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談摘錄系列︱《慧學》篇
原創 隆波帕默尊者
禪窗翻譯組 禪窗 2019-05-15
1
煩惱習氣有三個級別:
粗重級, 即貪、嗔、痴,
以戒戰勝;
中等級, 即五蓋,
以禪定戰勝— —
心與自己在一起,
心不散亂並有禪定,
五蓋就無法趁虛而入;
微細級, 即無明、邪見,
惟以正見方能戰勝。
覺知身與心,
看一看它們的實相究竟為何,
事實上, 都是苦。
2 0 1 0 年3 月8 日
2
心偷偷跑去想了,
感覺到了嗎?
2 0 0 8 年1 月7 日A
3
一旦心成為
“ 知者、覺醒者、喜悅者” ,
就去訓練分離蘊界,
繼而開發智慧。
心成為
“ 知者、覺醒者、喜悅者” ,
是開發智慧的前提。
如若心還不是,
就只有兩種情況:
不是“ 思想者” ,
就是“ 緊盯者” 。
2 0 1 1 年2 月2 6 日A
4
不斷剎那、剎那地生起覺性,
去知道自己的身與心
去知道自己的身與心,
就是在發展“ 道” 。
它是“ 道” 的起步階段,
稱為“ 前行道” ,
但還不是聖道。
2 0 1 0 年1 1 月1 4 日
5
修行的方法不計其數,
隆波簡化下來,
僅剩下一丁點:
有覺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見身心的實相。
這就是修行的原則,
也是修習毗缽舍那的核心。
2 0 1 2 年8 月2 5 日
6
心想要開發智慧,
是有條件的。
因此在教導時,
隆波才會說:
“ 有覺性,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照見身心的實相” 。
而散亂的心
或不中立的心,
都是做不到的。
2 0 1 0 年1 0 月1 0 日A
7
中立的心,
是無處可安的。
中立並不是
“ 不在外、不在內、安於中間” 。
中立意味著
對所有的境界或狀態
都沒有“ 滿意” 與“ 不滿意” 。
以平等之心去保持中立,
沒有“ 滿意” 與“ 不滿意” ;
以智慧去無分別地看待
苦與樂、好與壞。
如此才是“ 中立” 。
2 0 1 1 年2 月2 6 日A
8
中立並非不看,
也不是毫不關心。
中立是有覺知,
但沒有滿意與不滿意。
2 0 1 1 年5 月2 9 日
9
中道,
是修行之道— —
毗缽舍那的修行,
不太緊、也不太鬆,
並不是指位於對與錯的中間。
2 0 1 2 年8 月2 6 日A
10
如果我們修行正確且修得好,
將會與世間水乳交融,
而不被其染污。
彷彿是荷花,
置身於泥與水中,
卻不為泥污染, 不被水淋濕。
如果修行之後,
變成了插在瓶裡的荷花— —
極力呵護, 設置範圍,
從不與世間接觸,
這便不正確了。
2 0 1 0 年1 2 月9 日
慧學篇結束
譯者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 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 完全歸責於我們, 歡迎大家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