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將遭遇的實相——隆波帕默尊者|2021年2月8日(同聲翻譯)
【每個人都將遭遇的實相】
日期:2021.02.08
翻譯:坤能
來源: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
從葬禮中學習——隆波帕默尊者︱2020年5月18日(中文同聲翻譯)
【從葬禮中學習——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20.05.18
同聲翻譯:坤能 • 禪窗
泰語視頻來源: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摘錄(一):【喬裝打扮進來的煩惱】14:12~17:17
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excerpt_snl_11/
摘錄(二):【所愛的人,終歸會離散】20:54~23:59
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excerpt_snl_11b/ -
三寶節的驚喜——隆波帕默尊者|2020年7月5日(中文同聲翻譯)
題目:三寶節的驚喜(中文同聲翻譯)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20年7月5日
資料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摘錄(一):【修行者最容易犯的錯只有兩種】 00:00~06:11
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excerpt_62/
摘錄(二):【我們用什麼來評定阿羅漢聖者?】 06:1~08:17
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excerpt_63/
摘錄(三):【在實踐之前,先具備正確的理論認知】08:17~11:13
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excerpt_64/
#隆波帕默尊者 #三寶節 -
第十二屆|02 覺性是戒定慧的基礎——隆波帕默尊者︱2019年12月21日A(中文同聲翻譯)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覺性是戒定慧的基礎(中文同聲翻譯)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9年12月21日A
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全篇文字: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insights_4/
摘錄:
【訓練覺性】
修行一定要了解修行的核心原則,然後去動手實踐。修行的核心原則,首先就是要訓練覺性,訓練覺性生起的方法就是修習四念處,比如,我們不斷地去[覺知]:(1)身體呼氣,覺知;身體吸氣,覺知。不停地去覺知自己:身體行、住、坐、臥,不停地覺知。不停地去訓練覺知:身體動、身體停,不斷地去覺知。身體有快樂,身體有痛苦,也不斷地去覺知。(2)心有快樂、心有痛苦,心不苦不樂,也不斷地去覺知。心貪也覺知,心不貪,也去覺知;心生氣、心不生氣,心迷失、心不迷失,也去覺知。心散亂、心萎靡不振,也去覺知,就只是覺知,覺知身、心的存在。
起步階段的時候,就像隆波講的,要覺知的內容,可以很多選擇。早期訓練的時候,為了讓覺性提升,去覺知那些[現象],某一對就可以了,比如,(1)去覺知呼氣的身體和吸氣的身體,這一對、這一組。身體的行、住、坐、臥,這個也稱之為一組,行不同於坐、不同於臥,看著身體的運動變化,在四個姿勢的變化,這個稱之為相對的法。「一對」其實就是可以相互對比,可以變來變去。(2)苦跟樂,也是一對。就去訓練[覺知]某一對。心裡面的[煩惱]很多,例如,瞋心特別重,我們就去觀生氣和不生氣的心。我們若是貪心很重,碰到什麼都想得到,我們就去看這一對,也就是去看心貪和心無貪:一會兒想要一會兒不想要,一會兒想要一會兒沒什麼感覺。或者我們的心喜歡散亂,散亂於跑去想這個事情、跑去想那個事情,一直在迷失,這個和有覺知自己而不迷失,也是一對。心散亂和心萎靡不振也是一對。要去[覺知]對我們來講最常生起的那個[現象]:每一個人不同,有的人看到瞋心,因為瞋心很重很容易觀,眼、耳、鼻、舌、身、心,每一次接觸到所緣,瞋心都會生起,就去訓練知道瞋心,瞋心一生起就知道。一旦我們觀察到,生氣就會滅去,這個生氣滅去了消失了。一整天就只訓練這個:眼、耳、鼻、舌、身、心,一接觸所緣,瞋心生起了就知道。我們就只是覺知,不去干預它,瞋心會生也生會滅,我們就看到它生滅,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去看[這現象(指生氣)],接下來心就能夠牢牢地記得[這現象],比如我們一整天心裡在生氣、煩躁:生氣了知道,一點不爽也知道,心裡不舒服也知道。生氣不停地往外冒,就常常地去覺知,接下來,一旦生氣,一旦不滿意,哪怕一露尾巴(剛要生氣)就覺知到了,而且是在沒有刻意的情況下覺知到(這是品質好的覺性)。起步的階段需要有些刻意,要人為地不斷去覺知,瞋心重的人就不停地去看,心一會兒生氣一會兒消失,心一會兒生氣一會兒消失。貪心重的人就去看,心一會兒想要,一會兒想要又消失了。瞋心重的人,常常去看瞋心,接下來,生氣的瞬間,覺性[自動]生起了!非常重要的是我們修行要得到覺性。貪心重的人一會兒貪一會兒消失,常常地去看。心就能夠記得貪的面貌,將來貪心一動,覺性自行就會生起,覺性能及時地捕捉到:有什麼東西發生在身、有什麼東西發生在心。這樣提升的第一個就是覺性,不停地去覺知。
【訓練心安住】
如果我們有正確的覺性,緊隨而來的,我們就會得到正確的[定,接下來我們就可以提升智慧]。我們能夠正確地覺知,如其本來面目地覺知[現象],心就會自動自發地安住。有的人,觀不出來心安住,高僧大德怎麼去教導?心沒有安住的時候及時地去知道!心沒有安住,就是心迷失心跑掉,不停地在動盪不安,一會兒跑到眼根,一會兒跑到耳根,一會兒跑到鼻根、舌根、身根,一會兒跑去想,不停地跑來跑去,心不停地在動盪不安,沒有安住。此時高僧大德就教導,讓我們及時地去知道,心沒有安住的時候,心跑去看及時地知道,心跑去聽及時地知道,心就會安住起來不跑了。心跑掉其實也是一種[現象],如果能夠及時地知道心跑掉了,就等於我們正確地如其本來面目的知道[現象],安住的這個狀態就會生起。如果明白這個原則,就什麼[現象]都可以[觀照],不僅僅只是心跑掉的這個[現象],貪生了知道貪,如果正確地覺知,心就會安住。覺性及時地知道生起了貪心,心安住,變成了觀者,就會自行安住。如果我們抓不住安住的狀態,就去及時地知道心沒有安住的狀態,心跑掉,跑到眼耳鼻舌身心,心跑到法,意思就是心跑去想,這個是最頻繁生起的,因此絕大部份高僧大德,他們都會去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
隆布敦長老也開示說,「心跑去想,想多少也不知道,停止想才會知道,但是必須仰賴於想」,就是放心去想,依然心跑去想、心迷失跑掉了,要有覺性地即時知道,因為常常地看到「迷失是這樣子的狀況」,覺性即時地知道迷失的狀態,心就會自動自發地安住。所以他才會開示說,「想多少也不知道,停止想才會知道,但是必須仰賴於想」,我們及時地知道「心迷失」的時候,那時候已經沒有想了。
隆波田長老也教導說,這個想就像老鼠,覺性就像貓,那個念頭一生起來就會跟著跑,然後貓這個覺性就會抓住老鼠,老鼠跑不掉了,念頭一旦停止,知者就會生起。
牢牢抓住原則,知者的生起不僅僅只是心裡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及時地知道心去聽、去看、去聞,去跑到聞、去嚐、去觸,心同樣也會安住,及時地知道生起了貪心,心也會安住,及時地知道生起了瞋心,心也會安住,及時地知道生起了迷失,心也會安住。及時地知道苦樂、生起了苦樂,心也會安住。及時地知道當下這一個身體在呼氣還是吸氣,心也會安住變成觀者,看到身體在呼吸,有覺性地知道身體在呼氣,心就安住,變成觀者,同樣都可以獲得[定]。因此,正確的[定]仰賴於正確的覺性,讓它生起。佛陀曾經開示說,好的覺性、圓滿的覺性,會讓[定]圓滿。我們提升覺性,就會獲得[定],會自動自發地獲得[定]。
【覺性的生起】
訓練不停地去觀[現象],佛陀為我們介紹的[現象],就是在四念處裡面的那些。在四念處裡面有一些篇幅,是為了奢摩他(止)。有的只是一味的奢摩他,有的是為了奢摩他和毗婆舍那(觀),比如安般念,修成奢摩他也可以,修成毗婆舍那也行。觀心,既有奢摩他,也有毗婆舍那。因此在四念處裡面,含括了奢摩他,也含括了毗婆舍那。但是我們此刻還沒有講到毗婆舍那與奢摩他,我們只是講到覺性。覺性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只要是缺乏了覺性,戒也不存在、[定]也不存在、慧也沒有。一旦沒有戒定慧,解脫也就是道果,不可能生起,道果不生起,解脫的知見,也就是知道什麼[煩惱]已經斷、什麼[煩惱]還沒斷,不可能生起。如果是阿羅漢,就會清楚地照見涅槃,就會認識涅槃:它就在我們的眼前,圓滿無缺,不用送心進涅槃。有的人教導說,涅槃就像某一個世間,我們要去的時候,我們就想到,我們心就會跑到那個涅槃裡面去。那個不是涅槃,那個不是佛陀開示的涅槃,那個是梵天外道的涅槃。
我們要訓練覺性,覺性的生起是因為心能夠牢牢記得[現象],心要想能夠牢牢記得[現象],我們要能常常地看到[現象],首先我們要常常地訓練看[現象]:身體呼氣覺知,身體吸氣覺知,常常地去看,接下來,生氣一旦生起,忘了自己,想要打人了,然後呼吸急促,類似我們要用到力量的時候,呼吸就會加速,又如,貪欲很重的時候,呼吸也會急促,因此,[煩惱]生起,呼吸就會加重,我們曾經訓練及時地知道呼吸,現在呼吸一旦加重,覺性會自行生起,[煩惱]自然會滅去,因為覺性已經生起了。我們訓練常常去觀[現象]。去觀[現象]時,去觀我們所擅長的某一對就可以了,擅長於觀身體,就去觀身,觀身可以從好幾個角度看,不用看身體裡面的所有一切,比如說只需要看當下身體是在呼氣或是吸氣,這一對就夠了。如果不喜歡觀呼吸,有的人去看身體的行住坐臥。比如當下這個身體坐著,去感覺。就只是感覺身體坐著,就只是去感覺。
〔不要讓心變得一本正經的。問題就在這個地方,因為我們太虛偽了,要裝出修行的樣子,這太虛偽了,必須要這麼坐,先把身體打壓,坐得規規矩矩的,坐到位了之後,讓心一動不動的,然後再觀身體坐。這個根本是不懂事!〕當下已經坐著了,只需要身體坐著,這麼坐也行。你們還記得隆波坤尊者怎麼坐的嗎?要修給你們看嗎?他是蹲著坐的那種,蹲著的方式很困難,但是那個姿勢他很舒服,而且他的[定]很容易生起,什麼姿勢很舒服他就坐。必須要擺姿勢才能感覺嗎?不用。去感覺身體,感覺身體這裡痠那裡痛那裡癢,試著去看,一會兒看,隆波越這麼講,那個癢越快,為什麼剛才不癢?剛才癢,但是沒有感覺,已經抓完了,現在隆波一提醒說,身體癢,才關注了,這裡有癢,全身開始癢了,就關注了,有興趣了。
【幾種快樂的心】
要常常地看見,或者我們的心,當下這一刻,我們的心是苦還是樂,就去感覺,快樂也去感覺,不苦不樂也感覺。快樂的心有好幾種情況,貪欲的心也有快樂,善的心也有快樂,超越善超越不善,也就是接觸到涅槃的心也有快樂,但是快樂是不一樣的。貪欲的心有快樂,但是是很辛辣的那種快樂。善法的那種快樂,是清涼的那種快樂。[煩惱]的那種快樂是很燥熱的,但是涅槃的快樂是超越那個,是真正的快樂,不是因為善法或者不善法而快樂。
快樂有好幾種級別,我們現在認識什麼樣的快樂,[煩惱]的快樂認識嗎?別人來讚美我們:你真漂亮。一旦知道被別人讚美,就很快樂。我們覺得我們太美了,別人故意諷刺說,你根本不美,長得很醜。你心裡就很煩,心裡面煩,就沒有快樂。如果心滿意,與所緣相遇就會有快樂,那個稱之為貪欲。如果心是善的,有時候也有快樂,比如我們坐著聽法,感覺到有快樂嗎?我們心有興趣要聽法,心是善的,有善法欲,滿意於要聽法。但是當隆波不停地講法,就開始肚子餓了,食物味道不停飄來飄去,有時從左鼻孔、有時從右鼻孔吸進來,想到隆波停止講法我們才可以吃飯,快樂就消失了,然後變成生氣來代替了。
有時我們正在洗澡,有香味飄過來,包括蓮蓬頭裡面有很香的味道迸出來,就好像有誰放了很香的花,我們心裡有貪就會喜歡,洗著洗著,如果發臭了,心就會有瞋。有滿意的[所緣]來接觸,貪心就會生起。有時候快樂,是因為我們獲得滿意的所緣,我們就會生起貪心。有時候快樂,是因為心沒有隨順[煩惱]跑掉,這個稱之為帶著善法的快樂。至於涅槃的快樂,我們還沒有品嚐過,先要去用功修行,要超越善跟惡,才會遇到真正的快樂,那樣的快樂,我們不用進、不用出,沒有生沒有滅,那是一種永恆的快樂,涅槃是永恆的。
我們的心有快樂我們要知道,能夠感覺到心有快樂的時候,心有痛苦我們也知道,是寧靜也知道,心散亂也知道。一旦隆波講到涅槃,大家感覺到嗎?心散亂了,不停地在想了。涅槃是無法靠思維的,什麼時候心放下對於名色身心的執著,沒有了慾望,心不再執著於名色身心,心就會擺脫了煩惱,會看見涅槃。什麼時候還有慾望存在,心就會執著,心就會抓取眼耳鼻舌身心,會抓取名色,就不可能見到涅槃。
文|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隆波帕默尊者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二屆|03 盡好世間的責任,不斷提升心——隆波帕默尊者︱2019年12月21日B(中文同聲翻譯)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盡好世間的責任,不斷提升心 (中文同聲翻譯)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9年12月21日B
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隆波帕默尊者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二屆|06 朱拉隆功大學的開示——隆波帕默尊者︱2019年12月22日(中文同聲翻譯)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朱拉隆功大學的開示(中文同聲翻譯)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9年12月22日
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以下文字未經課程老師及譯者審校,若內容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謄錄者的責任與過失:
【摘錄(一):5:16~11:49】
佛陀教導我們,
要有覺性覺知身體,
這是為了看到身體的實相。
這個身體有什麼實相?
這個身體充滿了苦,
我們可以來實驗一下,
是真的?或不是真的?
我們試著吸氣,吸氣吸到最長的程度,苦嗎?
好,馬上要呼氣,這樣可以解除苦。
呼氣呼到最長的程度,苦嗎?
我們還在吸氣,是為了解除呼氣的苦,
我們呼氣,是為了解除吸氣的苦。
因此,事實上,
我們有覺性跟呼吸在一起的話,
就會看到身體呼氣、身體吸氣。
到了某一點,智慧就會生起,
就會知道這個身體,它每一次呼吸都是苦的,
根本哪裡也找不到快樂。
我們在換呼吸的前段,
也許會覺得稍微有點舒服,
一旦呼吸久一些,
吸氣長一些就苦了,呼氣長一些也苦,
因此它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
在這個身體裡,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
並不是有苦與樂。
沒有學法修行的人,
就會以為這個身體是時苦、時樂的,
但是修行人,我們有覺性,有在覺知身體,
我們就會知道,這個身體,
每一個呼吸之間全部都充滿了苦,
一整天有的只是吸氣與呼氣,
吸氣也苦,呼氣也苦,就是一整天都在苦。
當我們有覺性、有智慧,
看到身體呼吸,修習安般念,
那並不是為了寧靜,太膚淺了。
事實上,是為了看到實相。
我們呼吸,是為了不停地逃避苦,
但是苦卻不停地追上我們,
我們不停地換呼吸,
是為了可以再次逃避苦,
但是不久,苦又追上來了。
我們不停地在吸氣,不停地在呼氣,
其實為了逃避苦。
有的人想觀呼吸,
看到身體苦,
太累了、太微細了,鬥不過。
所以佛陀教導更加粗糙一點的法,
也就是觀行、住、坐、臥。
比如,當下這一刻我們坐著,
如果沒有覺性、沒有智慧的話,
心沒有跟自己在一起,
我們就會以為坐著,根本沒有哪裡苦。
試著不停地坐,我們就會發現它苦,
坐著,一會兒酸、一會兒痛、一會兒癢,對嗎?
如果坐在隆波這個地方看大家的話,
就會發現,我們不停地動來動去的,
一會兒這麼轉、一會兒這麼挪。
為什麼一定要動來動去的?
我們動是為了逃避苦。
試著坐著一動不動,坐著五分鐘,
我們就會知道是苦還是不苦。
別動,誰已經開始看到苦了?
比這個坐得更久一些,
就會看到苦越來越多、越來越多。
比如說打坐,坐著玩,
這樣不會有什麼(感覺),
但是我們想到要修行了,
坐著十分鐘、打坐十五分鐘,
很快就會苦了。
想說要直接坐到第二天了,
結果變成睡到第二天,
因為忍受不了苦。
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換姿勢?
我們之所以換姿勢,是為了要逃避苦。
坐得久一點苦嗎?躺得久一點苦嗎?
有的人躺了有快樂。
癱瘓的人,躺著一動不動的,最後身體都腐爛了,
太苦,苦到最後腐爛了。
為什麼要動?為什麼要換姿勢?
因為事實就是:這個身體本身就是苦,
我們才會不停地動來動去,不斷地逃避苦。
姿勢,也就是身體的動,
它蒙蔽、不讓我們看見身體的苦。
比如,呼氣、吸氣,
其實也矇蔽、不讓我們看到:
身體的每一次呼吸,都充滿了苦。
比如,我們行、住、坐、臥,
我們不停地更換姿勢,
這就遮蔽、不讓我們看到:這個身體是苦,
無論是行、住、坐,還是臥,都苦。
因此我們要有覺性去覺知身體,
不斷地去覺知,
我們就會發現事實,
這個身體本身就是苦,
不是什麼好的寶貝,
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寶貝。
一旦我們看到身體本身就是苦,
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
在我們老的時候,誰是「老」的人?
「苦」是老的人,
誰在病?「苦」在病。
誰在死?「苦」在死
罪有應得!
心就會雄赳赳、氣昂昂,
這個苦本身要破碎了,
苦本身要滅去了,
心沒有任何動搖。
如高僧大德們開示、包括三藏經典裡也提及,
佛陀或所有的阿羅漢,
在他們要圓寂、般涅槃的時候,
他們會非常地愉悅、非常地亮堂,
比平常的時候更為愉悅及亮堂,
因為那是「苦」要離散的時間了,
背負「身體」的負擔,要徹底地放下了,
心就會非常地雄赳赳、氣昂昂,非常地愉悅。
不像我們,我們一旦要死了,
我們覺得是損失了,
但是所有的聖者,他們要死的時候,
是「苦堆要徹底地消失了」,
那個感覺就會非常不一樣。
因此我們要修行,
修行到好的時候,
到了有一天,我們就會不怕死。
在我們要面對死亡的時候,
心就會非常地雄赳赳、氣昂昂,
非常地愉悅,
覺得說:這是正常的,已經到了它的時間了,
要照顧、呵護這個身體的職責已經沒有了。
【摘錄(二):44:10~44:48】
要精進地去燃燒煩惱習氣,
因此一定要知道,
我們修行是為了與煩惱習氣抗爭,
而不是修行了之後,去迎合煩惱習氣。
如果我們修行了之後,
是為了想讓自己成為天神、成為梵天神、要有神通,
這個修行是為了迎合煩惱習氣,
這並不是佛陀為我們指出的那一條路。
要燃燒煩惱習氣,
讓煩惱習氣煩躁不安,
而不是被煩惱習氣燃燒得煩躁不安。
意思就是說,
我們不要服輸,
只要還有煩惱習氣存在,
我們就不會放下修行,
不停地去觀察它。
#隆波帕默尊者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二屆|18 上升還是下墮,取決於自己——隆波帕默尊者︱2019年12月25日(中文同聲翻譯)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上升還是下墮,取決於自己(中文同聲翻譯)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9年12月25日
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隆波帕默尊者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二屆|28 修行要心意堅定——隆波帕默尊者︱2019年12月28日A(中文同聲翻譯)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修行要心意堅定(中文同聲翻譯)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9年12月28日A
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隆波帕默尊者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二屆|29 做布施的正確方式——隆波帕默尊者︱2019年12月28日B(中文同聲翻譯)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做布施的正確方式(中文同聲翻譯)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9年12月28日B
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隆波帕默尊者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二屆|33 獲得知者之心的訣竅——隆波帕默尊者︱2019年12月29日A(中文同聲翻譯)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獲得知者之心的訣竅(中文同聲翻譯)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9年12月29日A
來源: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隆波帕默尊者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二屆|34 八正道之前行道——隆波帕默尊者︱2019年12月29日B(中文同聲翻譯)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八正道之前行道(中文同聲翻譯)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9年12月29日B
來源: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全篇文字: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insights_28/
【對禪修學員指導】
(1) 去觀當下,[看到心中的]這個迷失。看到迷失後,生起了瞋心,瞋心變成當下,迷失已經變成過去了,當下的一刻是瞋心——要去看到當下最明顯的那一瞬間的心。[心]裡面有很多與心同步生起的事物,就像我們看[戲劇],[舞台上]的人物非常多,我們真正注意的焦點是[主演],也許是主演一個妒嫉的人,也許是其他,但他是[最]明顯的。每一剎那的心都有一個主要的場景,觀心時,和心同步生起的事物是非常多的,但有一個真正的首腦、核心,去看它!比如,心迷失了,迷失是首腦、核心,一會兒後瞋心生起了,迷失的心已成過去了,當下這一刻的重點是瞋心——要看到正確的事物。如果看錯的話,就像看戲看不到真正的主演。要知道心當下這一刻是散亂,不用去對治、去解決,好的心也不去呵護它。自己很我慢的時候,如果我們認識它的話,就會特別慚愧、特別害羞。
(2) 無論發生什麼,都要有知者,如果沒有知者在,那就已經不是修行了。
(3) 睡覺夢到很恐懼的事情時,覺性要會自行出現,去訓練。
(4) 擔心的時候,心有快樂嗎?沒有快樂,所以歸之為瞋心。瞋心生起時,心是沒有快樂的,有時貪心生起是有快樂的;瞋心生起就會苦。不停地去觀察。心有快樂,有時是善心,有時是貪心,但[如果]心是苦的,肯定是不善心;心是不苦不樂時,有可能是善心,有可能是帶著[癡或貪]。
【正見】
慢慢地觀察,不停地去觀察心,就會生起正確的明白、正確的領悟。我們拚命地去修行,是為了可以獲得正確的頓悟,其實就是正見。
如果有人問我們:什麼是佛教的實質?要大聲的回答:是正見!這是佛教的實質。我們來學習,是為了獲得正見,一旦有了正見之後,就知道如何面對身和心,知道了極致就會自行放下身和心,放下了就會離苦。佛陀的教導都是直來直去的,清楚無誤,不會繞來繞去的,取決於我們能否抵達那樣的實相、那樣的真理,不過如此而已。
【訓練正精進】
如果按照[佛陀]的開示去修行,不停地培養(正確的)覺性,培養正確的定,然後精進,就會斷離[煩惱]。精進用功稱為「正精進」;以覺性覺知身、覺知心,是在訓練「正念」;讓心安住,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稱之為「正定」。佛教裡的訓練心,按照八支聖道來說,其實就是訓練正精進——正確的精進——精進地去斷[煩惱],精進地讓未生起的善法生起、已生的善法成長茁壯,這稱為正精進,不能一直浸泡在[煩惱]裡。
有人說「我不執著、不執著」——心中有的只是癡,全部漆黑,那稱為呆滯,沒有正精進。佛陀開示說,已有的[不善的煩惱]令其斷除,未生的[不善的煩惱]令其不生,未生的善法令其生起,已生的善法令其增長(以上稱四正勤)。佛弟子一定要有所作為,而不是什麼都不用做!一定要精進,一定要勤奮地提升善法,斷[煩惱]。[根據]佛陀的開示,一定要有所作為,而且是有關因跟果[有因有果],[他]教導我們要勤奮精進:精進地去斷[煩惱]、提升善法。怎麼做?不停地去培養覺性、訓練[定]。以正精進去斷[煩惱]、提升善法,會讓我們的正念圓滿——覺性就越來越快,因為我們沒有一直浸泡在[煩惱]裡。
三藏經典裡[說到]:圓滿的正精進會讓正念圓滿,正念圓滿後,正定也會同時圓滿。正念——及時地知道心跑掉,及時地知道心跑掉的一瞬間,[定]就會生起,常常地知道,正定就會圓滿。一旦正定圓滿,毗婆奢那的智慧就會生起;一旦毗婆奢那的智慧圓滿,解脫就會生起,就會生起聖道、聖果。
【正見、正思惟——增上慧學】
因此,我們的職責是精進地修習八支聖道:正確的見解,正確的思惟,這是屬於智慧這一塊,有正確的見解,就會有正確的思惟,如果見解錯誤,就會思惟錯誤。[正見]圓滿,就會讓正思惟圓滿。
【正語、正業、正命——增上戒學】
一旦正思惟圓滿,我們所說話也會正確[此是正語],[正思惟]會讓我們的正語圓滿。[正思惟]圓滿,我們的所做所為就會正確[此是正業],行為就會正確、圓滿,[就會守戒]。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思惟正確了,語言和身體的行為就會正確,就會有第一條戒[不殺生]、第二條戒[不偷盜]、第三條戒[不邪淫],正語屬於第四條戒[不妄語]。
如果思惟不正確—想的不正確,就會說錯、做錯;如果思惟是正確的—想的是正確的,就不會破戒。如果思惟是正確的、語言是正確的、行為是正確的,維持生命的方式就會正確[此是正命]。維持生命的職業正確,就會輔助正精進,使正精進圓滿。透過不正確的方式維持生命,比如算命,對出家人而言,是邪命。如果[邪命]的話,已有的善法就會減少,新的善法不會生起,因為謀生的方式錯誤,未生起的不善法會生起,已生起的不善法會增長茁壯。如果出家人喜歡算這個算那個、去開光加持,這個很殊勝、那個也很殊勝,別人都來恭敬,就忘了唸誦,慢慢就不修行了。[具有]正命—正確的謀生方式,才會導向正精進:出家人的正[命]是乞討——[維生所需]全部由居士供養,維生方式正確的話,未生的善法就會生起,已生的善法會增長,新的不善法不會生起,已生的不善法就會減少。所以正命會讓正精進圓滿。
【正精進、正念、正定——增上心學】
不停地觀心,不停地斷[煩惱],不停地及時地知道心,[這是正精進],正念就會生起,正念一旦圓滿,正定就會圓滿,一旦正[定]圓滿,心安住,對真理實相透徹的了解就會生起,一旦毗婆奢那的智慧圓滿,正解脫就會生起,就會生起聖道、聖果。
【正定是聖道的法器】
聖道本身,總共八支聖道,在心的同一瞬間同步生起,前面分開修的八支聖道,僅是聖道的初期階段,並不是聖道,稱之為「八支聖道的前行道」。真正生起八支聖道時,是生起聖道的時候。聖道生起,只生起一個心識剎那,在這一個心識剎那,同時圓滿具備了八支聖道,總共是三十七道品,全部生起,類似於所有的美德一起聚集,全部是透過正定聚合起來的【註】,正定是一真正的法器,承接所有的善法,所有的善法充分的聚集,就會徹底地根除[煩惱],根除十個結縛,心靈提升就是這樣的過程,我們接觸到涅槃——從初果的聖者就開始接觸到涅槃。
慢慢地訓練,就像隆波教導的,精進地去用功。一次聽不懂,就聽了再聽,聽了再聽。不停地去看事實、觀察實相。
文|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隆波帕默尊者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八支聖道 -
第十一屆|03 導向離苦之路——隆波帕默尊者|2019年3月9日A(中文同聲翻譯)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導向離苦之路(中文同聲翻譯)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9年3月9日A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隆波帕默尊者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