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導引

關於“正確的禪定” (問答部分)

法音聽錄組

法音錄  2019-12-12

阿姜巴山第十一 屆泰國四念處課程| 2019 年03 月13 日

學員A 提問, 內容聽不清楚)

阿姜巴山: 是不是像你現在這樣呢?

事實上, 如果及時地知道心的跑掉, 跑掉就會滅掉, 心就會安住。知道它跑掉, 之後心就會安住, 在安住的狀態下, 心執行的是知者、觀者的職責。

如果我們不停地訓練下去, 有的人的心最後就可以集中下來, 這也是有可能的。因此, 高僧大德們才會開示: 觀心, 最後會自動自發地獲得禪定。

學員A : 那它不跑了以後我該干什麼? 是跟業處在一起還是去覺知身體呼吸?

阿姜巴山: 如果我們是透過修習剎那定走過來的, 或者如果我們是以智慧來引領禪定的, 心安住的狀態保持的時間是不會很長的, 一般情況下心都會跑。

有時候我們誤以為心沒有跑, 但事實上它仍然在跑, 因為跑有好幾種形式。心跑出去接觸外在的色聲香味觸也有可能, 往裡面跑也有可能。 有時候我們看到自己內在的一些境界的時

候, 如果心有跳進去看, 那稱為“ 已經跑掉了” , 也就是說心已經往外送了。

隆布敦長老對禪定的開示只有一句話: 訓練禪定也就是不要把心往外送。但是他的意思並不是阻止心往外送, 而是心往外送之後, 要及時地知道。

” 如我們看一個東西的時候, 心往外跑, 這很容易看。但是如果心往裡面跑, 看的難度就開始增大了。需要慢慢去訓練, 慢慢去觀境界, 這樣我們的明白才會一點一滴地增長。

學員A : 中間心是安住了一段時間, 後來它好像又跑到頭這裡, 然後又去想, 之後又去覺知, 然後滅去, 再往後就好像有一點痴的成分, 有點迷迷糊糊的。

阿姜巴山: 心跑的時候是有痴的, 因為跑掉其實就是散亂, 散亂本身就屬於痴。

學員A : 謝謝!

阿姜巴山: 老師覺得大家已經開始有些困了。大家不困嗎? 誰瞌睡了? 誰困了就回去睡。

( 翻譯馬上做走的姿勢) 這個人除外( 老師指著翻譯說) 。

誰如果想提問, 可以繼續待1 5 分鐘時間。誰如果瞌睡了, 就可以回去了。

阿姜巴山: 因為有時候我們誤以為自己有覺性, 但事實上真正的覺性並沒有生起, 或者有時候覺性雖然生起了, 但是我們的心沒有保持中立。如果心沒有保持中立, 心裡就又有了另一個煩惱習氣。

因為覺性是自動自發生起的, 是在我們沒有刻意的情況下生起的, 煩惱習氣生起了, 如果真正的覺性生起, 那個煩惱習氣就必然會滅掉。

學員B ( 1 4 4 號) : 所以真正的覺性是中立的, 它必然能夠消滅煩惱?

阿姜巴山: 你所說的的“ 消滅” 是什麼意思?

學員B ( 1 4 4 號) : 觀照到了煩惱, 煩惱就滅去。

阿姜巴山: 類似於是這樣的: 這裡就一把椅子, 這把椅子只能坐一個人, 煩惱習氣和覺性必須去搶。如果真正的覺性生起了, 煩惱習氣就在這把椅子上坐不下去, 它不可能坐得了。

學員B ( 1 4 4 號) : 明白, 謝謝老師。

阿姜巴山: 5 3 號。大家真是鬥志昂揚啊! 這也是一個優點, 如果我們的心是鬥志昂揚的, 我們就可以學法。

學員C ( 5 3 號) : 在觀察身體的時候, 心感覺到緊、壓迫, 心會聚焦在這個地方。剛才聽老師講這是把心往外送, 是嗎?

阿姜巴山: 事實上身體就在這裡, 只要我們一想到自己的身體, 我們的心就浸泡在身體裡面, 其實心本身已經往外送了。或者假設在這邊有感覺, 然後我們的心往下面去, 在那一剎那, 心已經往外送了。

學員C ( 5 3 號) : 但是心有時候也會游離、動盪一下, 它只是想偶爾回來看看這個緊的感覺改變了沒有。心在身體和這個緊的地方來回跑動, 它會不時回來看看這個地方調整好了沒有。

阿姜巴山: 在起步的階段, 你先這麼去觀察也行, 但事實上, 當心來觀察這一塊的時候, 心已經往外送了, 因為你有下去看。

學員C ( 5 3 號) : 它感覺一下就馬上走掉了, 它只是想看緊的地方變自然了沒有。

阿姜巴山: 在你刻意觀察的時候, 心已經跳下去看了。在真正開發智慧的階段, 是沒有任何刻意的成分在的, 它是在觀, 而不是在刻意地看。

學員C ( 5 3 號) : 那現在我應該怎麼做呢? 心很容易被這種緊的感覺抓住, 因為這種感覺很粗重。我就深呼吸來調整一下嗎?

阿姜巴山: 心去觀察, 要知道心去觀察了。

學員C ( 5 3 號) : 我知道, 就是感覺它好像想做一點什麼。

阿姜巴山: 心想做什麼, 要知道心想做點什麼。為什麼心想做一些什麼, 知道嗎?

學員C ( 5 3 號) : 因為想讓它變自然、變普通、變輕鬆。

阿姜巴山: 對, 就像隆波已經為我們開示的: 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境界或狀態了, 但是看到境界跟狀態之後, 我們沒有保持中立。我們想對治, 想讓那個境界改變, 沒有保持中立, 有想要, 沒有老老實實地去覺知, 沒有準備好隨時如其本來面目地去看見它們。

學員C ( 5 3 號) : 後面我不知道該怎麼做了, 通常到了這個階段, 我就會換個姿勢。難道一直要戰鬥到底嗎? 我不知道應該怎麼戰鬥到底。

阿姜巴山: 首先, 心不是我。我們想阻止心不去對治, 是阻止不了的, 但是一定要去及時地知道它。及時地知道心不喜歡、沒有保持中立, 也可以。

如果我們沒有來得及看心沒有保持中立, 就去觀心在沒有保持中立之後, 有跳進去, 有在對治, 有在改造。去及時地知道這一點, 然後以保持中立的心去看它有跳進去對治。

學員C ( 5 3 號) : 我還是不太明白, 其實不是對治, 因為對治不了, 只是好像在等待, 看它什麼時候會變化, 就是不時地想去看一下, 也沒有跳進去。

阿姜巴山: 要及時地知道心裡的想要。

你也可以這樣做, 就是不停地跟自己的“ 臨時的家” 在一起, 因緣條件變化之後, 那個境界也會變的。最後你就會明白它要變還是不變, 我們是指揮不了的。

學員C ( 5 3 號) : 我試試看。

你說吧!

學員D ( 1 9 號) : 在初期觀的時候, 我看到心如果想到要修行, 它有…… 如果我想要修行, 心就會有兩種狀態: 一種是它會無緣無故地收縮, 就好像包裹得緊緊的; 第二種是心會立馬去抓住身體。看到這兩種狀態之後, 我現在的做法就是什麼都不做。

什麼都不做的話, 我現在眼睛睜開, 會看到一會兒這邊有人動一下, 一會兒那邊有人動一下。我也沒有回到“ 臨時的家”, 但是它好像也能夠自動地模模糊糊地覺知到身體的存在。我想知道這是心安住還是心散亂。

阿姜巴山:   你剛才說的這些跟安住還是不安住沒有一點關係。是否安住的要點在於心有沒有跑掉。心跑去看, 雖然我們知道有什麼東西在發生, 但是心沒有安住。

如果問你剛才所問的這些中覺性有生起嗎, 覺性有生起。因為覺性執行的職責就是知道當下這一刻有什麼在身上發生, 有什麼在心裡發生。

但是禪定或者安住的狀態, 它們與覺性執行的是不同的職責。禪定就好比是一個站在樓頂上往下看的人, 他跟下面的一切是毫無關係的。而覺性執行的職責就是知道下面在發生什麼, 有人走過來, 有狗走過來。

但是如果我們的心沒安住, 就好比我們衝到馬路上, 同樣也可以看到一些情況—— 在身上發生了什麼, 在心裡發生了什麼。

學員D ( 1 9 號) : 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嗎? 因為上課的時候, 我只是看到心一直在眼根生滅, 一直在看老師的動作, 我知道我是有覺知的, 除非跑去想的時候我才會迷失身體。但是在知道心在眼根生滅的時候, 我好像沒有迷失, 所以我以為這是心安住。

阿姜巴山: 現在你有看到眼根的生滅嗎?

學員D ( 1 9 號) : 沒有, 現在就盯著老師, 不生滅了。

阿姜巴山: 怎麼說呢? 語言很難清楚地描繪出那個境界。你現在的心在哪裡?

學員D ( 1 9 號) : 哪裡有人動, 我立馬就會知道, 也模模糊糊地知道自己身體的存在, 沒有迷失。

我們在做固定模式的訓練的時候, 需要有一個所緣, 比如觀呼吸或者念誦, 這是刻意在訓練的, 如果有刻意, 就會有緊抓的成分, 那怎麼能做到安住呢?

阿姜巴山: 在起步的階段, 無論怎樣都要有一些刻意的成分在裡面, 但如果我們的心浸泡在某一個地方, 那就無論怎樣心都是沒有安住的。

但是心並沒有一直抓住那個地方, 它什麼時候離開了, 如果我們及時地知道它跑開了, 安住的狀態就會生起。因為心跑掉的那個剎那, 它並沒有緊抓那個地方, 對嗎?

因此, 最開始心是跟那個地方是在一起的, 一旦它離開, 就沒有再抓住那個地方了。它離開的時候, 我們及時地知道, 心就會安住那麼一剎那。心安住了之後, 很快又會滅掉, 我們就繼續跟那個所緣在一起。在我們的心跟那個所緣在一起的時候, 它無論怎樣都是沒有安住的。

學員D ( 1 9 號) : 有點憋悶。如果是自然狀態下的心, 它好像不會回到那個“ 臨時的家”, 它會隨著外面的因緣跑, 雖然有覺性知道。一定要回到“ 臨時的家” 嗎?

阿姜巴山: 一旦它跑掉了, 我們及時地知道, 然後又再次回到我們的“ 臨時的家” 上來, 因為“ 臨時的家” 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更快地及時地知道心的迷失。

學員D ( 1 9 號) : 它不能是一連串連續的知道嗎? 就是知道在聽、在看, 連續地知道。一定要回來嗎? 如果回來的話, 我就會覺得憋悶, 會去緊抓。

阿姜巴山: 在跟“ 臨時的家” 在一起的時候, 應該把那個所緣當成家, 而不是監獄。如果是把它當成家一樣地跟它在一起的話, 是不會憋悶的。

學員D ( 1 9 號) : 謝謝老師!

阿姜巴山: 選擇“ 臨時的家” 的方法就是, 我們選擇的那個禪修所緣, 我們的心跟它在一起之後很舒服, 不能苦悶, 而且很容易迷, 並且常常地迷, 因為我們的目標是要能夠及時地知道心的迷失。

學員E ( 5 號) : 這個好像我能知道, 就是心跑了, 我知道, 然後……

阿姜巴山: 現在這一刻你的心有跑嗎?

學員E ( 5 號) : 有點。

阿姜巴山: 那你是在猜了。

學員E ( 5 號) : 也不是, 剛才還是有點迷吧。

阿姜巴山: 你已經迷失了好幾個片刻了。

學員E ( 5 號) : 就是因為沒有“ 臨時的家” 吧?

阿姜巴山: 對!

學員E ( 5 號) : 好, 那我就念“ 佛陀” 嗎?

阿姜巴山: 事實上, 念“ 佛陀” 很簡單。念“ 佛陀” 的時候, 同時也在提醒我們自己: 我們念誦“ 佛陀” 是為了得到那顆真正稱為“ 佛陀” 的心。

學員F : 頂禮兩位老師! 參加完上一屆課程之後, 我回去修行是以經行和念誦為主, 念誦比較多一點。這一次在跟隆波作禪修報告的時候, 我跟隆波說這段時間以來我發現自己看見心跑掉的次數在增多, 但是隆波馬上就給我指了出來, 他說應該是去看心跑去想, 而不是去看想的內容, 他大概說了三四次。

我並沒有故意去看想的內容, 它是自然呈現的, 我就是看到那個, 而沒有看到隆波所說的心跑去想。

隆波的意思是要看到心跑去想, 而不是知道心想的內容。打個比方, 比如我們拿起手機, 然後打開它看一篇文章, 隆波的意思是不是就是拿起手機的時候, 你就應該要覺知到, 就應該看到了? 而我並沒有看到這個過程, 我是打開手機已經在看內容了, 看了一會兒我才發現: 咦, 迷了。然後我就回到念誦上來。我這樣的修法對嗎? 可以繼續這樣修下去嗎?

阿姜巴山: 可以, 可以。

事實上, 如果跟“ 臨時的家” 在一起, 可能你沒有看到心跑動的那個剎那, 你知道的時候心已經迷失了, 這沒有關係, 但是如果你跟自己的“ 臨時的家” 在一起, 它會幫助你去及時地知道迷失。

學員F : 好的, 謝謝巴山老師!

阿姜巴山: 1 1 3 號。

學員G ( 1 1 3 號) : 巴山老師好, 翻譯老師好! 我學法的時間不長, 我是新生, 但平常在做家務的時候, 我也知道我的心跑出去了, 在幹什麼我也知道。但有時候我就願意坐在那裡想一會兒, 走神很長時間, 因為想著舒服, 修行累。

我固定模式的修行是觀呼吸, 然後看心跑掉, 看著看著心就跑很遠了, 跑很長時間。我定的時間是半個小時、40 分鐘, 有時候我就覺得怎麼時間還不到呢, 怎麼時間這麼長呢, 我就想看看幾點了, 總是散亂。請老師指點一下我該怎麼修。

阿姜巴山: 在想現在幾點了, 要看手錶、要看時鐘的時候, 那一刻其實已經散亂了, 因為已經扔掉了“ 臨時的家”。要去及時地知道這個。

學員G ( 1 1 3 號) : 知道, 但是控制不住, 還是想看。

阿姜巴山: 那就別去看呀。

學員G ( 1 1 3 號) : 好, 以後知道了。

阿姜巴山: 想去看, 這是阻止不了的。事實上, 在想去看之前, 是先迷失去想了。想知道幾點了, 那已經是在想了。去及時地知道, 然後繼續修行, 暫時不用去看時間, 或者你就定個鬧鐘。

學員G ( 1 1 3 號) : 還是用定鬧鐘的方式嗎?

阿姜巴山: 比如確定了自己固定形式的時間是15 分鐘、20 分鐘, 你就直接定鬧鐘。

學員G ( 1 1 3 號) : 鬧鐘響了以後, 就趕緊放鬆一下, 是吧?

阿姜巴山: 這說明你的修行跟日常生活並沒有做到水乳交融。

學員G ( 1 1 3 號) : 對, 我就是在尋找單獨的機會修行, 有時候我覺得家務活拖累了我, 就會產生嗔心。

阿姜巴山: 就是這些家務可以讓你修行。今天也有人向隆波作禪修報告, 然後隆波教他: 如果你把自己的家務做完了之後還有時間, 就去幫別人家做。在做家務的時候看到身體在工作, 那已經在修行了。如果趕著快點把家務做完然後去修行, 那麼修行的時間就百分之百是在打壓。

學員G ( 1 1 3 號) : 我就是這樣的。還有一個問題, 修行的時候我就是一邊幹活一邊修行, 我總想有點時間坐著休息一會兒, 想想別的事情, 想別的事情的時候感覺特別舒服。

阿姜巴山: 在起步的階段是這樣的。但是隨著我們不斷地去修行, 隨著我們的覺知越來越頻繁, 我們的禪定也越來越多, 接下來我們就會遇到更加細膩的快樂, 那是源於禪定的快樂。接下來我們就會感覺到迷失很苦, 散亂很苦。

應該夠了吧!

學員G ( 1 1 3 號) : 好的, 謝謝老師。

阿姜巴山: 所有舉手的人全都是新生, 對嗎? 大家不要心急, 老師會專門安排時間出來跟新生互動。

要不要先去睡覺? 因為接下來還有四天時間, 如果這個人( 指翻譯) 休息不好, 體力不夠, 可能就安排不出時間跟新生互動了。

去睡覺!

文章轉錄自微信公眾號“ 禪窗” 法布施的音視頻。為便於閱讀且符合書面表達, 我們對其進行了後期編輯校對, 內容未經課程老師及譯者審校, 準確性未得到確認, 若存在任何錯誤或偏差, 完全歸責於整理者, 望讀者知悉與明辨, 並請不吝指正。本文嚴禁用於任何商業用途, 嚴禁擅自節選或改編, 轉載請註明出處。

0
    購物車
    沒有任何東西返回索書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四念處學會隱私權政策。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