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導引

勤奮的剝去煩惱的皮

法音聽錄組

法音錄 2019-04-26

阿姜巴山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課程|2019年03月10日

在座的每一位,大家好!我們換一下環境,每天在同一個地方聽法很容易讓人感到厭煩。

事實上,原先我們在做禪修安排的時候,是盡量避開隆波到曼谷講法的時間段的。因為如果隆波在寺廟講法,我們去聽法就會很容易、很簡單、很方便,如果到外面去聽法的話,就會有很多方面的不方便,會增加很多麻煩。比如我們200個人參加禪修,僅僅只是要找一個吃飯的地方就已經太難太難了。因為中國人口是非常多的,可是泰國人口並不多,要想在泰國找一個能夠容納200個人吃飯的餐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最後我們只能來這個酒店。但是到這個酒店來用大包間,也有很多方便的地方,因為有類似於專用的VIP房間,而且錢已經付過了,所以 我們要充分地去發揮它的價值。

別太認真了,有覺性地去覺知我們自己,並不代表必須要去打壓心。等一下老師有幾點要給大家做一個說明。

因為我們的人數非常多,所以請大家一定要配合,坐到我們給大家指定的車上。但是,會出現有些人沒有坐指定的車,自己隨意地換到另一輛車上的情況,結果指定給他的那輛車就會一直在原地呆呆地等他。有時候我們很容易隨心所欲,覺得自己方便就可以了,但是沒有想到我們這麼做之後會有一連串的反應,會給別人造成很大的麻煩。

比如,我們跟自己的好朋友一起來聽法,結果被強行安排在了不同的車輛上,這其實是一件好事。為什麼?因為在我們獨處的時候,我們的自我並不夠膨脹、並不會很大。我們的自我不大的時候, 修行會很容易。

感覺到了嗎?當我們在家時,我們是爸爸、媽媽;當我們在公司時,我們是老闆,當我們在那樣的環境裡時,我們有很多朋友,有很多人緊隨著,前呼後擁,那時我們的自我是非常膨脹、非常大的。這跟我們獨自一人去到某個地方時的感覺完全不同。比如,我們去一張桌子上吃飯,這張桌子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是我們認識的,去這樣的桌上吃飯時,我們的自我並不夠大。但如果我們坐的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很熟悉的,我們的自我就會膨脹, 在我們沒有意識的情況下膨脹得非常大。會嗎?

假設我們的業報現前——也不知道是善業還是惡業現前,導致我們坐的車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是我們認識的,而且往往同車的是我們不喜歡的人。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先不用去評判,但是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講,這是沒有任何損失的。

要想修行很好, 一定要在每一個場合都能修行。  比如,我們在一個環境裡心裡很不舒服,因為看到周圍都是自私自利的人,如果作為修行人,就要不斷地去看自己的心。修行人是不會去埋怨環境,  也不會去埋怨別人的。作為修行人, 要不斷地回來學習和探究當下在自己心裡究竟有什麼煩惱習氣在湧現。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坐在旁邊的那個人?有時候也許(是因為)我們的自我膨脹得非常大,而剛好坐在旁邊的人不迎合我們的我慢跟自尊。坐在那個地方時,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有得到迎合,所以就會沒有快樂。

有一個原理大家一定要記住:我們在任何場合、        任何情況下所碰到的任何狀況,     在我們所造的業的面前都是完全公平的。

碰到了一些狀況、一些問題,我們要去面對、去解決,這是很正常的,這屬於以世間的角度在解決和麵對問題。但對於一個希望能提升自己心靈水平的修行人來講,要懂得去區分問題和心底里面的苦。一定要懂得去區分。

每一種場合、每一種情形都會出現種種問題跟狀況,出現很多我們不喜歡的事情跟狀況,這是很自然和正常的。在我們生命中、生活中,問題從來沒有斷過。為什麼?用另一個說法, 就是我們的慾望、 我們的想要從來沒有

停歇過。 今天, 這一刻, 我們的想要、 慾望得到迎合、 滿足之後, 又會有新的想要、 新的慾望重新生起。

這樣講並不是說我們在生活中、生命中碰到問題都不去面對、不去解決,就只是一味地來觀自己的心。並不是這樣的。生活中的問題、工作上的問題、家庭的問題,在世間的這些問題,應該去面對、去解決的,就要去面對、去解決。但是修行人在解決問題的時候, 是以一顆不苦的心在解決和麵對的。 他能清楚地區分煩惱習氣或者是各種各樣的感覺跟問題的界限。

我們有覺性、有禪定、有智慧,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比那些沒有覺性、沒有禪定、沒有智慧且心很容易被情緒染污的人的能力更強。如果我們有及時地知道自己內心生起的種種煩惱習氣,在我們作決定時,做出的決定往往是比較公正跟公平的。

比如,在面對問題、要解決問題的時候,因為愛某一方,我們對某一方有些偏袒,一旦我們及時地知道,在真的面對問題、要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就能更公正地處理跟面對。或者在面對一些問題和麻煩的時候,我們及時地知道內心不喜歡某一種情況或是某一種場合、某一些人,一旦我們及時地知道心裡的嗔心、不喜歡,我們的嗔心跟不喜歡滅去之後,再去面對和處理這個問題時,我們的心就會更公正。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問題和碰到麻煩的時候, 如果沒有覺性, 沒有及時地去知道自己的心, 就往往都是帶著情緒在處理和麵對問題的。有時候我們會因為愛某一方而有所偏袒,有時候我們會因為恨、不喜歡某一方而有所偏袒。有時候之所以會這樣做決定,是因為背後的恐懼心的驅使。有時候我們決斷、判斷失誤是因為痴的控制,這是比較難意識到的。

一個修行人的職責就是不斷地去學習自己、 了解自己、 認識自己。 但是我們所學習了解的更多的往往是那些不好的、那些不善法,真正善的、好的東西,就像隆波帕默尊者所開示的一樣,我們內心真正好的、善的東西是很少的。

除此之外,在泰國,一輛麵包車只能坐10個人,交通法規就是這麼規定的,如果超過了這個人數,開車的司機心裡會不舒服。

比如戴胸牌的事情,像我們來到今天聽法的那個地方,因為你沒有戴胸牌,所以誰也不知道你究竟是哪里人。你在外面的時候,別人想幫你也幫不了,因為不知道你是哪里人。包括泰國的法工,或者泰國人,或者其他的同修,都不敢確定,即使想協助你進去聽法也協助不了,因為不知道你究竟是誰。

比如剛才來到這個餐廳吃飯的時候,有一批泰國的法工是提前到的,剛好有另外一個團體的中國人也到這裡來就餐,結果他們也進到這個餐廳準備吃飯了——因為我們不知道究竟誰是誰。

大家有沒有開始看到掛胸牌的作用跟好處?給大家掛的胸牌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了的,法工要專門花時間去設計、去購買。我們希望大家可以掛上,為了自己的利益和整個團體的利益。

一個修行人一定要多多地、 及時地知道自己內心的煩惱習氣。 看法、 見解、 想法, 每一個人都可以有, 真正的問題是對自己的看法、 自己的觀念緊抓不放, 那才是問題的核心。

正精進

聽說過正精進嗎?認識正精進嗎?正精進是什麼意思?精進地去燃燒煩惱習氣,精進地去讓那些已經生起的不善法滅去,那些還沒有生起的不善法,不讓它們生起;還沒有生起的善法讓它生起,那些已經生起的善法讓它繼續茁壯成長。這就是修行的一個框架。

八支正道

八支正道是以正見跟正思維開始的,這是屬於智慧的部分;接下來是關於戒的:正語、正業和正命;接下來就是純粹的實修的部分,一開始是正精進,接下來是正念,然後才是正定。

為什麼正精進一定要在正念跟正定的前面?因為這就是一個框架、一個指南針,我們的修行就是為了去焚燒煩惱習氣。一旦我們明白了修行的框架,知道了修行的方向,才契入到實修的部分,也就是正念跟正定。

因此,如果我們持了八戒,覺得自己持八戒,而別人最多才持五戒,自己比別人高一等,這樣的持戒是在增長自己的我慢,在迎合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樣的持戒並不屬於正精進的內容,除了我們的煩惱習氣在增長以外,沒有任何美德在增長。我們吃素,別人吃葷,我們覺得自己比別人更有慈悲心,在吃素的時候,我們是在迎合和增長自己的我慢,增長自己的煩惱習氣。

禪定也有可能會增長我們的煩惱習氣,智慧也有可能會增長我們的煩惱習氣。因此,度量我們自己是否還走在這條正道上的一個真正的衡量標準就是: 去檢查和檢測自己在身口意方面的表現, 是不是為了能減少自己的煩惱習氣。非常多的人的非常多的行為舉止看起來是非常好的、非常善的,但是它們的背後潛藏著非常多的煩 惱習氣。就是這樣慢慢地、不斷地去學習和認識了解自己,直到最後我們慢慢地越來越乾淨,越來越純淨。

佛教的宗旨

佛教的宗旨一開始就是“諸惡莫作”,然後才是“眾善奉行”,最後才是“自淨其意”,去讓自己的心越來越乾淨,越來越純淨無染。而不是一開始就來開發智慧,沒有去斷離、減少煩惱習氣,一直在反复地迎合自己的煩惱習氣。那樣是不行的。佛陀的法是次第分明的,他第一句話所說的內容就是我們首先要去落實的。佛陀講法並不是想到哪一句就講那一句,他心裡流淌出來的法全都是有次第的,而且是從粗獷來到越來越細膩的程度。

今天有人最後沒能進到聽法的會議室,因為他想進去的時候門已經被關上了。事實上已經通知過了,關大門的時間是八點一刻。因為已經通知過了,所以如果門已經關上之後,無論你是哪裡來的,無論你是泰國人還是中國人,全都進不去。

事實上,雖然通知關門的時間是八點一刻,但八點一刻並沒有關門,真正關門的時間大概是在八點二十幾分。而且工作人員在關大門之前還有去廁所檢查,看廁所裡面還有沒有人,最後發現廁所已經沒人了,才把大門給關上的。事實上,我們覺得我們的安排已經是分了幾層,層層保險的。如果誰今天沒能進到會議的現場,你別對工作人員生氣,因為工作人員有職責要關門。

以心傳心

還有一點大家也許沒有明白,在聽實修階段的法時,聽眾一定要有禪定,所以這個時候一定要盡量避免來自外界的干擾。講法的人並沒有提前去備課、去背那些要講的內容,在當下那一刻,聽眾的心靈水平是什麼樣的,適合和需要聽哪一塊內容,法就會從那個內容、從那個層次自動地從心底里面流淌出來。如果聽著聽著,突然有誰做

了什麼,導致聽法的人的禪定一下子沒了,正在聽的法就會突然之間斷掉。如果講法的老師還要再講的話,有時就會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曾經聽說過法是以心傳心的嗎?如果我們的心很散亂, 沒有禪定, 擔心這個, 擔心那個, 這樣的心是無法聽法的。         所以,這才是他們到了時間必須關上大門的原因。也正是因為這個,我們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提醒各位一定要把手機的聲音關掉。

隆波帕默尊者曾經分享過,他去參加隆布敦長老的葬禮時,阿姜摩訶布瓦尊者被恭請到法座上去講法。尊者一開始講法,就有很多人起身照相,然後阿姜摩訶布瓦尊者就停下來,讓他們照。當那些人照完相之後坐下來,阿姜摩訶布瓦尊者就又開始講法,第二次講法的內容跟第一次講法的內容完全不同。當尊者再次講法的時候,又有好幾個攝像師起身照相,尊者又停下來,讓他們照。當那些人照相照到滿意了,自己的煩惱習氣已經被餵飽了,就繼續坐下來,然後阿姜摩訶布瓦尊者又開始講法,但是完全是第三個內容了。當他開始講法,又有人起身照相, 也許因為他想得到尊者開口講話時的照片。最後尊者大喝道:“你們怎麼那麼貪啊?!法已經滅掉三次了!”那之後,每一個人才願意安安靜靜地聽法。

隆波分享說他那時並不理解,因為他那時並沒有走上講台去弘法,還沒有站到這個角度,所以他並不理解當時發生了什麼。如果哪一天,大家修行之後能夠自助了,真正以三寶作為自己的皈依了,那之後有職責以弘法師的身份出來弘法,那時候就會真正了解用於實修階段的法是無法提前備課的,那是自然地從心裡面流淌出來的,並不是從大腦或者是自己的念頭里面流出來的。

今天大家有聽到嗎?有人跟隆波互動的時候提問,然後隆波回答說:“你這個法不是從你的心裡流出來的,而是從你的頭腦裡面出來的。”從心裡面流出來的法和從大腦裡流出來的法,它們的差別是很大的。事實上,從大腦裡流出來的,根本不能夠稱為法。

今天有人就念誦內容的問題跟隆波帕默尊者互動,他問到每一個念誦的內容是否都對心有影響。隆波是怎麼回答的?有!事實上有,但是為什麼老師說念誦佛陀跟榴蓮是一樣的?那隻是一個善巧方便,為了讓大家不要太過於較真,不要太過於緊張用力了,讓大家放鬆,暫時忘了所謂的修行人這個角色。

法是有不同的層次和等級的,比如教一個幼兒園的學生和教一個大學生,保證肯定不一樣。假設教大家用這樣的念誦內容我們心會是這樣的,用那個念誦詞我們的心會是那樣的,最後除了散亂之外,我們什麼也得不到。

在心慢慢集中,然後慢慢寧靜,進入禪定的時候,心的一些細膩、細微的差別,以我們的心靈水平,是無法了解的。就連緊盯我們都不知道,還能有什麼更多的奢望啊,對嗎?就連心沉重都不知道。因此,法在教的時候一定要跟聽眾的心靈水平基本相匹配。

你們要嗎?老師教你們好幾種念誦的內容,然後念每一種的時候,心有非常多的細微的差別。你們要不要玩?那個很好玩的。試著念誦“我恨你”,不停地念,去試一試,念完了之後,看看究竟是自己的善法會增長,還是不善法會增長。比如, 我們念誦的是跟慈悲有關的一些內容, 比如隆波經常會教導念誦這個: Metta Kunang Arahant Metta,這是跟慈悲有關的,我們不停地念下去的話,慈悲心就會慢慢地增長。這是屬於奢摩他方面的內容。

事實上,禪定是非常多的,數也數不清。在佛陀的時代,有人用慈作為所緣,有人用悲作為所緣,有人是用喜作為所緣,有人是用舍作為所緣。你們聽了之後有什麼感覺?聽了之後,一定要想、要思維,對嗎?以我們現在的心靈水平,是區分不了慈跟悲的不同的,或者是慈跟貪欲的不同的。

因此,到現在禪修已經辦了十一期了,有些來參加過八期、七期、六期的人都會有一個感覺,覺得自己每一次來學,不停地有東西在增長,但事實上老師說的是同樣的一個內容。

太難嗎?如果覺得太難了,就徹底地把它忘得一干二淨,然後去唸佛陀,然後心在迷失去想的時候,去及時地知道。最初是以剎那定開始,迷了知道,迷了知道,最後直到它變成一個習慣,在我們沒有刻意的情況下,迷失的時候自然能夠覺知。

有的人起步的時候是以剎那定開始的,隨著越來越嫻熟,接下來就會契入到近行定,最後能進入到安止定。想學嗎?隆波不教。隆波開示只是教大家可以做得到的那些部分。

假設老師努力地給大家解釋我們不知道的內容,會發生什麼?散亂,想知道那究竟是什麼。然後就會去想、去分析,然後以為自己知道了,就去裝飾、裝修心,把它裝飾、裝修成自己以為就是的那個狀態。現在先學剎那定, 先把這個做到。

事實上,老師也並不會提前知道要跟大家說什麼,老師僅僅只有一個想法:怎麼樣把包間花的錢的價值充分地發揮出來。但是,最後心裡面流出來的熱乎乎的、冒著熱氣的法,就剛好適合我們當下那一刻的心靈水平,它會自然地流淌出來。要記住,真正的法並不是透過去背誦、去死記硬背過來的。

聲明: 本文由部分參課學員自發整理自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音頻, 文字內容未經課程老師校訂審核, 受語言能力及個人修行所限, 若有任何紕漏, 完全歸責於整理者, 望不吝指正。 本文嚴禁用於任何商業用途, 嚴禁擅自節選或改編, 轉載請註明出處。

0
    購物車
    沒有任何東西返回索書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四念處學會隱私權政策。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