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性」與「共性」
隆波帕默尊者
禪窗 2018-04-20
(一)
一旦看到了心本身,
就會看到不勝枚舉的法,
包括絕大部分的色法,
以及全部的名法,這些都是
通過心去感知的。
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看,
就會明白:所有的色,所有的名,
每一種每一樣,都有各自的「特性」。
比如:
苦與樂的「特性」是不同的,
好與壞的也不同。
壞也有好幾種:
貪不同於嗔;嗔與貪不同,
與癡也不同。
不斷練習
去觀身、觀心,就會看到:
每一種境界,都有各自的「特性」。
如果嗔沒有自己的「特性」,
我們就無法分辨出“這是嗔”。
嗔是怎樣的?
生氣的時候有怎樣的感覺?
生氣必然與有苦的心同步生起。
慢慢地去體會,就會看見:
生氣是把所緣“推出去”的狀態。
觀察過嗎?
當我們對誰生氣的時候,
就想要將其“推出去”。
如果是愛的話,
則是把所緣“拉進來”。
我們愛這個人,就想把TA拽進來;
想要得到某樣東西,就會
把它拉過來。
所以,「嗔」的狀態是“推出去”,
「貪」的狀態是“拉進來”,
「痴」的狀態則是“什麼都抓不住”、
“不明白、發懵、一頭霧水”。
如果熟悉了某一境界或
狀態的「特性」,那麼一旦其現身
——覺性就能夠捕捉到。
比如,我們記得住生氣的特性,
那麼一旦生氣了,覺性就會生起。
我們不斷地看見:生氣生起了,
及時地知道,生氣就會消失。
生氣——生起而後消失。
貪欲生起了,及時地知道,
貪欲短暫停留而後消失。
迷失生起了,及時地知道,
迷失短暫停留而後消失。
苦、樂生起之後,
短暫停留而後消失。
吸氣,短暫停留而後消失;
呼氣,短暫停留而後消失。
行、住、坐、臥——站一會,
站的色就消失了,變成坐的色;
坐短暫停留而後消失,等等。
獨有的「特性」,
讓我們可以區分出每一種境界。
常常看見
每一種境界或狀態,
接下來,就能找出它們共有的特徵, 這稱為「共性」,
即——
無常、苦、無我。
(二)
看見了“無常、苦、無我”,
這就是——智慧。
如果我們有覺性,以安住且
中立的心去感知色法與名法,
看見它們在呈現“三法印”,
這就是在修習「毗缽舍那」。
不斷修習「毗缽舍那」,
就會生起智慧,生起正確的領悟,
正確的明白。
一旦戒、定、慧圓滿後,
聖道就會自行生起。
譯者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 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 完全歸責於我們, 歡迎大家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