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導引

怎麼做才能如其本來地觀身與觀心?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

僅有覺知是不夠的,必須還有喜悅。好的心,是“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如果換作現代語言應該如何形容呢?“輕輕鬆松”。慢慢練習,慢慢觀察,持續而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接著就會得到正確的禪定。

正確的禪定,即是心毫無強迫地與自己在一起的狀態,它毫無任何刻意地覺知自己。泰文稱之為“心跟自己在一起”,馬來文不知道是什麼?“心跟自己在一起”——中文怎麼說?(翻譯用中文回答)對嗎?對。心與自己在一起,心沒有忘記自己。心與自己在一起,是輕輕鬆鬆而非苦悶的。

為什麼隆波在此特別強調呢?因為,如果通不過這一點,就無法開發智慧。如果心是對的,開發智慧就順理成章了。只有心成為知者,才能夠進入開發智慧的階段。

怎麼做才能夠如其本來地觀身與觀心呢?觀身與觀心的方法有所不同。“觀”不是用肉眼看,而是以心知道,以感覺去知道。比如現在,每個人都試著閉上眼睛。能感覺到嗎?身體在呼吸。不是在用肉眼知道,而是在以感覺知道。感覺了到嗎?身體在呼吸。如果看見身體在呼吸——能夠繼續感覺到嗎?有個知道身體在呼吸的知者,那個知者就是心。心是知者,身體是被覺知的對象,心與身是不同的部分,這就已經開始開發智慧了。名色開始分離——智慧之門已經開啟。就會看到身體是一個部分,作為觀者的心是另一個部分。

輕輕鬆鬆的覺知,在心中會生起感覺:身體不是“我”。身體好像是洞穴或外殼,心只是藉居其中。心是知道身體的人,身體並不是“我”。如果持續地觀下去,接著——工作時,移動身體,就可以毫無刻意而覺知,感覺身體在動;吃飯時,看見身體吃飯,心只是觀者;洗澡時,看見身體在洗澡,心是觀者;如廁時,看見身體如廁,心只是觀者。慢慢的觀察就會知道身體不是“我”。

如果有些人不喜歡觀身,則可以觀心。觀察到了嗎?心時苦時樂。當下一刻,誰有快樂?請舉手。此刻誰有痛苦?請舉手。此刻誰感到不苦不樂?請舉手。看來不苦不樂的人居多。有誰不知道現在是苦、樂或不苦不樂的嗎?誰根本不知道?那些不舉手的人是屬於哪一類?樂不舉手,苦不舉手,不苦不樂也不舉手。就只剩下不知道的了,對嗎?然後問:不知道的,請舉手。依然不舉手。那就是屬於“一切皆空”的族類。

慢慢觀察我們的心。如果是觀身,就會看見身體呼吸,身體行、住、坐、臥,就像現在坐著,看到身不是“我”。如果是觀心則會看見——心時而快樂,時而痛苦,時而不苦不樂;心時好時壞,時貪時嗔時而痴。心始終變化不斷,有的只是無常。持續的觀下去就會看見它們都是自行變化的。心快樂是自行快樂,指揮心去快樂是做不到的。好,現在每個人試著指揮,“願現在心有快樂”,能夠指揮嗎?無法做到的。除非心進入禪定,那便會有快樂。

而平常的心,必須在因地用功,快樂才會生起。什麼讓我們有快樂?想到了嗎?什麼樣的因會讓心生起快樂?當心接觸到喜愛的所緣就有快樂;碰到不喜愛的所緣,心就痛苦,因為不喜歡。這些都不受我們掌控。看到這個人的臉,心中生起快樂;看到那個人的臉則有痛苦,我們無法指揮它。

經歷過這樣的情況嗎?討厭某人,一見面就覺得討厭。或是碰到某些臉,長得就像我們討厭的那類人,我們對他也生起厭惡。有過這種經歷嗎?比如有人長得像我們的情敵——三十年前,情敵搶走了自己的配偶,此人並非彼人,只是長相略像,就惹我們討厭了。我們沒有要刻意去厭惡,心能夠自行厭惡。同樣的,我們沒有刻意喜歡某人,心也會自行喜歡。

慢慢去觀心工作,心始終變化不停,這稱為“無常”,心不受控制,能夠自行工作,稱為“無我”。正是如此不斷地探究實相,持續觀察,直到有一天,智慧生起。

0
    購物車
    沒有任何東西返回索書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四念處學會隱私權政策。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