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愛,止於心(問答部分)

始於愛,止於心(問答部分)

法音聽錄組

法音錄 2020年1月10日

阿姜給尊者: 好, 進入下面的環節, 一問一答。

學員A : 頂禮尊者! 我想問一個有關於禮敬三寶的問題。我是一名維持教室秩序的法工, 去年的課程中有一個活動, 就是結緣佛牌, 在維持秩序的過程中, 我注意到有一些新生在接佛牌的時候沒有跪著接。雖然我自己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但我知道每個人禮敬三寶的方式是不

同的, 所以不能勉強。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 如果我的高度高於佛牌的高度, 我的身體和心理上是有非常強烈的壓迫感的。所以想請尊者就這個事情慈悲開示, 感恩!

阿姜給尊者: 你所理解的應該跪著去接佛牌, 這是對的, 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從姿態上表現出對三寶的恭敬心。

因為結緣給大家的佛牌其實是一個像徵, 它可以讓我們憶念到三寶, 包括這上面( 教室一側的佛台) 的佛像或者其他大弟子或菩薩們的塑像, 我們看到了之後就會憶念起三寶。也就是說, 如果什麼東西會讓我們想到三寶, 我們也要對那些事物表現出恭敬心。

我們在表達我們的那份恭敬心的時候, 表現出來的方式往往就是我們的姿態會放得比較低。在亞洲地區表達恭敬的時候會有亞洲人獨有的一些方式, 也就是會合掌, 然後把自己身體的姿態放低。

假設這裡有法師坐著, 如果我們想從法師的前面走過去, 我們不是昂首挺胸地走過去, 而是要有一些恭敬心, 而且要把自己的身體稍微放低一些地走過去。或者比如去接佛牌, 我們往往會跪著往前走, 去接佛牌。 但這並不是強迫大家必須要這麼做, 而是按每一個人自願去做、去表現的方式。

你作為維持秩序的法工, 如果你看到誰的表現方式並不是很合適, 你可以過去向他作一些介紹, 只是在介紹的時候, 要真的懷著一份悲心去分享。

因為看到他的那些表現方式不是特別合適, 他正在播種一些不好的身業, 然後我們懷著一份悲心去提醒他, 跟他作一些分享。至於他會不會按我們說的去做, 那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跟他分享之後, 他真的意識到自己的表現不合適, 然後他很願意按照我們的建議去做, 我們也會開始在心裡生起隨喜心, 隨喜他。但如果我們跟他分享之後, 他並不按我們說的去做, 無論他找的是什麼樣的理由, 那時候我們要做到的就是捨心, 也就是慈悲喜捨的捨。

這裡的捨心的意思就是說, 這是他自己造的業, 他要自己接受相應的果報, 在他造的那個業裡, 我們沒有任何的份。但並不是說, 你活該, 我提醒了你, 你不聽。 那不是慈悲喜捨的捨。

真正的慈悲喜捨的捨是, 明白到一切眾生都隨業流轉, 也就是說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 他今天播種了這樣的業, 自然會獲得相應的果報。大概明白嗎?

學員B : 老師剛剛講的心一次生滅一個剎那的那個部分我大概聽懂了, 我觀的時候心裡會去說我剛才迷失了, 這個念頭其實也是迷失, 那我要怎麼去觀這個念頭?

阿姜給尊者: 我們大部分人看到境界之後, 心裡往往都會說的, 你會嗎?

學員B : 對, 我會說好多。而且我還會知道這個是嗔, 那個是迷失, 這個是貪, 這個是什麼什麼, 我還會分類。

阿姜給尊者: 很正常。

學員B : 所以當我去界定它的時候, 那一剎那其實我也是迷失了, 對吧?

阿姜給尊者: 知道的時候就是知道, 變成語言或文字的形式時, 已經屬於心在造作了。在我們現在這個階段, 心裡在說它迷失了、它是貪嗔癡, 我們不需要對這個狀況過於認真。只是我們心裡要明白一點: 在界定的時候, 那時候已經不是覺知的片段了。

但是這是阻止不了的, 它想說, 就類似於努力地點那個人的名, 說那個人叫陳超。因為記不住名字, 所以就不停地叫“ 陳超” “ 陳超” “ 陳超” … …

不用不停地去唸他的名字, 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他, 等到對這個人已經非常熟悉了, 哪一天他從門口走過, 只要瞟一眼就知道這傢伙又來了。

煩惱習氣也是一樣的, 最開始我們往往會點它的名, 這是很正常的。時間一久, 我們就懶得再點它的名了, 就只是知道有某一個東西它生了之後就滅了。正如喬陳如尊者開法眼之後所感嘆的: 有某些東西生起了, 然後它就滅掉了。

但是別急著變成那個樣子, 而是說如果現在它在界定、在說, 那就先隨它去。因為記得還不夠牢, 然後我們就去不斷地去覺知, 去知道, 別急於牢記它, 明白嗎?

學員C : 我的情況跟他的有點類似。我生起嗔心的時候, 首先我的心臟會在一瞬間有疼和發緊的感覺, 所以有嗔心的時候, 我基本上能夠迅速地知道。但有時候比如生起羨慕、嫉妒或者是驕傲等等, 就比較模糊, 這些情緒過去之後, 我通過思維發現剛才好像是生起這種情緒了。

剛才尊者講到模模糊糊地覺得有什么生起了, 好像又不清楚, 我就是這樣的情況。好像一定要在身體上有什麼比較強烈的感覺, 我才能記得住。

阿姜給尊者: 哪個清楚就去知道哪個。

如果我們是透過觀呼吸著手修行的, 一旦生氣, 我們的呼吸節奏就會改變, 那時候我們首先捕捉到的是呼吸的節奏, 觀呼吸, 觀身體的感受或者是看到身體的變化會更加清楚。比如緊張的時候就會看到心臟怦怦怦地跳, 就會看到身體的變化。 或者恐懼的時候心跳得比較明顯, 這又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心跳的感覺。

這麼去觀也可以, 也就是說哪個清楚就去觀哪個。這樣觀下去, 最後我們也會發現: 出現這個狀況之後, 除了心跳, 身體會有這樣的感覺以外, 同時還有恐懼心在裡面。然後就會既觀到身, 也觀到心。那沒有錯。

還有另外一層, 錯就錯在我們在覺知的時候沒有保持中立。 比如我們緊張, 希望它不要緊張, 這時候就沒有保持中立, 要知道自己沒有保持中立。

學員D : 頂禮尊者, 我再問一下, 我緊張的時候就感覺到心臟的跳動, 是要等到緊張結束後去感覺它的生滅, 它不受控制, 來了就走… … 這是思維吧?

阿姜給尊者: 如果緊張, 知道緊張, 緊張是不會滅掉的。 如其本來面目地去看見它就可以了, 滅不滅是它的事情, 我們的職責只是去知道它。

在覺知的時候, 我們的心臟開始跳動了, 並不是在我們覺知到的那一剎那, 心臟就停止跳動了, 不是那樣的。它如果繼續跳下去, 這很好, 我們只需要去知道。

學員D : 好, 感恩尊者!

學員E : 我想請問一下尊者, 昨天在隆波寺廟的禪堂裡的時候, 尊者剛講完法, 我站起來的時候, 不小心把自己的釦子按碎了。當時我有一絲覺知, 從禪堂出來以後, 我的心裡總是很忐忑: 在那麼神聖的禪堂, 我怎麼不把那些碎片撿起來呢? 我的心裡很慚愧。

阿姜給尊者: 但現在什麼也補救不了了。星期六去的時候, 如果它還在那個地方, 你就把它撿起來。那也等於是一個教訓, 它在提醒我們: 如果我們在當下那一刻覺得有什麼事情是應該做的, 就應該馬上去做, 否則機會一旦錯過, 就徹底錯過了。

事實上不僅僅是這些事情, 我們生命中有很多的事情, 一旦錯過了某一些機會, 就徹底錯過了。我們要對每一個剎那都非常重視, 也就是說, 心每一個剎那在生滅的時候, 時間從我們的生命中流過的時候, 不要沒有從中獲得任何利益就讓它徹底地流逝了。

佛陀開示得非常細緻, 他講到每一個心識剎那, 講到那種程度了。這是對那些心比較細膩的人的開示。如果對那些心還比較粗糙的人開示, 就會說別放任日子那樣白白地流失, 別讓每一天白白地流失, 沒有獲得任何利益, 哪怕是從裡面獲得一丁點好處, 也還湊合。 也就是說, 要讓善法也偶爾能夠生起一下。

但是像你這種情況, 就只能講到每一個心識剎那了。

學員E : 我當時是有一點覺知的, 但是因為那些碎片特別小, 所以就沒有撿。

阿姜給尊者: 就是了, 哪怕只是那麼一丁點, 也別輕易地就那麼放過它, 否則一旦那件事情過去之後, 我們的心就會不舒服, 對嗎?

學員E : 對。

學員F : 尊者上次開示到心自然的狀況就是會記住上一剎那發生的事情, 比如看到一個人的同時討厭他, 如果有覺知, 就會記得嗔心生起了, 如果沒有覺知, 心只會記得這個人特別討厭。

今天尊者進入禪堂的時候, 我覺得我很喜歡阿姜給尊者講法, 然後心裡很喜悅, 當時我就有一點覺知到這可能就是那種情況。之前的心有愚癡, 沒有如實地覺知到有喜歡生起, 而是直

接把這種印象和這個人聯繫起來, 說這個人是我喜歡的, 所以他來了我要好好聽。我想確認我的理解是否正確。

翻譯: 你的問題是什麼?

學員F : 我想確認我的理解是否正確。就像上次尊者舉的胡劍的例子一樣, 看到這個人, 如果沒有正確的覺知, 就會認為這個人很討厭。看到尊者的時候, 是不是因為我之前沒有覺知到心喜歡, 所以下一次看到他的時候只會記得尊者特別好? 我的理解是對的嗎?

阿姜給尊者: 對的。

學員F : O K ! 尊者慈悲, 大家慈悲, 我可以再延伸一個例子嗎? 昨天讓我們疊荷花, 我的心就特別開心, 躍躍欲試, 心想像我這麼心靈手巧的人, 肯定疊得特別漂亮。結果疊的時候卻並不容易, 疊得也不太好, 心就特別鬱悶。今天又要串花串, 老師一提起要串, 心馬上就很鬱悶, 就說不想不想。我覺得是因為心對昨天的那種不爽有記憶, 所以它就對此避之唯恐不及。

我在生活中也是這樣, 因為之前對工作有不爽的體驗, 所以我會害怕工作, 對工作有恐懼。這是不是同樣是因為心沒有正確的覺知? 它錯誤地把那件事情和那種感受聯繫在一起, 覺得那件事情就是會讓自己很不爽, 雖然實際上工作做起來並沒有那麼讓人難受。

阿姜給尊者: 在心裡有不快的時候, 本身也是缺失覺性的狀態。它真正的原因是我們在背後有一份期待, 期待我們疊完的荷花必須要美, 必須要漂亮。一旦它不漂亮, 我們就失望了; 一旦失望了, 就生起了嗔心; 一旦嗔心生起, 心就苦了起來; 一旦心苦了, 只要是與此類似的活動, 就一概都不喜歡了。

真正的根源在於我們期待結果必須要好, 對嗎?  就像我們修行一樣, 我們期待修行之後心必須要很好, 必須要很亮堂, 必須很愉悅, 一旦心不好, 就苦了, 一旦心不亮堂, 就苦了。我們並沒有以一份學生的心態去學法和修行, 沒有以一顆保持中立的心在學習— — 好也行, 不好也行, 只求可以有機會去知道它。

我們會有一份期待, 有一份期許: 我只能去覺知到那些好的事物。 就是這個在欺騙我們。好、快樂、寧靜, 就是它們在欺騙我們。如果是對於人, 就是帥, 有錢, 能力很強, 那些東西在欺騙我們— — 這是開玩笑的( 尊者笑) 。

正如修行一樣, 我們有這樣一份期待: 心必須要快樂、 要好、 要寧靜, 一旦它不快樂、 不好、不寧靜的時候, 我們就不會快樂。但事實上, 那些不好、不快樂、不寧靜是事實, 由於有那樣一份期待, 當這些事實一旦呈現, 我們就會一直處在悶悶不樂的狀態。

我們要重新提醒自己: 好也行, 不好也行, 只求有機會能夠知道它。疊荷花的時候也一樣, 荷花疊出來的效果好還是不好, 好也行, 不好也行, 我已經全力以赴了。

學員F : 剛才聽尊者唱誦的時候, 我會覺得尊者的聲音也很好聽, 我當時覺知到了心裡的喜歡, 但是能看到心還是有那種趨勢: 把悅受和這個人聯繫在一起。 是不是我們現在這種愚癡、沒有開發智慧的心, 它仍然會這樣做?

阿姜給尊者: 在喜歡什麼的時候, 我們的心跟那個喜歡的事物在一起, 那會是禪定生起的近因。如果你是很快樂地跟那個讓你有快樂的所緣在一起, 時間久一點, 就會獲得禪定。

要讓這種快樂僅僅產生在聽的過程中, 別讓這種快樂變成了貪欲, 心想: 咦, 這個師父念得太好聽了, 直接把他帶回家, 讓他在家裡念。那就變成了貪欲。聽到念經的聲音有快樂, 僅僅是在聽的過程中有快樂, 那就已經足夠了。

正是這個原因, 在做早晚課的時候, 我們才會用一點唱誦的形式, 這樣我們在做早晚課的時候就會非常快樂。一旦我們在念誦的過程中有快樂, 就會有禪定。因此才會建議大家可以去唸誦, 因為在念誦的過程中如果有快樂, 就會獲得禪定。

時間已經到了, 那師父就以念誦的方式來結束今天的課程。請允許師父把剛才念的那一段佛陀的開示念給在座的每一位聽, 大家一邊聽巴利文, 一邊去體會裡面的含義。

Dūraṅgamaṃ的意思就是心會跑很遠;Ekacaraṃ的意思就是心每次生滅一次;Asarīraṃ的意思就是說心屬於名法;Guhāsay的意思就是它一直寄居在這個洞穴裡, 也就是一直寄居在我們的身體裡;Ye  cittaṃ  saṃyamessanti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要持續去學習和探究我們的這顆心, 也就是要去學習、去探究、去研究這顆心;Mokkhanti mārabandhanā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最後就會脫離魔掌, 徹底地擺脫所有的苦。

師父接下來開始念了( 尊者用巴利文唱誦) 。

善哉善哉! 願在座的每一位最後都可以脫離魔掌!

全文結束

聲 明

文章轉錄自微信公眾號“禪窗”法布施的音視頻。為便於閱讀且符合書面表達,我們對其進行了後期    編輯校對,內容未經課程老師及譯者審校,準確性未得到確認,若存在任何錯誤或偏差,完全歸責於整理者,望讀者知悉與明辨,並請不吝指正。本文嚴禁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嚴禁擅自節選或改編,轉載請註明出處。

始於愛,止於心(二)

始於愛,止於心(二)

法音聽錄組

法音錄 2020年1月4日

智慧也是相同的。智慧生起的近因是正確的禪定。也就是說, 心一旦安住之後, 就真的可以如其本來面目地去看到那些境界或狀態。

心安住之後, 如果來觀身, 就會看到身是身, 或者是一堆什麼東西, 然後知者就會分離出來。在心安住的那一剎那來觀身, 名和色就會立馬分離。

那一刻發生的時候, 也許並沒有文字去描述究竟什麼是什麼, 但是會清楚地照見到身體是屬於身體的部分, 身體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 還有另外一部分— — 作為觀者的心。觀者的心裡也許還含有邪見, 以為那個心是我, 但是會清楚地照見到身體是被觀察、被覺知的對象, 身體不是我。

在心安住的時候, 如果看到煩惱習氣, 就會看到煩惱習氣僅僅是一種名法, 它跟觀者的心完全是不同的部分。無論你是否知道這個煩惱習氣的名字, 你都會清楚地知道它跟心完全是分離的。

最開始的時候, 我們往往會看到煩惱習氣不是我, 但依然會覺得那個知者的心是我。繼續訓練下去, 繼續去發展覺性, 去修習禪定, 那些境界和狀態就會不停地教育我們, 最後我們就會發現心一會兒變成知者, 一會兒變成想者, 一會兒變成緊盯者, 不停地如此交替。

所有的境界和狀態最後就會來不停地教育我們的心, 讓我們的心變得聰明, 最後我們就會看到事實: 無論是能觀還是所觀, 它們都只是自然生起的現象, 它們各有各的分工, 各有各的職能, 裡面沒有個我。到了這個程度, 就稱為得到了第一階段的法, 佛教裡的專業術語稱之為初果須陀洹。

要想來到這個階段, 一定要有精進、忍辱, 不斷地去培養、去提升我們的戒定慧。要想擁有這些, 就一定要有一個基礎的東西, 也就是善法欲。

我們看到了我們要得到的結果的好處, 我們也清楚地了解到要想獲得那樣的結果, 必須播種什麼樣的因。真正動手實踐的時候, 我們就會對自己的心和身投入很多的注意力。尤其是那些散亂型的人, 他們要重點學習的是心。

佛陀有過一段開示, 在早期的禪修中, 師父已經講過了。這是佛陀對那些心很散亂的師父們講的, 他說心有這樣一個特質, 也就是它會跑得很遠。

我們的心會跑得很遠嗎? 心可以環遊全球, 甚至可以沖出地球。 比如嫦娥奔月, 即便原本是在這個地方, 但是她也可以奔到月亮上去。

心可以跑得非常遠, 但是它一次只能去一個剎那。 它要想跟嫦娥一起奔月, 先是在這裡。 它是一個片刻、一個片刻的。

知道心去到月亮上了, 知道的那顆心就已經是另外一個片段了。 知道的那個剎那的心也會滅掉, 然後就繼續去想別的事情了。 比如我們心裡會有類似於配音的聲音, 說剛才去散亂了, 那本身已經是在散亂了。

心是不停地處在生滅的狀態的, 而且它一次只能生起一個剎那。 在真正覺知的那一念, 心是沒有說什麼的。去界定剛才散亂了, 那已經是另外一個片刻了。能明白嗎? 它們是不同的片刻。

心看到宋, 生氣了, 那是一個剎那。另一顆心要想生起, 這顆生氣的心就必須先滅掉。 事實上, 並不用去處理它, 使它滅掉, 它本身就是生滅的。只是說在訓練的階段, 我們需要有一點點人為、刻意的成分去知道剛才的心是生氣的。

假設這一念心看到宋, 生氣了, 然後滅掉。 接下來新的一念心生起之後, 我們刻意地去看前一念心是生氣的, 這個新生起的一念心裡是帶著覺知的。

在它看的那一瞬間, 它的工作已經結束了, 還來不及說話。要想去界定剛才生氣了, 或者念誦所謂的“ 生氣啦, 生氣啦” , 或者看到剛才有嗔心了, 一定要等這顆覺知的心先滅掉, 才可能出現後面的這些。

所以佛陀對那些很散亂的師父們開示的偈子, 就是說心會跑得很遠, 但是它是一個剎那一個剎那地生滅的。有兩種特質了。

第三種, 它無形無相, 它屬於名法。 意思就是說我們無法用眼睛看, 或者用耳朵去聽心究竟在哪裡。這樣是不會知道的。或者去聞心在哪裡, 也找不到。我們只能用同樣屬於名法的東西去感知它, 這樣的名法稱為覺性。

事實上, 在訓練的早期, 稱為覺知自己。隨著我們不停地去訓練, 直到我們的心最後能夠牢記境界, 牢記到當這個境界生起之後, 覺性就會自動生起, 那時候就屬於能夠記得、能夠憶起境界, 這才是覺性真正的定義。

佛陀還教導要去看心的另一種特質, 也就是第四種特質。

複習一下, 心的第一個特質是跑得很遠, 第二個是什麼? 每一個剎那隻能生起一次。 第三個是它屬於名法。 一旦說到心是無形無相的, 是屬於名法, 那怎麼才能看到它呢? 所以佛陀就開示了它的第四種特質。佛陀說它在洞裡面, 意思就是說身體是心的洞穴。

既然它就躲在這個洞穴裡, 所以起步的時候就可以先觀那個洞穴, 也就是觀身體。比如觀呼吸, 在心走神的一剎那, 就會看到心走神, 在心跑掉的那個剎那, 就會看到心的跑掉。之所以知道剛才我們的心走神了或者跑掉了, 是因為我們剛才就守在那個洞穴門口。

但是這個洞穴有六個出口。 這六個出口是哪些? 眼耳鼻舌身心。它最頻繁地跑出去的那個出口是心, 所以我們就著重守在心門這裡, 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就不去觀其他出口了。  心呆在洞穴裡, 這個洞穴就是身體。因此, 我們依賴於這個身體, 是為了了解心究竟是什麼樣的狀況, 心會從哪個出口出去。

為了觀得簡單一點, 我們就不用去守六個出口, 直接去觀心那個出口就可以了。觀呼吸之後, 心一旦跑去想了, 及時地知道。覺知之後就立馬再次進到這個洞穴裡來, 而且不需要把剛才的那顆心拽到洞裡去, 因為剛才的那一念心已經滅掉了。剛才已經講過了, 佛陀所開示的心的幾個特質中的第二個就是它一次只能生滅一次。

我們繼續去觀身、觀心。在觀身的那一剎那, 是一個片段, 很快我們就會走神, 在走神的那一刻, 又是另外一個片段了。在覺知的時候, 覺知是另外一個片段。在我們覺知的那一個片段, 前面的迷失已經滅掉了。我們並不用把過去的那顆心再拽到那個洞裡去, 因為這樣的工作已經不存在了。而且覺知的心也會滅掉。無論是迷失的心還是覺知的心, 我們都根本無需再對它們做什麼了, 我們只需要讓那個洞裡再重新生起一顆新的心就可以了。

我們隨時準備好去學習和了解心接下來準備幹什麼, 以一份學生的心態, 有善法欲在背後驅動我們不斷地去對我們的身心進行學習和了解。

能記住嗎? 心有哪四種特質? 好, 來複習一下。它跑得很遠; 它是一剎那一剎那地生滅的; 它是名法, 只有覺性才能捕捉到它; 它藉居在這個身體裡。佛陀並沒有開示到這裡就結束了, 佛陀還開示道: 如果我們不停地去學習、認識和了解這顆心, 最後我們就會脫離魔掌。

那些非常散亂的出家眾在聽完佛陀的這一段開示之後, 就證悟了初果須陀洹。誰已經開悟了? 噢, 可能必須要用巴利文。巴利文應該不用翻譯。

( 尊者念誦了一段巴利文) 這是巴利文。 因為當時聽佛陀講法的是印度人, 所以佛陀就會用當時印度人能聽懂的語言去為他們開示。

當時的那些弟子們為了能夠很容易地記住佛陀的開示, 他們往往會像作詞一樣對開示作一些修飾, 讓它聽起來更加優美, 類似於我們做早晚課的時候, 用的並不是我們平常說話的方式。 是這樣的狀況, 大家聽, ( 尊者用巴利文唱誦經文) 這就是唱誦的方式, 讓它聽起來非常優美, 便於記憶。

( 開示部分結束)

聲明

文章轉錄自微信公眾號“ 禪窗” 法布施的音視頻。為便於閱讀且符合書面表達, 我們對其進行了後期編輯校對, 內容未經課程老師及譯者審校, 準確性未得到確認, 若存在任何錯誤或偏差, 完全歸責於整理者, 望讀者知悉與明辨, 並請不吝指正。本文嚴禁用於任何商業用途, 嚴禁擅自節選或改編,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