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導引

好也行,不好也可以(問答部分)

原創 法音聽錄組

法音錄  2019-09-24

他,比如,如果看到我們當下這一刻是一蹶不振的,他們就會給我們講一點笑話。

不是。是這樣的,它看到比如無常,不接受這個現實。

阿姜給尊者:看得還不夠,一定要常常看。

我知道它不滿意,但它就是不想去修行,不想去看。

阿姜給尊者:事實上,不想看的時候其實就是不滿。如果能夠知道剛才有不滿,就先去知道那個不滿。   如果能夠這麼去知道,就契入到了毗缽舍那,因為看到剛才那個不滿滅去了。

假設沒有覺性去觀那個不滿、不喜歡的心,我們也可以換另外一種方式,換成用奢摩他的方式。奢摩他   並不是什麼不好的東西,比如,因為已經沒有力量去看自己心裡的不喜歡、不滿了,這時就可以提醒自    己:生命是很短暫的,我在這個世間剩下的時間並不多了。這就屬於在提醒自己對治那種狀況,這是一   種修習奢摩他的方式。

這是一種方式。還有另外一種方式:現在什麼也觀不了了,那就把修行全都放下,先甜甜地笑。

觀得了,但是它就想去散亂,想去干其他的,不願意觀。

阿姜給尊者:那就去做那些善的、好的事情。

我現在就是增加固定形式的練習,讓它必須去修行,不讓它去散亂,這樣可不可以?

阿姜給尊者:你固定形式的練習是不是本身就已經很多了?一天有多久?

一個半小時。

阿姜給尊者:差不多了,也很多了。

但是除了在固定形式裡讓心去觀以外,其他時間它都想去干其他的,不願意去觀。比如在日常生

活中修行,它就老要去干其他的,比如看小說,或者把心往外送。

阿姜給尊者:那你不如走著去笑一笑,這樣更好。因為你太苦悶了,太過於較真、太過於認真了,這是   師父個人的感覺。師父曾經看到過你笑得很甜,那時候的你更可愛一些。今天你看起來太嚴肅了,有股   特別較真兒的勁。

一旦你有較真的心,就會希望它很好。一旦它不好,就會不喜歡,就會回到剛才師父講的那個循環裡  去。也就是看到那個境界和狀態了,但是那個境界和狀態並不是自己所期待的,所以就會失望,就會想   去對治。

如果我們已經完全沒有能力做到就只是覺知、就只是知道,那我們就把前面的遊戲徹底推翻,全都放  下,先甜甜地笑一笑。否則就會一直沉迷在過去的那些心念裡。事實上,對於過去的那些心念,我們什   麼也做不了了。連現在我們都無法去覺知了。那就隨它去吧,先笑一笑。

一旦甜甜地笑了之後,心情愉悅了,能夠覺知自己了,那就不錯。前一念那顆鬱悶、灰暗的心已經滅去   了,已經變成過去了,現在這一刻又有了衝勁,又可以繼續觀下去了。然後常常想到師父教的那句話也   行,就是“好也可以,不好也行”。但事實上,師父並不是這句話的創始人,隆波就這麼開示過。但事   實上,隆波也不是自己把它創造出來的,隆波是從佛陀那裡學到的。他通過學習佛陀的教導,然後用我   們現在能夠聽懂的、通俗易懂的話把它總結出來。

我們的貪嗔癡不好,但是在我們知道的那一剎那,全都變成好的了。如果能夠這樣不斷地觀下去,我們    就會獲得以前從來沒有獲得過的禪定,因為就是這些東西在障礙我們的禪定,最後就變成我們可以修禪   定了。

在四念處中的心念處裡,前四對是貪、嗔、痴和散亂,接下來的第五對就是關於禪定的:心進入禪定,   知道;心從禪定中退出來,也知道。

要想能夠進入禪定,心一定要有快樂。如果你看到貪、嗔、痴和散亂之後,心是很鬱悶、很苦悶的,覺   得它們是那麼不好的東西,那第五對就永遠不會出現。

但有一些人看到貪心之後會很高興,“誒!我又得分了!”他看到貪、嗔、痴和散亂的時候會有一份快    樂,因為他得分了。他並不是在有煩惱習氣的時候有快樂,而是在看到煩惱習氣的時候有快樂,而不是

02

Q   學員B:頂禮尊者,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四正勤裡說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剛才尊者開示道:嗔心生起了,那是不善;看到它的時候,就是善。那麼嗔心生起的那一刻,是不是就是惡?然後看到它的那一刻,就是善?

阿姜給尊者:對的。在發展覺性的時候,其中本身就包含了正精進的成分。

在正精進裡,已經生起的那些不善法,要讓它滅掉;剛剛滅去的不善法,要預防它再次生起。經典裡說   的不是煩惱習氣,而是不善法。已經生起的不善法,要讓它滅去;還沒有生起的不善法,要小心別讓它  生起。那些還沒有生起的善法,要讓它生起;已經生起的善法,讓它進一步茁壯成長。

因此,在有煩惱習氣生起的那一刻,心是屬於不善的。一旦及時地知道煩惱習氣,那一刻心就變成了善   心,不善法也會自動滅去。但如果煩惱習氣生起了之後,我們對它有不滿,那一念心裡面就依然是含有   不善的。

Q   那我舉一個例子,看能不能通過它讓我理解得更透徹一些。有一位師兄她平常跟我很親近,可能因為一些事她對我不滿,有一天她就拎了一隻老鼠到禪堂裡,要把它放到菜裡。當時我特別恐懼,但是因為她平常跟我比較親近,所以她就一直跟著我。我當時的心情,第一是為她悲哀,第二就是很恐懼。當時我看見恐懼的時候,是善,恐懼心生起、想逃離的時候,就是不善,是這樣嗎?

阿姜給尊者:對。因為不滿,那屬於不善。想逃跑,已經是被恐懼心控制住了,並沒有看到恐懼心,然  後恐懼心就此滅去——並沒有這麼看到。

恐懼心被歸為嗔心這一類,也就是對那些我們看到的對像不滿意。如果再逃跑,那就說明依然還有在不   滿。但有時候同樣也要跑,比如,看到一條瘋狗跑過來,害怕,知道害怕,這還不夠,同時一定要跑,   而且一定要跑到我們的朋友的前面去。

03

學員B:我還想問一個問題,什麼叫慈悲呢?

阿姜給尊者:希望對方好,希望對方快樂,這稱為慈。悲實際上是以慈為基礎,但是是用在當對方在受  苦的時候,希望他可以從痛苦裡跳脫出來。比如佛陀看我們的時候,是以一種悲心在看,因為他看到我  們每一個人都在苦海裡,期待我們最後能夠從苦海裡跳脫出來。

現在的情況是這樣的,我很希望那位師兄好,也很悲憐她,但是我的能力不夠,只知道跑。這個時候我是不是更應該發展覺性,而把這件事情放下,把這位師兄放下?這是不是一種不慈悲的表現?還是是應該的呢?

阿姜給尊者:覺性是一回事,我們要去幫她,是不是真的能夠幫到她,是另外一回事。有時候也許我   們自己並沒有準備好去幫助別人,而且有時候往往是她自身沒有準備好接受我們的幫助,有時候也許是   時機還沒有到。所以一定要衡量一下自己是否準備好了,對方是否準備好了,時機是否已經到了。

比如我們自己是否準備好了,如果我們沒有準備好,雖然我們想幫他,但是並沒有想到怎麼去幫他,還    沒想到合適的方式。或者有時雖然也想幫他,但是心裡依然還有怨恨,這就說明我們這一方並沒有準備  好。或者是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可是我們跟他互動的時候,他的心門沒有打開,這就說明對方還沒有準    備好。但是我們也並沒有徹底關上幫助他的大門,只是在等待時機,時機成熟的時候就去協助他、幫助   他。

對方依然還在自以為是的時候,其實並沒有準備好接受我們的幫助。如果那個時候強行去提醒他、去幫    助他,可能會導致他的我慢爆發得更加厲害,導致他的不善心增長得更加嚴重。所以一定要自己去拿捏   那個時候自己是否準備好了,對方是否準備好了,時機、場合是否合適。

佛陀出家前在皇宮的侍者名叫闡那,他後來也出家成為了一位比丘。在佛陀還是悉達多太子的時候,他    就一直是佛陀的隨從。在他出家之後,他覺得自己是佛陀最親近的人了,而且他們出生在同一天,玩的    時候也是一起玩的。悉達多太子從皇宮出來看外面的老病死,其實就是在他的陪同之下出來的。包括悉   達多太子離開皇宮出家的時候,陪在悉達多太子身邊的也仍然是他。

闡那尊者心裡對佛陀非常執著抓取,認為佛陀是他的。如果誰想提醒他、想教他,他就會對對方說:  “你教我什麼?你知道我是誰嗎?”   佛陀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提醒他,但他就是改不過來。其實同樣也有解決的方法,但那個方法在佛陀活著的時候不能用。

佛陀圓寂之前對所有僧眾說:“我圓寂之後,你們在面對闡那的時候,不可以和他說話,不需要去提醒   他、去教育他,他想怎麼做都隨他去。” 在佛陀圓寂之後,佛陀的侍者阿難尊者就去告訴闡那比丘: “佛陀圓寂之前已經說過了,從現在開始,您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您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所有的僧眾都   不會去提醒您,也不會去教育您,甚至也不會跟您說話。”

如果是我們,我們喜歡嗎?不喜歡。但是有的人會覺得:哦!舒服了,想怎麼做都可以了。所有的師父   都不管我了,不對我說什麼了,哦!舒服了。但是闡那比丘知道自己已經受到了懲罰,而且這種懲罰是  非常嚴厲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我有任何過錯、過失,沒有任何人會來提醒我,而且要再去找佛陀,佛   陀也已經圓寂了。沒有任何人來提醒我們,這是最嚴重的。

闡那比丘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就暈倒了,然後出家師父們就忙上忙下,不停地給他按摩,用毛巾擦拭他   的身體,然後他醒了過來。醒來之後,他就開始說:“我願意了,我願意,我願意……請你們來提醒  我、來教育我、來批評我。”

這就是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有時候往往需要時間,要等到對方准備好。剛好時間到了。

聲明

本篇文章轉錄自微信公眾號“ 禪窗” 法布施的音視頻。為便於閱讀且符合書面表達, 我們對其進行了後期編輯校對, 內容未經課程老師及譯者審校, 準確性未得到確認, 若存在任何錯誤或偏差, 完全歸責於整理者, 望讀者知悉與明辨, 並請不吝指正。 本文嚴禁用於任何商業用途, 嚴禁擅自節選或改編, 轉載請註明出處。

0
    購物車
    沒有任何東西返回索書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四念處學會隱私權政策。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