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導引

《禪修入門》 簡單的 平常的 普通的 稱之為—–法

隆波帕默尊者 寫於1999年9月31日14:07 我們很難理解“法是最簡單、最平常的、最普通的”。因為宗教所描述的或是我們所知道的法,無論怎麼看與怎麼思維,都是非同尋常的。首先它使用的語言是巴利文,而且全部是專業術語,僅僅是弄懂這些詞彙就已經很不簡單了。

一旦我們懂了專業詞彙,真正準備開始學習經典時,又會碰到一個難題——佛陀所教導的法是浩如煙海的,而在佛陀之後又增加了更為繁多的經典。 即使有些人很高興的著手於實踐了,也會碰到其它問題——各門各派的修行道場不計其數,每個道場都宣稱自己最符合佛陀的教導,有時甚至批評其它道場的教導是不正確的。 此類問題與困難困擾著每個人,致使我靜心自問:“我們有可能不必學習巴利文就足以簡單而輕鬆的學習佛法嗎?或者說,我們有可能無須閱讀經典與書籍、甚至根本不用進入任何修行道場也能夠學習佛法嗎?”

事實上,佛陀的教導非常簡單、平常、普通,正如經典所記載的,當時聽法者大多會感嘆道:“世尊的教導極為清晰明了,就像是把倒扣的東西翻了過來!”也難怪當時的聽眾這麼認為,因為我們每個人出生的時候就已經與法同在了。活著的時候,我們與法在一起;死的時候,還是與法在一起,這樣已經很久很久了。只不過我們看不見“法,藏身何處?”當佛陀指出的時刻,我們就能夠順著所指而非常容易地發現到“法”。

再有一點,佛陀的智慧已經圓滿。所以他能夠將錯綜複雜的“法”,以簡潔明了的方式予以闡述;將極為深奧難懂的“法”,延展開來講解給聽眾。 佛陀能夠突破語言的障礙、因材施教,他具備簡潔明了、因材施教的講法能力。不像後來的大多數學者和老師們,把活生生的與自己切身相關的、在身邊極為平常普通的法,描述得深奧難懂與高不可攀,遠遠離開了真實的生命,直至大大偏離了“引領眾生離苦”的範疇,而且在教導時所用的語言也是普通人根本聽不懂的。

事實上,法與我們的生命和生活息息相關,就在我們身邊,甚至可以說就是我們自身。並且,法只有一丁點兒的範圍——(也就是)如何才能不苦? 如果要學習佛法,就請直接學習“苦在哪裡?苦是如何產生的?苦將會如何熄滅?” 學法的目的是修行直至離苦;而不是為了學富五車、知識淵博,也不是為了能夠妙吐蓮花、精妙絕倫的講法。

事實上,人的苦就存在於身與心之中。我們學法的道場就是身和心,無須跑到外面去。相反的,我們應該回過頭來在自己的身和心上學習。學習方法不復雜,只需要仔細觀察與了解自己的身和心,甚至僅僅簡單的從觀察身體入手就好。 首先,讓心輕鬆自在,不要讓心感到有緊張與壓力。別想著說“我要開始修行啦”,而只是觀察身體就好。觀察以後,知道多少就是多少;觀察與了解多少,就是多少,如此就夠了。

一旦我們心得以輕鬆自在,就試著感覺我們的身體或是感覺全身,就像是我們正在看著一個可以走路和活動的機器人:嘴巴可以打開、合上;能夠把食物吞進身體;能夠把食物的殘渣排泄出來,等等的。

如果我們看著這個稱之為“我”的機器人在不停的做這個與做那個,而我們只是如如不動的觀者,如此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心就會清楚而明白的看見“這個身體不是我,它只是一堆物質元素。不停的動、不停的變,無法保持永恆。”而且組成這個機器人的材料也是一直流進與流出,從未停止。比如:吸氣進來了,之後呼出去;攝取食物和水以後,要排泄。它們並非是一堆永恆不變的物質元素。這樣一來,我們內心認為“身體是我”的錯誤的執著與抓取,就會逐漸的淡薄。之後我們將會看見,還有一個自然的部分是知道身體的那個“觀者”,它就寄居在這個身體裡。

一旦清楚照見了身體只是一堆不停變化的物質而不是我們,就可以接著觀察那個藏在身體裡的部分——這是更為精微的學習自己的方式。

藏在體內很容易被體會到的那部分是:有時覺得快樂,有時覺得痛苦,有時候則是不苦不樂。比如,當我們覺察這個可以活動的機器人來來去去,很快會看見酸、脹、痛、麻、渴或是這樣與那樣的苦,它們一個時間段接著一個時間段的出現。一旦那種苦過去,就會有一段時間覺得舒服(快樂)。例如,口渴了,就會有苦產生,一旦喝了水,由口渴所生的苦便會滅去。或者坐的時間長了,會覺得酸、脹、痛、麻,覺得痛苦;一旦換姿勢或挪一下位子,酸、脹、痛、麻便會消失,我們會感到苦也跟著消失(又再覺得快樂)。

有時候我們生病了,有機會更持續地觀察身苦。比如,連續牙痛幾天,如果慢慢觀察與體會,便會清楚看到那個痛是依附在牙齦與牙齒上的,然而牙齦與牙齒本身根本沒有在疼痛,身體彷彿只是個沒有疼痛的機器人,而是另有一個“疼痛的事物”潛伏在身體上。

我們將會清楚的照見樂受、苦受以及不苦不樂受,它們不是身體,而是另一個混入身體的部分。重要的是,那類感受是正在被觀察與被知道的對象,跟身體是同樣的情形。

接下來,我們的觀察會更為深入與精微,也就是進一步的仔細觀察到,當苦產生的時候,心伴有煩躁、悶悶不樂。比如,肚子餓了會比較容易生氣;累了也會容易生氣;生病了會容易生氣;想得到某樣東西卻未如願,也會比較容易生氣。要訓練自己在遭遇那些苦的時候,及時地知道生氣的升起。

另一方面,當我們看到漂亮的東西、聽到喜歡的聲音、聞到喜愛的氣味、嚐到可口的味道、身體接觸柔軟的事物、有舒適的溫度、不太冷也不太熱、想的都是滿意順心之事的時候,我們會升起喜歡或想佔有的慾望。在看到、聽到、聞到、嚐到、觸到、想到那些喜歡的事物時,我們需要及時知道慾望或是喜歡的升起。一旦認識了生氣或是喜歡,我們同時也會認清其它情緒。比如,懷疑與困惑、怨恨和埋怨、萎靡不振、欣慕嫉妒、瞧不起人、心滿意足、寧靜與祥和等等。

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習和了解那些感覺或情緒,我們會明白“事實的真相是每一種情緒都不是固定的。”比如,生氣了,觀察那個生氣,會看到生氣一直在變化,不久以後生氣便會消失。而且無論生氣消失與否,生氣只是被覺知的對象,而並不是“自己”,同時也沒有一個“自己”在生氣裡。對於其它情緒,我們也會有同樣的洞見。 到了此時,我們將會清楚的知道身體只是一台機器,我們感到的苦樂或是所有的情緒,都只是被覺知的對象,而不是“我們自己”。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習、了解與觀察自心,我們會越來越清楚的照見到心的運作流程,直至看到“苦只是有因之時,才會臨時升起”的事實。

接下來,我們會遇見一股推動著心的能量或力量。比如,我們看到喜歡的漂亮女孩,一旦心生喜歡或渴望,就會產生一股力量推動著心,讓心跑到外面去執著或抓取那個女孩,而忘了觀察自己。我們的眼裡只剩下那個女孩了(研究經典的人會很難理解這個可以跑出去的心,但開始實踐就會照見,我們的心真可以跑來跑去,與佛陀教導說“心可以跑到很遠的地方”不存在絲毫的差異)。 或者當我們對於法產生了困惑與懷疑,思維著接下來應該如何修行的時候,也會產生一股力量,迫使我們左思右想的尋找答案。這時候,我們的心跑進了思想的世界而忘了觀察自身;那台機器還在,但是我們已經忘了它,就好像它已經從這個世界消失了一樣。在我們心裡都有些什麼感受,我們全然不知,因為我們完全沉迷於尋找答案而深陷在思考之中。

隨著越來越多的訓練,我們越來越會及時知道自己的心,不久之後就會明了“苦是如何產生的?離苦要怎樣升起?不苦是什麼狀況?”心將會自行成長與提升,完全無須思維“什麼是禪?什麼是智慧?什麼是道、果,以及涅槃。

” 到此階段,我們可能沒有用到一個佛法的專業術語,也沒有翻譯一個巴利文的詞彙,但是我們的心已經遠離了苦;或即使有苦,苦也不會濃烈,其持續時間也不會太長。

我寫下這些作為禮物,送給對於“法”感興趣的人,只為了分享——法是簡單的、平常的、普通的!法就是我們自身。我們能夠依靠自己,就可以修學得不那麼艱難!當別人講法時,如果我們根本聽不懂,不要氣餒。即便我們壓根什麼都不知道,也沒關係;只要知道“如何做,我可以不苦”就夠了!因為這就是佛教的全部核心所在,它也是每個人都應該去學習的!

0
    購物車
    沒有任何東西返回索書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四念處學會隱私權政策。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