的心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

|法談摘錄|泰國解脫園寺|2019年6月30日|

修行分為兩種類型:奢摩他和毗缽舍那。訓練讓心寧靜是奢摩他類型的一種;而訓練心安住,是另一種奢摩他——認識了解心。

所以,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都得學習“觀心”。

獲得禪定的這門功課,叫做心學——即探究自己的心:必須(能夠)區分何種心是善的,何種心是不善的?善心(的特質)是輕鬆、柔軟、敏捷、迅速的,勤奮地感知境界,毫不懶惰,它能夠老老實實地感知境界,感知後,不會去干擾境界;不貪、不嗔、不迷失的心,這些是善心的特質。

善心有兩種:一種是帶有智慧的,另一種是不帶智慧的。

在我們修習禪定時,心是寧靜舒適、靜止不動的,跟單一的所緣在一起,這種情形並沒有開發智慧;但如果是安住型的禪定,心是一,然後看見各種各樣的所緣作為被觀察的對象,始終在不斷的變化,這樣叫做開發智慧。但如果心是一,所緣也是一,就沒有開發智慧,雖有覺性在,卻沒有智慧。

三藏經典裡說:如果可以入定,他就已經有智慧了。但在實修方面,如果我們的修行沒有契入毗缽舍那,是不能稱之為“有智慧”的。

因此,(即便)因為心是善的,也仍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不帶有智慧的,另一種是帶有智慧的。

怎樣才稱為“修行”?

怎樣才稱為“修行”?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

|法談摘錄|泰國解脫園寺|2017年8月13日A|

中國人看起來很用心,興致也很高。學法的興致很高是非常好的,懶懶散散就不好了。但是在隆波看來,中國人的弱點是想得太多,喜歡問問題。

事實上,法無法依靠思維來學習,也不能依賴於去詢問別人。

真正的學法是透過探究自己——慢慢的體會自己的身與觀察自己的心——來學習的。要洞悉身與心的實相,它們真的是“我”嗎?我們真能指揮它們嗎?它究竟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在實際的情形之中觀察,才能被稱為“修行”。假如只是坐著思維和分析,那並不是修行,只會讓心更散亂。所以,要不斷地自我探究、不斷地自我觀察,這樣才稱之為“修行”。

這個身體呼氣,覺知自己;這個身體吸氣,覺知自己;這個身體行、住、坐、臥,覺知自己;身體動、身體停,覺知自己。苦、樂生起在身,覺知自己;苦、樂、不苦不樂生起於心,也覺知自己。心中生起善法,比如有覺性、有智慧、有信仰的時刻,覺知;心中生起貪、嗔、癡等不善法時,也覺知。

不斷地這樣覺知,不停地這樣探究,就會看見身與心的實相——此身不是“我”,只是我們臨時從世間借用的一堆物質。比如,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是世間的物質,我們呼吸的空氣、喝的水,也是世間物質。我們把這些物質放入身體,又排泄掉一部分。物質元素不斷在體內新陳代謝,一旦新陳代謝停止,身體就會消亡。如果只吸氣而不呼氣,身體會消亡;只進食而不排泄,身體也會消亡;喝水之後如果排不出去,身體就無法維持。因此,我們的身體只不過是從世間臨時藉用而已。

學法就是從事實與實相之中學習。實相就呈現在此身、呈現在此心。

我們要不斷地觀下去。

心充滿了無常,始終在變——眼睛看見色,我們的心會變;耳朵聽到聲音,我們的心會變;鼻子聞到氣味、舌頭嚐到味道、身體去接觸,心同樣會變;當我們的心跑去“想”,心也會變。因此,心一直處於變化之中。

眼、耳、鼻、舌、身、意接觸所緣時,心不停地變化——時苦、時樂、時好、時壞。不斷地觀察和體會就可以發現,我們無法指揮讓心只有快樂,也禁止不了心痛苦;我們無法指揮與命令心一直是好的,也禁止不了心會變壞。反复的探究身心的實相——身不是“我”,是世間的資產,只是被暫時藉來使用;心也無法被操控,並不真在我們的掌控範圍之內,而是始終處於動盪變化之中。

當我們看見它們處於動盪變化之中時,稱之為照見“無常”;看見我們掌控不了它們,稱之為照見“無我”。如果常常看見身和心的實相,最後心會發生質的變化。比如,原先我們活在顛倒夢想中,誤以為身體是“我”,是屬於“我的”,稀里糊塗地拼命尋找快樂,一生幾乎沒有喘息之時,拼命在尋找快樂、逃離痛苦。可是智慧一旦生起,看到快樂是臨時的,拼命找到也不過如此,不久便又消失,接下來又要再去尋找別的快樂,這個生命也未免太過於疲憊了,因為它想要獲得快樂或討厭痛苦。

事實上,痛苦也是無常的,沒有哪種痛苦是永恆的。比如有人失戀,感覺世間一片灰暗、了無樂趣,活不下去,自認為要痛苦一輩子——其實這不是真的,只會發生在小說裡。實際上,失戀的痛苦是臨時的,什麼都不用做,它很快也會變成“過眼雲煙”。

如果心願意接受“痛苦只是臨時的”之實相,那麼當痛苦生起時,心不會焦躁不安。痛苦尚未來臨時,心也不擔心痛苦將至。這樣的心是舒坦的,將會契入真正的寧靜與祥和——不對快樂感到飢渴,也不討厭與害怕痛苦,於是心就擁有了快樂與寧靜。

當我們洞悉到身的實相與心的實相,接下來,心契入真正的寂靜與祥和,這是源於洞見到身心的實相而獲得的寧靜,這種寧靜就是涅槃。

讓心成為僧!

讓心成為僧!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

|法談摘錄|泰國解脫園寺|2017年1月7日|

隆波剛開始教法時,有些祖師大德反對,認為隆波教得太難了——教導居士們布施、持戒就足夠了,最難也不過是教導如何靜坐來讓心寧靜,可是這已經做不到了,並不是輕易就能做到的(隆波笑)。教導要布施、持戒、靜坐修禪定,僅僅這樣都已經做不到了,不可能再談及開發智慧,那是浪費時間。

有些大德的言辭非常犀利,會說“那就像是把水潑在狗背上”。誰曾經養過狗?給狗洗過澡嗎?用水灑在狗背上後會如何?滴水不沾,對嗎?它真是厲害啊,竟能一滴不留。

然而隆波並不相信,因為隆波就是從居士起開始修行的,隆波明白一點——如果在家居士能夠聆聽到真正的實修之法,根器利的人是可以提升的。並不是每位在家居士都“孺子不可教”,也並非每位出家僧都“天賦異禀”,對嗎?愚不可教之僧有嗎?沒有。那不是僧,愚不可教怎麼可能成為僧呢?愚不可教之僧是不存在的。

僅僅持有袈裟、缽、三衣去找尋剃度師剃度, 宣告“成為僧”,那僅僅是外殼。人能夠在45分鐘內成為僧嗎?(南傳授比丘戒儀式一般是45分鐘)45分鐘剃度結束後成為“僧”,卻依然不是僧,僅僅只是世俗的稱謂而已。

成為真真正正的僧,像我們這樣穿成白色或黑色也是行的。女眾能夠成為僧嗎?女眾也可以。因為並不是以身體去成為僧,不管身體是男人、女人,是變性人,是雙性人,心全都能夠成為僧。有些人聽到這句話就喜形於色了。即便是同性戀中的男方或女方,也都能修行。並不是以身去成為僧,而是以心——智慧圓滿的心,生起圓滿的七覺支的心。

要想能夠圓滿七覺支,就需要圓滿念處,圓滿四種念處中的任何一種念處即可,並非必須修學全部四種——身、受、心、法。修習任何一種,最終都能契入聖諦,都能來到同樣的一點。

要想能夠圓滿念處,就要訓練發展覺性。選擇用於拴住心令其有覺性的工具,比如呼吸,就可以使用安般念來發展覺性。有覺性是為了覺知身、受、心、法,覺知是為了看見事實,生起智慧,直至心保持中立,這稱為“覺支已經圓滿”。心契入中立,最終就會解脫——心會完全的放下。

這不會太難,但如果不曾聆聽,就會難於上青天。如果剛開始聽,也許會感到發懵,發懵就知道發懵,如此而已。然後便會看見——發懵自行生起,自行滅去。發懵有其原因——想得很多,如果不想很多,就不會發懵。體會到了嗎?有些人特別擅長懷疑,有些人從未懷疑過——雖然這也很值得懷疑,因為不想什麼,整天傻乎乎、樂呵呵的,沉醉其中。這些人整天恍恍惚惚的,從未懷疑過什麼。而擅長懷疑的人,是特別喜歡想的人。問說那一類更好?沒有哪一類更好。

我們無法選擇成為哪一類。無論是哪一類,都要有覺性,去及時地、如其本來地知道,頻繁地努力訓練,然後就會知道——佛陀真的存在,法與僧真的存在。心抵達真正的法之後,憶念到法,就會知道——法與心是“一”;憶念至僧,也會知道——僧與心是“一”。

是僧或者不是僧,取決於心。剛才已經講過——身披僧衣,並非是真正地成為僧,僅僅只是世俗的界定而已。

法、僧與心融為“一”,那麼佛陀呢?佛與心是“一”嗎?佛陀擁有什麼?佛陀擁有圓滿的智慧,佛弟子遠遠不及;佛陀具有偉大的慈悲,佛弟子沒有那麼多,佛弟子只有一丁點慈悲,而佛陀的慈悲無窮無盡;佛陀擁有純淨無染,佛弟子也擁有同樣的純淨無染。一旦想到佛陀與弟子們都擁有同樣的純淨無染,就會感覺——心與佛融為一體。因此,佛、法、僧融為一體,解脫自在的心,純淨無染的心,與三寶融為“一”,我們就擁有了牢固的皈依處,它們完全是一體的。當“明”與“解脫”圓滿之後,我們就會如此看見。

這些是祖師大德們的教導,隆波只是將它們分享出來,事實上,他們並沒有開示說要分享出去,他們只是一對一互動時開示的。隆波看看大家的臉,看起來都非常聰明,也許是想要學習的,至少可以先記住。但並非是為了與人爭辯而去記住。如果法被用來與人爭辯,那麼法就蕩然無存了,煩惱習氣反而會更健壯。法無法被拿來與人爭勝負,誰怎麼講,那是他的事,隨他去。我們返觀自己的煩惱習氣,心會更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