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導引

如何訓練分離蘊(即名色分別智)?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

心安住之後,接下來修行的任務就是分離蘊。先訓練讓心安住,這可能花費大量時間,訓練讓心安住是修定,若想進一步開發智慧,必須要分離蘊。

分離蘊界是開發智慧的起點。比如坐著呼吸,隆波練過吸“佛”呼“陀”。一旦心安住了,就會看到坐著的、呼吸的、行走的身體是被覺知、觀察的對象,心安住成為知者、觀者,心和所緣分離。這裡出現一組詞語,“心”跟“所緣”。 “心”是能感知“所緣”的能知,“所緣”是所有能被“心”感知到的所知。眼睛看到的圖像是所緣,所有的聲音也是所緣,氣味、味道、接觸或想的事情都是所緣,心是感知一切所緣的“能知”。

心安住以後,需要進一步提升,而不只是止步於傻傻地安住。一旦心安住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接下來要分離蘊:最簡單的是分離身和心。比如,當下身體在坐著,心是知者。就像這樣不斷地訓練,身體在走,心是知者;身體躺下,心是知者。接下來將會覺知得更加微細……身動,心是知者;身動、身體點頭,看到了嗎?它們是被覺知、被觀察的現象,心是知者。這樣訓練就可以分離蘊、分離名色。

經典稱之為“名色分別智”,即,能夠分離名法與色法。色動,名即心是知者;色走,心是知者;色坐,心是知者;色躺,心是知者;色移動,心是知者;色靜止,心是知者。就這樣不斷去用功,這屬於開發智慧的第一階段:分離名與色。

一旦能夠嫻熟地分離名色,接下來就可以更加細化。起初看到色是一個部分,心是一個部分。坐著坐著,又感到身體出現酸痛。一開始不酸不痛,現在酸痛摻雜進來,這表明酸痛與身體完全是兩回事,是不同的部分。泰語稱為“不一樣的部分”,巴利語則稱為“不一樣的蘊”。所謂“蘊”這個術語,大家一聽到就會發怵。其實別怕! “蘊”的意思就是“部分”,分離成一部分、一部分的。

坐著出現酸痛時,我們看到:哦,一開始不酸不痛,身體只是這樣待著,但現在酸痛摻雜進來。因此酸痛不是身體、也不是心,心是看見酸痛、感知到酸痛的“能知”。

一旦這樣覺察,我們就可以分離三種蘊了——色蘊(身體)、受蘊和識蘊(即,心);接下來還會進一步看見,當酸痛出現時,心就躁動,酸痛與躁動是兩回事,分屬於不同的部分、不同的蘊。躁動是心的掙扎與造作,屬於行蘊。於是我們進一步照見:身體是一部分,酸痛是一部分,內心的躁動是一部分,心則是另一個部分,即“(能)知者”,這樣就可以開始分離蘊了。

分離蘊是開發智慧的起點。如果還不會分離蘊或分離名色,就不能稱之為開發智慧。假如禪坐時看到整個身體在消融、腐爛,心卻沒有成為知者,那隻是禪相,不屬於開發智慧。開發智慧一定要先分離名色、蘊界。可是為了能夠分離,心必須安住。如果無法安住,心就會去跟一切現象粘在一起。比如,覺知身體時,心就跑到身體上;觀腹部起伏時,心又跑去腹部;觀呼吸時,心跑到了呼吸;經行時,心跑到腳上——上述這些情形並沒有分離,而是全都聚成了一團。

所以我們要先訓練讓心安住成為知者、觀者。一旦心獲得安住,接著開始分離蘊。

0
    購物車
    沒有任何東西返回索書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四念處學會隱私權政策。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