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經典《中阿含經·大念處經》
文言文翻譯
中阿含98經/念處經(因品)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拘樓瘦,在劍磨瑟曇拘樓都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一道,淨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若有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若有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我今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我亦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
云何為四?觀身如身念處,{如是觀覺心法}[觀覺如覺念處,觀心如心念處,觀法]如法念處。
云何觀身如身念處?比丘者,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寐}[寤]則知眠寤。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昂}[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生惡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斷滅止,猶木工師、木工弟子,彼持墨繩,用{拼}[絣]於木,則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生惡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斷滅止。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齒齒相著,舌逼上齶,以心治心,治斷滅止,猶二力士捉一羸人,處處捉旋,自在打鍛,如是,比丘齒齒相著,舌逼上齶,以心治心,治斷滅止。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即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學一切身息入,{覺}[學]一切身息出,學止身行息入,學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離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離生喜、樂無處不遍,猶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摶,水漬潤澤,普遍充滿無處不周,如是,比丘離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離生喜、樂,無處不遍。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定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定生喜樂,無處不遍,猶如山泉,清淨不濁,充滿流溢,四方水來,無緣得入,即彼泉底,水自涌出,流溢於外,漬山潤澤,普遍充滿,無處不周,如是,比丘定生喜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定生喜樂,無處不遍。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無喜生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無喜生樂,無處不遍,猶青蓮華,紅赤白蓮,水生水長,在於水底,彼根莖華葉,悉漬潤澤,普遍充滿,無處不周,如是,比丘無喜生樂,漬身潤澤,普遍充滿,於此身中,無喜生樂,無處不遍。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於此身中以清淨心意解遍滿成就遊,於此身中,以清淨心無處不遍,猶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從頭至足,於其身體無處不覆,如是,比丘於此身中,以清淨心無處不遍。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憶所念,如前後亦然,如後前亦然,如晝夜亦然,如夜晝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顛倒,心無有纏,修光明心,心終不為闇之所覆。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善受觀相,善憶所念,猶如有人坐觀臥人,臥觀坐人,如是,比丘善受觀相,善憶所念。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此身隨住,隨其好惡,從頭至足,觀見種種不淨充滿:『我此身中有髮、髦、爪、齒、麁細薄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摶糞、腦及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膽}[痰]、小便。』猶如器盛若干種子,有目之士,悉見分明,謂:稻、粟種、蔓菁、芥子,如是,比丘此身隨住,隨其好惡,從頭至足,觀見種種不淨充滿:『我此身中有髮、髦、爪、齒、麁細薄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摶糞、腦及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痰、小便。』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觀身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猶如屠兒殺牛,剝皮布{地於}[於地]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觀身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觀彼死屍,或一、二日……至六、七日,烏鵄所啄,豺狼所食,火燒埋地,悉腐爛壞,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復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見息道,骸骨青色,爛腐{食}[餘]半,骨璅在地,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復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見息道,離皮肉血,唯筋相連,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復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見息道,骨節解散,散在諸方,足骨、膞骨、髀骨、髖骨、脊骨、肩骨、頸骨、髑髏骨,各在異處,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復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見息道,骨白如螺,青猶鴿色,赤若血塗,腐壞碎粖,見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復如是,俱有此法,終不得離。』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觀身如身者,是謂:觀身如身念處。
云何觀覺如覺念處?比丘者,覺樂覺時便知覺樂覺;覺苦覺時便知覺苦覺;覺不苦不樂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覺;覺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樂心……苦心……不苦不樂心……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樂無食……苦無食……不苦不樂無食……樂欲……苦欲……不苦不樂欲……樂無欲[覺]……苦無欲覺……不苦不樂無欲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無欲覺。如是,比丘觀內覺如覺,觀外覺如覺,立念在覺,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覺如覺。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觀覺如覺者,是謂:觀覺如覺念處。
云何觀心如心念處?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無欲心知無欲心如真,有恚無恚……有癡無癡……有穢污無穢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脫心知不解脫心如真,有解脫心知解脫心如真。如是,比丘觀內心如心,觀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心如心。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觀心如心者,是謂:觀心如心念處。
云何觀法如法念處?眼緣色生內結:比丘者,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若未生內結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內結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緣法生內結:比丘者,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若未生內結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內結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內六處。
復次,比丘觀法如法:比丘者,內實有欲知有欲如真,內實無欲知無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瞋恚、睡眠、{調}[掉]悔,內實有疑知有疑如真,內實無疑知無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五蓋也。
復次,比丘觀法如法:比丘者,內實有念覺支知有念覺支如真,內實無念覺支知無念覺支如真,若未生念覺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轉修增廣者知如真。如是,[擇]法……精進……喜……息……定……比丘者,內實有捨覺支知有捨覺支如真,內實無捨覺支知無捨覺支如真,若未生捨覺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捨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轉修增廣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七覺支。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觀法如法者,是謂:觀法如法念處。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得阿那含。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須臾頃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昇進;暮行如是,朝必得昇進。」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白話文翻譯
本經是《中阿含經》的《大念處經》,巴利語為:Mahāsatipaṭṭhāna Sutta, 梵文:Smṛtyupasthāna Sūtra स्म्र्युपस्थान सूत्र,與巴利聖典中的《中部》第10篇經文相同,在南傳上座部佛教中極受重視。
本經的內容在諸經典中可謂精華中的精華,如果抽掉了本經,正法也就不能再稱之為正法了。本經的重點是佛陀在古印度的拘樓國劍磨瑟曇城時,教導諸比丘以四念處的修行來徹底擺脫憂愁等各種煩惱,最終達到解脫涅槃的目標。佛陀在本經中對四念處的義理和修行做了詳細的解釋。
在上座部佛教國家,將本經收錄為《護衛經》之一,對佛教徒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我們在《法句經》的故事裡也可以看到如法居士(Dhammika)在臨終前便是請求比丘替他唸誦本經,他死後也順利轉生到兜率陀天。
本單元附上巴利語唸誦影音檔,雖不能百分百還原佛陀時代說法的盛況,但至少也務求盡量貼近原音重現,諸法友在閱讀本經文時可配合巴利語經文的吟誦,乘坐時光機重回古印度佛陀解說本經的時空現場。
今天是農曆四月十五日,同時是南傳佛教國家重視的衛塞節(Vesak)。什麼是衛塞節?這是南傳佛教傳統紀念佛陀的誕生、成道、及涅槃的紀念日。東南亞和南亞國家,如斯里蘭卡、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的佛教徒,都會在這一年一度的重要節日中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本人也特別選在這一天受持八戒並翻譯本經,誠願以此微薄的功德:
願我在解脫涅槃以前都生生世世不墮惡道、愚蠢、及貧賤,能常投生在天界。
願消除我的五蓋,讓我自在入禪定無礙。
願我能成功觀透五蘊為:無常、苦、無我。
願我人間天上都能遠離及不遇惡知識、惡友、惡眷屬;常遇善知識、善友、善眷屬相伴、相助。願我能常得遇良師益友。
願此功德成為我速證解脫涅槃的助緣。
願迴向給護持三寶的諸天善神,尤其是北方毘沙門天王(Kuvera Vaiśravaṇa)、三十三天帝釋、兜率天的彌勒菩薩、他化自在天的商主太子(未來彌勒佛時代的護法神)、色界初禪的大梵天王。願諸天神不嫌棄並隨喜我微薄的善業;願諸神的美貌、威勢、神通、壽命、眷屬都能增長;願諸神都能很快正向解脫,趨向涅槃。
願將翻譯本經文及 今日受持八戒的功德,迴向給我敬愛的母親、已故的父親、所有的讀者、一切眾生、及無始以來曾被我傷害過的一切眾生,願大家一同分享我翻譯本經文及今日受持八戒的功德,願大家的隨喜能遠離一切痛苦,平安又喜樂,並成為早日獲得解脫的助緣。
Sādhu!Sādhu!Sādhu!
選譯自《中阿含經》之《大念處經》
喬正一白話譯於西元2016/5/21農曆四月十五日之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聞的:
有一次,佛陀在古印度拘樓瘦這個國家遊方,並暫時住在劍磨瑟曇拘樓的都市裡。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有一條道路,能淨化眾生,令眾生橫度一切的煩惱與恐懼,滅除一切的苦惱,斷除一切悲傷啼哭,證得正法。這條神聖的道路就是四念處。
舉凡過去、乃至未來的一切諸佛,都已徹底斷除了五蓋,淨化了令心智贏弱的垢染黏著,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而證得了無上正盡之覺;我現在也已證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我也徹底斷除了五蓋,淨化了令智慧贏弱的心穢,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證得了無上正盡之覺。
什麼是四念處呢?分別是:觀身如身念處,觀覺(受)如覺(受)念處,觀心如心念處,觀法如法念處。
什麼是觀身如身念處?比丘們,當你們行走時則清楚了知你們在行走,停住時則知你們已停住,坐下時則清楚了知你們已坐下,躺臥時則清楚了知你們在躺臥,閉目安息時則清楚了知閉目安息,醒來時則清楚了知已醒來,入睡時則清楚了知將入睡。就是這樣,比丘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內身就只是身而已,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外身就只是身而已,都是無常、苦、無我、不淨,不是常、樂、我、淨,立(正)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就是所謂『比丘觀身如身』。
比丘觀身如身也是指比丘以正知清楚了知自己的一切出入行動,仔細觀察每一個動作,如:屈、伸、低、仰,儀容庠序,穿著僧伽衣服及執持諸衣鉢,舉凡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等每一項動作皆正知清楚了知,念念分明。就是這樣,比丘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內身就只是身而已,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外身就只是身而已,都是無常、苦、無我、不淨,不是常、樂、我、淨,立(正)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就是所謂『比丘觀身如身』。
比丘觀身如身的意思也是指當比丘生惡念、不善念時,以憶念善法來治、斷、滅、止這些惡念,猶如木工師或木工師的弟子,拿著墨繩纏捆著木頭,則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生惡不善念,以憶念善法來治、斷、滅、止這些惡念。就是這樣,比丘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內身就只是身而已,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外身就只是身而已,都是無常、苦、無我、不淨,不是常、樂、我、淨,立(正)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就是所謂『比丘觀身如身』。
觀身如身也是指比丘齒齒相著,舌逼(抵)上齶,以正念清楚了知這兩項動作來調伏粗糙、紊亂的心念,治、斷、滅、止心中的惡念,猶如二名孔武有力的壯士各自站在一旁捉住一個虛(瘦)弱的人,將此人抬起四處繞著轉動,自任己意而毫無阻礙地練習敏銳的知覺及正念。就是這樣,比丘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內身就只是身而已,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外身就只是身而已,都是無常、苦、無我、不淨,不是常、樂、我、淨,立(正)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就是所謂『比丘觀身如身』。
比丘觀身如身也是指比丘念入息(吸)即清楚了知念入息,念出息(呼)即清楚了知念出息;入息長即清楚了知入息長,出息長即清楚了知出息長;入息短即清楚了知入息短,出息短即清楚了知出息短;清楚感受一切身息入,清楚感受一切身息出;清楚覺知吸氣漸漸趨緩、微細、靜止,清楚覺知呼氣漸漸趨緩、微細、靜止。就是這樣,比丘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內身就只是身而已,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外身就只是身而已,都是無常、苦、無我、不淨,不是常、樂、我、淨,立(正)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就是所謂『比丘觀身如身』。
觀身如身也是指比丘離生喜與樂(初禪),這種喜樂的覺受(初禪)潤澤全身,喜與樂普遍充滿於此身中,離生喜、樂的正受週身無處不遍,猶如一個善於沐浴清潔的人,他將浴盆放滿了洗澡的沐浴精,跟水調和,清洗全身,全身每一處都洗到。就是這樣,比丘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內身就只是身而已,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外身就只是身而已,都是無常、苦、無我、不淨,不是常、樂、我、淨,立(正)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就是所謂『比丘觀身如身』。
觀身如身也是指比丘定生喜樂(二禪),二禪的喜樂遍及全身,全身都沈浸在二禪的喜樂中,於此身中定生喜樂,無處不遍,猶如清淨、純淨的山泉,從四方而來的泉水都是從泉底汩汩涌出,滿溢後向外流出,潤漬整座山林大澤,普遍充滿,無處不周。就是這樣,比丘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內身就只是身而已,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外身就只是身而已,都是無常、苦、無我、不淨,不是常、樂、我、淨,立(正)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就是所謂『比丘觀身如身』。
觀身如身也是指比丘無喜生樂(三禪),三禪的無喜生樂遍及全身,全身都沈浸在三禪的無喜生樂中,於此身中無喜生樂,猶如青、紅、赤、白等各色的水蓮,它們的根、莖、花、葉都是都是水生水長,都受到水的潤澤,普遍充滿,無處不周。就是這樣,比丘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內身就只是身而已,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外身就只是身而已,都是無常、苦、無我、不淨,不是常、樂、我、淨,立(正)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就是所謂『比丘觀身如身』。
觀身如身也是指比丘於此身中以清淨心意解遍滿成就遊(第四禪的捨念清淨成就),於此身中以清淨心無處不遍,就好比有一個人從頭到腳被七肘或八肘的衣服包覆著全身。就是這樣,比丘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內身就只是身而已,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外身就只是身而已,都是無常、苦、無我、不淨,不是常、樂、我、淨,立(正)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就是所謂『比丘觀身如身』。
觀身如身也是指光明想,比丘善受善持、善憶所念光明亮點,如前後亦然,如後前亦然;如晝夜亦然,如夜晝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就這樣不顛倒,心無有纏,修光明心,心終不為黑闇所覆。就是這樣,比丘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內身就只是身而已,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外身就只是身而已,都是無常、苦、無我、不淨,不是常、樂、我、淨,立(正)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就是所謂『比丘觀身如身』。
觀身如身也是指比丘抽離自己客觀觀察自己的一切,就好比一有人坐著在觀看一個躺臥的人,或一個躺臥的人在觀看一個坐著的人。就是這樣,比丘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內身就只是身而已,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外身就只是身而已,都是無常、苦、無我、不淨,不是常、樂、我、淨,立(正)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就是所謂『比丘觀身如身』。
觀身如身也是指不淨觀,比丘此身隨住,隨其好惡,從頭到腳,觀看身體充滿各種不淨的穢物,他可以這樣觀照:『我此身中有髮、髦、爪、齒、粗細的肌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糞、腦及腦髓、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痰、小便。』就好比盛放著若干種子的盆子裡,有眼睛的人都可以清楚看見並分辨出盆子裡的稻、粟種、蔓菁、芥子…..。就是這樣,比丘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內身就只是身而已,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外身就只是身而已,都是無常、苦、無我、不淨,不是常、樂、我、淨,立(正)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就是所謂『比丘觀身如身』。
觀身如身也是指四大(六大)分別觀,比丘觀看身體的各種元素,他可以這樣觀察:『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就好比屠夫宰殺牛,將牛的皮給剝下來,然後攤在地上,再將牛皮給分割成六段。就是這樣,比丘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內身就只是身而已,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外身就只是身而已,都是無常、苦、無我、不淨,不是常、樂、我、淨,立(正)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就是所謂『比丘觀身如身』。
觀身如身也是指死屍觀,一具已死了一、二日……至六、七日的屍體,被烏鴉所啄,被豺狼所食,被火燒,被土埋….,不管怎樣屍體都已腐爛敗壞,比丘觀察到死屍後自忖:『我的身體終有一天也將如此,不可避免。』就是這樣,比丘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內身就只是身而已,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外身就只是身而已,都是無常、苦、無我、不淨,不是常、樂、我、淨,立(正)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就是所謂『比丘觀身如身』。
觀身如身也是指墳塚觀,比丘在墳塚或亂葬崗,看見青色的骸骨,皮肉都已爛腐,只剩半節,骨璅在地,比丘看見後自忖:『我的身體終有一天也將如此,不可避免。』就是這樣,比丘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內身就只是身而已,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外身就只是身而已,都是無常、苦、無我、不淨,不是常、樂、我、淨,立(正)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就是所謂『比丘觀身如身』。
觀身如身也是指墳塚觀,比丘在墳塚或亂葬崗,目睹皮開肉綻的骨頭,只剩筋脈相連,比丘看見後自忖:『我的身體終有一天也將如此,不可避免。』就是這樣,比丘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內身就只是身而已,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外身就只是身而已,都是無常、苦、無我、不淨,不是常、樂、我、淨,立(正)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就是所謂『比丘觀身如身』。
觀身如身也是指墳塚觀,比丘在墳塚或亂葬崗,目睹骨節肢解分散在各方,足骨、膞骨、髀骨、髖骨、脊骨、肩骨、頸骨、髑髏骨等各在異處,比丘看見後自忖:『我的身體終有一天也將如此,不可避免。』就是這樣,比丘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內身就只是身而已,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外身就只是身而已,都是無常、苦、無我、不淨,不是常、樂、我、淨,立(正)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就是所謂『比丘觀身如身』。
觀身如身也是指白骨觀,比丘在墳塚或亂葬崗,目睹白骨如螺,青猶鴿色,赤若血塗,腐壞碎粖,比丘看見後自忖:『我的身體終有一天也將如此,不可避免。』就是這樣,比丘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內身就只是身而已,凝視觀察(了了分明)外身就只是身而已,都是無常、苦、無我、不淨,不是常、樂、我、淨,立(正)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就是所謂『比丘觀身如身』。
若比丘、比丘尼於日常生活中能稍微做到如以上所述的修行,便是所謂的『觀身如身念處』。
什麼是觀受如受念處?
比丘感受到樂受時便清楚覺知是樂受;感受到苦受時便清楚覺知是苦受;感受到不苦不樂受時便清楚覺知是不苦不樂受;感受到身體上的樂受……身體的苦受……身體的不苦不樂受;……心的樂受……心的苦受……心的不苦不樂受;……肉體的樂受……肉體的苦受……肉體的不苦不樂受;……精神的樂受……精神的苦受……精神的不苦不樂受;……樂欲……苦欲……不苦不樂欲……樂無欲受……苦無欲受……不苦不樂無欲受時便清楚覺知是不苦不樂無欲受。就是這樣,比丘觀內受如受,觀外受如受,立(正)念在覺受上,有知有見,有明有達,這就是所謂觀受如受。
若比丘、比丘尼於日常生活中能稍微做到如以上所述的修行,就是所謂『觀受如受念處』。
什麼是觀心如心念處?比丘如果有貪欲心生起時便清楚覺知有貪欲心,無貪欲心時便清楚覺知無貪欲心;有瞋恚、無恚……有愚癡、無愚癡……有穢污、無穢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脫心清楚知不解脫心、有解脫心清楚知解脫心。就是這樣,比丘觀內心如心,觀外心如心,立(正)念在心,對自己的一切心理狀態都念念分明,有知有見,有明有達,就是所謂觀心如心。
若有比丘、比丘尼於日常生活中能稍微做到以上的修行如是,便是所謂『觀心如心念處』。
什麼是觀法如法念處?當眼睛看見外在的色境時,心中產生了貪愛、黏著、執著、抓取等煩惱心結,而比丘能很清楚了知心中真的產生了貪愛、黏著、執著、抓取等煩惱心結,沒有貪愛、黏著、執著、抓取等煩惱心結也能很清楚了知;若尚未產生貪愛、黏著、執著、抓取等煩惱心結也能很清楚了知,若已產生了貪愛、黏著、執著、抓取等煩惱心結也很清楚了知。如是耳、鼻、舌、身、意等諸根緣外在的一切法產生煩惱等心結也都能很清楚了知,沒有煩惱心結也很清楚了知;尚未產生的煩惱心結若生起時也很清楚了知,已產生的煩惱結若消滅不復再生時也都能很清楚了知。以上,就是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正)念在法(煩惱),對煩惱的生與滅都能清楚了知、念念分明,有知有見,有明有達,就是所謂『觀法如法』,也就是所謂的『內六處』。
觀法如法也是指比丘心中有貪欲時清楚了知有貪欲,沒有貪欲時則清楚了知沒有貪欲;尚未生起的貪欲若生起時則清楚了知,已生的貪欲若消滅且不復再生時也清楚了知。同樣的,有瞋恚、睡眠、掉舉、疑等五蓋都能如實清楚了知有五蓋,若沒有五蓋則清楚了知沒有無蓋;若未生的五蓋已生起時也清楚了知,若已生的五蓋消滅不復再生時也都清楚了知。以上,就是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正)念在法(五蓋),有知有見,有明有達,就是所謂的『觀法如法』,也就是所謂的『五蓋』。
觀法如法也是指當比丘心中有念覺支時則清楚了知有念覺支,無念覺支時則清楚了知無念覺支;尚未生起的念覺支若生起時則清楚了知,已生的念覺支若住而不忘、不衰退,轉修增廣時則清楚了知。同樣的,心中有擇法……精進……喜……息……定……捨等七覺支,便清楚了知有七覺支,若無七覺支則清楚了知無七覺支;尚未生起的七覺支若生起時則清楚了知,已生起的七覺支住而不忘、不衰退,轉修增廣實則清楚了知。以上,就是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正)念在法(心中的七覺知),有知有見,有明有達,就是所謂比丘觀法如法,就是『七覺支』。
若有比丘、比丘尼能稍微做到如上所述的修行,就是所謂的『觀法如法念處』。
若有比丘、比丘尼能在七年中立心正住於四念處者,此人必能證得二種道與果,此人可能今生證得究竟解脫智(阿羅漢),也可能證得有餘阿那含三果。不一定是七年,也可能是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也可能是七個月,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三個月……二個月……一個月……甚至是七天七夜,只要比丘或比丘尼能立心正住於四念處者,此人必能證得二種道與果,此人有可能在今生就證得究竟解脫智(阿羅漢),也可能證得有餘阿那含三果;不要說是七天七夜了,也可能是六天……五天……四天……三天……二天……甚至是一天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能在須臾間稍微立心正住於四念處者,只要此人在白天時能認真如是修行,那麼他們到了晚上時在修行上必能大有精進;反之,若在晚間能如是精進修行,那麼此人到了白天在修行上也必將大有進步。」
當佛陀說完本經後,諸比丘聽聞佛所說的正法,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