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導引

一切都是隨順因緣的(下)

原創 法音聽錄組

法音錄  2019-10-16

還有另外一點需要強調的是, 一切都是因緣而生的。想獲得這樣的結果, 一定要在相應的因地上去做功, 才有可能獲得那樣的結果。想獲得涅槃, 一定要去圓滿地修學戒、定、慧。

證悟涅槃真正的重點在於智慧。但是智慧不會無緣無故生起, 智慧也是有因才會生起的。智慧生起的近因是心安住的狀態, 也就是正確的禪定。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老師們講禪定這一塊才講得非常多。因為如果我們擁有了正確的禪定, 也就是心能夠安住, 不久就會獲得智慧。

但是禪定也不會無緣無故生起, 禪定也是先要有因, 之後才有可能會生起。禪定生起的近因是什麼? 快樂是生起禪定的近因, 但是在有快樂之前, 還有其他的。

師父講給你們聽。在有快樂之前, 前面還有連貫的五種東西。

有心的愉悅, 巴利文稱之為“ 帕默” , 其實就是隆波帕默尊者的名字, 意思就是心的愉悅。感覺到了嗎? 每一次見到隆波之後, 我們的心就會非常愉悅。尊者的名字取得很好。事實上, 這裡的“ 帕默” 就是心的愉悅、敞開。一旦有了那種寬廣、愉悅, 心就會心滿意足。

它們是連貫的。先是心非常開闊、非常愉悅, 然後就會生起法喜。法喜滅掉之後, 就會生起放鬆, 心是不鬱悶、不苦悶的。一旦放鬆了、不苦悶了, 才可能獲得快樂。有了快樂之後, 才可能獲得禪定。所以在有快樂之前, 先是心的開闊、愉悅。

因此, 隆波在教導我們修行之前, 往往會讓我們先甜甜地笑。因為每一次想到要修行的時候, 我們就會修得非常苦悶。他看到了之後就會說: “ 不要不要, 推倒重來。” 他讓我們去做的是什麼? 先甜甜地笑。在甜甜地笑了之後, 我們的心就會打開。

並不是說要一直處在笑的狀態, 否則我們的臉就會酸。心打開之後, 就會有法喜, 就會心滿意足。心滿意足之後, 我們的微笑就會慢慢平復, 整個面部表情就會恢復平靜, 那稱為輕安, 就是非常放鬆。而不是說一直處在很開放、很愉悅的狀態, 那是不可能的。它一定要有接下來的一連串工作, 一定要來到心滿意足, 然後才會來到快樂。接著它才會繼續來到下一個, 也就是才會有禪定。

就好比一個人要穿越沙漠— — 中國有沙漠嗎? 誰的家在沙漠附近? ( 學員舉手) 你在哪個省? ( 學員回答: 蒙古) 你曾經去沙漠上玩過嗎? ( 學員回答: 去過) 你膽子真大。

佛陀有一個比喻, 一個內心正在受苦的人就好比一個正在穿越沙漠的人, 他渴得實在受不了了, 然後看到對面來了一個人, 他的身上全是濕的, 那時他就會看到希望。當這個穿越沙漠的人跟迎面過來的那個人相遇的時候, 他就問: “ 誒, 你的頭髮為什麼是濕的? ” 那個人說道: “ 前面剛好有一個水池, 我在那裡玩了半天水。”

— 旦他聽到這個消息, 就會生起帕默, 也就是心非常愉悅、非常放開。心很開放、很愉悅, 然後就會非常有信心, 接下來他就滿懷信心地去找那個水池。一旦看到前面的那個水池, 他就更加愉悅。一來到池邊, 他就一頭扎進水里, 心裡非常滿足。( 尊者表演在水池裡的人的快樂的表情。翻譯: 這就很難翻譯了, 因為師父表演得太形象了。)

他在池塘里的那個表情稱為法喜。喝水喝飽了之後, 他就想在岸邊找個地方躺下來休息一下。在他真正躺在岸邊休息、很放鬆的時候, 他心裡有快樂。躺著休息的時候, 他是有在覺知自己的, 那時的狀態稱為禪定。

這是一個比喻, 一個人在穿越無人的大沙漠時遇到水塘的感覺, 與一個修行人要真正進入禪定的時候的感覺是非常相似的。

如果回過頭來看我們自己, 我們覺得自己的生命太苦了, 充滿了苦, 就好比正在穿越無人的沙漠。然後我們聽到高僧大德說有離苦的路, “ 啊? 真的? ” 我們就會有法喜: “ 我也有機會離苦啊! ” 然後我們就按照他的教導, 不停地緊隨著他的步伐往前走。如果只是一味地沉浸在那份法喜裡, 就依然是到不了目的地的。不能只是一直笑著說: “ 水塘你過來吧, 水塘你過來吧。” 那是不可能的。我們一定要注入精進。

真正的禪定生起的過程就像流水線一樣, 一定先要有愉悅, 心要開闊, 然後就會有法喜, 接著就是輕安, 也就是放鬆, 之後才是快樂, 最後才會生起禪定。

正確的禪定一定是伴隨著覺性的, 所以我們需要訓練的另外一個部分就是覺性。覺性也是有因才會生起的, 而不會無緣無故地生起。

覺性生起的因是什麼? 是心能夠牢牢記得那些境界或狀態。牢記境界和狀態的意思就是, 比如如果誰是嗔心型的, 如果能看到生氣, 牢記嗔心這個境界和狀態就會更容易一些; 如果誰

是貪心型的, 常常訓練去看貪心, 牢記貪心就會更容易一些。意思就是說, 在心裡有煩惱習氣生起的時候, 我們要去覺知。常常地去覺知, 直到心最後能夠牢記那個境界。如果誰特別容易生氣, 如果常常去訓練, 心就很容易牢記生氣的狀態。誰如果走神很頻繁, 如果訓練常常去看到走神, 最後心就很容易牢記走神的狀態。

因此, 當煩惱習氣生起來的時候, 我們別去討厭它, 要就只是去知道。因為在知道的那一剎那, 我們就已經對它注入了一點點記憶。如果它生起得越頻繁, 我們能夠知道得越頻繁, 那就反而是一件越好的事。因為如果我們有常常地去知道, 我們就很容易牢記它。但是要稍微小心一點的就是: 如果我們沒有及時地捕捉到它, 當我們知道了之後, 有時候我們就做不到就只是去知道, 有時甚至會去控制、去打壓它。

有時候煩惱習氣太過強勁, 往往會導致我們容易破戒。在我們真正去壓制的時候, 我們並沒有做到就只是去知道那個境界, 所以那時我們對那個境界是沒有註入記憶的。那它記住了什麼? 它僅僅只是記住了剛才煩惱習氣之所以會滅去, 是因為我用了這樣一個方法。大概明白嗎?

比如第一念心看到翻譯, 生氣了, 然後它滅去了。第二念心看到前一念心生氣, 如果就只是去知道, 知道了之後它就會滅去。看你們的臉有點發懵。心每一次生起來覺知所緣, 它滅去的同時, 會儲存對前一個覺知到的所緣的記憶。

假設看到胡澤( 化名) 生起了嗔心, 因為他比我更帥, 而且他還會說泰文, 他準備來泡泰國的妞了。第一念心看到胡澤, 不喜歡, 其實是有嗔心的, 它也會滅去, 但是在滅去的同時它會儲存記憶, 那它記住什麼了?

第一個答案是記住胡澤太帥了, 他不好。第二個答案是記住了有嗔心。第三個答案是記住了胡澤不好, 同時有嗔心。誰選擇第一個答案? 舉手! 誰選擇第二個答案: 記住了嗔心, 有在生氣? 誰選擇第三個答案: 既記住了胡澤不好, 也記住了生氣? 人數同樣也很多。誰沒有答案? 發懵, 對嗎? 發懵了, 知道發懵嗎? 如果發懵知道發懵, 你就已經得分了, 選擇其他三個答案的人卻不一定。

剛才已經講過了, 心知道什麼, 就會記住什麼。心看到胡澤, 就會記住胡澤。它沒有看到生氣, 它只是在看到胡澤的那一刻生氣了。只有新的一顆心生起之後看到前一念心生氣了, 它才可能記住嗔心, 明白嗎?

— 般的人僅僅只是記得張蔭( 化名) 是這樣的, 陳曉( 化名) 是這樣的, 鄭殊( 化名) 是這樣的, 一般的人從來沒有去看或者記住自己心裡是貪還是嗔。所以我們每一次去看的時候, 每一次都在不停地增長自己的煩惱習氣。看到這個人生氣, 看到那個人起了貪心, 我們就不停地在增長自己的嗔心和貪心。常常看見, 常常地想, 就會記得非常牢— — 並沒有去記住自己的煩惱習氣, 而是記住這張臉真的很討人嫌, 這就是我的敵人, 一進門就知道這樣的髮型肯定就是這個人了。記住的是人, 沒有記住煩惱習氣。

但是對於一個發展覺性的人而言, 他既看到了人, 同時也看到了煩惱習氣。他的第一念心看到了這個人, 接下來生起的新的一念心看到前一念心是有煩惱習氣的。這樣的話, 我們跟人打交道, 看到這個人好的時候, 我們就會生起貪心, 看到那個人不好的時候, 我們就會生起嗔心。如果我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常常去看, 我們就會越來越多地認識我們內心的煩惱習氣。

有嗔心嗎? 在有嗔心的時候, 我們記住的是自己有嗔心還是那個傢伙不好? 我們往往會記住那個傢伙不好, 對嗎?

所謂的記住嗔心就是能夠感覺到剛才有嗔心, 我們就是很正常地繼續活在這個世間。別刻意把自己做成一個已經徹底沒有了煩惱習氣, 看到所有的一切都是如如不動的人, 別這麼幹。因為事實就是: 我們依然是一個煩惱習氣極其厚重的凡夫。一定要對自己誠實。但是對自己誠實並不代表有什麼話就直接脫口而出。比如一看到胡澤就脫口而出: “ 胡澤, 你怎麼這麼幹啊? ! ” 這是什麼? 這是在造口業。這只是個假設, 師父並沒有真的對胡澤生氣, 因為他其實很可愛。

在我們看到生氣的時候, 我們並沒有記住那個讓我們生氣的人, 而是記住了生氣。在座的各位有沒有誰只有生氣, 其他的煩惱習氣一概沒有? 那些貪心很重的人應該不會只有貪心, 同

時也會有其他煩惱習氣, 對嗎?

但是如果常常去看, 就能大概區分: 這是貪心, 這是嗔心, 這是散亂。這稱為在看到每一個煩惱習氣獨有的個性, 就好比我們能夠清楚地區分胡澤是這樣的長相, 翻譯是那樣的長相, 我們能夠清楚地區分他們兩個不同。雖然他們同樣都是中國人, 同樣都是男人, 但是他們是不同的個體。比如範娉( 化名) 和吳溪( 化名) 同樣都來自中國, 同樣都是女人, 但是她們的長相不一樣, 而且名字也不同, 我們能清楚地區分她們誰是誰, 因為她們的長相不同。

煩惱習氣也是一樣的, 貪跟嗔不一樣, 嗔跟散亂不同, 散亂跟萎靡不振不一樣, 萎靡不振跟法喜也不同。每一個境界都有屬於它們自己的獨特個性。

貪心生起來的時候, 就會產生一種拉力, 把我們的心跟所緣緊緊地拉在一起。假設看到翻譯之後生起了貪心, 然後就想跟他靠得近一點, 在心和所緣之間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吸力。看到翻譯之後生起了貪心, 就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比如看到溫殊( 化名) 之後生起了貪心, 那種拉力的感覺跟看到翻譯之後生起貪心是同樣的感覺。雖然對像已經換了不同的人, 換了不同的長相, 但是它們所呈現的特質是相同的。一旦看到了胡澤, 不要! 這就是在心跟所緣之間產生了一種很強的排斥力。

我們能夠清楚地區分它們之間在相互吸引的, 是貪心, 它們之間在相互排斥的, 是嗔心, 這稱為看到了貪獨有的個性, 看到了嗔獨有的個性, 能夠清楚地區分這是一回事, 那是另外一種情況。這在經典裡稱為特性, 也就是每一個煩惱習氣所特有的個性。

要想能夠牢牢地記得這些境界和狀態, 就一定要常常地去看見這些狀態。如果嗔心有頻繁地生起, 就能夠很容易頻繁地記住嗔心的狀態。一旦心能夠牢記嗔心, 接下來嗔心生起的時候, 就算我們沒有刻意要去訓練, 覺性也會自動地運作。這屬於正念的覺性, 屬於八支正道裡的覺性, 也就是在沒有刻意的情況下能夠看到境界。所以經典裡才會記載, 覺性生起的近因是心能夠牢牢地記得那些境界或狀態。

但是在訓練的階段, 一定要有一些刻意和有意的成分, 要去訓練自己知道剛才我們心裡發生了什麼。這稱為處在累積資料、累積資訊的階段。 如果常常去累積那些資料, 儲存那些記憶, 最後就能夠牢記那些境界和狀態。

在修行的過程中, 除了看到每一個境界獨特的個性之外, 我們一而再, 再而三地反复去看, 最後會看到所有的境界和狀態都具有一些共性。最開始我們會看到貪跟嗔不同, 但隨著不停地觀, 最後我們就會看到無論是貪還是嗔, 它們都有相同的一些特徵: 它們同樣都生了就滅。這在經典裡稱為看到了所有境界和狀態所擁有的共性。這時候我們就從有覺性的階段直 接過渡到了有智慧的階段, 而且這裡的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 而是毘婆舍那的智慧。所以覺性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

總結一下: 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因才會生起的, 所以我們要想獲得什麼, 就一定要在這個事物相應的因地上去用功。要想能夠證悟涅槃, 一定要有戒、定、慧。要想擁有智慧, 必須要有正確的禪定。正確的禪定是指心安住的狀態。禪定生起的近因是快樂。

因此, 如果我們修行之後鬱悶了, 苦悶起來了, 我們就要徹底把它推倒, 因為鬱悶並不是生起禪定的近因。把它推倒後乾什麼? 甜甜地笑。甜甜地笑的時候還並沒有快樂, 那隻是一種愉悅, 一種心情的放鬆。當心慢慢恢復到平常狀態的時候, 才會有法喜、有輕安, 然後才會有快樂, 這個時候才可能可以修習禪定。

覺性生起的近因是什麼? 是能夠牢牢地記得那些境界跟狀態。事實上, 我們並沒有去區分那個境界和狀態究竟是善的還是不善的, 只要它能夠常常生起, 我們能夠常常看見, 最後我們就能很容易牢牢記住它。而我們的什麼會生起得非常頻繁? 是善還是不善? 不善。

但是每一個人的不善也是不同的, 那我們就去看自己。誰是嗔心型的, 就常常去看自己的嗔心; 誰如果有貪, 就常常去看貪; 誰散亂, 就常常去看散亂; 誰常常走神, 就常常去看心的走神。常常去看某一個境界的意思並不是不去看別的, 而是同時也要看別的, 但是因為它常常生起, 所以就自然能夠常常地看到它。

生起的境界是好還是不好, 在發展覺性的階段, 並沒有最終的衡量標準。只是說如果它不好,然後我們透過身與口表現出來,破戒了,這個不好。 如果生起來的無論是好還是不好,我們都能夠及時地知道,那就全部都是對的,都是好的。因此我們別去分別,別去選擇,我們是真正地如其本來面目去看到有什麼發生,真的去如實觀。

聲明

本篇文章轉錄自微信公眾號“ 禪窗” 法布施的音視頻。為便於閱讀且符合書面表達, 我們對其進行了後期編輯校對, 內容未經課程老師及譯者審校, 準確性未得到確認, 若存在任何錯誤或偏差, 完全歸責於整理者, 望讀者知悉與明辨, 並請不吝指正。

0
    購物車
    沒有任何東西返回索書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四念處學會隱私權政策。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