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導引

止禪的訓練方法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

|法談摘錄|泰國解脫園寺|2016年05月14日A|

大部分的人在修行的時候,都會干擾心與造作心。原本是應該“及時知道心的造作”,結果卻變成“千方百計地去造作心”。

心若不好,就竭力使其變好;心不快樂,便盡力讓其快樂;心不寧靜,也努力令其寧靜。以為好得久一點,快樂久一點,寧靜久一點,應該是不錯的。這就是在追求變化的事物,因為快樂、寧靜,以及好,並不是恆常的。

我們追求變化的事物,得到之後很快就會失去,無法保有它們。恆常不變的是——實相、真理、聖諦。它們需要以智慧來領悟,而非以禪定來領悟。而若想令智慧生起,又需要依賴於某類禪定。

禪定分為幾種,有正定與邪定之分。邪定是不含覺性的,打坐之後迷迷糊糊忘了自己,看到鬼、神,看到地獄和天堂,還有人吹噓看見了涅槃,看見過去與未來,卻連當下的名色都沒看見。缺乏覺性的禪坐是沒有意義的,即便坐一輩子也不會有結果。

正確的禪定是伴隨覺性的,分為兩種:其一稱為“止禪”,即心聚焦於單一所緣。比如與佛號在一起,心不跑到別處;與呼吸在一起,心不往別處跑。伴有快樂、寧靜、輕鬆、法喜的生起,這樣的禪定可以用於休息。

修習這種禪定的原則極其簡單:以快樂的心,去持續覺知讓心有快樂的所緣。

心散亂是因為它缺乏快樂。它跑去看色,希望獲得快樂,跑去聽聲音,希望獲得快樂,跑去聞氣味、嚐味道、感受身體的觸感、去想好玩的,都是希望得到快樂。可是快樂永遠無法得到滿足,只能不斷地尋找下去。

去看電影,看完又去聽音樂,聽完又去找食物,吃完後再與朋友聊天……不斷想要得到快樂,最後卻是一場空。回到家以後,無精打采,鬱鬱寡歡,不停尋找快樂,找到最後精疲力竭,還是和從前一樣苦悶,就又跑去喝酒。

心不停地尋找快樂,卻不會找也從未找到過。依賴於色、聲、香、味、觸,以及所思所想,這些全都是無常的、多變的、無法掌控的。到底看到的色是好還是不好,聽到的聲音是好還是不好,我們全都無法選擇。如果將生命的快樂建立在這些事物之上,連門都沒有。

倘若真的聰明就會明白:心散亂而無禪定是因為心缺乏快樂,可以找一個讓心有快樂的所緣作為誘餌。心就像是頑童,喜歡出去玩耍,如果用鐵鍊把小孩拴在家裡,硬是不讓小孩出去,他會苦悶。如果在家裡放上小孩喜歡的東西——喜歡讀書,就在家裡放上書,喜歡吃點心,就放上點心。在家裡放上他喜愛的東西,他就不再跑出去。

這個心好比是頑童,對所緣充滿了飢渴,希望得到這個或那個,卻依然找不到快樂,於是不停地四處尋覓。如果我們足夠聰明,就會尋找讓心感到快樂的所緣,作為臨時的家。

需要觀察自己在覺知何種所緣之後會有快樂?如果念誦“佛陀”感到快樂,就念誦“佛陀”;有些人用別的也行,比如呼吸——呼氣,有快樂;吸氣,有快樂,這樣也行。而如果是——呼氣,苦悶;吸氣,苦悶,那就別選擇觀呼吸,不會寧靜的,心一旦沒有快樂,就會想逃去別處。有些人觀腹部升降後有快樂,有些人經行之後有快樂,要審視自己與什麼所緣在一起才有快樂,就選擇那一類所緣,一定要懂得選擇。

那些會導致破戒與破法的所緣,別碰。比如喝酒以後有快樂,罵人以後有快樂,打牌以後有快樂,釣魚以後有快樂……諸如此類的所緣是破戒與破法的,會有不善的果報緊隨而至,心無法真正寧靜。比如有些人偷盜他人財物會有快樂,這樣心並不寧靜,而會非常散亂。

但是對於懂得布施的人,當想到自己曾以合適的方式幫助過別人,心就會快樂與寧靜。或者如果很好地持戒,每次想到持戒了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僅僅想到自己很好地持戒,心就快樂起來。

若有時心非常散亂,做什麼都無法寧靜,煩惱習氣顯現得格外強烈,就可以思維:生命是不確定的——為什麼要愛別人呢?我們不久便會死去,為什麼要恨他人呢?不久我們就會死去。這是“死隨念”。有人思維死亡以後,心會快樂和寧靜,也有人思維死亡以後,心會感到苦悶。如果苦悶,就別繼續,一定要觀察自己。

每個人一定要懂得自己選擇——自己與哪種所緣在一起會有快樂,就選擇那種所緣。比如,隆波從孩提時代起就修習出入息念。小時候去頂禮隆波李尊者,尊者會把小孩放在自己的膝蓋上,教導:吸氣念“佛”、呼氣念“陀”,然後數“一”……教完之後讓回去用功,隆波答“好的!”,並不是口頭應付,是真的每天用功。

坐著觀呼吸之後,心就有快樂,為什麼?小時候坐著觀呼吸並沒有期待要得到什麼,隆波李尊者教導觀呼吸,隆波就觀呼吸,因為沒有任何期待,心很快就寧靜下來,寧靜之後有快樂,於是愛不釋手。之後就精進地觀呼吸,每天用功不懈,從不放棄,因為心有快樂。

我們一定要觀察自己,而非參考別人。如果別人觀呼吸後有快樂,而我們沒有,那我們就別選擇觀呼吸。要選擇不違背戒與法,同時讓心有快樂的所緣,覺知所緣時,心必須要有快樂。

比如隆波觀呼吸之後,心就有快樂。假設觀呼吸以後並無快樂,卻有想要寧靜的貪心。像這樣呼氣、吸氣(隆波演示急促地呼吸),心是不會寧靜的,因為沒有快樂。所以隆波常說:在開始時,先甜甜地笑一笑。讓心先放鬆,別想得太多——以為修行很難,非得這樣或那樣,那是自尋煩惱。想得太多就會心煩意亂。

修行真的很簡單,並沒有什麼。就是輕輕鬆松、平平常常地覺知自己。修行原本應該輕鬆自然地覺知自己,結果絕大部分卻變成了自我打壓,只剩苦悶。若以苦悶之心去覺知快樂的所緣,不會獲得寧靜。

修行是一門藝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首先,我們必須懂得選擇所緣。第二,懂得以正確的、好的、舒服的心,去輕輕鬆鬆地覺知所緣,有的只是快樂和舒坦——以有快樂的心,覺知讓心產生快樂的所緣。快樂與快樂相逢,心即刻就會寧靜下來。為什麼?因為快樂是生起禪定的近因。經典教導道:快樂是生起禪定的近因。而絕大部分人是蠻乾式的修行,結果只有苦悶,根本無法入定。因為練習錯了,沒有事先學習好或者學偏了。

好!甜甜地笑一笑!心情舒坦,要用平常心,要這樣來一下(隆波演示深呼吸)。

對!就用當下這樣的心!看著身體在呼吸,別期待獲得寧靜,玩兒一樣地覺知,輕輕鬆鬆地,立即就寧靜了。一眨眼功夫,就會寧靜下來。快樂與快樂相逢,禪定便會生起。

這屬於第一類禪定,讓心獲得休息。如果能夠做到,那麼在工作累的時候——在高壓力、高強度的工作面前不知所措時,就可以修自己的禪定,睜眼或閉眼並非重點。

隆波還是居士的時候,工作強度非常高,當時是在國務院,工作很繁重,各類資訊龐雜,棘手的問題層出不窮,壓力山大。比如,坐等著開會的時候,就自己修行,眼睛是睜開的,其他人並不知道。

無需擺出禪坐的姿勢,別以修行來炫耀,否則在未來,他人會對我們要求過高。如果一本正經的禪坐給別人看,未來的某天我們若是生氣了,就會遭到指責:“這是怎麼修行的?竟然還會生氣?”或“怎麼修行的?怎麼還貪?”即使隆波這樣修行也還是被朋友嘲諷:“你怎麼修行的,還娶老婆?”隆波會反駁:“我還沒修到那個階段吶”。因此,無需讓別人知道我們在修行。

我們自己修行,無需炫耀,輕鬆而安全。白天上班吃完午飯後,隆波會去經行,就是走去附近寺廟禮佛然後返回。別人問:“去哪裡了?”答:“禮佛。”如果只是去禮佛,別人不會說什麼,如果看見我們修行,群魔就會出來圍攻。因此一定要聰明才能夠從魔群裡脫險,否則別人會對我們要求過高,那樣太累了。

只需要輕輕鬆鬆地修行,每天不斷地用功。此類禪定用於休息。壓力很大時,讓心集中下來,即刻就舒坦了。有時候工作趕時間,休息不夠就非常累,如果讓心集中起來又會增多幾小時的精力,就像是中間打了個盹兒。這需要慢慢練習。

或者到了無計可施時——比如去看醫生,有誰去整過牙齒?整治牙齒時會發出可怕的聲音,對嗎?就像在挖掘馬路,叮叮哐哐,非常可怕且十分疼,怎麼辦?有些醫生性子急,剛注射完麻藥,還沒起效,阿姜宋猜尊者碰到過,一注射完麻藥就拔牙,尊者大叫:“噢!噢!”,牙齒撥掉後,醫生安慰說:“很快就會麻,疼痛很快就會消失。”遭遇如此驚悚的經歷。

或者即將要翻車了,若有禪定,心會瞬間集中下來,如果必須死,也會死得不錯,若是還有活著的福報,就能逃過一劫。如果是真的死掉,也會去到善道。

禪定可以有非常多的用途。或者修習禪定之後發願禱告——看見他人受苦受難,悲憫眾生,透過發願祈禱,也能產生神通。比如,曾是殺人狂的鴦掘利摩羅,證悟阿羅漢以後,他看到一位婦女遭遇難產。尊者發願祈禱說:“自從我出家以來,未曾傷害過其他眾生。願這樣的真言能護佑你平安生下孩子。”若有真言,加之心有禪定,就會收穫神通。因此,禪定的用途非常多。

這是小孩玩具式的禪定,稱為“讓心寧靜的禪定”。

0
    購物車
    沒有任何東西返回索書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四念處學會隱私權政策。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