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零|阿姜蘇納瓦的修行之路(下)

歸零|阿姜蘇納瓦的修行之路(下)

法音聽錄組

法音錄  2019-04-11

阿姜蘇納瓦

第一屆泰國四念處課程|2014年07月18日

總結一下。 最 開 始 要 慢 慢 地 、 輕 鬆 自 在 地 訓 練 , 無 需 緊 繃 或 緊 張 , 或 者 太 過 於 認 真 。 白天的時候, 要經常提醒自己: 要訓練自己回來感覺自己的身、 感覺自己的心。 即使是在工作中, 我 們 也 要 去 找 一 些 方 法 來 經 常 提 醒 自 己 回 來 感 覺 自 己 的 身 、 感 覺 自 己 的 心 。 誰在工作中一定要用到電腦? 能夠感覺到嗎? 當我們在用電腦的時候, 我們的心會跑到屏幕上面。 有時候這樣的狀況會從早持續到晚, 我們就會忘記回來覺知自己的身、覺知自己的心。

老師以前也是這樣的狀況, 老師就用了一個方法, 也就是用一張小紙條, 寫一句很短的法語: “ 要去看到所有的狀況, 以中立的心去看待它們” , 然後把它貼在電腦屏幕旁邊。 很多時候老師根本沒有看到這張小紙條, 為什麼? 因為心一直盯在屏幕上面。 幾天以後, 心才會慢慢地看到那張小紙條。一旦看到小紙條, 才會想到上面寫的內容, 想起來之後, 才會回來覺知自己。

所以, 每一個人都應該去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小竅門、 小方法來提醒自己。 或者是我們手上戴的手鍊, 它也是可以幫忙的。 比如, 我們就這樣突然之間手一動, 我們會發現手上會有一些不同的感覺, 然後就會很快地感覺到: 哦, 我忘了自己了。 或者坐車的時候, 我們很容易迷失自己, 那就把手鍊取下來, 一顆一顆地慢慢撥動。 因此, 我們每一天都要找一些小方法, 來提醒自己很快地回來覺知自己。

每一天, 在我們心底里都會生起貪嗔癡, 因此, 我們首先一定要去持守五戒。 如果心中生起的情緒非常強烈, 那我們就要尋找讓自己的心情慢慢平復下來的方法, 一旦心情平復下來, 我們就可以繼續修行了。但如果情緒並沒有強烈到足夠的程度, 我們就持續觀下去。

在任何一剎那, 我們只是去知道當下能夠覺知到的最清楚的那個對象。 如果什麼時候我們能夠

清楚地覺知身, 那我們就去覺知身; 什麼時候能夠清楚地覺知心, 那我們就去覺知心。 當我們覺知的時候, 只需要很模模糊糊地知道身是那樣的狀況、 心是那樣的狀況, 不需要去對治或改造它們。

因此, 每一天我們都要去訓練覺知我們的身、 覺知我們的心, 而且要在正確的固定模式裡訓練, 哪怕一天只有幾分鐘也好, 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誰喜歡哪種方式就修那個方式, 根據自己的

喜 好 來 , 但 不 要 偷 懶 , 別 氣 餒 , 別 懈 怠 , 也 別 放 棄 。 有些人覺得修行沒有結果, 然後就開始懈怠、 懶惰。 有的人修了幾天, 覺得自己已經修了好幾天了, 怎麼道、 果、 涅槃還沒有產生呢, 然後就想放棄了, 從此以後再也不修行的人也有。 因此, 即使我們今天還沒有體證道、 果、 涅槃, 也沒有關係, 明天醒來, 我們又開始繼續修行。 只要我們還沒有放棄, 道、 果、 涅槃就會有現前的那一天。

這就是對整個修行做的總結。 但是在座各位一定要把它拿到現實生活中去實踐和修行, 而且每一個人進步的快慢是不一樣的。 誰如果進步比較快, 我們就可以去隨喜他的功德, 誰如果進步比較慢, 那就忍一忍。

老師自己這一路走過來也是非常艱難、 艱辛的, 而且以前也經常非常灰心喪氣。 比如, 有一段時間老師在訓練奢摩他— — 老師是無法訓練奢摩他的那一種人, 那一段時間跟老師一起去修行的其他所有人都可以修習奢摩他, 他們在那裡津津有味地分享著他們的修行收穫, 老師卻沒有任何收穫, 回家之後只有一個人大哭一場。 真的是這樣, 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嚎啕大哭, 但是老師仍然沒有放棄。 就是這樣不放棄, 不停地修下去, 也是這樣不停地哭下去, 直到後來才發現: 即使修不了奢摩他也沒關係, 我們可以走另外一條路, 也就是去發展覺性, 去修習讓心安住, 一樣可以走上離苦之路。

因此, 我們首先一定要全面地去了解修行有多少條路, 究竟哪一條路更適合自己。 我們一定要

透過學習去了解到讓心安住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訓練禪定, 第二種是發展覺性。 如果沒有理解正確, 就像老師最開始的時候, 認為只有依靠修習禪定才能訓練心安住。 老師就是那樣去修了 1 2

年, 明明知道自己修不了, 而且那個方法也並不適合自己, 但是依然痛苦地去訓練了 1 2 年, 根本沒有產生任何心安住的狀態。 後來遇到隆波帕默尊者, 尊者教導老師回來覺知自己的身、 覺知自己的心, 大概花了三個月, 老師的心就來到了安住的狀態。 一旦老師的心可以安住了, 隆波帕默尊者就教導老師去修習四念處。

其實這樣的方法對每一個人都是適合的, 無論你是從觀身、 觀受、 觀心還是觀法入手, 都一定要先訓練心安住。 心安住之後才能開始開智慧, 開智慧依靠的一定是四念處。 老師跟隆波帕默尊者

 學習的時候, 尊者並沒有出家, 還是居士。 那時隆波帕默尊者的教導並不像現在這樣細緻與微細, 比如讓老師去修習四念處, 隆波帕默尊者只是笑, 只是對老師說: “ 如何修, 你自己去想辦法。” 後來跟隆波帕默尊者學習的人, 都會聽到非常細緻的講解, 尊者幾乎把所有的路全都講出來了。

老師那時候也是一頭霧水, 真的不知道應該怎麼修習四念處, 是真的不知道啊! 那時尊者對老師說: “ 你自己去找吧。” 老師也只有點點頭說好, 而且老師也並沒有去問他應該怎麼修, 回到家後也不會修。 那時候老師什麼也不會, 只會一點, 就是知道剛才我忘了自己、 剛才我走神了。 因為只會那麼一點點, 那就只做那麼一點點。 就是每一天那樣去修, 每一天那樣去修, 然後自己的理解就會慢慢增長。

最開始老師大概跟了隆波帕默尊者三個月, 心就開始安住了, 然後尊者教導老師去修習四念處, 大概五個月以後, 有一天老師就突然之間明白了, 明白的就是現在分享給大家的這些。 老師只是自己那樣去實踐、 去修行, 並沒有問任何人, 法會自然現前。 而且在最開始的階段, 老師根本無法說清楚覺性是什麼, 什麼是覺知自己, 什麼是覺性, 根本無法解釋。 老師靠的就是知道剛才忘了自己, 或者是知道剛才走神了, 依靠的就是不停地去修行這個、 實踐這個, 然後自然地, 心會明白如何去解釋, 如何去向別人講解。 包括《 阿毘達摩》, 老師也從來沒有學習過, 因為學了也不知所以。老師今天之所以能跟大家互動, 依賴的完全是自己純純粹粹的修行與實踐。

因此, 大家不需要去擔心就只是修那麼一點點, 怎麼可能會知道那麼多。 請 不 要 擔 心 , 只

要你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修下去, 有一天心自然會明白, 法自然會從你心底里流淌出來。 因此 , 大 家 回 到 中 國 之 後 , 就 要 自 己 慢 慢 地 去 訓 練 自 己 、 去 實 踐 , 說 不 定 未 來 你 們 會 比 老 師 更棒。 我們互動的時間可能就到這裡結束了, 願各位在法上都可以心想事成, 而且能在最短最快的時間裡體證道、果、涅槃。

聲明:本文由部分參課學員自發整理自第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音頻,文字內容未經課程老師校訂審核,    受語言能力及個人修行所限, 若有任何紕漏, 完全歸責於整理者, 望不吝指正。 本文嚴禁用於任何商業用途, 嚴禁擅自節選或改編, 轉載請註明出處。

歸零|阿姜蘇納瓦的修行之路(中)

歸零|阿姜蘇納瓦的修行之路(中)

法音聽錄組

法音錄  2019-04-10

阿姜蘇納瓦

第一屆泰國四念處課程|2014年07月18日

— 定要記得: 已經忘記了的, 就讓它過去, 別去擔心。 很多人往往在發現自己忘了自己、 迷失了之後感到很害怕, 想讓自己再也不迷失了, 另外有一些人則會努力地去覺知自己。 所有這些, 請大家不要去做。 知道自己迷失了一瞬間, 然後又回到當下正在做的工作上來, 然後心又會再次迷失。當心再次跑掉了, 我們又來覺知一次, 知道剛才心又跑掉了。 因此, 知道我們忘記自己的頻率越高, 我們覺知自己的頻率也就越高。

當我們的心每覺知一次, 心力就會一點一點地增強。 最開始在我們的心有真正的覺性自然生起的時候, 心力是比較弱的, 只是一剎那的覺知自己, 然後它很快就會消失。 有的人的覺性會消失很

久很久, 然後才會再知道一次。如果我們的覺性消失了很久, 也不用害怕。迷失時間的長和短, 它們的價值是一樣的。 它們的價值就在於: 當我們記得剛才我們忘了自己, 覺性就會回來一次。

因此, 做某一些事情的時候, 可能我們忘記自己的時間會比較長; 做另外某一些事情的時候, 我們忘記自己的時間會比較短。我們不需要要求自己做任何事情覺知的頻率都是相同的。

當我們可以越來越頻繁地覺知自己, 心就會越來越頻繁地安住, 我們就會感覺好像可以比較長

時間地覺知自己。 這所有的一切, 一定要讓它自然發生, 別故意去製造很長時間的覺知, 因 為 故 意製造出來的長時間的覺知是假的覺知, 無法真正用於修習毗缽舍那。 也就是我們要一剎那、 一剎那地去覺知自己, 一旦心力足夠強, 就會自然地照見三法印。

因此, 我們去訓練知道心跑掉, 就會自然生起覺性, 以及心自然安住的狀態。 我們會一整天都看到一會兒心跑掉了, 一會兒心又跑掉了, 根本無法控制。 我們也會清楚地照見到心跑掉和心回來覺知自己, 它們是不一樣的。 一剎那地看到心跑掉, 覺性生起, 然後很自然地就會照見到三法印。別擔心它無法修習毗缽舍那, 因為它自己已經在運作了。難嗎? 真的很舒服、很輕鬆。

在這裡我們可能會覺得很簡單, 但一旦回到中國, 就會覺得很難了。 因為最後我們要回到我們很熟悉的環境中, 我們都要回去工作, 對吧? 如果訓練得不夠, 回到工作中, 我們是比較難覺知自己的。因此, 回到中國之後,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很難回來覺知自己, 別嚇一跳, 因為那很正常。 我們就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 訓練自己去覺知我們剛才忘了自己, 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但是一定要每天都去做, 那樣覺性就會自然地頻率越來越高地生起。

回到自己熟悉的環境中, 或者工作中, 另一個比較容易觀察的, 就是去觀察自己心裡的種種情緒或現象。 比如, 每天在我們心底里最容易生起的, 就是那些煩惱習氣。 早上一醒來, 看到那麼可口的食物, 馬上就會想吃; 然後去工作, 去拿這個、 那個, 想擁有這個、 那個, 我們的心裡就會有些動盪不安。工作以後, 在比較累、比較疲憊的時候, 我們的心就很容易昏昏沉沉的。

因此, 煩 惱 習 氣 的 爪 子 會 深 入 到 我 們 生 活 中 的 每 一 個 角 落 , 但 是 我 們 別 去 討 厭 它 們 。 我們既不去對抗它們, 也不去痛恨它們, 也不放任我們的心隨順它們。 當煩惱習氣生起的時候, 我們的職責就是去觀察。 當心生氣的時候, 我們就去看心正在生氣。心裡無論生起什麼, 我們的職責都是變成一個觀者, 這就是我們每一天去觀心的方法。

但有時候生起的煩惱習氣的力量非常強大。 比如, 特別容易生氣的人, 只要有一點點不順心, 嗔恨心就會特別強; 貪欲型的人, 無論看到什麼比較漂亮的、 比較貴重的, 想佔有的慾望都會特別

特別強。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我們每個人在煩惱習氣力量特別強大的時候,             都一定要做到一點,

就是持戒。

— 旦覺得如果再那樣下去, 就要犯戒了, 我們就可以找一個方法讓自己的心慢慢安靜下來、 平復下來。 比如, 我們在辦公的地方對客戶或同事氣得已經受不了了, 都想衝過去扇他兩耳光或者打他了,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去找一個方法, 讓自己的生氣稍微緩和一下。 那時候就別去觀心了, 因為我們已經是鬥不過煩惱習氣了, 既然鬥不過它, 那就 3 6 計走為上計。 如果情況允許的話, 我們就選擇先離開那個場合, 那樣煩惱習氣就會自然地慢慢緩和下來, 然後我們就可以再次回來看自己正在生氣的那顆心。這就是我們在觀心的過程中的一些小技巧跟竅門。

如果真的能這麼去做, 我們的心提升的速度就會非常快, 因為在我們心底里生起煩惱習氣的頻率是非常非常高的。 越是頻繁地照見到我們心底里的煩惱習氣, 提升的速度就越快。 越是不停地躲避自己的煩惱習氣, 躲到山洞裡去, 不去跟自己的煩惱習氣見面, 也就是那些不願意去看到自己煩

惱習氣的人, 或者是那些修習奢摩他很厲害的人, 一旦感覺到自己的煩惱習氣要現前了, 就馬上開始修習奢摩他, 讓自己的心情平復下來, 那樣就會錯失照見到心的三法印的機會。

如果誰可以修習奢摩他, 那就把它用在當煩惱習氣力量強大到我們無法控制的時候。 當煩惱習氣的力量還沒有強大到我們無法控制的時候, 我們就暫時不用去修習奢摩他讓自己的心情平復下來, 就是利用那樣的機會去看到我們心底里的煩惱習氣, 這樣我們就可以很輕易地在日常生活中修習毗缽舍那。

除了在我們內心會生起種種煩惱習氣, 或者是種種感受或現像以外, 還有另一個會頻率較高地生起的, 也就是我們身體裡的感受。 當身體裡生起感受, 尤其是苦受的時候, 心很快就會跳到那個感受裡去。 比如頭痛得特別厲害, 我們的心就會跑到那個頭痛裡面去。 如果我們的修行還沒有來到相當的程度, 我們就無法看到感受就只是感受, 心就只是心, 它們是兩個不同的部分。 如果修行沒有來到一定程度, 我們是無法那樣照見的。 那時候我們只是感覺到身體裡正有苦受生起, 也會感覺到心是跳到那個苦受裡去的, 身體、 感受和心, 它們就會變成一個。 因此, 那個時候如果我們想訓練心安住, 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看著感受, 是做不到的。 因此, 當身體裡生起苦受的時候, 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去觀感受的。

因此, 當 身 體 的 苦 受 生 起 的 時 候 , 如 果 我 們 沒 有 看 到 身 體 只 是 身 體 , 感 受 只 是 感 受 , 它 們是兩個不同的部分, 那就說明我們是無法修四念處中的受念處的, 但我們完全可以把它翻轉過來— — 去修習心念處。 比如頭痛得特別厲害, 我們無法去修受念處, 那我們就可以反過頭來去觀察我們的心不喜歡頭痛, 看到心沒有快樂、想讓苦受消失。我們就換一面, 來觀心吧。

如果我們這樣不停地訓練下去, 隨著訓練越來越多, 心就會自然地過渡到可以修受念處。 因為要修受念處, 心力一定要足夠強, 心可以安住, 才可以去修習受念處。 因此, 如果我們的心力還不夠強, 心安住的力量還不夠強, 我們實際上不需要去, 也不適合去修受念處。 因此, 修受念處的人就會比修心念處的人要少很多。 受念處對那些心安住的力量非常強, 而且智慧非常多的人來說, 是比較容易修的。

誰曾經訓練過受念處? 能夠看到感受跟心是保持距離的嗎? 它們分開一定不能是自己有意識做

出來的, 這才說明我們是可以去修受念處的。 如果我們還要有意識地去把它們分開, 那就說明我們不是在正確地修受念處。 修 受 念 處 , 一 定 要 心 自 然 是 安 住 的 , 而 且 是 它 自 己 照 見 到 感 受 是 另 外一個部分。 因此, 只有極少數的人才可以修受念處。老師自己也無法修受念處。

對於那些無法修受念處的人, 當身體裡生起感受時, 怎麼修行呢? 其實同樣是可以修行的。 比如我們正在打坐, 突然之間全身發麻, 該怎麼做? 就是稍微忍耐一點, 觀下去, 一樣可以。 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忍受到苦受滅去, 因為心會掙扎, 會非常紛亂, 因為沒有任何快樂。 一旦心沒有快樂, 安住的狀態就不可能產生。因此, 這時候去修受念處是不可能的。

— 旦我們忍受到心已經受不了了, 覺得那根本就不是人過的日子的時候, 就可以反過來去觀察我們心裡的不安和痛苦。 其實這時候沒必要非要繼續忍下去了。 比如, 在打坐的時候, 如果我們覺

得已經忍受不了了, 其實是可以換別的姿勢的。 但是在換姿勢之前, 請回過頭來看自己的心, 看看心裡的感覺如何, 然後去體會一下那個痛是怎麼一個痛法。 一旦看到心底里的不舒服和痛苦不堪, 然後看到整個苦受的變化, 我們就可以換姿勢了。 換了姿勢之後, 我們一樣再回過頭來觀自己的心, 再一次回來看自己的感受。 再次回來看自己的感受, 我們就會發現感受是在慢慢減輕、 慢慢減輕的; 回過頭來看自己的心, 我們就會看到心裡的舒服、快樂慢慢多起來。

可能只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 也許只是一分鐘, 我們就可以看到自己心裡的變化。 我們就會看到身體從一個姿勢換到另外一個姿勢後, 我們的心從苦到受不了變成快樂慢慢多了起來, 也會照見到最開始身體方面的苦受特別強, 當我們換完姿勢之後, 身體的苦受就會慢慢減輕。 其實這就相當於我們在不停地累積智慧。

我們就只是在一分鐘或兩分鐘那麼短的時間內, 就得到了非常多的智慧。 如果我們繼續忍受大概1 5 分鐘, 苦受就會消失, 但是在那1 5 分鐘裡, 我們會極度難受, 無法觀身, 也無法觀心。 因此, 在同樣的時間裡, 我們完全沒必要非要去忍受到苦受消失, 因為在同樣的時間裡, 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受不了了, 其實是可以換姿勢的, 同時我們可以很快地照見到苦受滅去。

因此, 無法修受念處的人不用擔心或害怕。 其實換一個角度, 我們一樣可以修行, 甚至可以更快地修行。 因此, 我們一定要仔細地去了解自己是否適合修習受念處, 如果不適合, 我們就完全沒必要讓自己去忍受那種非人的痛苦。 如果你喜歡, 那也沒有關係, 但是一定要去看到身體是一個部分, 感受是一個部分, 心是另外一個不同的部分, 就是這樣觀下去。

因此, 請各位自己去掂量當感受生起的時候, 從哪個角度去修行。 但如果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

徹底離苦, 那就去尋找可以讓自己更多、 更快地照見到三法印的方法, 而且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的方法。 因為智慧就是去照見到身和心的三法印。

因此, 我們每一天就是去觀察身體的動, 或者當感受生起的時候, 如果我們能夠觀感受, 就去觀感受, 如果觀不了感受, 就回來觀心。 再有,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可以去觀察心底里的煩惱習氣, 或者心裡生起的任何現象。

大家發現了嗎? 到現在為止, 我們已經學習了四念處中的三個念處, 也就是身念處、 受念處和心念處。 還剩下一樣, 那是最難的, 也就是法念處。 真正可以修法念處的人一定要真的具備非常多的智慧, 心一定要有非常強的安住的能力, 而且覺性一定要非常靈敏和快速, 因為如果不是這樣, 他是很難照見到名法跟色法的整個運作流程的。

” 如生氣的狀況, 對於那些覺性不是特別靈敏和迅速, 心安住的力量不夠強, 或者智慧不多的人, 只需要看心底里的嗔恨就足夠了。 之所以會說只需要去觀察生氣就夠了, 是因為我們只有能力去觀察到生氣。 如果我們掙扎著、 努力地想去看到整個運作流程, 我們就會失誤, 會錯過。 因為我們一定要去緊盯, 去看是什麼原因讓生氣生起的, 它是一個什麼樣的運作流程, 最後就會變成我們陷入自己的思維和念頭里去了。 我們會完全陷入自己的思維之中, 說自己看到這樣一個畫面, 心底里生起了這樣的感受, 接下來又會生起這樣的煩惱習氣— — 這全是陷入了自己的思維之中。

請大家記住: 思維跟念頭不是毗缽舍那, 是不會產生讓我們離苦的智慧的。

真正可以修法念處的人一定要自己可以看見, 而不是思維或者做出來的。 能夠修法念處的人是非常非常少的。 為什麼說這一類人非常少? 因為它要求我們的覺性非常迅速跟靈敏, 而且心安住的力量一定要足夠強, 比如, 他一定要看到: 當他看到這個物品的時候, 那一刻生氣並沒有生起; 然後有一個信號會送到心底里; 送到心底里的時候, 想蘊會開始運作; 想蘊運作完了之後, 行蘊又開始去造作; 造作出來之後, 生氣才會生起; 生氣生起之後, 它會慢慢地越來越大, 然後慢慢地又越來越小。他會照見到整個流程。這樣的人才會是適合去觀法念處的。

因此, 真正能夠修習法念處的人是非常非常少的, 而且有些人即使能看到整個運作流程, 反而卻根本沒有看見三法印。 為什麼? 因為他們會迷失進去看每一個細節, 就像看動畫片一樣, 他們看到的是動畫片的整個內容, 忘了這個動畫片本身是一個片段、 一個片段, 由一張一張組成的, 都是生滅、生滅的。他們忘了看一個個生滅的片段, 記住的只是整個情節。

因此, 在 我 們 修 行 的 時 候 , 並 不 必 須 一 定 要 看 到 非 常 微 細 的 境 界 。 如 果 誰 能 夠 看 到 很 微細、 很細緻的境界, 那你就去看。 誰如果可以看到很粗的境界, 那你就去看那些很粗的境界。只 要 能 夠 看 到 三 法 印 , 都 同 樣 可 以 開 智 慧 。 即使你能看到極微細的境界, 但如果沒有看到三法印, 那也沒有任何意義。 有些人會努力地想要看到更細緻、 更微細的境界。 因此, 根本不需要去努力。

比如, 老師修行以來從來沒有看到過什麼很細緻的境界, 老師是一個看到的只是那些很粗的境界的人。比如, 老師看生氣, 看到的生氣往往已經是長得非常大的生氣了。

如果我們真的會看, 就可以看到生氣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滅去。 因此, 我們完全不必努力地去觀最微細的境界, 其實我們只需要能知道多少, 就去知道多少。 比如, 當觀自己生氣時, 有些人甚至可以觀察到當心剛開始有一點動盪不安的時候。 如果你能觀察得到, 那就去觀察。 如果你能夠看到心有一丁點動盪不安的時候, 其實如果覺性生起, 動盪不安就會自然滅去。 老師從來沒有看見過, 當老師看到生氣的時候, 生氣往往已經長得非常大了。 然後老師就訓練自己去看長得很大的生氣, 因為這樣很容易就看到了。

因此, 我們訓練的時候, 就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去觀察, 根本不用去緊盯跟專注, 或者努力做出什麼。 因此, 無論觀察什麼, 我們都只是儘自己的責任, 變成一個觀者, 完全不必去努力

地 尋 找 那 些 我 們 還 看 不 見 的 境 界 。 包括即使是隆波教導我們, 也並不代表隆波帕默尊者一講了,我們馬上就要看到。 因為有時候隆波教導的, 等到我們真的看到, 有時候甚至要花一年時間。 比如隆波帕默尊者會指出有些人是緊盯專注的, 有的人甚至要花一年甚至好幾年才會發現: 哦, 真的, 我在緊盯專注。 因此, 一定要安慰自己: 看不到就是還沒有看到, 去觀察那些自己可以觀察得到的就足夠了。

就是去觀察自己可以觀察得到的, 那些我們還觀察不到的, 它自然會一點一點地增加進來。 一旦我們能夠這樣訓練下去, 能夠更加自動頻繁地有覺性了, 我們活在這個社會、 活在這個世間, 就可以做到不犯戒, 不造那些惡業。 因為覺性屬於善法, 一個有覺性的人是不會去做那些不善法的。一旦有覺性了, 在工作中, 我們的工作就會比以前更有質量, 而且當我們的工作出現一些問題的時候, 我們根本不用去想, 覺性會自然地去運作, 會知道應該如何去處理和麵對。 這是我們獲得的世間利益, 它們好比是副產品、隨贈品。

真正可以得到的, 就是我們的心會越來越頻繁地安住。 一旦心安住了, 在觀身、 觀心的時候, 我們就會照見到三法印。 一旦我們能夠照見三法印, 一遍又一遍地重複, 最後有一天我們就會產生智慧。什麼時候智慧圓滿了, 就會在那一刻照見到涅槃。 因此, 大家不要著急, 什麼時候著急, 什麼時候就會流產的。 就是這樣持續地修行下去, 每一天持續地去訓練自己, 什麼時候智慧圓滿了, 就會自然地照見涅槃, 涅槃自然會現前。

(未完待續)

聲明: 本文由部分參課學員自發整理自第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音頻, 文字內容未經課程老師校訂審核,受語言能力及個人修行所限, 若有任何紕漏, 完全歸責於整理者, 望不吝指正。 本文嚴禁用於任何商業用途, 嚴禁擅自節選或改編, 轉載請註明出處。

歸零|阿姜蘇納瓦的修行之路(上)

歸零|阿姜蘇納瓦的修行之路(上)

法音聽錄組

法音錄  2019-04-09

阿姜蘇納瓦

第一 屆泰國四念處課程|2014年07月18日

按照我們的行程安排,今天是對整個修行做一個小結的時間—— 就只是輕鬆自在地聽,帶著玩的心態去聽—— 這樣做就是為了去複習一下,看看我們的理解是否正確。

修行就是回過頭來學習自己。回過頭來學習自己,就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具足覺性的人,可以覺知自己,有一顆    安住的心。以世間的角度來看,我們修行的結果就是:無論世上發生何種災難或危機,如果修到最後,心甚至一點苦都    沒有。而且這可以作為衡量我們修行是否進步的一個標準,也就是我們在生活之中的苦是否有減少。

老師製作的課件是幻燈片,因為翻譯對PDF的格式不太了解,所以這裡面就沒有圖片(翻譯:在阿姜蘇納瓦的原稿   裡,其實是配有一些動畫的,是很漂亮的。 )。整個幻燈片的主題就是“ 歸零” ,一切從頭開始。老師把它作為我們大家一起來做小結的主題。

我們修行的最高目標就是徹底離苦。老師自己在剛開始修行的時候,一樣不會修。那時候老師做的就是緊盯跟專   注,緊盯專注甚至導致頭特別沉,心也會鬱悶跟煩躁不安,坐到哪裡都要睡著了。

大概在十四年前,老師就給隆波帕默尊者發Email,但那時隆波帕默尊者還是居士。老師就給那時的隆波帕默尊者   寫自己的禪修經驗和對禪修的體會。比如,那時老師跟尊者分享:一旦生氣生起了,自己就對生氣做正思維,思維和分    析是希望真的可以乾掉生氣。然後隆波帕默尊者就回復道:你做的是錯的。

讀到隆波帕默尊者說自己完全修錯了,老師特別喪氣。尊者回復道:你錯誤的原因是你有慾望,慾望是讓苦生起的    一個原因;追隨自己的慾望,其實就是讓苦生起,這是無法滅苦的,只是在給自己增加苦而已。隆波帕默尊者繼續說   道:應該去知道它們,而不是要做什麼。

讀了隆波帕默尊者回复的Email之後,老師稍微緩了一口氣,然後心就變得自然地可以去覺知了,因為心開始真的   願意接納實相—— 自己修錯了,心就開始輕鬆自在起來,這樣的狀態大概持續了兩三天。但很快又會跟以前的習慣一樣,依然會緊盯跟專注,或者去對煩惱習氣做思維或研究,因為已經這樣修錯了十四年了。

那之後,老師覺得自己受不了了,想著必須親自去面見隆波帕默尊者,那樣會更好一些。然後老師就去拜訪隆波帕    默尊者,見到他之後,老師就自我介紹道:“ 我就是那個曾經給您寫信,問您修行問題的阿姜蘇納瓦。” 隆波帕默尊者就點頭,就好像在表示他記得有這樣一個人曾經通過Email問他問題。那一天剛好有很多人在跟隆波帕默尊者學習,尊   者就讓老師在旁邊坐下來,然後對老師說了一句話:“ 你還不會覺知自己,一定要先從覺知自己開始。” 聽到這句話,就彷佛有人把老師叫醒了,老師突然之間醒了過來。那一天尊者就教導老師,讓老師去認識迷失跟緊盯。

因此,我們要想開始修行,就一定要開始有覺性,或者說一定要會覺知自己。一旦我們有覺性,或者有在覺知自   己,心就會開始醒過來,那樣的心也就是尊者稱的一顆覺醒的心、一顆醒過來的心,也就是覺性自然生起,而不是我們    有意識地讓覺性生起。因此,無論是在修行中,還是在生活中,覺性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佛陀教導的:無論何時何    地,覺性都是必須的。因此,最簡單的修行就是要有覺性。

其實覺性並沒有什麼其他意思,就是回過頭來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或者自己的心。因此,如果我們把心往外送,去    知道那些自己身心之外的東西,就都叫沒有覺性;什麼時候有回來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或者感覺到自己的心,那都叫有    覺性。

當我們有在覺知自己,而且這個覺知並不是我們有意識地做出來的,那一刻其實我們的心是有定的,也就是心是安    住的,但是安住只是那麼一剎那。因此,在佛教中的定,意思就是在觀察所緣的時候,心是安住的。

心有覺性,同時又是安住的,如果持續地去覺知一個所緣,那稱為修習奢摩他;心有覺性,又有定,或者說心是安    住的,同時能夠清楚地照見名色的三法印,那稱為修習毗缽舍那。我們要正確地去理解什麼是覺性,什麼是定,什麼是    奢摩他和毗缽舍那。

接下來我們要去知道:要訓練覺性,應該如何去做。要訓練覺性,或者回來覺知自己,一定要在兩個時間段訓練,    一個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訓練,另一個是在固定模式之中訓練。固定模式的練習,也就是那天數紅豆的課程中的一些方    法。這兩個時間段如果我們都有在練習,那就可以一整天都在修行了。但問題是:一旦回到日常生活之中,我們絕大部    分都會忘記修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去找一個方法,讓我們能夠常常地去訓練我們自己。

老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會採用一些特別簡單的方法—— 老師會去看跟覺性相反的一面。跟覺性或者覺知自己相反的,其實就是沒有覺性,或者叫忘記自己,其實它們是一個東西,只是叫法不同。老師的簡單方法就是:去訓練自己知    道剛才我忘記自己了。老師不會去努力地訓練自己有覺性,因為努力地去訓練自己有覺性,那樣的覺性不是真正的覺    性,但如果去訓練自己知道剛才我忘了自己,或者剛才我沒有覺性,就會讓真正的覺性生起。

如果用這個方法來訓練,就可以訓練一整天,因為我們一整天都是沒有覺性的。一會兒眼睛去看物體了,一會兒耳    朵去聽聲音了,一會兒心跑去想了,它們就是這樣一整天在發生,也就是說我們一整天都在忘記自己,或者一整天都是    沒有覺性的。因此,如果我們去訓練知道剛才我忘了自己,或者說剛才我沒有覺性,就可以訓練一整天。

訓練的時候,一定要去體會、觀察,這樣我們就會看到當我們忘了自己,或者沒有覺性的時候,我們就會忘記自    己,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比如,走路的時候,如果我們沒有感覺到自己在走路,那就叫沒有覺性,或者忘了自己;如    果我們坐著卻沒有感覺到自己在坐著,那就叫沒有覺性。

其實對於一般人而言,絕大部分生起的是心跑到想裡面去,因為現在這個時代的人,絕大部分使用思維、用到想這    一塊特別多。即使我們現在坐在這裡在聽法,一樣會用到很多思維與念頭,因此我們就會持續地缺少覺性。

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和體會,就會看到心跑到眼睛所看的物體,跑到耳朵所聽的聲音,跑到鼻子所聞的氣味,跑到    舌頭所嚐的味道,或者是跑到跟身體接觸的那些對像上面去,那些時刻我們都會忘記自己,或者叫沒有覺性。而且即使    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看、正在聽,或正在想,那也不代表我們真的有覺性。因此,一旦我們知道自己把心往外送,    去知道外面那些信息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會自然地在那麼一剎那之間回來覺知自己。

一旦我們內心生起貪嗔癡,或者生起種種現象,我們的心全是迷失的,是沒有覺性的。因此,我們整天從早到晚全    都處在迷失之中,或者說是沒有覺性的。包括我們在行住坐臥時,如果我們沒能感覺到自己正在行住坐臥,那就都說明    我們已經忘了自己,或者叫沒有覺性;包括正在聽音樂,但是並沒有感覺到自己正在聽音樂,那也叫忘了自己;包括正    在聽音樂,但那時我們的注意力放在別的事物上,連正在唱的是什麼也不知道,那也叫忘了自己;包括現在正在聽法,    我們的心去想別的東西了,雖然有聲音在,但是我們根本不知道在說到哪個詞,在說什麼內容,那也叫忘了自己;或者    是緊盯專注於一個對象,那也叫忘了自己;緊盯專注於一個對象,甚至到非常緊繃,那都說明我們忘了自己。

有沒有誰不能明白忘記自己?每一個人都明白忘了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了,對嗎?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不    需要修太多東西,只需要知道:哦,剛才我忘了自己。

我們可以訓練自己,包括看電影或看電視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會常常地忘記自己;包括打電話的時候,我們    也會忘記自己。有沒有誰在打電話時忘了,結果電話掉到地上的?有人打著電話過馬路的時候,甚至忘了自己正在過馬    路,那就是我們會常常忘記自己的例子。帥哥們,當你們看到美女的時候,心是在自己身上還是在美女身上?美女們,    你們可以體會一下,當看到帥哥的時候,你們的心是在自己身上還是在那個帥哥身上。其實就是這麼簡單地去訓練。

老師剛開始修行的時候,有一次開著車去上班,要過紅綠燈,結果過了紅綠燈之後突然嚇一跳:我剛才是不是闖了    紅燈?我不記得了。其實就是在那一剎那知道我剛才完全忘了自己、迷失了。但是開車時別跟別人撞車,因為開車時身    體會追隨它開車的習慣。

大家可以體會一下:一旦我們有一個什麼習慣,我們做那件事時就特別容易忘了自己。比如吃飯時會忘記自己,有    時想起來要覺知的時候,已經吃到最後一口了,有時候甚至根本沒有想起來,飯已經吃完了。今天中午大家吃飯的時

候,有沒有偶爾想起來覺知自己?吃飯訓練覺性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即使是老師,也都訓練了好幾年,才會在吃飯    的時候有那麼一點點覺性。

包括開車的時候,能夠讓自己生起覺性,老師一樣是花了很長時間的。有時候正在開車,然後心迷失去讀廣告牌   了,在讀廣告牌的那一刻,其實就是忘了自己了,然後突然想起來:誒!我剛才忘了自己正在開車。因此,沒有覺性的    那一刻真的是很可怕的。如果正在開車,然後迷失去讀廣告牌,前面如果有什麼障礙的話,我們根本來不及剎車,可能會撞車。

常常地看到這些狀況之後,老師心裡就很害怕。一旦內心生起恐懼感之後,下一次覺性就會更容易生起。這是一種    天性,也就是一旦我們知道什麼東西很可怕,我們的心就會警覺起來,覺性就會比較自然地生起。如果我們做的事情沒    有多可怕,比如看電視或者看電影,那時要想讓覺性產生,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

我們就是這樣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做什麼,都一點一滴地去訓練自己。我們也可以去觀察或者體會一下:當我們生氣    的時候,煩躁不安的時候,或者鬱悶的時候,我們也會忘了自己。因此我們會發現:做任何事的時候,我們都會忘了自己。

讀書的時候,我們也會沒有覺性,能夠看得出來嗎?當我們去看書的時候,我們的心會送到書本里面去。如果在讀   書的時候沒有缺少覺性,我們是讀不懂裡面在寫什麼的。因此,在讀書的時候是無法訓練的,難度太大了。包括寫書的    時候,也是很難有覺性的,因為我們的心必然要往外送,送到筆頭上面、正在寫的字上面,那時我們其實是沒有覺性    的。因此我們在讀書的時候,或者寫字的時候,或者用到自己的念頭的時候,比如寫一些電腦程序,那些時候我們都是    很難修行的,因為難度太高了。

因此,在必須用到念頭的工作裡,不需要想著去修行,我們就在其他不需要用到念頭的日常的生活中去訓練自己。    一旦覺性能夠自然地生起,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之中,在寫字的過程之中,或者在編程的過程之中,覺性就會自然地插入    進去,一個時間段、一個時間段地滲進去、穿插進去。比如,當我們讀書時要翻書頁的時候,覺性就會自動回來工作,    回來覺知自己。如果我們又開始去讀書,我們又會再一次沒有覺性。

因此,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去練習知道我們剛才忘了自己,這就會讓我們的覺性自然生起。因此,當我們能夠感   覺到我們忘了自己的那一瞬間,我們就會開始覺知自己,會在那一瞬間成為一個有覺性的人。

有沒有誰每一天有在這麼訓練自己?如果可以這麼修,你就會很輕鬆自在,那樣我們就會發現修行實在太簡單了,    做任何事情都能夠修行,而且從早晨醒來到晚上睡覺之前,一直都可以修行。因此,修行是有技巧、有一些小竅門的。

(未完待續)

聲明: 本文由部分參課學員自發整理自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音頻,文字內容未經課程老師校訂審核, 受語言能力及個人修行所限, 若有任何紕漏, 完全歸責於整理者, 望不吝指正。 本文嚴禁用於任何商業用途, 嚴禁擅自節選或改編,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