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導引

善心是輕鬆、柔軟、柔和、敏捷的, 不善心是沉重的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

修習奢摩他是為了讓心準備妥當以開發智慧。準備妥當而能開發智慧的心,必須是具有善法特質的,是帶有智慧的大善心,而且是毫無刻意生起的。心需要具備“大善心”的特質,即不是含有貪、嗔、痴的心,而是無貪、無嗔、無癡的心。

大善心的獲得併不僅僅源自於禪定,因為禪定一旦退失,貪嗔癡還會再度生起。

我們努力修習奢摩他,是為了讓心獲得暫時的善,然後再以此善心去探究名色身心的實相。

我們不能用不善心去探究實相,因為不善心是愚癡的,是忘記自己的 ,是無法學習任何事物。

要如何做——

心才是善的、帶有智慧的,

且是自行生起的呢?

它需要有幾個條件,在《阿毘達摩》裡稱為“與智相應的大善心”,與智相應,即帶有智慧。

善心有兩種:“與智相應”以及“與智不相應”,即“帶有智慧”與“不帶有智慧”。

無行——指未經刻意而自行生起。

怎樣做才可以讓善心“與智相應”且自行生起?這並不容易。

首先,善心必須含有覺性,若無覺性,心就不會是善心,大善心永遠是含有覺性的。缺乏了覺性的心會怎樣?會成為不善心,另一種是果報心,果報心不好也不壞。

大家聽說過果報心嗎?比如看見色(顏色)的心,也就是眼睛看見的時刻,試著閉上眼睛,轉向任何一側,轉向之後睜開眼。

觀察到了嗎?我們看見的第一個畫面,那一刻往往不知道“它”是什麼,根本還沒有涉及到善或不善,只是一種本能。我們之所以能夠看見,是由於——有眼睛、有畫面、有足夠的光線,而且心有去接觸,於是“看見”便發生了。

一旦眼睛接觸色,眼識即刻生起,但尚未去界定與定義所見之物是什麼。那一刻,心是自動自發在運作的,它僅僅只是果報心,不好亦不壞。

再體會一次,重新閉上眼睛。我們進一步觀察,要放鬆,不放鬆就什麼也觀察不到。好,轉到另外一個方向,睜開眼。

夠了。觀察到了嗎?在看的時候,沒有苦,沒有樂,心不苦也不樂。眼睛看見色的時候,生起的果報心是中舍的,不苦不樂,不好不壞,僅僅只是果報。

修學佛法時,不要過於害怕專業術語,經由實踐而親見境界以後,再學理論就會很容易,甚至學習《阿毘達摩》也會變得簡單起來,沒有想像得那麼難。

為何覺得非常難?是由於沒有親見到境界,只是去死記硬背,卻沒有看見事實,很快就會忘得一干二淨,就像考試完就將所考的內容徹底拋到九霄雲外了。但我們卻不會忘記自己親證過的事實,終生都會銘記。

善心必須帶有覺性,善心的特質是輕鬆的。但當我們刻意修行時,心會是沉重的,屬於不善心。

每個人都打坐試試看。

好,差不多了。誰覺得心更沉重了,請舉手。那些不知道的人就沒有錯,是嗎?可是整個禪堂充滿了沉重感,居然還說不沉重?就像一個身強力壯的人,每天背著一口大缸,背到已經不覺得重了。如果放下一段時間之後再去背,就會感覺到那份沉重。

這個水杯是重的,相對於什麼而言是重呢?相對於沒有拿起杯子的時刻。如果問,這個茶壺重嗎?茶壺更重,但如果你拿著水杯,水杯就比茶壺重,因為你沒有把茶壺拿起來。

我們在練習的時候要慢慢觀察這個心:心一旦抓取什麼,它就會變“重”,變得有負擔,因為心已經“背”起東西了。比如我們僅僅想到要修行,心就已經沉重起來了。

沉重的心是不善心,它是源於“想要修行”的貪欲。大家想要修行嗎?早晨起床就開始想了——今天要怎麼修行呢?一旦“想要”,就會開始去“做”。

在這裡有一條法則:煩惱是與業同時生起的,而且它是業的因。業即所作所為,我們時常所作的業,即“業處”,那也算是“造業”嗎?是的。是什麼推動我們修習“業處(禪修)”呢?正是“想要變好”的意欲。

煩惱有可能也會導致造作善業,並不是說煩惱只能造作惡。煩惱可能是導致善法生起的因,而善也可能是導致不善的因。

比如,我們覺得某人特別可憐,就去建議他不要那樣做,否則就會是“自掘墳墓”,可是他聽不進去,於是我們就生氣了——原先的悲憫變成了嗔心,就這樣變來變去。

心是甚為微妙的,
要慢慢地探究它和品味它。
何時心在執取,何時心就會沉重,
就會生起煩惱並且造業。

只要某個煩惱還在,就會繼續造業。因為此煩惱是該業的孿生因,即與業同步生起。因此,我們就不會覺得奇怪了——為什麼有些人禪坐,自始至終都非常苦悶。

何時想要寧靜而未如願時,何時就會生起嗔心,心就開始受苦。因此當苦生起時,一定要了解到——那一刻的心是不善的,有苦的心是嗔心所具有的特質。

當然,心有快樂也不一定就是善的,貪心也能很快樂。所以,我們要不斷地慢慢去品味和觀察事實。

善心是輕鬆的、柔軟的、柔和的、敏捷的,它精進地探究實相且不懶惰,它老老實實地感知所緣且僅僅感知而不進去干預。

我們練習的時候,心在大部分時間都不是真正的善心——碰到某種境界,就想緊緊抓住;境界未生起時,又期待它生起;境界生起後,心喜歡它,就想讓境界長久停留;境界生起後,心不喜歡它,就想讓境界趕快消失——總是不斷有煩惱摻雜進來。我們要慢慢地深入觀察。

訓練去觀察善心或不善心,去觀察當下一刻心是善還是不善?就這樣慢慢訓練和體會。

心是善的,就會輕鬆、柔軟、柔和、敏捷、老老實實地感知所緣且沒有貪嗔癡。

0
    購物車
    沒有任何東西返回索書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四念處學會隱私權政策。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