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導引

怎樣才能稱為“已經會修行了”?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

如何檢驗會不會修行——觀身的時候,看著身動,心是觀者,這才算是會修行。如果只是看著身體,心沒有成為觀者,只是一味地靜如死水,這是不會修行。如果觀受,就會看到快樂生起而後滅去,心是觀者。心是知者,知道快樂湧現而後滅去,痛苦湧現而後滅去,不苦不樂生起而後滅去,好也是生起而後滅去,壞——貪、嗔、癡等都是生起而後滅去。散亂生起,心知道“散亂”,心是觀者,就會看到散亂生起而後滅去。我們修行並不是為了得到寧靜,而是為了看見——凡生起的,必會滅去(經典稱之為:凡是生法,必是滅法)。這才是毗缽舍那的修行。

我們學習是為了洞見到:凡生起的,必會滅去;我們的目標是——必須照見“三法印”。凡生起的,必會滅去——這是照見“無常”;一切都是有因即生,無因即滅,無法被掌控——這是照見“無我”,這是更為深邃的洞見。

只有具備了深邃的智慧才會照見“無我”。如果智慧還不成熟,則會照見“無常”。那也不用因此難過,照見“無常”同樣可以證悟阿羅漢。

觀照實相的時候,心是觀者;觀身是看著身體活動,心是觀者;觀心是看著所有的感覺不斷變化,心是觀者。就是這樣訓練。苦樂來了就走,苦樂不斷在心中變化,心只是知者、觀者;好、壞、貪、嗔、痴在變化,心只是觀者;好、壞、貪、嗔、痴來了就走,心只是觀者。不斷去用功吧,一定要有作為觀者的心。

觀者的心是中舍的。因為擁有了純淨的覺性——這樣的覺性是乾乾淨淨的,沒有任何“想要”摻雜其中,也沒有滿意和不滿意滲雜其內。所以隆波反复提醒我們:要訓練覺性,訓練讓心安住且中立。

如果擁有安住且中立的心,有覺性地捕捉到名色身心的變化,就會看見名色的實相,智慧會生起,就會照見“三法印”。反之,是看不到“三法印”的。

極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經由訓練來獲得“覺性”和“正定”。覺性的生起,是源自我們頻繁地看見各種境界。禪定,則是指心的安住狀態。要用覺性作為工具,時常輕鬆自在地去覺知所緣。一旦心跑去和所緣黏在一起或是跑去其他地方了,要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就會安住而生起禪定。繼而覺性繼續捕捉所緣,心安住而成為知者。

身動,心是觀者;心動,心是觀者。一旦生起滿意與不滿意,要及時知道。比如,快樂生起,心對此滿意,要及時知道;痛苦生起,心對此不滿意,也要及時知道。進一步去及時地知道滿意與不滿意,滿意與不滿意就會滅去,心便會中立、中舍。

佛陀在三藏經典中開示:進入了四禪,就會具有純淨的覺性。純淨的覺性是緣於心具有了中舍,沒有了滿意與不滿意的分別。如果無法進入四禪,那麼就按照隆波所教導的去訓練,也能獲得和四禪同樣的心靈品質,只是持續時間較短而已。心會老老實實地覺知所緣,對一切所緣沒有滿意與不滿意之分。看見苦與樂,也僅是看著它們生起而後滅去,完全平等。這樣才能稱為“已經會修行了。”

最初,只是看見心和所緣。接下來,當覺察更為深邃時,就會看見:覺知所緣之後,滿意與不滿意滲入心內。比如,看到某人的臉,生起厭惡,這時就要知道——厭惡感是對此人不滿意的反應。厭惡生起時要及時知道,進而觀察到一旦厭惡感生起,我們就會不喜歡,是因為我們想讓心好。心生厭惡,我們不喜歡,對此生起了不滿等等,都要進一步去及時知道。心滿意與不滿意都要不斷及時地去知道。

接觸所緣時,心有時候滿意,有時候不滿意。都要不斷及時地知道,心就會中立、中舍。具備了禪定、覺性以及中舍的心,才是準備好了可以開發智慧的心。

查閱三藏經典,我們還會看到,佛陀曾經開示:達到四禪的心就具備了中舍以及純淨的覺性,它完整具備了老老實實覺知每一個所緣的品質。經典記載道:要引領這樣的心去開發智慧。

為什麼要引領這樣的心去開發智慧呢?因為只有這樣的心才能看見真相。我們不用去構建真相,也不用去創造什麼,我們只需要“看”,就只是去看見真相而已。

0
    購物車
    沒有任何東西返回索書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四念處學會隱私權政策。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