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修行安般念圓滿四念處?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
安般念有數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聚焦於呼吸本身,直至呼吸停止乃至變成光明,這稱為“遍作相”;一旦變成光明,則稱為“取相”;最終可以把玩光明,令其擴大與縮小,稱之為“似相”——至此,稱之為“近行定”。
心系光明,稱之為“尋”;心與光明打成一片,稱之為“伺”;生起喜、樂、一心——不再飄往別處,便進入初禪。但這條路並不是為修習四念處而設置的,它只是一條訓練禪定、寧靜或是導向產生神通的路。
如果只是覺知呼吸本身,這是風遍;如果覺知鼻孔,這是空遍;最終變成光明再去觀光明,直到可以把玩光明,這又是遍禪。
所有的“十遍禪”最終都會變成光明,而後心會入定——但這僅僅只是為了獲得休息,並不是為了修習四念處。
為導向修習四念處的安般念是——
以安住成為觀者的心來觀身體呼吸,
看著身體在呼吸,
心安住為觀者,
不斷地這樣訓練,
就會開始看見身體是一部分,
心是另一部分,
(身與心)開始分離,
進而看見
身是無常的、苦的與無我的;
作為觀者的心也是無常的、苦的與無我的。
有覺性地看見身體在呼吸,稱之為修習身念處,心是觀者,持續深入下去,心就會快樂起來,並有覺性地去知道快樂生起了。呼氣而有快樂,知道;吸氣而有快樂,知道;心安住作為知者與觀者——這稱為修習受念處。
如果正確地修習安般念禪定,就會看見“念處”。佛陀的措辭極為精準,所使用的是“安般念禪定”一詞,這是源於修習安般念的禪定,而且是正確的禪定,並不是外道隱士那種一味導向光明的禪定。
心一旦快樂,就會看見“滿意”在趁虛而入;心快樂了,就會生起滿意感,而後要有覺性去及時知道那個“滿意”,“有覺性及時知道滿意”——這是在修習心念處,及時去知道心的造作,時而造作好,時而造作壞,對快樂產生喜歡——是在造作“貪”,隨著深入訓練,我們將會進一步看見:無論是名法或色法,它們都不是“我”——正在呼吸的身體、苦樂的感覺、煩惱習氣等等都不是“我”。
比如滿意生起,那是因為有煩惱習氣,而它們並不是“我”,作為知者的心也不是“我”,如此,修行就已經提升至法念處——既有色法,也有名法。
因此,我們在呼吸時,若有覺性不斷地去覺知“呼吸”,便能夠圓滿四念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