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導引

法談摘錄系列︱《解脫篇》

原創隆波帕默尊者

禪窗編譯組 禪窗 2019-09-01

1

諸法之根源是“ 如理正思維” ,

即善巧地自我審查:

未曾有過覺性, 如何做將會生起覺性?

未曾有過戒, 如何做將會有戒?

未曾有過禪定, 如何做將會生起禪定?

未曾有過智慧, 如何做將會生起智慧?

至於“ 解脫” , 那是水到渠成的。

當戒、禪定、智慧圓滿後,

“ 解脫” 將不請自來。

沒有誰能指揮心證悟道與果,

心會自行證悟。

2 0 1 5 年5 月3 日

0 0 : 1 0 : 5 8 ~ 0 0 : 1 1 : 4 0

2

持續覺知身、感覺心, 不斷這樣覺知,

直至獲得初級的洞見:

此身非“ 我” , 此心非“ 我”——

僅僅只是一種見解看法而已。

因此, 初果須陀洹道

是透過見解看法而生起的。

初果根除的結縛有:

身見結、疑結與戒禁取結。

此三結, 正是透過洞見實相而根除的。

實相就是: “ 我” 不存在。

照見“ 我” 不存在——

沒有“ 我” 在身心之中,

沒有“ 我” 在身心之外,

於是斷除“ 身見結” ;

從而清楚地明白實修的方法:

除了覺知此身此心之外, 別無他法,

對此確信無疑, 此為斷“ 疑結” 。

這是通往純淨無染

與解脫自在的唯一之路,

絕對不可能有第二條存在。

2 0 0 8 年4 月2 8 日B

0 0 : 0 4 : 1 2 ~ 0 0 : 0 5 : 0 7

3

有人誤以為: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證悟每一個果位, 苦就依次減少2 5 % ,

比如證悟初果須陀洹, 苦就減少了2 5 % 。

事實是: 證悟須陀洹之後,

粗重之苦幾乎殆盡, 僅剩微細之苦;

尤其是證悟阿那含之後,

微細之苦也已日近黃昏,

約只剩5 % 而已, 不會超過1 0 % 。

乍看起來, 阿那含接下來要做的工作是:

斷除五個結, 但它們藏身於心的至深處,而苦卻不會超過5 % 。

由此可見, 絕大部分“ 失地” 在基礎階段就已被收復,

因為我們的心幾乎全是被粗重的煩惱習氣所掌控著的。

2 0 0 8 年4 月2 8 日B

0 0 : 0 6 : 2 7 ~ 0 0 : 0 7 : 1 7

4

依賴於對自身的覺知——

心迷失了, 知道, 心在緊盯, 知道,

從而得到“ 知者的心” 。

然後透過“ 知者的心”

去觀身工作、觀心運作, 持續不斷。

如果累了, 就通過修習寧靜來獲得休息。

心力恢復之後,

繼續持續地觀身工作、觀心工作,

這樣持續用功, 心於是會慢慢不斷提升,

直至某一天大徹大悟, 它就會放下。

徹悟什麼?

徹悟“ 四聖諦” , 而非其它,

徹悟所有的蘊界有的只是苦。

蘊界本身即苦, 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

而不是曾經以為的“ 時苦時樂” 。

如此照見, 心就會慢慢放下,

心於是就會對所有一切保持中立。

因為不再有任何掙扎, 於是放下,

一旦心不再掙扎, 於是便不再造作。

一旦心不再造作, 於是心就會看見“ 不造作” — — 其實就是照見涅槃。

2 0 1 1 年2 月2 6 日A

0 0 : 2 7 : 2 0 ~ 0 0 : 2 8 : 1 7

5

聖道生起時, 心會進入禪定的,

但進入的是觀禪, 而且入的是安止定— —

沒有任何刻意與強迫的前提下, 心安住於心;

覺性在沒有絲毫刻意要覺知的前提下,

及時主動地捕捉到心;

在毫無刻意分析或思維情況下,

智慧領悟到心的實相。

一旦覺性、禪定、智慧

在同一瞬間自動運作於同一個點— — 心,

其實就是以禪定的力量,

於同一心識剎那將正向的法( 即三十七道品) 凝聚於心——

“ 結” 正是透過這樣的方式被根除的。

2 0 1 2 年8 月2 4 日B

0 0 : 1 9 : 2 6 ~ 0 0 : 2 0 : 0 2

6

“ 徹底止息” 是高階的“ 涅槃” ,

名為“ 無餘涅槃” 。

還有另外一種涅槃——

根除煩惱的涅槃, 名叫“ 有餘涅槃” :

蘊還存在, 但心已無煩惱習氣,

因此, 心不再去抓取“ 蘊” 。

這種涅槃並未到達滅苦的程度, 但已離苦。

離苦與滅苦是有差異的。

離苦, 是指心不執著名色, 不執取身心,

不執著組合成“ 我” 的蘊界。

一旦心不執著,

於是心與蘊徹底斷開, 彼此毫無關聯。

好比水壺, 如果我們用手去提著, 就會酸, 對嗎?

一旦我們能夠放下, 水壺依舊是原來模樣,

但是因為沒有提起它, 所以我們不會手酸。

這個蘊也是同樣的。

蘊本身就是苦,

但是我們並沒有去把它拿起來,

蘊依然有屬於蘊的苦,

但我們並沒有與蘊一起苦,

這稱之為我們“ 離苦” ,

也就是心擺脫了蘊。

這就是“ 有餘涅槃”——

仍然還有所殘留的涅槃, 即尚有蘊殘存。

2 0 1 0 年1 1 月1 4 日

0 0 : 0 4 : 1 1 ~ 0 0 : 0 5 : 2 1

7

涅槃還有另外一種, 即蘊止息的涅槃,

我們稱之為“ 般涅槃” 、“ 無餘涅槃”——

所有的蘊都徹底止息,

這個稱之為“ 滅苦” 。

什麼時候滅蘊,

那個時候就稱之為“ 滅苦” ;

什麼時候擺脫蘊,

那個時候就稱之為“ 離苦” ,

擺脫蘊, 即不執取蘊。

2 0 1 0 年1 1 月1 4 日

0 0 : 0 5 : 2 3 ~ 0 0 : 0 5 : 4 2

8

一旦沒有“ 慾望” ,

涅槃就會在眼前呈現。

因為涅槃是“ 離欲” , 即解脫於慾望。

沒有了“ 想要” , 心就不會掙扎,

無掙扎, 稱之為“ 無為” , 即涅槃,

因此, 我們稱呼涅槃為“ 無為” 也可以的。

如果我們用功, 有一天心就將會抵達“ 離欲” ,

心不再抓取什麼, 我們的心抵達“ 無為”——

心不再掙扎、不再造作, 擁有純純粹粹的快樂。

我們的心從對身心的執取中擺脫出來,

稱為“ 解脫” ;

我們的心不再對世間有絲毫牽連,

稱為“ 無掛礙” 。

這些全是涅槃的代名詞。

心抵達涅槃後, 餘生只有快樂, 本自圓滿無缺。

2 0 0 9 年3 月3 日

00:35:39~00:36:23

9

“ 如何做才會生起涅槃? ”

絕無可能, 涅槃無生。

這是一個偽命題。

因為涅槃不生不滅,

只存在我們去揭曉涅槃。

2 0 1 2 年8 月2 6 日A

0 0 : 3 0 : 3 9 ~ 0 0 : 3 0 : 5 2

10

什麼時候我們能夠放下對名色身心的執取,

我們就會抵達真真正正的法。

蘊界離散消融, 但是法卻依然如故,

也就是心與涅槃水乳交融,

與涅槃合為“ 一” ,

無邊無際、無範圍、無粒無顆,

無處可安, 無來亦無去。

2 0 1 2 年8 月2 6 日A

0 0 : 0 4 : 5 3 ~ 0 0 : 0 5 : 1 9

11

我們的職責是:

學法修行直至明白領悟,

然後力所能及地分享出去。

比如: 在某些時代,

有些人波羅密非常之多, 如獨覺佛,

他們悟道解脫之後卻沒有弘法,

因為沒有合適之人可分享, 於是就沒分享。

佛法絕非地攤貨: 求求你了解一下吧!

還不至於到這種地步的,

有的只是: 來了解來試試吧! 這樣是有的。

求別人行行好來學一學嘛! 不會有這樣的。

有“ 邀請” 他人來學法實踐, 卻從不“ 乞求” 。

2 0 1 5 年5 月3 日

0 0 : 4 4 : 3 0 ~ 0 0 : 4 5 : 0 4

12

隆波每天每天講法,

是因為在內心深處心甘情願做佛陀的僕人,

同時也是因為悲憫我們大家。

為什麼?

同是天涯淪落人——

大家歷盡千辛萬苦地尋找離苦之路,

看到大家之後, 心生悲憫,

心只是單純地這麼想。

至於誰能接受法, 還是不接受, 隨他去。

真正的佛教自始至終就只屬於少數人的了,

是無法普度一切眾生的。

2 0 1 0 年1 0 月2 8 日B

0 0 : 4 2 : 5 8 ~ 0 0 : 4 3 : 2 8

13

開發智慧的下一步, 就是解脫自在!

我們要自我檢測, 自己已經走了幾步。

隨著我們日復一日地用功,

有布施、有持戒、有禪定、有智慧,

它們越來越茁壯, 越來越碩果累累,

只剩一步就抵達解脫自在了!

已經走了好幾步了,

要忍耐, 要堅忍, 精進用功!

以安住且中立之心,

持續探究身心的實相。

2 0 1 2 年8 月2 4 日B

0 0 : 0 1 : 3 0 ~ 0 0 : 0 2 : 0 1

E N D

譯者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0
    購物車
    沒有任何東西返回索書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四念處學會隱私權政策。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