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導引

說說慈愛(三)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

|法談摘錄|泰國解脫園寺|2022年1月1日|

但如果修習慈心,不停地念誦“metta gunam aharam metta”或“Buddha mettam cittam mama”,心也會獲得快樂與寧靜,快樂與寧靜的心會變得柔軟,同樣也能生起慈愛。 然而若想讓慈愛穩固,我們需要了解前因後果,具有同理心。 有了同理心才不會以自我為中心,那時方能真正擁有慈愛。

例如,我們透過念誦而生慈愛,是因為心有禪定而得的慈愛,禪定一旦退失,嗔心又會捲土重來,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又或是我們開公司,有些員工給我們的感覺很糟,為什麼會這樣? 在懲戒之前,先看看他為何如此,這不只是給員工機會,也是給自己機會。 我們權力在握,趕他走前先思考他何以至此? 一旦理解了,慈愛就會生起,而不會被嗔心左右去做決定。

隆波很久以前讀過某位泰王的故事,牽涉到壞人之類的,記不太清楚了。 總之就是,當他考慮作出處罰時,他不會在當事人剛犯錯,而自己還在氣頭上的時候就做裁決,他會等到不再生氣了,沒有被嗔心所控制,再去審判。 這樣會非常公正,因為沒有參雜著嗔怒,看待別人與別的眾生時,心是公正的,不夾雜個人情緒,也不摻雜著嗔恨。

當我們逐步地訓練自己,心就會越來越清涼和快樂。 例如隆波出家前,前往高僧大德的寺廟道場參訪。 隆波所頂禮、敬重的每一位高僧大德都非常美、非常莊嚴,不是說他們的長相很美,而是他們的心很美。 靠近他們就會感到清涼、快樂。 他們的寺廟裡也有素質差的出家人,但他們一聲不吭,可能是在等待合適的處理時機。

隆波那時遇到的都是優秀的僧人,後來自己出家碰到不好的僧人時,起初是無法接受的,感覺太差了,還來出家幹嘛? 出家只是為了追逐利益、權力和地位……跟居士有何不同? 覺得他們並不像自己見過的高僧大德。 但隨著隆波不停去審視觀察他們何以至此? 是什麼導致他們這樣? 才發現他們並不是因為看到佛教的價值而出家的,而是出於其它需求;況且他們沒有機會聽法,沒有機會遇到優秀的高僧大德,於是他們的心才會追尋無意義的事物 ;發現以後覺得他們也很可憐,可憐多過於可氣。

未完待續

0
    購物車
    沒有任何東西返回索書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四念處學會隱私權政策。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