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導引

在高僧大德面前可別頑固(下)

原創 法音聽錄組

法音錄   2019-11-22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課程阿姜松| 2019 年3 月13 日

阿姜松: 大家現在的心是什麼樣的狀況, 知道嗎? 看看誰有興趣跟老師互動。

學員A : 我睡覺的時候, 心會突然切換到光裡, 看見夢和覺性的生滅。它們生滅結束後心還是在光裡, 那個光的狀態好像是暫停的, 但是又能感覺到。心從光裡退出來之後, 我就很清楚地知道我們的所見或感受, 都是心的投射, 心也是由一個個幻象組合起來的。

阿姜松: 僅僅是在你睡著的時候才出現這個狀況嗎? 學員A : 只有一次。

阿姜松: 是不是你房間的燈沒有關? 學員A : 不會。

阿姜松: 開玩笑, 開玩笑。在睡覺的時候, 其實我們的心是無法選擇的, 在睡眠的狀態下出現什麼樣的狀況, 有時候心能夠把它呈現出來給我們看。

我們看到的那個境界和狀態如果不是煩惱習氣, 就別對它緊抓不放。醒來之後, 要知道剛才那個境界已經過去了, 我們要去覺知當下。因為高僧大德們開示過: 無論禪相是什麼樣的, 都不要對它們緊抓不放。但是知道禪相的心是什麼樣的狀況, 我們要去知道。

別太去重視那些呈現出來的現象, 一定要重視的是自己的心。我們就會知道: 光明要生起, 它就會自己生起, 我們無法掌控。或者它沒有生起, 那就沒有生起。如果我們依然還很想讓那個光明再次生起, 或者誤以為那是一個什麼樣的領悟, 我們就沒有在繼續修行, 沒有繼續往前走了。

學員A : 我想問看到心是由一個個幻象組合起來的, 那是開發智慧嗎?

阿姜松: 但是那段時間老師並沒有跟你在一起啊。至於開發智慧, 就要看那個境界有沒有生滅給我們看, 或者心有沒有看到那個境界教導心無常、苦與無我, 是否有看到三法印。

如果我們看到那是被觀察的對象, 那時候應該還不是開發智慧。如果是開發智慧, 就會看到光明生起, 它也會自行滅去, 或者看到它生起還是不生起, 我們無法掌控。我們可以自己去衡量, 如果我們的心並沒有從三法印的任何一個角度去看待那個境界和狀態, 就依然還不是開發智慧。

就像老師已經說過的, 別對那些境界和狀態過於重視了, 我們真正要重視的是自己當下的心是什麼樣的狀況, 那才是重點。

修行啊, 不要太苦悶了。大家一看就知道老師並不是一個很認真的人。要輕鬆自在地緊隨著去觀, 別對它過於認真了, 這樣的話, 就還會有成千上萬的境界讓我們學習呢。這樣我們最後才能看到: 無論是多少個境界和狀態, 它們都會在我們眼前演示生滅給我們看。這才是走上了正道。

學員B : 老師好! 我是以呼吸作為所緣、作為臨時的家的。我們一直說覺知呼吸, 然後心跑了知道, 心跑了知道, 我這兩天才突然明白, 是不是其實重點不是知道呼吸, 而是知道心跑了, 是這樣嗎?

阿姜松: 要輕鬆自在地觀呼吸, 如果心跑掉了, 就會看到心。如果我們過於重視心了, 就往往會變成守株待兔地去看心。

高僧大德曾經開示: 觀身是為了看到心。因此, 別給自己樹立一個過於重視心的目標。在我們輕鬆自在地觀身體呼吸的時候, 如果心跑掉, 我們及時地知道, 就會得到正確的覺性。真正正確的境界, 它存在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

學員B : 是不是說, 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觀心, 但是不要為了觀心而守株待兔地盯著心? 阿姜松: 對。

學員B : 還有一個問題是關於是否在緊盯的。我一直聽法, 知道不要緊盯, 要用自然、平常、普通的心。我一直認為自己是放鬆的, 但是那天在行腳的時候, 我同樣一直在覺知呼吸, 希望能夠盡可能地知道每一次呼吸, 等到行腳結束, 我突然感覺到心很放鬆, 覺得終於下課了, 可以不用覺知了。 我才發現之前我應該是有緊盯的, 因為如果之前沒有緊, 後來怎麼會覺得放鬆呢? 就在同一天, 阿姜巴山開示道: 我們覺知就要像知道旁邊有人坐著那樣, 只是輕輕地知道, 而不是使勁地去看。 然後我就感覺我以前是緊盯了。我追求要知道每一次呼吸, 是緊盯吧?

阿姜松: 如果有努力、刻意的成分在, 就契入到打壓、緊盯的那個極端了。除了緊盯以外, 還有念頭在那裡帶領心。

心一定要比現在的狀態更自然。別用念頭緊隨著去觀, 要去觀身體呼吸, 輕鬆自在地去觀身體呼吸, 就像看著別人在呼吸一樣地去觀呼吸, 別提前去守著看會發生什麼, 因為那個跑掉的境界會自然呈現給我們看。如果一直努力地跟呼吸在一起, 我們就看不到那個跑掉的境界。

膽子一定要足夠大, 放任它迷失, 緊隨著去知道那些錯誤的, 就會獲得正確的, 就像今天早上隆波教導的一樣。

你一定要減少思維, 要多多地去看事實。你還黏著於思維。

學員C : 頂禮老師, 我想問一個問題, 昨天巴山老師說如果對阿羅漢或聖者不敬, 會有業報。因為我自己屬於疑心比較重的人, 好像對每一位老師, 我都是聽了他們開示的法之後心裡才能生起真正的尊敬, 而且我的心又很喜歡評價, 其實很擔心自己會造業, 但是又控制不了。希望老師能夠開示一下。

阿姜松: 你昨天聽的那個故事, 老師還從來沒有聽過。對老師來講, 這也是增加了一些新知識。

誰是什麼樣的狀況, 我們不需要過多地去關注, 我們別過於擔心某些事情。那些真正對法有領悟的人, 他們並不會認為自己比別人重要, 因為他們都明白自己依然還有煩惱, 他們看待每一個人都是跟自己同樣在苦海裡沉淪的朋友。

因此, 既然那些事情已經做過了, 它究竟是什麼, 其實對現在的我們來講已經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 每一次想到那件事的時候我們的心不舒服, 我們是否有及時地知道。如果我們能夠及時地知道, 就說明我們依然還在這條路上。

假設我們一不小心絆了一下高僧大德的腳, 然後我們嚇了一跳, 如果我們能夠及時地知道自己嚇了一跳, 被我們絆了一腳的高僧大德往往會表揚我們。如果我們太擔心冒犯了聖者或者破了戒, 這稱為太過於擔心和擔憂了。擔心, 要知道擔心。

學員C : 感恩老師。

學員D : 頂禮老師, 頂禮翻譯! 想請老師再開示一下普通、自然, 還有那種不造作、不刻意的心。

阿姜松: 事實上, 就算等一下給你解釋了, 你也別去努力地記住那些東西, 因為一旦你記住之後, 有時候就會去觀察自己現在的心是不是自然的, 是不是普通的。其實在你觀察的那一刻, 本身就已經不自然、不普通、不平常了。

要去及時地知道自己不平常的時候。在我們知道自己不平常的那一刻, 心就會回到平常的狀態那麼一剎那。

我們的心一直處在迷失和打壓這兩個極端, 尤其是你越想找平常、普通的狀態或者正確的狀態, 你就越找不到。如果你聽了老師的介紹, 你就會努力地記住它, 然後會想把它刻意地造作出來。

我們就是每一個片刻、每一個片刻不停地去知道自己的心是不平常、不普通、不自然的。如果 當下這一刻我們的心是憋悶的, 是透不過氣來的, 那一刻其實我們的心就是契入到了打壓的極端。如果我們的心被貪嗔癡染污, 被煩惱習氣染污, 那時候我們的心就處在迷失的極端。

我們不斷地這麼觀察下去, 有一天我們就會明白: 真正平常、普通的心並不是我們刻意做出來的, 而是源於在心不平常、不普通的時候, 我們有及時地去知道。

學員E : 頂禮老師, 頂禮瑞陽居士。今天隆波說我緊盯, 我真的搞不清楚, 是不是就像老師剛才說的, 緊盯就是自己太刻意追求了? 但是我真的搞不清楚我哪裡緊盯了。

阿姜松: 緊盯是有很多級別的, 要去及時地知道當下我們的心是否有沉重感, 如果我們的心是沉重的、憋悶的, 就說明我們好像在呵護某一種東西。

因此, 別害怕自己在緊盯, 你越害怕緊盯, 它就會緊盯得越厲害。憋悶, 知道憋悶, 害怕自己緊盯, 要知道自己在害怕, 然後如果心做了某一件事情之後, 我們就會自己意識到那是緊盯。

在修行的時候, 我們要去觀察、體會, 看看我們的心是不是跟一個平常、普通人的心不同。大概明白嗎?

學員E : 大概明白一點, 但還需要時間。還有一個問題, 從學法開始我就特別有法喜, 但是最近沒有法喜了, 心經常覺得有點悶悶的, 好像想衝出去。我不知道沖出什麼, 不知道這是不是造作的。

阿姜松: 你正在說話的時候, 你在收攝, 你感覺到了嗎? 學員E : 我不知道。

阿姜松: 就是應該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究竟在哪些片段是不正常、不平常、普通的。現在的你跟平時在家裡逛公園的時候的你感覺是一樣的嗎? 你搖完頭之後, 就終於從那裡面稍微松出來了一丁點。

學員E : 需要訓練。

阿姜松: 但是比剛才要好一些了, 你自己也能看得到啊。

學員E : 最後一個問題, 我練過很多年別的功法, 因為身體的原因, 現在我還留下了其中鍛煉身體的那個部分, 但是那個功法中的咒語會常常冒出來, 在生活中也會這樣, 這沒關係吧?

阿姜松: 就像老師剛才講過的, 既然我們今天已經有機會跟隆波學法了, 那些東西該扔的就把它們扔掉, 要隨時準備好接受新的事物。你的心是不是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隨時準備好把以前那些舊的東西扔掉?

學員E : 從現在開始有, 我肯定敢扔的。謝謝老師, 我會扔掉的。

學員F : 二位老師好, 我念誦的時候, 有時候感覺氣不夠用, 是不是打壓了?

阿姜松: 你是不是念得太快了?

學員F : 不是太快, 就感覺氣都在上面, 下面沒氣。

阿姜松: 老師懷疑你念得太快了。今天早上隆波也教過念誦這一塊, 還記得嗎? 要以一顆輕鬆的心去唸誦, 要知道自己正在念經。輕鬆自在地去唸經, 看著身體在念經, 然後跟念經在一起, 心跑了知道。

如果你真的是很輕鬆自在地在念誦, 那就和跟一個人在很正常地交流的那種感覺是一樣的。你平常讀書的時候, 會有那種透不過氣來的感覺嗎? 包括去讀早晚課誦本, 其實跟念誦沒什麼區別。

— 定要讓心放鬆, 別過於認真, 覺得自己正在念一篇重要的經文或咒語。 只有心放鬆了之後, 心才會自然地對, 那些奇怪的現象就不會出現了。

學員F : 謝謝老師!

學員G : 老師好, 昨天阿姜巴山說老師在世間也做得很好, 請問老師是如何平衡法和世間的事情的?

阿姜松: 怎樣讓它平衡? 世間不存在平衡。 我們在世間有什麼職責, 就按世間的角度去儘自己的職責和義務。事實上, 真正的修行跟這個世間並不是對立的, 它們是可以同步進行的。

比如工作, 老師是做生意的, 做生意就需要去面對客戶, 這屬於工作, 要去接待客戶、招待客戶, 跟客戶分享一些東西。如果客戶佔了我們的便宜, 我們不舒服, 這就不是工作了, 這就是我們在修行方面的工作了。那個是煩惱習氣, 既然是煩惱習氣, 它就應該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接下來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想偷懶了, 我們也要知道自己想偷懶了。

我們真正在工作的時候, 並不帶著情緒去工作。如果我們沒有帶著情緒去工作, 沒有在煩惱習氣的驅使下去工作, 我們的工作就會非常有品質。但有時候碰到那些工作, 碰到我們特別不喜歡的人的時候, 也真是沒轍。不喜歡要知道不喜歡, 最後我們的修行和工作就可以齊頭並進。

這就是隆波一直在強調的: 作為居士, 如果我們真的也在同步修行, 事實上跟出家人相比, 並不會有什麼不同, 因為可以供我們觀的境界一直都存在。

如果我們是出家人, 一般不太會有人來罵我們。但如果我們是一個普通人, 我們走過去碰到朋友, 就會被他罵了。因此, 作為居士也有作為居士的優點, 也就是可以供我們觀的東西非常多。

跟出家師父比, 我們的弱點是禪定更少, 修行的持續性會差一些, 各種各樣能擾動我們心的事物非常多。比如我們想得到什麼東西, 就完全可以通過自身的能力獲得。跟出家師父相比,  這是我們的弱項, 因此我們一定要給自己立規矩, 這是非常重要的。

每天都要給自己安排一點時間, 比如隆波說是2 0 分鐘, 然後我們就在這2 0 分鐘裡完全撇開外界的一切, 去觀自己的身心。如果這樣,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開發智慧的時候就會更有力量。如果我們的力量不夠, 在生活中出現一些很強烈的境界和狀態的時候, 有時候我們就無法做到及時地去識破它, 有時候一不小心扇了別人一耳光才意識到。 因此我們一定要給自己立一些修行的規矩。

老師也是一個不夠好的居士, 因為有時候依然還會迷失很多, 所以老師也要常常去提醒自己必須要有修行方面的規矩。

如果我們的修行很好, 我們的工作是不會輕易失誤的。我們身邊的同事或老闆, 他們都會很喜歡我們, 我們的下屬也會很願意跟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因為我們並不會用情緒、不會被煩惱習氣驅動著去工作。

學員H : 老師好, 瑞陽居士好! 昨天聽了巴山老師的講課以後, 我對痴和迷分不清。 什麼樣的狀況是迷了, 什麼是癡?

阿姜松: 痴有好幾個級別。 痴的時候, 心就會有些朦朦朧朧的, 感覺抓不住所緣。 迷的意思是心跑到了外面, 跑了之後它會是貪、嗔還是癡, 這是很難提前知道的。

事實上, 如果我們的覺性很好, 我們就會看到心在貪嗔癡之前, 實際上是先會有痴的。 它只有先跑掉了, 去抓住所緣之後, 才會去翻譯。因此, 在有貪和嗔之前, 必須先要有痴, 但是別努力地想去區分它們是什麼, 只需要知道心迷失了, 就可以了, 只需要知道心跑掉了, 就夠

了。 如果我們在刻意地區分那究竟是癡還是迷, 那一刻我們就已經契入到跳到念頭的世界裡的極端了。

要輕鬆自在地去覺知, 要老老實實地去覺知。

學員H : 還有一個問題, 比如我生氣了, 我知道我生氣了, 這和我看見我的心的狀態是一樣的嗎?

阿姜松: 事實上, 是一樣的, 但是別去界定那究竟是貪、嗔還是癡, 只需要知道那個境界是心往外跑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覺性及時地去知道那裡面是否有貪嗔癡, 這就足夠了。知道了之後, 就把它扔掉。

修行就好比是在收集積分, 看到一次境界, 就等於得了一次分。 我們修行的時候, 就好比是在向一個大缸裡投石頭, 我們不停地往缸裡投石頭, 什麼時候缸滿了, 也許我們就會領悟。

因此, 在知道那個境界之後, 我們別努力地去給它貼標籤, 去界定它究竟是貪、嗔還是癡。

學員H : 最後一個問題, 我平常固定形式的修行是打坐, 但因為我的心的力量比較弱— — 修習奢摩他的時候需要找一個快樂的所緣, 但我覺得我沒有快樂的所緣— — 一打坐我就胡思亂想, 念頭漫天飛舞。這怎麼辦?

阿姜松: 在你的生命中, 你從來沒有快樂過嗎? 你喜歡什麼? 學員H : 喜歡聽歌。

阿姜松: 老師坦白從寬, 其實老師聽隆波的C D 聽得比較久之後, 也會很厭煩, 有時候也會去聽音樂。

有時候開車開得比較久, 如果聽法的時間特別長, 很快就會睡著的, 如果繼續聽下去, 最後肯定會翻車死人的。老師也知道自己是瞌睡了、昏沉, 其實是有痴的, 但是雖然知道了、觀了, 它並沒有徹底斷裂。 然後老師就換一下環境, 換一下氛圍, 去找更喜歡的所緣, 老師就把音樂打開。聽到音樂之後, 因為心很喜歡, 然後就清醒了。

因為心特別陶醉, 沉醉在音樂里, 然後老師知道當下這顆心變了, 已經開始陶醉在音樂里了。音樂放到剛剛合適, 心稍微得到了一點滋潤, 就繼續把法談打開。

這是每一個人一定要自己去拿捏的。 因為有時候如果我們觀境界觀得特別多, 類似於拳擊手已經被拳頭打得暈頭轉向了, 那時就可以暫時退回來, 讓自己有機會調整一下、休養一下。換一個讓自己覺得比較舒服、比較快樂的所緣, 跟它在一起。但是選擇的那個方法不能太過於鼓動自己的煩惱習氣了, 比如別去賭博。就是去找一個讓自己的心情很容易放鬆, 讓心很容易得到滋潤的方法, 一旦心滋潤了、舒服了, 就又可以繼續去觀自己的境界了。

學員H : 謝謝老師, 謝謝瑞陽居士! 阿姜松: 你一定要比現在更放鬆。

學員I : 頂禮老師, 頂禮瑞陽居士! 我想問一個平常比較容易遇到的問題, 就是在家持戒的時候, 妄語戒中的不說無意義的話, 這個不太好界定, 老師能開示一下嗎? 例如同事之間聊天, 或者不小心打鬧一下, 這算不算破戒呢?

阿姜松: 跟朋友之間的互動有時候分很多層次, 如果只是一般的開玩笑, 其實錯誤是不多的。但是別去給對方取綽號, 說你這個死胖子, 或者你這個死兔子, 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被他扇一耳光。

這一條戒, 最重要的是要看自己的心。在我們跟朋友開玩笑的時候, 要看我們的心是真的想跟他開玩笑, 還是真的想傷害他。因為戒真正的重點在於我們不傷害別人, 也不傷害自己, 就是我們有這樣的刻意和動機: 不用自己的語言去傷害別人。

不用想太多。

學員I : 謝謝! 還有一個修行方面的問題, 我平時是觀3 2 身分的, 我看到身體是由皮肉筋骨組成的, 裡面沒有一個我, 但是感覺到還有心在, 所以心到底是什麼? 我對此很有疑問, 老師能開示一下嗎?

阿姜松: 怎麼跟你解釋心是什麼呢? 事實上, 如果我們有覺性, 輕鬆自在地跟身體在一起, 一旦心跑去想, 我們就會看到心。如果我們努力地去找心究竟是什麼樣的, 是怎麼都找不到的。

高僧大德們開示道: 觀心是通過那些跟心組合在一起的事物來觀的。去觀當下那一刻跟心同步生起的事物, 這樣我們最後就能抓到它。

因為你喜歡觀身, 那你就去觀身, 但是要輕鬆自在地去觀身, 然後就會自己看到心的。

學員I : 好的。 最後一個問題, 平常說到我們要以一顆輕鬆自在的心去覺知所緣, 我也很放鬆, 但經常會迷失很久, 怎麼辦呢?

阿姜松: 迷失很久, 然後不喜歡它迷失很久, 要知道自己不喜歡。

我們無法創造出迷失很短的狀態, 我們就是有覺性不斷地緊隨著去觀境界和狀態。我們要做的是在因地上用功, 也就是不斷地有覺性緊隨著去觀。一旦覺性好了, 能夠記得迷失的狀態, 我們迷失的時間就會自然縮短。

如果我們僅僅只是追求那個結果, 可是並沒有在相應的正確的因地上用功, 我們就會努力地想把那個結果製造出來, 但事實上那不是真的。

學員I : 可是感覺非常費時間, 一直在念頭里, 出不來。

阿姜松: 如果什麼時候有覺性及時地知道自己在念頭的世界裡, 它就會馬上鬆脫出來。

因為心依然還習慣於想個不停, 要想改變這個習慣、這個慣性, 我們是無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到的。不要太心急了, 不停地在因地上去播種!

對不起, 時間已經快到了。

學員J : 感謝老師。我的問題是, 我聽法談聽到隆波有時會說: 你太散亂了, 你的心沒有歸位。我不知道什麼叫歸位, 是回到我們的家嗎?

阿姜松: 歸位跟家是不同的概念。 這裡的家往往是指禪修所緣, 是指臨時的家, 那僅僅只是一個用於觀察我們自己的心的觀測點。

在心跟臨時的家打成一片的時候, 一旦看到心跑掉, 心就歸位了。臨時的家是代表有覺性地跟自己臨時的家在一起。要輕鬆地跟臨時的家在一起, 然後我們就會看到心自然運作的狀態, 因為心的自然天性就是喜歡往外送。在我們及時地知道心往外送的那一刻, 心就會自然地歸位。

學員J : 在我知道心跑的那一刻, 心就自然回家了, 是這個意思嗎?

阿姜松: 它們是不一樣的。及時地知道心的跑掉, 心就會歸位那麼一剎那。它歸位之後, 我們依然要回到我們的臨時的家上來, 但是要小心, 別拉它回來, 直接把它扔掉就可以了。

學員J : 我能認為歸位就是安住嗎? 阿姜松: 對。

學員J  : 明白了! 還有一個問題, 我迷失去想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我自己能夠回來, 比如聽到小鳥的叫聲, 我知道心跑到那裡去了, 然後我會自然地回到呼吸上。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不知道心跑到哪裡去了, 忘了回到呼吸上, 等我想起來的時候已經過了很長時間了。這兩種情況哪一種是正確的?

阿姜松: 別以為每一次我們知道了之後, 每一次它都會回來。要輕鬆自在地去觀當下那一刻是什麼樣的狀況。別以為每一次知道之後, 每一次它都會回來, 因為有時候雖然我們已經知道那個境界了, 但是我們的禪定、心力不夠, 那個境界就並沒有斷掉。但是這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們是否知道。我們別寄希望它每一次都必須要回來, 只需要輕鬆自在地緊隨著去知道。

你能夠看到心的跑掉, 這很好。但是別寄希望它每次都必須回來, 因為如果我們的禪定、心力足夠, 我們的禪定足夠正確, 最後智慧就會自動去切斷那個境界。但這並不代表每一次我們看到心的迷失、心的跑掉, 每一次它都會自然滅掉。因此, 別用自己的思維去帶領, 就是輕鬆自在地緊隨著去觀, 直接去觀, 它要跑掉也是它的事情。

學員J  : 好的。我最後再問一個問題。我現在的情況是給心安置了一個家, 但是它不回家, 它總是在外面玩。我能看得很清楚, 比如心去動物園了, 然後我看到它去動物園了, 但是它不回家, 它又去看電影了, 然後我也知道它去看電影了, 但是它也不回家, 它又去游泳池了。這樣觀對嗎?

阿姜松: 那怎麼辦? 求它回來?

學員J : 所以我一直在看它在外面玩, 它不回家。

阿姜松: 你能看到這個, 很好。要知道那一刻心跑到外面去玩了, 一旦知道它到外面去玩了, 一定要回到自己臨時的家上來。你是不是喜歡讓它一直在外面玩?

學員J : 我沒有拉它回家, 它不願意回家。所以我聽法的時候聽到隆波說: 你的心沒有歸位, 你一直散亂在外面。我就想隆波說的是我這種情況嗎?

阿姜松: 事實上, 你看到你的心在外面跑、在外面玩的時候, 在你知道之後, 就要回家。要先這麼去演練, 別放任心迷失很久, 你的心依然還非常容易迷失在念頭的世界裡。常常地回到家上來, 最後你就會自己看見的。

學員J : 謝謝老師!

阿姜松: 在這裡, 老師要對在座的每一位說一聲對不起, 因為老師在這塊的經驗不多。老師說的話, 也許你有時候覺得還可以, 有時候覺得聽不進去。

老師本身還是一個年輕人, 歲數也不大。事實上, 甚至來跟大家互動的時候, 也根本不敢用講法這個詞, 但是因為高僧大德賦予了老師這樣一份職責, 所以老師必須來盡這樣一份義務。

希望大家能夠把老師當成一個好朋友, 當作同參道友。如果萬一在哪方面有做得不合適的地方, 老師在這裡向在座的每一位道歉, 請求你們原諒。老師無論是在過去生還是今生今世所做的所有功德, 願在座的每一位都有份。

大家要不斷地去培養覺性。我們什麼時候有覺性, 什麼時候就有在修行; 什麼時候扔掉了我們的心, 那一刻我們就沒有在修行, 就沒有走在這條正道上了。

我們好不容易安排出時間到這裡來獲得了正確的修行方法, 一定要充分發揮它的價值。把自己以前的那些舊知識和知見忘掉, 要活在當下, 去吸收那些新鮮的知識。

高僧大德給予我們的指導, 我們一定要膽子大一點, 真的按照他們教的去做, 最後我們自己就會看到相應的收效。

感謝在座的每一位!

全文完

聲 明

文章轉錄自微信公眾號“ 禪窗” 法布施的音視頻。為便於閱讀且符合書面表達, 我們對其進行了後期編輯校對, 內容未經課程老師及譯者審校, 準確性未得到確認, 若存在任何錯誤或偏差, 完全歸責於整理者, 望讀者知悉與明辨, 並請不吝指正。本文嚴禁用於任何商業用途, 嚴禁擅自節選或改編, 轉載請註明出處。

0
    購物車
    沒有任何東西返回索書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四念處學會隱私權政策。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