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導引

難,就難在沒有返回觀自己

——————————阿姜妮法談

|法談摘錄|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2019年3月15日A|05’46”—17’45”

如果看他人,我們(很容易)知道,
他人的煩惱習氣,很容易被看得到——
那個人很容易生氣,那個人很貪……
看到嗎?我們打飯的時候,
拿很多,但吃不完,因為有貪心。
我們身體所需要的,其實就只是一點點,
但自己卻迷失了。

我們看到世間很多人,
他們(拿手機)在講電話,
自己碰撞到什麼也不知道。

看他人,那是很容易的事,
他人有貪、瞋、痴,
我們的內心也同樣有。

自己是否也很容易生氣?
有時也會想得到這個,想得到那個,
不斷地迷失在思維裡——
想到不快樂的事情,就導致自己苦,
想到有快樂的事情,就陶醉在思維裡。

這是六道輪迴裡最好的時機,
我們有機會聆聽佛陀的教法,
最幸運的是,我們還身而為人,
身體也是健全的,
不是瞎子,不是啞巴,也不是愚痴發瘋者,
並且有機會可以聆聽智者說法。

隆波帕默尊者身為居士時,
也如同我們一般需要工作,
因此隆波明白我們的秉性,
也就是——散亂。
於是隆波將佛陀的教導,
細化為適合我們用於實踐的方法,
讓我們可以更容易地明白法。

我們有機會聞法了,必須先聽明白,
若非如此,就會像旅人沒有地圖,
自己亂闖,左走右拐地,只是浪費時間。
有些人會迷失到別處去,沒有回到中道。

當我們明白了修行的方法,
我們就要靠忍耐。
先明白了修行的方法,
然後動手修行,
這很重要——要忍耐!
忍耐著先弄清楚修行的方法,
這樣修行才不會迷路。

但這條路,我們並不曾走過,
因此,如果我們常常生起疑惑:
「這麼做,是對?還是不對?」
這並不奇怪。

最重要的是必須抓緊原則,
必須與佛陀的教導相一致——
所有的一切,都在三法印的範疇內,
它們是無常、苦、無我的,
生了會滅,是無常、苦、無法控制的。

何時我們修行了,與剛才所提的原則相反,
也就是——可以控制、可以一直覺知自己,
要知道——那錯了!
因為與佛陀的教導並不相一致。

為什麼我們要來學習這一點?
曾想過嗎?
為什麼我們需要知道這一點?
因為我們有邪見,誤以為這是「我」。

從小到大,我們認為這是「我」,
這位名為「陳玲」,
那位名為「陳小芊」,是嗎?
從小就有人稱呼我們為「某某」,
我們就知道,自己名為「某某」,
誰發音不對,所稱呼的就不是我。

接著,這是爸爸、媽媽,
這是姐姐、弟弟。
從「我」開始,
然後延伸「我的」爸爸、「我的」媽媽、
「我的」哥哥、「我的」弟弟、
「我的」家、「我的」學校,
如果進入大學的話,就有「我的」大學,
「我的」國家,甚至「我的」世界……
這全都是思維出來的,起源於「邪見」。

如果我們知道,這是邪見,
我們就須學習——
這真的是「我」嗎?
身心,真的是「我」嗎?

若要知道這一點,
首先必須做到——不忘記自己,
常常看到(身心),
我們才能明白,對嗎?
我們才可以學習它。

如同小孩一樣,
每個小孩的性格不一樣,
為什麼我們能知道——
這小孩是怎麼樣的性格,
另一個小孩是怎麼樣的性格呢?
因為我們曾經觀察過。

我們的心也像小孩一般,
小孩的自然狀態就是很調皮,對嗎?
但是我們不喜歡,
我們喜歡乖乖的、不動的小孩,對吧?
於是,我們就會強迫他。

心也是一樣的,
它的自然狀態也是像小孩般調皮,
但是,一般上我們有一定的價值觀,
就是——控制他人,控制自己。

我們將世間的價值觀及思維,
套用在自己身上。
發現到嗎?
當我們想做某一件事情,
我們會想:如果趕緊去做,那件事情就會完成,
我們認為修行也是一樣的,於是拼命努力地去修行,
認為這麼做的話,修行就會很快完成。
但是,越做,就越錯!

一般上,我們有期待——
事情應該如此,應該那般。

佛陀教導我們要在因地上播種,
若要學習自己的身心,
首先必須先看到它,
因此,我們要回來觀自己。

我們整個生命都習慣於往外看,
不曾返觀自己,
難,就是難在這點!
我們的心都是往外去看,沒有返觀自己,
困難點在此,必須訓練回來觀自己。

因此,老師常常說:要覺知自己,
這就是原因。
為什麼必須常常覺知自己?
因為覺知自己,就是回來觀自己,
如此我們才可以親見真相。

想像得出來嗎?
但是我們無法強迫心,讓它可以觀到(身心),
必須仰賴於念(sati)或覺知,
讓我們可以覺知到境界。

0
    購物車
    沒有任何東西返回索書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四念處學會隱私權政策。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