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導引

如果目標是獲得好的心,距離法就還很遙遠

法音聽錄組

法音錄 2019-05-28

阿姜巴山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課程|2019年03月14日

( 本次開示是針對舊生的)

頂禮各位法師! 各位同修, 大家好!

舊生很多, 有一百二十個人! 從理論的角度, 從思想、頭腦的層面來講, 我們對修行的核心原則的掌握是比較牢的, 說到什麼馬上就倒背如流了, 但是心還不怎麼正確。整體來講大家修行有進步, 但是有比這更好的。

之所以會讓新生去外面自由活動, 是因為很多新生對修行的核心原則並沒有掌握, 所以他們一直處在思維跟分析的層面, 那樣沒有什麼好處, 他們能夠看到的境界也不多。所以老師才會在這一次的禪修中試著把新生跟舊生分開。最後老師也發現, 效果同樣也很好。包括那天單獨給新生們開示的是很純粹的核心原則。而且讓我們來看那天的視頻的時候, 我們同樣也有獲益。

但為什麼一定要分開,知道嗎?因為大家已經聽了很多法了,聽老師講法的時候,只要老師一張嘴就知道:哦, 要講這個了,然後下面要講那個。所以當老師真的講的時候,因為你認為你已經知道了,所以你會把你心的大門給關上。而一旦心門關上,承接法的器皿就已經沒有了。但是新生是一張白紙,他們知道自己了解的不多,所以他們在聽的時候,心門是完全打開的、敞開的。這樣說並不是在批評在座的各位,因為心的自然狀況就是這樣的。所以現在老師才會嘗試刻意把大家分開。今天晚上在與新生互動的時候,大家就各自分頭去用功修行。

大家現在坐著修行。要輕鬆自在地覺知自己。要有一種禪修所緣, 然後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我們要做的是如其本來面目地看見它, 而不用打壓它。 如果只是一味地去打壓, 心一直是靜止不動的, 得不到任何好處。 如其本來面目地去知道, 不用對治。 觀察到了嗎? 它 是 自 行 在 運 作的, 我們並沒有做什麼。 並不去阻止, 而是要去及時地知道。

隨著我們不斷地去看, 有一天心就能夠記得這樣的境界。下一次當這個境界出現的時候, 一旦心要刻意去觀, 覺性就會生起。我們覺得自己沒有刻意的成分在裡面, 我們本人沒有刻意, 但是心有在刻意。

心沒有做到如其本來面目地知道,但是我們阻止不了,我們以保持中立的心,有覺性地去知道它。

心並不是必須要一直處在非常愉悅的狀態。 心想要對治,不喜歡那個境界,要及時地知道。 什麼時候以保持中立的心去知道,那一刻我們的心就會清涼下來。

修行會還是不會, 首先要看我們是否能夠看到境界, 接下來就是在我們看到那個境界或者是狀態之後, 我們是否知道心對它是什麼反應, 我們的心接下來是怎麼在造作的。

要去及時地知道我們並不是為了要獲得一些知見跟知識。曾經聽說過嗎? 正確的禪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我們在迷失去想, 散亂在法裡面的時候, 根本沒有正確的禪定, 因為那時候心是散亂的, 那時要想有智慧, 門都沒有。膽子大一點, 不要去追求那些知見。

我們一定要努力地去持續不斷地發展覺性, 類似於就是, 我們要不斷地去覺知、覺知、覺知。不要把修行扔掉了。也就是說要不斷地有“ 臨時的家” 。這個非常重要, 非常重要! 否則修行就會很慢。

問答

(學員A提問)

老師: 你為什麼會知道散亂、昏沉呢? 能不能修行, 取決於我們能不能看到那些境界或者狀態。比如散亂了, 知道嗎? 心昏沉, 知道嗎? 有一些片段, 我們根本沒有在覺知自己, 知道嗎? 有一些片段, 我們在打壓自己, 能夠看得出來嗎?

有一件事情是不可能的——能夠知道每一個境界,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讓大家集中在一起共修,實際上是給大家一些機會跟自己在一起。

昨天也有人問隆波自己的修行對嗎, 還記得嗎? 隆波是怎麼回答的? 隆波回答說: “ 對” 是有很多級別的差別的。“ 錯” 也有很多不同的層次。隆波繼續說: 最對的時候就是取得道與果的時候, 在這之前全是錯的。但是, 去年的“ 錯” 跟今年的“ 錯” 不同。或者從另一個角度講, 如果你能夠持之以恆、不斷地去用功, 就還會有比現在更對的。

學員A : 我現在日常培養覺知, 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然後在固定時間念佛陀, 想別的了就知道走神了, 只有這兩個。

老師: 不斷地去用功。

我們關注的並不是什麼時候出現這樣的狀況, 出現這樣的狀況是因為什麼, 而是當這個境界變化的時候我們有看到嗎。在當下那一刻, 那個境界是什麼樣的狀況, 我們有看到嗎? 沒有對, 也沒有所謂的錯。

如果能夠做到如實觀, 就對了。如果我們以為必須要是這樣或者是那樣才對, 那不對。大家是努力追求所謂的“ 對” 的專家跟高手。

別人追求的是真理、實相。真理跟實相也就是: 沒有什麼東西是我們可以掌控的; 所有的一切, 它們都是來了就走、 生了就滅, 無論多麼好、 多麼對。我們以為的那個“ 好” 、那個“ 對” , 它們全都只是暫時的, 來了就走, 生了就滅。

如果依然還在追求對的心、好的心、正確的心, 那麼你離法還依然相距十萬八千里。先去看自己。心裡的那種忐忑不安、不爽會是恆常的嗎? 心裡的想要和慾望是掌控得了的嗎? 剛才的境界跟現在的境界也不同了, 感覺得到嗎? 能夠看到境界, 能夠看到境界的變化, 那你還要什麼?

( 學員A 提問, 內容聽不清)

老師:疑問不會一直在的,在你便秘、拉不出來的時候,你一點疑問都沒有的。剛才在你笑的時候,疑問根本不存在。你現在去想了,疑問才會生起。

( 學員A 繼續提問)

老師: 他的問題是他看到那個境界, 但他不知道那個境界是什麼, 你們怎麼回答?

( 其他學員回答)

老師: 其他人回答修行問題回答得真棒啊! 不需要知道那個叫什麼、那個是什麼。我們唯一的職責是知道有某些東西生起了, 有某些東西滅去了。簡單嗎?

學員B : 以前我迷失然後生起一個覺知, 它會有一個很大的波動。覺知波動的時候, 人也會有一種猛然醒來的感覺, 那種感覺其實相當強烈, 特別猛。去年十月份之後, 覺知就好像沒什麼了, 迷失之後, 好像有個覺知, 就在這個地方, 沒有任何動作了。

老師: 假設我們在一間漆黑的教室裡, 點第一支蠟燭的時候, 感覺差別大嗎? 但是一旦那個房間裡點了好幾支蠟燭, 再增加一支蠟燭的話, 那個增加就並不明顯了。

第一次醒過來的時候, 那種覺醒過來的狀態是讓人印象非常深的, 而且非常強烈, 因為我們一直處在漆黑一團的空間裡。但如果我們常常地醒, 常常地醒, 再覺知的時候就不會特別刺激, 而是感覺很平常, 而且心已經轉入到了舍受, 就是很平常、習以為常的狀態了。

學員B : 我有一點疑問, 就是以前覺醒、猛然醒來的時候, 覺得特別過癮、特別好玩, 後來這樣平平淡淡的, 就感覺不好玩了。

老師: 因為對這樣的快樂已經習以為常了。

學生B : 另外, 我還有一個問題。我覺得有一部分想是不受控制的, 它是自發的, 另外還有一部分想是我可以去主導的, 就是我可以去推動它。第二種想是在世間比如要運用到一些邏輯思維的時候, 比如是去做生意、做買賣, 這樣的想就是自己主動去想的, 通過邏輯去把事情理清楚。我發現當覺性訓練得比較多的時候, 第二種想會被阻斷, 不太有能力進行第二種想。

老師: 就是這樣的。但是我們在工作的時候, 要提醒自己, 讓自己去想, 或者工作的時候、思維的時候, 要刻意地把力度稍微加大一點, 去思維, 去工作。

學員B : 但是這個時候沒有辦法控制。它會主動去覺知, 我一想怎麼做這個生意, 應該怎麼跟那個人談談, 那時候覺性出來了, 就被阻斷了, 沒辦法想了, 我要做點什麼?

老師: 不會是每次都這樣的。

學員B : 關鍵是它發生的時候我是在做很重要的事情, 必須馬上把那件事處理掉, 但是那個時候好像什麼都做不了, 我就很想知道是真的沒有辦法, 還是有什麼竅門可以來幫助一下。

老師: 老師也不知道。

學員B : 我還想請教一下, 因為以前會覺得覺性生起特別有意思, 特別好玩, 現在覺得太平淡了, 不好玩了, 然後修行的熱情會減少, 這個怎麼辦?

老師: 不想修行, 就不用修行。當自己苦的時候, 就會自然繼續修行的。

我們有職責不斷地去及時知道自己內心的煩惱習氣,想讓自己的修行很牛,一定要像一個新生那樣修行,每一天都歸零。修行並沒有所謂的在以前好的基礎上繼續往上步步拔高,或者是在以前理解的程度上繼續直衝雲霄。

走吧, 去吃飯。

聲明: 本文由部分參課學員自發整理自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音頻, 文字內容未經課程老師校訂審核, 受語言能力及個人修行所限, 若有任何紕漏, 完全歸責於整理者, 望不吝指正。 本文嚴禁用於任何商業用途, 嚴禁擅自節選或改編, 轉載請註明出處。

0
    購物車
    沒有任何東西返回索書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四念處學會隱私權政策。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