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導引

法談摘錄系列︱《心念處》篇(上)

原創隆波帕默尊者

禪窗翻譯組 禪窗 2019-04-23

01

心念處,

即持續地緊隨著觀心。

緊隨而觀是指:

各種境界或狀態

在心中生起之後,

才去知道。

而非守株待兔式地

等著看會有什麼生起。

如果這樣守株待兔,

就沒什麼可觀的了,

因為心會安安靜靜、空空如也。

如此緊盯心是不行的,

無法開發智慧。

2 0 1 0 年1 0 月2 7 日A

02

為什麼必須緊隨其後地知道?

因為觀心無法覺知到當下這一刻。

有些感覺是煩惱,

煩惱與覺性無法同步生起。

何時覺性生起,

何時煩惱便會滅去,

就沒什麼可觀的了。

因此, 觀心是不斷地緊隨而知,

別“ 想知道” , 別“ 想觀到” 。

要等感覺生起之後,

再去知道。

2 0 0 9 年5 月3 日

03

有些人發懵:

隆波教導的是什麼?

覺察在心中生起的境界或狀態?

他們以為隆波教導的是猜心,

就來問:

“ 是要猜測別人的心嗎? ”

我們不去猜測別人的心。

那樣的神通稱為“ 他心通” ,

是外道的教導;

教導法方面的神通,

是“ 教誡神通” 。

它們完全是兩回事,

有著天壤之別。

隆波引導各位去練習

觀察自己的心的境界或狀態,

並非教導“ 他心通” 。

2 0 1 0 年1 0 月1 0 日A

04

謹慎於身口, 而非壓抑心。

觀心生氣,

並非讓生氣消失。

2 0 0 8 年1 1 月2 3 日B

05

他心通— —

比如, 問別人:

“ 你正在想這件事, 對嗎? ”

看見了嗎?

如此揣度人心,

只是為了讓別人驚歎,

然後來供養和禮敬我們。

教誡神通— —

教導別人如何去觀察境界,

這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不會觀境界或狀態,

就別談修習毗缽舍那, 多少生

多少世都不會在法上有結果。

因此,

要訓練觀境界或狀態,

訓練心安住,

不要讓心迷迷糊糊、恍恍惚惚。

2 0 1 0 年1 0 月1 0 日A

06

“ 心跑掉” 的情形有兩種:

一種是跑進概念的世界裡,

即迷失於念頭之中;

另一種是跑去緊盯色、緊盯名。

這兩者都不是“ 覺知” ,

都屬於“ 心往外送” :

送心去與呼吸在一起,

送心去與腹部在一起,

送心去與腳在一起… …

“ 心往外送” ,

是在什麼之外?

不是在身體之外,

而是在“ 覺知” 之外,

在“ 覺知、覺醒、喜悅” 之外。

真正的心安住是:

心不再跑掉,

且沒有絲毫的強迫。

2 0 1 1 年2 月2 6 日A

07

要常常及時地知道“ 心跑去想” 。

並不是要知道“ 想的內容” ,

而是知道“ 心跑去想” 了。

2 0 1 2 年8 月2 4 日B

08

覺知有三項原則。

第一項:

覺知之前,

別去尋找, 別守株待兔,

要在感覺生起之後才去知道。

第二項:

在覺知的過程中,

要像局外人一樣有距離地旁觀,

別跳進去緊盯。

何時緊盯,

何時就變成修奢摩他了。

第三項:

要保持中立地知道。

在我們知道境界之後,

生起滿意, 及時知道;

生起不滿意, 及時知道。

常常及時地知道

在心中生起的滿意和不滿意,

接下來, 心將會自行保持中立。

2 0 0 9 年5 月3 日

09

先有“ 生氣了” ,

然後知道“ 生氣” ;

先有“ 貪了” ,

然後知道“ 貪” ;

先有“ 走神了” ,

然後知道“ 心走神了” 。

要有“ 了” 這個字。

2 0 0 9 年5 月3 日

10

要先讓帶“ 了” 的境界

清楚地呈現出來:

哦, 生氣了!

哦, 貪了!

哦, 心走神了!

等那個境界先生起了,

然後才緊隨著知道,

這稱為“ 心隨念” 。

2 0 1 0 年1 0 月2 7 日A

11

學法修行並非什麼難事。

當下的感覺是如何的,

我們就只是知道。

一個片段、

一個片段地去知道。

訣竅是:

別故意去知道,

讓感覺先生起, 然後才去知道。

2 0 0 9 年5 月3 日

12

佛陀使用的是:

“ 身隨念” , 持續地緊隨著觀身;

“ 受隨念” , 持續地緊隨著觀受;

“ 心隨念” , 持續地緊隨著觀心;

“ 法隨念” , 持續地緊隨著觀法。

全部都是緊隨著去觀。

不斷地緊隨著觀照,

心常常看見,

然後牢牢記住那些境界,

覺性就會自行生起。

接下來,

一旦色動,

覺性就能夠捕捉到。

覺性捕捉到的是當下的色,

而對於名, 是緊隨其後地捕捉到。

2 0 0 8 年2 月1 3 日

13

訓練不斷地及時知道

心中生起的種種境界,

之後, 境界一旦生起,

心便能毫無刻意地及時知道。

沒有刻意知道就能知道,

這稱為“ 真正的覺性生起了” 。

必須訓練到這一點。

倘若仍需刻意讓覺性生起,

刻意讓戒、定、慧生起,

只要尚存“ 刻意” ,

心便會去構建“ 有

( 十二因緣中的有) ” ,

心就會掙扎,

就會造作。

但在起步階段,

需要先有“ 刻意” 。

2 0 1 5 年5 月3 日

14

走神了, 感覺到了嗎?

心跑去想了。

這稱為“ 沒有覺知自己” 。

2 0 0 8 年1 月7 日A

15

無論是粗糙的境界,

還是細膩的境界,

都同樣在教導我們“ 三法印” 。

因此, 境界

並不必須都是細膩的。

2 0 1 1 年2 月2 6 日B

16

我們心裡所有的苦,

全都生起在走神的時候。

因此, 如果有在覺知,

是不可能有苦的。

2 0 0 9 年1 月7 日

17

懷疑的時候,

要知道“ 懷疑” ,

這就是觀心。

2 0 1 1 年3 月2 7 日B

18

“ 如實” ,

意即: 不進去干預。

不去禁止壞, 不去杜絕苦,

只需如其本來面目地觀照。

2 0 1 2 年8 月2 4 日B

19

心不好, 努力使其好;

心不快樂, 努力使其快樂;

心不寧靜, 努力使其寧靜。

這些都屬於在“ 干預心” 。

“ 觀心” , 則是:

心不好, 知道其不好;

心不快樂, 知道其不快樂;

心不寧靜, 知道其不寧靜。

以中立的心去知道。

2 0 1 1 年3 月7 日B

20

事實上,

修行並沒有想的那麼難。

心中呈現的每種感覺,

我們早已認識它們了。

我們要做的只是:

當下心中有什麼感覺,

就只是知道。

一切都是來了就走的,

它們自行演繹, 如此簡單。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

知道境界的生生滅滅。

我們要做的, 無需多過於此。

2 0 1 1 年6 月4 日B

21

越常走神越好,

只是別走神太久。

2 0 0 9 年5 月3 日

22

心的自然特徵是:

思、想、演繹、造作。

因此,

修行並非為了讓心停止“ 想” ,

並非為了讓心停止“ 說” ,

並非為了讓心停止“ 想要” 。

修行不是為了快樂,

也不是為了要“ 好” ,

而是為了照見蘊界的實相:

心是無常之物;

心是苦之物;

心是無法掌控之物。

雖然其他的蘊

我們也同樣執取,

但少過於執取心的程度。

因此修行如果能夠抵達心,

其他的蘊將變得微不足道。

2 0 1 1 年1 2 月1 0 日A

23

當下心跑去想了,

知道嗎?

2 0 1 0 年1 0 月2 8 日A

微法談· 心念處

上篇結束

/ 譯者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準所限, 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 完全歸責於我們, 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0
    購物車
    沒有任何東西返回索書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四念處學會隱私權政策。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