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導引

法談摘錄系列︱《奢摩他》篇

原創隆波帕默尊者

禪窗翻譯組 禪窗 2019-05-28

01

記住這條原則:

若能觀心,就去觀心;

若無法觀心,就去觀身;

既無法觀心,又無法觀身,

則修習奢摩他,這是最後的防線。

2010年11月27日A

00:21:39~00:21:50

02

我們較為欠缺的是禪定,有待加強。

居士欠缺的另一項是:修行的持續性。

每天都要訓練禪定。

無需深定,不是指看見這個或那個的禪定,

而是訓練心與自己在一起的

“心安住的禪定”。

2011年3月18日B

00:00:00~00:00:32

03

緊盯所緣的禪定不會讓心生起智慧,

但會增強定力,使心獲得力量。

如果正確地訓練“緊盯所緣型”的禪定,

心就會寧靜下來,

有力量、有定力、神清氣爽,

準備好後去輕輕鬆鬆地開發智慧。

2010年10月10日B

00:04:58~00:05:19

04

僅僅只是看見苦、樂來了就走,即生即滅,

就足以證悟阿羅漢了。

2012年10月10日B

00:25:40~00:25:46

05

別去刻意呵護,要輕輕鬆鬆的。

如果修行之後緊張、苦悶,就說明修錯了。

何時無法觀心,就不要強迫去觀。

可以觀身——

看見身體點頭,看見身體左轉右轉。

如果也無法觀身,就修習奢摩他。

若不知道該如何著手,也可以念經,

不斷念誦也是一種奢摩他。

或者常常憶念佛陀、佛法、高僧大德,

憶念那些我們曾經有過的善行與美德,

這些全是修行奢摩他。

2008年2月13日

00:30:01~00:30:41

06

禪定源自於快樂。

2011年12月10日A

00:14:42~00:14:43

07

我們訓練是為了獲得安住的心,

但並非迫使安住持續不斷。

而是要去看見——心有的只是迷失。

心終其一生都在迷失之中,

因此我們才會以為

它是恒常不變的那“一顆”。

直到“安住之心”滲進來,

將“迷失之心”切斷成一個片段、一個片段的,

於是我們看見:

迷失之心即生即滅,

覺知自己的安住之心,也即生即滅。

無需維護“安住之心”,厭惡“迷失之心”。

要頻繁反復地去觀,

直至照見所有的心一直是生生滅滅的,

如此才是領會了法。

2011年12月11日B

00:06:30~00:07:04

08

要通過訓練讓心安住。

“禪定”意即“心安住”。

2011年12月16日

00:30:12~00:30:15

09

禪定可能與善心一同生起,

也可能與不善心相伴生起——

壞人也能生起禪定。

覺性則是純純粹粹的善法,

伴隨覺性生起的,必定是善心。

因此,有些法能在兩邊生起,

而有些法只能生起在一邊。

比如,貪、嗔、癡只能生起在不善這邊,

覺性與智慧只能生起在善這邊,

而禪定是中性的,善與不善,兩邊都行。

2010年10月10日A

00:10:07~00:10:47

10

我們要明白兩個詞:

止禪——緊盯所緣的奢摩他的修行;

觀禪——照見三法印的毗缽舍那的修行。

2010年11月12日

00:11:41~00:11:50

11

智慧並不會無緣無故地生起。

智慧生起的近因是什麼?

禪定。

而禪定有兩種:

止禪——專注於所緣;

觀禪——照見三法印。

2010年10月10日B

00:03:47~00:04:17

12

奢摩他可以修,

但須知道自己是在修奢摩他。

那些走上岔路的人其失誤正是在於:

明明修的是奢摩他,

卻誤以為是在修毗缽舍那。

就是在這裡犯了錯。

2012年8月24日B

00:18:36~00:18:44

13

記住:

苦悶的心是無法修奢摩他的。

心若想要寧靜,必須先有快樂,

因為快樂是生起寧靜的近因。

佛陀的教導極為細膩——

什麼是因,什麼是果。

想得到如是果,須具備如是因。

若想讓心獲得寧靜,

就要讓心快樂地和一個所緣在一起,

且必須是善的所緣。

2011年4月8日B

00:08:48~00:09:03

14

聖道生起時,心必須擁有正定。

正定即是觀禪,伴隨著智慧。

2012年8月25日

00:03:59~00:04:07

15

以念誦“佛陀”來使心寧靜,

以觀呼吸來使心寧靜,

以觀腹部升降來使心寧靜。

這些方法是讓心寧靜于單一所緣,

寧靜于“佛陀”,寧靜于呼吸,寧靜於腹部。

這稱為“止禪”,屬於奢摩他的修行。

2010年10月10日B

00:08:17~00:08:32

16

當下正在迷失,感覺到了嗎?

2011年3月19日A

00:01:18~00:01:29

17

如果有次第地修習禪定,

在心安住之後,就會得到“知者”;

如果及時知道“心跑去想了”,

“知者”也同樣會生起。

這兩種“知者”具備同樣的特性,

只是穩定性不同。

源自於禪定的“知者”會獨立凸顯,

甚至能持續幾天,

但不超過7天,

之後就會退失。

如果及時知道“心跑去想了”,

則會得到一刹那的“知者”,

再次知道“心跑去想”,

“知者”會再生起一刹那。

這兩種禪定具備相同的特性,

後者稱為“刹那定”,

前者屬於“安止定”。

心從“安止定”退出之後就會處於近行定,

“知者”會獨立凸顯。

同樣是“知者”,

因修習方法的不同,

它們的品質與穩定性也不同。

如果無法進入前者的禪定,也不用害怕。

能夠獲得後者——“刹那定”中的“知者”,

對於證悟阿羅漢來說,也已經足夠了。

2011年12月16日

00:24:29~00:25:32

18

生氣屬於嗔心,是煩惱習氣的一種。

要及時地知道。

2010年10月10日B

00:39:45~00:39:50

19

戒、定、慧足夠的時候,禪定會自行生起。

在聖道生起的刹那,即便不會修習禪定,

心也會自動進入禪定。

有些人始終無法入定,

聽隆波開示說必須有正定,

就擔心今生沒有機會了。

並非如此。

我們要發展覺性,

刹那刹那地生起“覺知自己”的心,

這稱為“刹那定”。

將“刹那定”累積到一定的量,

心就會自行進入禪定,

並在其中根除煩惱。

2010年11月14日

00:15:14~00:15:50

20

禪定不會導向解脫。

禪定只是工具,讓心獲得力量。

2011年2月26日A

00:09:26~00:09:36

21

具備觀禪——

心安住於心,心成為觀者,

就會看見色法與名法,

照見一切所緣都在活動變化。

所緣,即“一切被觀察的事物”。

2011年8月26日A

00:23:11~00:23:31

22

記住:必須“一”心、“一”所緣,

才能算修行奢摩他。

“一”所緣的意思是單一的所緣。

有上百個所緣,就不是修奢摩他。

2011年4月8日A

00:08:39~00:08:48

23

有些禪定感覺很像涅槃——

假冒偽劣的涅槃,有入有出。

有時修習禪定,呵護心直至空,

就以為空空的心就是涅槃。

2011年3月19日B

00:03:03~00:03:21

24

有些人修行後,

心亮堂起來,沉浸在空無之中,

光明、廣闊、輕鬆、快樂,

他們以為這就是涅槃。

這個境界稱為“空無邊處”,

它只是臨時存在的,而後就會退失。

2011年3月19日

00:03:24~00:03:46

25

有些人不是緊盯“空”,而是緊盯“心”,

這又是另外一種奢摩他,

稱之為“識無邊處”,即緊盯“知者”。

如果這樣,“知者”會永無止境地重疊下去,

會讓我們感覺

識蘊可以無窮無盡地重複下去。

2011年3月19日B

00:04:22~00:04:42

26

觀身不淨,

並不是毗缽舍那的修行。

2011年5月27日

00:18:09~00:18:12

27

有些人進一步修行,則會看見:

送心進入“空”,而空是被覺知的對象,

送心去呵護“知者”,也依然感到是累贅,

於是便拋下被觀的所緣,也捨下知者的心。

什麼都不再執著,卻又執著於“不執著”:

既不執著心,也不執著所緣。

這稱之為“無所有處”——

是另一種形式的奢摩他,是無色界定。

如果沒有足夠的覺性與智慧,

也會誤以為它是涅槃。

2011年3月19日B

00:04:43~00:05:26

28

如果心長久地處於空無中,

因為沒有執著什麼,也就無需去界定什麼,

想蘊就會逐漸削弱,以至於仿佛要滅掉了,

若有若無地只剩下一丁點。

這屬於“非想非非想處定”——

第四種無色界定,它能帶來極大的快樂。

2011年3月19日B

29

請記住:佛法寧靜而愉悅!

2009年5月3日

00:45:38~00:45:42

30

修行途中陷阱密佈,

必須要有覺性與智慧,

必須經過學習。

若找不到真正值得信任的老師,

則要依賴於更多的自我觀察:

自己是否黏著於什麼了?

是否黏著於空無了?

2011年3月19日B

00:06:22~00:06:43

31

修行奢摩他的訣竅是:溫柔地帶領心。

溫柔地帶領心與單一的所緣持續地在一起,

且須是令心有快樂且不誘發煩惱習氣的所緣。

僅僅是輕輕地、溫柔地帶領,沒有絲毫強迫。

2012年8月25日

00:09:03~00:09:14

32

聽見鐘聲了嗎?

有撞擊聲,對嗎?

而且有餘音,聽到了嗎?

鐘每撞擊一次,都會有很長的餘音。

心覺知所緣的時候,有“尋”有“伺”:

尋——心抓住所緣,抓的瞬間進駐;

伺——心與所緣依偎在一起,

就好比是撞鐘的余聲,餘音縈繞。

每一種境界都真實存在於我們的心。

練習覺知境界或狀態之後,就會發現:

每一種境界都即生即滅——

尋生了就滅,伺生了就滅,

喜生了就滅,樂生了就滅。

2011年12月11日A

00:23:41~00:24:21

33

如果希望獲得寧靜,

就要選擇讓心感覺舒服的所緣。

如果心對那個所緣感到舒服,

就會不再散亂去找別的所緣,

心就會寧靜於單一的所緣。

這就是修行奢摩他的原則,清楚嗎?

隆波不知如何開示才能更清晰了。

即便隆波現在講得如此清晰,

一路走來也是坎坎坷坷的,

隆波修行了22年的奢摩他,

才領會了奢摩他修行的原則。

2010年11月12日

00:16:57~00:17:25

譯者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準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0
    購物車
    沒有任何東西返回索書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四念處學會隱私權政策。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