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導引

《 八支聖道》全文版

原創 禪窗翻譯組 禪窗 2018-10-06

隆波帕默尊者

2 0 1 7 年1 2 月2 4 日︱泰國解脫園寺

/01 /

修行並沒有涉及太多的內容: 首先, 觀念要正確, 要明白修行的核心原則; 其次, 在身與語的表現方面也要正確。接下來就是心方面的工作。“ 八支聖道” 包含了以上這三大版塊。

正 見

s a m m a d i t t h i

首先, 具備正確的觀念與見解。 正 確 的 觀 念 與 見 解 , 稱 為 「 正 見 」 , 也就是我們相信“ 業果法則” , 即我們的所作所為將為自己帶來相應的後果。

比如, 我們為了離苦而精進地去用功修行, 那麼結果就是— — 離苦。 如果我們是十分“ 精進” 地跟世間及煩惱習氣廝混在一起, 結果就是— — 苦因此而增長了。

我們一定要瞭解“ 業果法則 ” 與“ 四聖諦 ” , 明白苦就是名色、 五蘊。 我們都想要離苦, 而真正的離苦就是從名色、 五蘊之中解脫出來。 對於苦本身, 我們是無法斷除的, 因為苦已經是結果了。我們需要斷除的是苦因。

所謂的“ 苦” , 其實就是名色、 身心。 對於“ 苦” , 我們的職責是如 其 本 來 地 去 了 知 它。一旦頻繁地了知苦, 心就會產生厭離, 進而鬆開抓取, 苦因( 集諦) 便會被截斷— — 止息了心的“ 想要” 。

“ 想要” 讓身心獲得快樂, “ 想要” 讓身心離苦, 但身心是不可能快樂的, 因為它們本身是苦。身心之所以無法離苦, 是由於身心本身就是苦。

何時完全地徹知了“ 苦” , 何時也就徹底根除了“ 想要” ; “ 想要” 不再生起, 心苦便不復存在, 心便抵達“ 滅( 諦) ” — — 也就是“ 涅槃” 。

涅槃, 就是慾望的止息, 就是“ 想要” 的止息。我們修行是為了抵達“ 涅槃” , 也就一定要多多地發展“ 八支聖道” 。

“ 八支聖道 ” 之首是「 正見」, 也就是明白原則, 明白隆波所教導的— — 這個世間的生活是遵循“ 業果法則” 的, 而我們修行是為了能從世間解脫出來, 探究四聖諦是為了( 導向) 離苦。

「 正見」 又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與“ 業” 相關, 另一類則與四聖諦相關。 比如, 我們知因識果, 這隸屬於“ 業果法則” 。 接下來, 我們還要具備正確的想法— — 也就是有了理論知識以及正確的見地之後, 還要具備正確的想法( 正思維) 。

正 思 維

s a m m a s a n k a p h a

「 正思維」 是指對這個世間生起出離的想法, 也就是想要出離於五欲。

我們所依賴的這個世間屬於“ 欲界” , 有些大德稱之為“ 五濁惡世” 。 我們活在世間卻不斷地去尋求五欲之樂, 追求享受, 追求色、 聲、 香、 味、 觸等的體驗, 這等於沉溺在世間, 這是“ 業果法則” 。

如果我們追求的是“ 世間” , 就會得到“ 世間” ; 如果我們追求的是“ 法” , 就會得到“ 法” — —

這也是“ 業果法則” 。

有些人日復一日的紙醉金迷、 渾渾噩噩, 卻抱怨說: “ 我已經修行了很久, 為什麼還沒有一點兒見法的跡象呢? ” 那是因為思想觀念還不正確。

正確的思想觀念是 — — 所思所想必須是要出離於世間、出離於五欲的。

也有的人其所思所想都是在懷恨別人, 死不罷休。 若想要離苦, 想要體證道、 果、 涅槃, 就不要“ 永不釋懷” 地去怨恨別人, 而是要多想想與慈悲相關的內容。 別總想著傷害他人、傷害其他眾生。

如果我們具備了正確的見解與想法, 明白了“ 業果法則” , 明白我們必須“ 知苦” ( 苦諦) , 是為了斷除苦因( 集諦) 、 證滅( 諦) 、 修道( 諦) , 而且還要具備正確的觀念— — 要出離五欲, 而非在五欲中醉生夢死。

我們應該去思維 “ 不傷害任何人, 慈悲對待他人與其他眾生” ; 念及他人與眾生時, 沒有要去傷害他們的想法。這種思維和見地是「正見」及「正思維」的基礎部分。

正 語

s a m m a v a c c a

有了正確的思維和觀念, 接下來是語言與行為方面。 我們要自我檢查在語言方面自己是否已經做得很好了? 是否做到了“ 正語” ?

「 正 語 」 就 是 在 語 言 方 面 具 備 正 確 的 、 良 善 的 表 現 , 如 不 妄 語 、 不 兩 舌 、 不 惡 口 、 不綺語。

兩舌是指去說一些導致別人發生衝突和爭吵的話, 綺語包括用手指來“ 說” 毫無意義的話。比如整天( 動手指) 玩微信、 L i n e 或F a c e b o o k , 這也是一種綺語, 它令我們的言語有所缺失, 也讓我們的心被毀壞— — 心因此散亂。

比如一整天都在講話, 心就會散亂。 一直說個不停, 不用撒謊心就已經散亂了。 隆波不喜歡那些話多的人, 比如, 某些人的禪修報告非常冗長, 講這麼多沒有任何意義, 只說必須說的即可, 那些多餘的話會只會讓我們耗費心力、讓心變得散亂。

只說必不可少的話, 不說謊話, 不搬弄是非, 不綺語, 不惡口, 這就是正確的言辭。 有了正確的言辭, 還要有正確的行為。

正 業

s a m m a k a m m a n t a

正確的行為即「 正業」。 什麼樣的行為才是正確的呢? 不殺害眾生的生命, 持戒, 不傷害別人、 不傷害其他眾生, 包括不傷害自己( 自殺是破戒的) 。 因為我們自己也是眾生之一, 自殺屬於殺生。 墮胎也屬於殺生。 墮胎的業報很重, 屬於殺人, 而且是殺沒有過錯的人, 這是一種重業。

因此我們要持戒, 不偷盜別人的東西, 具備正確的所作所為, 不偷盜他人的財物, 以正當的方式賺錢謀生。 再有, 我們要不邪淫, 有外遇這樣的事情, 怎樣都是不對的。 沉迷於愛欲之中的人, 其修行怎麼可能跳脫世間呢? 心只會一直在世間徘徊, 而且還會不斷下墮, 不斷迎合自己的煩惱習氣。

看到了嗎? 我們一定要具備正確的見解及思維, 要有正確的語言以及正確的行為。 正確的行為就是持守第一、第二、第三條戒, 接下來, 必須通過正確的方式來謀生。

正 命

s a m m a – a j i v a

“ 正 確 的 謀 生 ” 就是不傷害自己, 也不傷害別人。 有些職業是傷害自己, 有些則是傷害別人。因此, 我們要避開這些職業, 要以正當的方式謀生。

我們生活在世間, 物質上不富裕也沒關係, 即使沒有太多錢財, 但夠吃夠穿就已經很好。相反, 在“ 法” 的方面資糧闊綽, 擁有豐裕的“ 聖財” , 才是最重要的。 世間錢財只能在這一生使用而已, 到人生盡頭, 再多的錢財也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而“ 法” 的資產卻可以生生世世伴隨我們。

因此, 「 正 命 」 很 重 要 , 而 這 些 全 都 是 與 謀 生 有 關 的 內 容 。 所說、 所做、 謀生, 都包括在八支聖道之中。如果忽視了這些方面, 修行也將無法進步。

假如我們的謀生方式不好, 就應該盡量迴避。 比如有些人圈養魚蝦, 這其實是在傷害眾生。養雞養牛, 然後送去屠宰場, 諸如此類的謀生方式也是在傷害眾生。 這類營生能放棄就放棄吧, 可以重新再找事情做。 做別的事也許會讓我們沒有以前那樣富有, 但我們的生命卻會變得光明與亮堂, 在法的道途上, 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快樂和進步。

如果我們具備天耳通、 天眼通, 或是可以憶起宿世的宿命通, 就會知道人死後轉生去了何處, 那麼我們就不敢再造惡業了。 我們會對“ 業果法則” 肅然起敬, 對於意欲造惡的心, 也會生起羞愧心和畏懼心, 對造惡業之後的果報感到不寒而慄, 繼而生起慚愧心與敬畏心。

大家都沒有宿命通, 所以就先仰賴於聽聞佛陀的教導。 佛陀具有極多殊勝的能力, 對於世間的一切因緣了若指掌( 世間解) , 並能以各種規律來教導我們。

因此, 我們的生活要幹乾淨淨、 清清白白, 我們的言辭、 我們的所作所為、 我們的謀生方式必須良善。

假如上述任何一項有所缺失 , 我們的修行都無法得到提升, 只會一直跌跌撞撞。 倘若我們同時還帶著錯誤的看法與錯誤的觀念( 邪見) , 那就更不吉祥了, 那是最糟糕的。 所以, 佛陀才會把「正見」放在首位。

正見, 首先是擁有正確的看法 — — 明白“ 業果法則” , 知曉“ 四聖諦” , 知道名與色即是苦, 一定要“ 知苦” 。若能透徹地知苦, 就會斷除苦因( 集諦) 、照見涅槃、生起聖道。

接下來, 是維繫生計方面的內容— — 言辭正確, 是指正確的談吐; 而正確的行為是不破五戒中的第一、 第二、 第三條戒; 最後是要擁有正確的謀生方式。 一旦具備了這些好的基礎, 接下來就是心方面的工作, 即修行的業處。

/02 /

修行方面, 我們要具備:

正確的精進正確的覺性正確的禪定

正 精 進

s a m m a v a y a m a

「 正 確 的 精 進 」 , 就 是 明 白 修 行 是 為 了 什 麼 。 我們必須明白, 修行是為了可以離苦, 是為了徹底地止息苦。

我們要清晰地明白, 我們之所以有苦是由於我們的心有煩惱習氣。 所以, 我們必須要做的工作就是去實踐佛法, 削減煩惱習氣, 讓善法大量增長。

如果善法具足, 也就是具足了戒、 定、 慧, 那麼 “ 七覺支 ” 便會圓滿。 只要我們不斷地發展覺性與開發智慧, 接下來, “ 七覺支” 一定會圓滿。 圓滿七覺支以後, “ 明” 與“ 解脫” 也會圓滿。所以, 我們實踐佛法就是為了提升“ 七覺支” 。

它包含念覺支( 覺性) 、 擇法覺支( 即開發智慧, 修習毗缽舍那) 、 精進覺支

( 精進地用功) 、 喜覺支、 輕安覺支( 心的寧靜與祥和) , 以及定覺支與舍覺支。

最後是發展到舍覺支— — 其實就是隆波教導的: 必須具備“ 安住且中立的心” 。

“ 安住且中立的心” 是七覺支均已圓滿的心。 圓滿了七覺支, 心就會對一切保持中立, 於是就會生起“ 明” 與“ 解脫” 。

“ 明 ” 即 徹 見 四 聖 諦 ; 解脫就是心放下了對於名色的執取, 並且抵達了涅槃 — — 這是我們最終的目的地。這條路有跡可循, 切實可行, 且有步步上升的台階。

如果佛陀只說“ 涅槃很好” , 而沒有教給我們可供抵達的方法, 那樣的涅槃便是烏托邦, 是子虛烏有, 而非真實存在。事實是, “ 涅槃” 是確實可以抵達, 能夠真正體證到的。

佛陀已將道路指引給了我們— — 這條路就是隆波講給大家聽的 “ 八 支 聖 道 ” : 擁有正確的見地, 具備正確的言辭, 有正確的行為, 以及正確的謀生方式, 並時時精進地去減少煩惱習氣、增長善法, 這種精進稱為“ 正精進” 。

正 念

s a m m a s a t i

那麼, 怎樣做可以令不善法減少, 令善法增長呢? 必須要有覺性, 必須修習四念處 — — 不斷有覺性地去感知身、有覺性地去感知心。

何時覺性生起, 何時不善法就會自行滅去; 何時覺性生起, 何時善法便自行增長。 因此, 我們要有覺性地努力覺知身與覺知心。 也就是隆波經常說的: 修行啊, 始於覺知自己。 有覺性地覺知自己的身, 有覺性地覺知自己的心, 這就是「 正念」, 即 “ 四念處 ” 。

修行是“ 心” 的事, 因此在致力於實踐時, 要從“ 有覺性” 開始— — 有覺性地覺知自己的身與心, 何時覺性生起, 已生的不善法便會滅去, 未生的不善法便不會生起; 在覺性生起的瞬間, 善法也會生起, 已生的善法將會越來越成熟, 心會習慣於善法, 於是善法將會更頻繁更快速地生起。

就像是我們剛開始供僧齋時, 無法做到早起, 開始只能咬牙忍耐; 但當每天都早起供齋, 接下來就習慣了。心習慣了“ 早起供養” 這樣的善法, 就會很容易去做到供僧齋。

有人曾經問: 行善與造惡, 哪一樣做起來更容易或更難? 大多數人都會說: 行善難, 造惡易。對嗎? 但佛陀卻不是這樣回答的。

佛陀說:

善人行善易, 造惡難; 惡人作惡易, 行善難。

這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心, 取決於“ 業果法則” 。 我們在哪方面有所積累, 我們就會

因此, 我們需要多多地發展覺性, 直到習慣於“ 有覺性” , 能夠頻繁地覺知身與覺知心, 心就會習慣於“ 覺知” , 善法就會增長, 不善法就會減少。 既有正念又有正精進, 它們都將會在我們的心中增長。

正 定

s a m m a s a m a d h i

還有一個需要訓練的是「 正 定 」 , 即 “ 安 住 的 心 ” 。 正如隆波教導過的心一定要歸位, 心必須安住。

隆波反復提醒我們要有覺性地覺知自己, 這是“ 正念” 。 而後還要具備安住的心— — 心與自己在一起, 擁有作為“ 知者、覺醒者、喜悅者” 的心。

作為 “ 知者、 觀者 ” 的心, 是具備正確禪定的心、 是歸位的心。

隆波會指出某些人“ 心沒有歸位” , 就是在說他“ 心未安住” — — 心跑到別處去了, 有時候四處遊蕩, 那是散亂; 有時候心則是靜靜地待在某個地方, 比如, 覺知呼吸, 心跑去和呼吸在一起了; 覺知腹部, 心跑去和腹部在一起了; 覺知腳, 心跑去和腳在一起了; 覺知手, 心跑去和手在一起了; 念誦佛號, 心跑進了念頭裡… … 上述這些都是“ 心跑掉了” , 稱為“ 心不具備禪定” 。

所以, 我們一定要訓練到讓心具有禪定、讓心歸位、讓心真正安住。

心方面的工作有兩項要加以訓練: 第一項是, 訓練讓心有覺性, 能夠做到每時每刻都有覺性更好, 要訓練讓覺性多到極點; 第二項是, 訓練讓心安住成為知者、觀者。

— 旦心安住成為知者、 觀者, 當覺性感知到所有的色法與名法, 滿意與不滿意便會在心裡隨即生起, 我們要去及時知道這些“ 滿意或不滿意” 。

第一步是以安住的心, 有覺性地感知生起的境界, 一旦安住之心感知到境界— — 具備了覺性與禪定, 心偶爾會“ 迷” , 會對該境界產生滿意或不滿意。

比如, 快樂生起之後覺得滿意, 痛苦生起之後覺得不滿意, 善法生起之後感到滿意, 不善法生起之後感到不滿意。 一旦滿意或不滿意生起, 我們都要有覺性去捕捉到這些“ 滿意或不滿意” 。要進一步去覺知心的反應, 之前的所緣完全可以捨棄。 及時覺知到心的滿意或不滿意, 心便會契入“ 中舍” 狀態, 於是, 心就契入了“ 中立” 。

隆波將上述內容總結為: 有 覺 性 , 以 安 住 且 中 立 的 心 , 照 見 身 心 的 實 相 。 這句話涵括了“ 正念” 和“ 正定” , 如果我們不斷地勤奮地去觀察, 會發現它同時也涵括了“ 正精進” 。 所以, 真正屬於心的工作其實就只是這些。

心方面的工作只有三項: 正精進、 正念, 以及正定。

「 正精進」 是—— 精進於燃燒煩惱習氣, 不斷地頻繁生起覺性, 而後善法便會增長;

「 正念」 是覺知自己—— 覺知身與覺知心, 別忘記自己的身, 別忘記自己的心;

「 正定」 是心的歸位—— 心安住成為觀者。最終, 心保持中立, 對所有的境界均保持中立。

/03/

今天隆波將“ 八支聖道” 一次性地全部闡釋了。 只要我們走在這條八支聖道上, 最終一定會生起聖道。

但大家目前所實踐的“ 八支聖道” 還不是聖道, 只能稱為 “ 前 行 道 ” ( 聖 道 的 前 期 籌 備 階段) 。“ 前行道” 之中的“ 前行” 是指基礎階段, 它會導致真正的聖道生起。

因此, 我們正在實踐的目的是為了讓真正的聖道得以生起。 一旦我們的戒、 定、 慧獲得圓滿, 也就是說, 當我們發展覺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見身心的實相, 最終一定會獲得正見— — 真正的正見就會生起, 那是屬於出世間的正見。

目 前 大 家 具 備 的 初 階 「 正 見 」 是 : 明白“ 業與果報” 、 明白“ 四聖諦” 的核心實質, 這些仍屬於世間的正見。 然而一旦發展覺性, 具備了四念處的覺性與極佳的正定, 多多地用功( “ 多多地” 是指“ 精進” , “ 正精進” 即是多多地用功) , 多多地精進與提升, 那麼七覺支就會圓熟, 最終, 八支聖道也會圓滿, “ 明與解脫” 就會圓滿生起, 最終我們將獲得真正的「 正見」。

聖者所具備的出世間“ 正見、 正思維、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正念、 正定” 也將自動生起— — 它們是自行生起的。

大家要區分清楚, 我們現在實踐的還不是聖道本身。 我們正在實踐的這一切, 所有身、語、意三方面的修習, 它們還只是聖道的前期籌備階段, 稱為“ 前行道” 。

“ 前行道 ” 之中的 “ 前行 ” 可被詮釋為基礎階段, 它是聖道的基礎, 我們要多多地提升它。

就像隆波所教導的: 要有正確的見地和思維, 要有正確的言辭和行為, 要有正確的謀生方式, 要有正確的精進、 正確的覺性、 正確的禪定, 如果我們不斷聚齊以上這些品質, 真正的智慧就會生起。

比如, 當我們有 覺 性 , 以 安 住 且 中 立 的 心 照 見 身 心 的 實 相 。 那麼我們最後就會明白: 凡生起的, 必會滅去— — 徹見到一切造作都是生起而後滅去。 一切都是有原因才生起。 諸法因緣生, 諸法因緣滅, 無法被掌控。

你們聽說過這句話嗎? 隆波經常會提到— — 有因緣才會生起, 沒有因緣就會滅去, 無法被掌控。

如果我們明白了這一點, 就是初果須陀洹聖者的境界了。 心會洞徹到真相: 並不存在一個實體的“ 我” , “ 我” 是不存在的。

“ 我” 只是一個念頭、 只是一種稱謂, 只是為了便於交流而已。 阿羅漢有“ 我” 嗎? 阿羅漢的心裡沒有“ 我” , 但會使用“ 我” 這個字。 這個“ 我” 是一種稱謂, 僅僅是為了便於交流和溝通而使用。其真正的內在感覺是沒有“ 我” 的。初果須陀洹已經沒有“ 我” 的感覺了。

可是大家感覺到了嗎? 大家覺得真的有“ 我” 存在, 在這裡面有一個“ 我” , 它可以指揮所有的一切, 它可以去想所有的一切, 那是因為我們仍是凡夫的緣故。

如果我們有覺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 並且具備了正確的先決條件— — 也就是正確的思維和見地、 正確的身與語的表現、 正確的謀生方式, 然後頻繁地“ 有覺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見身心的實相” , 最終便會生起智慧。 真正的正見會呈現, 正思維、 正語、 正命、 正業、 正精進、 正念、 正定, 全都會同步生起。 而且聖道生起的時候, 它們僅僅生起在同一個心識刹那。它們是透過心的聚合而生起的— — 心自行聚合起來( 入定) 。

比如說, 大家在練習觀身與觀心時, 心一散亂, 就來觀呼吸或念誦佛號, 先訓練讓心獲得寧靜, 可是從未進入過禪定。 然而當因緣成熟, 當我們的戒、 定、 慧已經圓滿, 心便會聚合進來, 自行進入安止定。

此處的安止定是指在聖道之中的安止定。 當這種安止定在聖道中生起時, 聖道之中餘下的其他七支將會共同現身於同一點。 聖道的其他七支是出於正定的力量而共同匯集於同一心識剎那的。因此不要輕視禪定, 一定要善加訓練。

有些人根本沒有禪定, 或只是緊盯著“ 腹部升降” 之類的( 所緣) , 心完全在外面, 那是沒用的, 即便歷經多生累世也無法證悟, 頂多隻會投生於“ 無想有情天” ( 梵天的一種) , 那是由於過於鬱悶, 導致心滅掉的結果。 例如, 沒日沒夜地經行, 覺得太鬱悶了, 如果極度苦悶, 心就會逃避甚至乾脆滅掉, 而成為“ 無想有情天” 的眾生。

不要誤以為體證涅槃是沒有心的。 在證悟道、 果、 涅槃的瞬間, 是有心的, 而非沒有心。

經典稱之為 “ 道心 ” 及 “ 果心 ” 。

因此, 某些地方在教導說: 心驟然滅去, 完全沒有了感覺, 身不存在, 心也不存在, 那是

“ 無想有情天” 的梵天神。

在聖道生起的時候, 是有道心的; 在聖果生起的時候, 是有果心的。 大家聽說過“ 四道及四果” 嗎? 如果是透過禪定來劃分, 那麼共有 2 0 種道心與 2 0 種果心, 道心和果心的總數是 4 0 種。所以, 並不是沒有心, 而是有心的。 簡而言之是四種道心與四種果心; 若細分則是 2 0 種道心與2 0 種果心。當然, 我們無須研究得那麼細緻。它們是自行生起的。

無論何時, 當我們有覺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真相, 並且具備了上述講給大家聽的維繫生計等的前提條件, 到了某個點, 心便會聚合進入安止定, 其後在安止定中開發智慧。

會“ 隨順” 。“ 隨順” 的意思是— — 無論生起什麼, 就只是“ 知” 、 就只是“ 見” 。 而對於所知所見的一切, 完全不思維、 不分析, 也不干涉, 完全隨順— — 無論生起什麼, 均無任何期待心, 這個過程僅僅只是二、 三個心識剎那, 結束之後, 心就在

“ 那一點” 放下“ 覺知所緣” 與“ 開發智慧” , 逆流而上回返來覓心( 本身) 。

逆流而上的回返, 稱之為“ 種姓智” , 是更換種姓的階段, 即心脫離“ 凡夫” ( 種姓) , 但尚未抵達“ 聖者” ( 種姓) 。 隨即生起一個心識剎那的聖道, 每次只是一個心識剎那。

在聖道生起時, 聖道的八個組成部分會齊聚在同一點, 圓滿且平衡。 它們是自行生起的。

記住, 沒有誰可以讓道與果生起。 當 戒 、 定 、 慧 圓 熟 時 , 道 與 果 將 自 行 生 起 。 佛陀是如此開示的。

所以我們無須掙紮著說: 該怎麼做呢? 不管多麼渴求想要讓聖道生起, 它都不會生起。 但是如果頻繁地有覺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去照見身心的實相, 並且在維繫生計的方方面面也做得很正確, 那麼聖道會自行生起, 聖果也會緊隨而至。

聖道生起的瞬間, 立即就滅去, 而後聖果緊隨而至, 心會接觸到“ 空” 。 這種空是“ 大空( 摩訶空) ” , 是涅槃之空, 心地光明, 擁有光明、 空與喜悅。 涅槃是最極致的快樂— — 心抵達了空、光明, 以及喜悅。

涅 槃 並 不 是 心 , 而是另一類究竟法( 注: “ 究竟法” 總共有四種, 即色、 心、 心所與涅槃) 。 心是生滅的境界, 而涅槃是不生不滅的。 感知涅槃的心( 或說阿羅漢的心) 是與涅槃融為一體的。

當阿羅漢思及涅槃時, 無須送心進入涅槃, 只是想到, 就已經到了, 因為涅槃已經與心在一起了。

大家去訓練吧, 在某日一定會獲此珍寶, 它比世間的一切都更加彌足珍貴。 這個世間的資產只是臨時資產, 只能此生消費, 而後就得拋掉, 任由他人拿去繼續使用。 而“ 法” 的資產卻可以跨越生生世世追隨我們, 直至輪迴的盡頭。

當 修 行 抵 達 終 點 時 , 就 會 自 證 自 明 : ( 我 ) 生 已 盡 , 梵 行 已 立 , 所 作 已 辦 , 自 知 不 受後有。

所以, 三藏經典才會記載道: ( 我) 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 為了達至解脫自在而做的其他工作已經不存在了。 此處的語氣是毋庸置疑的, 因為心堅定不移, 已經徹知徹見。

所以, 大家去訓練吧! 去觀照吧! 別覺得只要一味地訓練心就夠了, 我們的行為與見地也要正確。 假如日復一日只是沉浸在世間瑣事的跌宕起伏中, 就別來奢談道與果, 想都別想, 因為你根本沒有備齊聖道必須的成分。 抑或持戒不嚴謹, 諸如還有綺語、 兩舌、 妄語的行為, 到頭來只會一無所獲。

大家要去自己用功啊。

如果誰的職業會傷害他人, 或是傷害到其他眾生, 又或是傷害自己, 那麼就請浪子回頭, 能換個職業就換了吧。 如果暫時換不了, 不得已而為之, 也要有所警覺: 知道這樣做是不好的, 某日一定要去更換職業, 要有這樣的意識。 那些沒意識到錯而去造惡者, 其果報更為嚴重。 如果造惡業的時候, 自知是錯的, 果報還輕一些。 這是非常奇特的“ 法的規則” 。在有不好的行為時, 如果自知是不好的, 過患會較少。

佛 陀 曾 比 喻 : 就 像 燒 得 通 紅 的 木 炭 — — 大家認識炭嗎? 過去會用木炭來煮飯, 不過如今已經不太用到了。 炭被燃燒之後會變紅, 對嗎? 如果我們知道這是燒得通紅的木炭, 但被迫要去抓它, 我們是不會全力以赴去抓的, 只是被迫去抓而已。 知道的人和不知道的人, 去抓的力度不同, 明白火炭不好的人, 會以最小的力道去抓, 而不知道火炭的人, 則會完全撲過去, 導致嚴重燒傷。

造惡業的時候也是如此, 如果是出於他人的脅迫而造惡業, 比如, 丈夫堅持要養蝦, 而我們告訴他: 把蝦放生到河裡— — 做功德吧。 那就會挨揍, 對吧。 類似這種心不甘情不願但不得不去做、 情非得已必須餵養的, 就要懂得正確的用心: 我們是在養蝦, 而沒有在殺蝦

— — 用心要正確。

宰殺是不對, 是非對錯若能分明, 罪業會減輕。 比起那些做事情不分是非黑白的人, 罪業會輕一些。請各位去吃飯吧。

今天講到了“ 八支聖道” , 如果有人想將這段開示轉成文字, 並且交給基金會去印刷成書, 也是可以的。

(    全    文    終 )

/ 譯者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準所限,     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處, 完全歸責於我們, 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0
    購物車
    沒有任何東西返回索書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四念處學會隱私權政策。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