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導引

涅槃不是指“死亡”!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

|法談摘錄|泰國解脫園寺|2017年8月13日A|

阿羅漢只有身苦,再沒有心苦。而凡夫,或初果、二果、三果的聖者,既有身苦也有心苦,身與心的苦依然存在;一旦成為阿羅漢,就只剩下身體方面的苦,而心再也沒有苦。

臨終時,身體即將死去,阿羅漢不會動搖,因為知道“苦”要死了,“苦”即將死去,並不值得動搖,反而非常愉悅。阿羅漢在臨終的時候就像要去領取頭等獎,涅槃對阿羅漢來說並不是損失。如果換成是我們,蘊界將要離散而快死的時候,我們會感覺損失和遺憾。然而阿羅漢不會感覺損失或遺憾,反而會感到負擔終於要被徹底放下了。曾經生生世世的努力與精進,而今終於得到獎勵、獲得獎品,也就是——沒有殘餘之蘊的涅槃。

涅槃有兩種:第一種涅槃,有蘊殘餘——還有身與心存在。在體證阿羅漢的時刻,抵達的是第一種涅槃,稱之為“有餘涅槃”。中文應該翻譯不出來吧?可以嗎?有嗎?真的有嗎?哦!真是太棒了!準備工作做得很好。

第一類涅槃是“有餘涅槃”,是煩惱習氣的涅槃。煩惱習氣已經徹底泯滅,而五蘊依然殘留,只是阿羅漢不再執著於五蘊。由於不再執取五蘊,於是,苦只能抵達身,再也無法抵達心,因為心已沒有執取。繼續活到壽終正寢、五蘊離散以後,則稱為“無餘涅槃”——沒有殘餘之蘊的涅槃,徹底的離苦就在此處!

別誤以為那是損失。當我們真正證悟之後,不會覺得“無餘涅槃”是損失,而會覺得那是最大的獎品——長期以來的努力與拼搏,久久期待的大獎品,而今終於得到了!

佛陀曾經比喻道——修行成為阿羅漢以後,活著等待涅槃的時刻就像是僱工已完成工作,正坐著喝茶休息,等著接受獎品與發放薪水。等著拿薪水且沒有任何工作再需要做的時候,心情舒暢嗎?

薪水已經到手,這個薪水就是“無餘涅槃”,不再有殘留之蘊的涅槃。因此,當修行越來越接近於此,就不會害怕涅槃。

凡夫害怕涅槃,害怕沒有身與心,簡單來說就是害怕死亡。隆波在小時候上過思想品德教育課,以前的思想品德課本會有比較簡單的法,以便小孩子們理解,但其實有寫錯的地方。比如教導四聖諦:“苦”即生、老、病、死;“苦因”就是想要,它導致苦生起;“滅”就是“涅槃”,意思是死亡。隆波兒時就下定決心——一定要離苦,但是不要涅槃,因為涅槃就是死。誤以為涅槃是損失,這是嚴重的誤解。那些編寫教材的人可能也同樣誤解了。

事實上,涅槃不是指“死亡”。涅槃是指徹底擺脫了慾望的境界,擺脫了“想要”,擺脫了煩惱習氣,擺脫了苦,擺脫了諸蘊。因此,它是很好的境界,而非糟糕的境界。

證悟阿羅漢的時候,心會生起極強烈的愉悅,強烈到幾乎昏厥。因此,不是苦到死,而是快樂到死。所以經典才會記載:(體證阿羅漢)若未出家就會死,因為承受不了。太快樂了,那是居士無法承受的快樂。

不用害怕,不必害怕。有一次,隆波和隆布敦長老在一起,長老叮囑道:“要用功,今生要徹底離苦。”隆波回答:“好的!好的!”不曉得是有人挑釁還是怎樣,隆波記不清了。有人問:“長老,如果證到阿羅漢之後沒有出家,還是居士,會在七天之內死去,對嗎?”

事實上,他在引用經典,但是記錯了——不是七天,而是當天就會死去。知道長老是怎麼回答嗎?他說:“經典是那麼記載的。”這就是答案,是否翻譯得出來?經典就是那麼記載的。

經典的真正記載是:當天就會死去。於是這個人反駁說:“那麼慧能大師抵達了苦的終點,為何還與獵人在一起待了幾年卻沒死呢?”長老回答:“經典是那樣記載的。”

長老非常睿智,機敏過人。經典記載著慧能大師活了好幾年,對嗎?那是經典記載的。在當天或七天內死去,也是經典記載的。那個人繼續追問長老:“如果不就經典而言呢?”非常尖銳而咄咄逼人,窮追不捨!長老不想回答,因為回答之後與經典相衝突,問題就會很多。有些人就是喜歡攻擊實修的師父們——離經叛道。

長老不想回答,可是此人不斷地窮追猛打。長老最後怎麼回答的,知道嗎?那個人問:“如果不就經典而言是怎樣的呢?”長老回答說:“阿羅漢‘不在’、‘不是’。”

成為阿羅漢的一刻,就已經“不在”、已經“不是”了。從那時起,便沒有成為居士,也沒有成為出家人,沒有成為任何什麼。他講到此處就結束了——沒有“有”,沒有“是”。

阿羅漢不擔心只能活一天、七天或會立即死去,或是要活好多年、好幾世,他對此毫無興趣。因為阿羅漢沒有“成為”,沒有了“存在”,已經擺脫了一切。

以我們凡夫的感覺去衡量,一定要“有”,一定要“成為”。我們以此來衡量,於是無法評估。長老如此直言不諱,但我們聽了還是不懂。

總之,修行就是不斷探究自己身與心的實相。別問太多。中國人有個弱點,喜歡去想、去問,越想越有疑問。因此,接下來,疑問生起,要知道有疑問。看到疑問生起而後滅去,就是在修行。如果疑問生起之後,拼命想辦法不斷地請教隆波、請教這個人、諮詢那個人,那麼得到的答案正如隆布敦長老給出的答案一般——獲得答案又會生出其他疑問,沒完沒了。

修行是探究自己的身與心,而後疑問會蕩然無存。疑問只會欺騙我們不停地想下去、問下去,得到答案又再繼續去想、去問。於是生命一直徘徊於“疑”與“問”之中,這樣根本無法獲得任何利益。唯有探究身與心的實相,才會獲益——從起步階段直至證悟初果、二果、三果阿那含,以及離苦而成為四果阿羅漢,最終,親證事實究竟是怎樣的。

好啦,去吃飯吧,但並不是讓大家放棄修行。要一邊吃飯,一邊修行,去觀身與觀心工作。

0
    購物車
    沒有任何東西返回索書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四念處學會隱私權政策。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