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導引

七覺支詳解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

|法談摘錄|泰國解脫園寺|2017年1月7日|

念處分為四大類:身、受、心、法。只是透過觀呼吸,也能夠提升至四個念處的修習。修習念處,意味著我們已經在提升覺性。

看見色法、名法的生、住、滅,包括身、受、心、法的生、住 、滅,這是在提升“擇法覺支”,聽說過嗎?佛法的修行好比是進行調研工作,即深入進去看見真相。所謂“調研”,並不是坐在那裡自己思考。調研必須去現場勘察:事實究竟是怎樣的?是深入現場調研,而不是紙上談兵寫報告,也不是研究經典資料。要洞察正在運作的身、受、心、法的真相 ,這稱之為“正在提升‘擇法覺支’”。修習毗缽舍那就像是調研工作,要看到事實。

如果我們持續觀照色法和名法的運作,那麼在觀察和覺知的時候,就是在進行“法”的調研,那是具有覺性的。已生的不善法會滅去,未生的不善法無法生起,因為那一刻具備覺性。如果我們提升覺性,未生的善法也會生起,至少覺性生起時,善法已經生起。隨後,善法會越來越頻繁地生起,戒定慧也會不斷漸趨圓滿,這稱之為“精進覺支”。精進不是愚癡地努力,佛陀所教導的“精進”是指——精勤地消滅已生之不善;令未生之不善無法生起;尚未生的善法,使其生起;已生的善法,使之進一步提升與茁壯。這稱之為“精進覺支”。

隨著精進越來越多,心會自行擁有“喜覺支”。一旦有了法喜,如果我們有覺性地及時知道,心就會契入“輕安覺支”,獲得寧靜祥和。法喜是粗重之物,一旦及時知道,就不會被法喜控制,有些人修行以後,被法喜控制了,無法繼續進步。因此,要及時地知道。

心契入寧靜與祥和,稱為“輕安覺支”。心保持禪定,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看見所有的境界或狀態不斷地工作,既包含色法,也涵括名法,全都呈現三法印。初級階段,也會迷失去滿意或不滿意,隨著修行至覺性和智慧漸漸圓滿,心就會契入“舍覺支”。

這些就是“覺支(菩提分)”的七個組成部分。依賴於每日持之以恆地修習念處,可令覺支逐漸圓滿。

覺支是覺悟的因素,當覺悟的因素圓滿以後,心因智慧而進入“舍”,這個“舍”不是基於禪定,而是由於智慧已經圓滿,洞見到色法、名法的實相,比如:看見苦、樂的實相,能夠照見——快樂無常,痛苦也無常;快樂被逼迫著要消失,痛苦也被逼迫著要消失;苦、樂無法由我們掌控。

隨著反反复复地看見實相,心會豁然頓悟。有快樂生起的時候,心不會忘乎所以,明白說:快樂臨時存在而後消失;有痛苦生起的時候,心不會痛苦不堪,明白說:痛苦也是臨時存在而後消失的。這稱之為“心因智慧而‘舍’”。

倘若心能夠保持中舍,不再進一步去造作,知道以後,就結束了。而不是有這樣的境界生起時,卻掙扎著想要那樣的境界;也不是有這樣的境界生起時,奮力想要其長久保持或者令其消失。

境界還未生起,就已經翹首企盼其生起,期待著尚未生起的境界生起,這稱之為“欲愛”;對於已經存在的境界,想要其天長地久,這稱之為“有愛”;對於已經存在的境界,想要其迅速消失,這稱之為“無有愛”。正是這種“渴愛”(渴愛有三種:欲愛、有愛、無有愛),讓心持續地造作,造作而後構建“有”、“生” (十二因緣之中的有、生)。 “渴愛”迫使心造業,心就會掙扎,觀察到了嗎?當“想要”生起時,心就會掙扎。

隨著越來越多地探究,心會中立而沒有渴愛,心因智慧而保持中立,已經沒有了“想要”,不再想要得樂、想要離苦。心保持了中立,心不再繼續掙扎,不再繼續造作,心真正做到了——“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見”。一旦抵達這一點,如果積累得足夠的話,聖道就會生起,心會進入安止定,必須達到安止定,而不是眼睛一眨一眨的散亂著,這樣聖道不會生起的。

心會進入從初禪直至八定的安止定,在經典裡講到一、二、三、四禪,並沒有提到五、六、七、八定。一、二、三、四禪屬於色界禪,如果仔細體會,四禪有“舍”與“一心”兩個禪支, 五、六、七、八定屬於無色界定,也有“舍”與“一心”兩個禪支。因此,無色界定與色界禪打了個平手,開示時有時提到一、二、三、四禪,比如佛陀進入四禪,但像佛陀那樣偉大的人物,也許進入的是無色界定。

心一旦進入禪定,就會在禪定之中開發智慧,看見境界生滅兩三個剎那,心就會放下,逆流而上去找尋“知元素”——已經不再是“知者”的心,而是“知元素”。包裹著“知元素”的漏煩惱便會破裂開來,此時,聖道生起,光明生起。然而遇到光明生起時,必須小心,因為源於禪定的光明非常多,聖道的光明同樣是光明,卻是不同的光明——禪定的光明是有邊際、有範圍、有地方安放的;而道果生起時的光明,是無邊無際的光明。遠在天邊的天神也看得見這種光明,然後就會隨喜道:又有一位聖者誕生了!倘若是證悟了阿羅漢,天神們更是盛況空前地歡慶。祖師大德分享說:天神、梵天神都會隨喜,到處地動山搖,比打雷轟鳴更加震撼。

0
    購物車
    沒有任何東西返回索書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四念處學會隱私權政策。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