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稱為“修行”?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
|法談摘錄|泰國解脫園寺|2017年8月13日A|
一
中國人看起來很用心,興致也很高。學法的興致很高是非常好的,懶懶散散就不好了。但是在隆波看來,中國人的弱點是想得太多,喜歡問問題。
事實上,法無法依靠思維來學習,也不能依賴於去詢問別人。
真正的學法是透過探究自己——慢慢的體會自己的身與觀察自己的心——來學習的。要洞悉身與心的實相,它們真的是“我”嗎?我們真能指揮它們嗎?它究竟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在實際的情形之中觀察,才能被稱為“修行”。假如只是坐著思維和分析,那並不是修行,只會讓心更散亂。所以,要不斷地自我探究、不斷地自我觀察,這樣才稱之為“修行”。
這個身體呼氣,覺知自己;這個身體吸氣,覺知自己;這個身體行、住、坐、臥,覺知自己;身體動、身體停,覺知自己。苦、樂生起在身,覺知自己;苦、樂、不苦不樂生起於心,也覺知自己。心中生起善法,比如有覺性、有智慧、有信仰的時刻,覺知;心中生起貪、嗔、癡等不善法時,也覺知。
不斷地這樣覺知,不停地這樣探究,就會看見身與心的實相——此身不是“我”,只是我們臨時從世間借用的一堆物質。比如,我們吃進去的食物是世間的物質,我們呼吸的空氣、喝的水,也是世間物質。我們把這些物質放入身體,又排泄掉一部分。物質元素不斷在體內新陳代謝,一旦新陳代謝停止,身體就會消亡。如果只吸氣而不呼氣,身體會消亡;只進食而不排泄,身體也會消亡;喝水之後如果排不出去,身體就無法維持。因此,我們的身體只不過是從世間臨時藉用而已。
學法就是從事實與實相之中學習。實相就呈現在此身、呈現在此心。
我們要不斷地觀下去。
心充滿了無常,始終在變——眼睛看見色,我們的心會變;耳朵聽到聲音,我們的心會變;鼻子聞到氣味、舌頭嚐到味道、身體去接觸,心同樣會變;當我們的心跑去“想”,心也會變。因此,心一直處於變化之中。
眼、耳、鼻、舌、身、意接觸所緣時,心不停地變化——時苦、時樂、時好、時壞。不斷地觀察和體會就可以發現,我們無法指揮讓心只有快樂,也禁止不了心痛苦;我們無法指揮與命令心一直是好的,也禁止不了心會變壞。反复的探究身心的實相——身不是“我”,是世間的資產,只是被暫時藉來使用;心也無法被操控,並不真在我們的掌控範圍之內,而是始終處於動盪變化之中。
當我們看見它們處於動盪變化之中時,稱之為照見“無常”;看見我們掌控不了它們,稱之為照見“無我”。如果常常看見身和心的實相,最後心會發生質的變化。比如,原先我們活在顛倒夢想中,誤以為身體是“我”,是屬於“我的”,稀里糊塗地拼命尋找快樂,一生幾乎沒有喘息之時,拼命在尋找快樂、逃離痛苦。可是智慧一旦生起,看到快樂是臨時的,拼命找到也不過如此,不久便又消失,接下來又要再去尋找別的快樂,這個生命也未免太過於疲憊了,因為它想要獲得快樂或討厭痛苦。
事實上,痛苦也是無常的,沒有哪種痛苦是永恆的。比如有人失戀,感覺世間一片灰暗、了無樂趣,活不下去,自認為要痛苦一輩子——其實這不是真的,只會發生在小說裡。實際上,失戀的痛苦是臨時的,什麼都不用做,它很快也會變成“過眼雲煙”。
如果心願意接受“痛苦只是臨時的”之實相,那麼當痛苦生起時,心不會焦躁不安。痛苦尚未來臨時,心也不擔心痛苦將至。這樣的心是舒坦的,將會契入真正的寧靜與祥和——不對快樂感到飢渴,也不討厭與害怕痛苦,於是心就擁有了快樂與寧靜。
當我們洞悉到身的實相與心的實相,接下來,心契入真正的寂靜與祥和,這是源於洞見到身心的實相而獲得的寧靜,這種寧靜就是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