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晰版|不淨苦聚身,實相終無蔽——阿姜巴山|2022年05月11日(泰語開示+中文同聲翻譯)
【不淨苦聚身,實相終無蔽——阿姜巴山】
日期:2022.05.11
同聲翻譯:坤能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持戒 #別把心往外送 #觀照身心的實相 -
清晰版|不刻意,源於無數的刻意——阿姜巴山|2022年04月27日(泰語開示+中文同聲翻譯)
【不刻意,源於無數的刻意——阿姜巴山】
日期:2022.04.27
同聲翻譯:颯然雅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中立 #準備好心的品質以便開發智慧 #看境界是為了看到三相 -
清晰版|波羅蜜的圓滿在於付出,而非執取——阿姜巴山|2022年04月13日(泰語開示+中文同聲翻譯)
【波羅蜜的圓滿在於付出,而非執取——阿姜巴山】
日期:2022.04.13
同聲翻譯:坤能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學法必須抵達心 #選擇自己的生命 -
邁向解脫道的旅程——阿姜巴山| 2022年03月30日(泰語開示+中文同聲翻譯)
【邁向解脫道的旅程——阿姜巴山】
日期:2022.03.30
同聲翻譯:颯然雅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戒定慧 #聖道 #明 -
今日的慣性並非偶然,皆源於日積月累的訓練——阿姜巴山| 2022年03月16日(泰語開示+中文同聲翻譯)
【今日的慣性並非偶然,皆源於日積月累的訓練——阿姜巴山】
日期:2022.03.16
同聲翻譯:坤能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四念處 #內觀禪修 -
越隨順煩惱,心則越脆弱——阿姜巴山| 2022年02月28日(泰語開示+中文同聲翻譯)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越隨順煩惱,心則越脆弱——阿姜巴山】
日期:2022.02.28
同聲翻譯:坤能
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摘錄一:【你的修行及格了嗎? 】
老師想說的是:沒有免費的!
覺性怎麼可能會天上掉下來呢?
覺性要想訓練到自動自發,
一天又只訓練一點點
那覺性會自動自發嗎?那不可能的!
為什麼?
高僧大德讓我們每一天念誦
去持戒、去做固定形式練習,每一天做
剩下的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
如果我們不做固定形式練習
或者固定形式練習特別特別少
想著說生命中所有的時間都來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
老師要說的就是:做夢去吧
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是最重要的,這個對了
因為我們不可能一整天在固定形式中練習
因此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時間在固定形式培養覺性
但是如果固定形式完全不做,
不訓練禪定、不培養覺性、不持戒
不按照教導來做
卻號稱就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那不可能
自動自發的覺性來自於:心有臨時的家
是佛陀也可以
是身體也可以
是身體動停也可以
是行住坐臥也可以
是呼氣吸氣也可以
去用功,去做吧
只要一有空就去做
一想到就做,一想到就做
有工作就先去工作,暫時放下
一有空就跟臨時的家在一起
必須要這麼戰鬥
到了最後,
我們自己的心已經習慣於和臨時的家在一起
類似於:
迷失的一瞬間,在沒有刻意的情況下,
曾經觀身的,自動自發的回到覺知身體上來
這樣才稱之為「基本可以了」
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的話
依然還不及格
如果,佛陀是臨時的家
迷失的一瞬間,沒有刻意的情況下,
自行念佛陀
如果能做到這個程度
稱之為「基本及格」
只是「基本」,只是剛開始而已
而不是說已經很厲害了
還需要訓練的東西還很多
路還很長
因為跟臨時的家在一起的這個心
僅僅只是剛剛得到沒有散亂到眼耳鼻舌身意根的心而已
僅僅只是幫助不散亂,心有臨時的家,心有力量
不會有氣無力的
接下來必須要以更聰明的心和臨時的家在一起
摘錄二:【僅僅只是會修行,並不能體證道果】
和臨時的家在一起時,
心是不是浸泡在臨時的家上面
或者(心作為知者,觀者)
臨時的家,僅僅只是被觀察的對象
(心作為知者,觀者)
看到臨時的家在一旁
這是進一步的提高,
這並不容易
心,有臨時的家,
但心,並沒有浸泡在臨時的家裡
並沒有緊盯臨時的家
而且也沒有一直處在迷失的狀態
而且必須明白
臨時的家,
是家
不是監獄
根塵接觸後,心就會跑出去
出去玩了之後
心,會自行的、習慣的、主動的回到臨時的家
這樣的程度稱之為「會修行了」
如果今生,僅僅只是做到這個程度可以嗎?
可以
這就會是下一世的原始資本
問,(達到這個程度)會體證道果嗎?
那你做夢去吧
那不可能
因為,沒有免費的
一旦有臨時的家之後
心很溫暖、有力量
開始越來越多的瞭解自己的心了
心跳到臨時的家裡
或者
心獨立凸顯,臨時的家作為觀察的對象在一旁
開始已經可以獲得安住的心了
必須要知道
有臨時的家,並不是為了讓自己有快樂、寧靜、好
有臨時的家,僅僅只是為了精進的焚燒煩惱習氣
煩惱習氣是什麼?
其實就是那些各種各樣讓我們下墮的習慣
那些每個人心裡都已經有了的
在根塵接觸的時候,每一次都會現身
一旦接觸了,我們累積的下墮的習慣就會造作貪、嗔、痴
或者是
累積很多善法的那些人
看到出家人也會有信仰
看到的出家人是外緣
因為我們曾經累積過一些善的特質
所以信仰心就生起
或者看到很困難的那些人,心很悲憫
那些人是外緣
悲憫是善法
根塵接觸會生起善法或不善法
精進的焚燒煩惱習氣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每一次煩惱習氣生起,
我們要想每一次及時的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必須通過訓練而來
盡可能最多程度的去知道
一旦有覺性及時的知道煩惱習氣
心就會開始有戒、有禪定
戒和禪定是自己來的
因為五蓋就是煩惱習氣,
五蓋讓我們沒有禪定
讓我們破戒的粗糙的煩惱習氣
一旦我們有臨時的家
我們及時的知道煩惱習氣
直到最後,
覺性自動自發生起的越來越頻繁、越來越頻繁
我們就不會僅僅只是原地不動:
煩惱習氣生起,覺性生起
或者覺性生起,善法生起
而是會慢慢的看到實相,
在煩惱習氣的背後,看到實相
在各種各樣的善法背後,看到實相
摘錄三:【阿姜巴山對第三屆遠程課程學員叮嚀】1:24:51~1:29:57
不僅僅是老師自己,
每一位前來教導的指導老師都一樣,
麥琪媽媽、阿姜宋彩尊者,
他們(修行)的工作依然尚未結束,
但他們前來教法兩天,
亦需消耗他們許多的精力。
也許大家覺得:
他們很輕鬆啊!
然而從內心流淌出來的法,
必須具備禪定,而非散亂——
想什麼都行,說什麼都行,
不是的!
比如:麥琪媽媽帶領大家分離蘊,
大家且試著在家裡自己分離蘊,
你做不到的!
那是麥琪媽媽坐著,
帶領大家分離蘊,大家就能分離蘊。
「能分離」那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讓你可以看到樣品,
而不是說麥琪媽媽帶領大家分離蘊,
以後你就能分離了,照見——
全是被觀察的對象,看到它生滅變化,
那不可能的!
會簡單至那般程度嗎?
然而,與老師在一起,
將很容易觀得到,
因為能做到這一點的每一位老師,
他們都累積了一些波羅蜜,可以護持別人,
因此,與他們較為靠近時,
便能很容易觀到境界。
但很快地,
所有弟子都要與老師們告別了,
各走各的路,
每一個人都會隨業流轉,
也就是隨著自己的業而走。
大家各自盡自己的職責,
無論是老師,
所有的指導老師、高僧大德,
乃至所有的泰國、中國法工、翻譯,
都已盡全自己的義務,
即使無法滿足大家的每一項煩惱,
但已全力以赴,
若想比這做得更好,也做不到了,
因為覺性、力量、心力、體力僅有這般程度,
餘下的大家僅能自助。
若福報現前,再有開辦四念處禪修班,
若尚未解脫,尚未掉隊,
若不愚蠢,那就再次報名學習,
因為這並不容易,
這樣的禪修班,安排一次並不容易……
大家就選擇戰鬥,有機會就再次報名,
如果真正動手修行,下一次再來學習,
原始資本增加,
我們就會越來越多地明白老師教導的法。
若我們不戰鬥,
學習了就放一邊,
明天與過往一樣不知上進,
下次再來參加禪修班,
大家獲得的知見就和過往一樣,
原地踏步……
隨喜在座每一位的功德,
願大家靠自己的體力、精力,
讓自己在法上進步。
文|如實如是、靜慮林
#阿姜巴山 #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戰勝心的脆弱 -
以恭敬心學法,讓心成為能接受法的器皿——阿姜巴山| 2022年02月24日(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以恭敬心學法,讓心成為能接受法的器皿——阿姜巴山】
日期:2022.02.24
同聲翻譯:坤能
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恭敬心 -
忍辱為最高自制,諸佛說涅槃最上——阿姜巴山| 2022年02月16日(泰語開示+中文同聲翻譯)
【忍辱為最高自制,諸佛說涅槃最上——阿姜巴山】
日期:2022.02.16
同聲翻譯:坤能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Māghapūjā #教誡波提木叉 #四念處 -
堪能領悟法的心,是平常心——阿姜巴山| 2022年02月02日(泰語開示+中文同聲翻譯)
【堪能領悟法的心,是平常心——阿姜巴山】
日期:2022.02.02
同聲翻譯:颯然雅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四念處 #內觀禪修 -
超越二元對立之法——阿姜巴山| 2022年01月19日(泰語開示+中文同聲翻譯)
【超越二元對立之法——阿姜巴山】
日期:2022.01.19
同聲翻譯:颯然雅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四念處 #內觀禪修 -
諸妙花香中,唯戒香最上——阿姜巴山| 2021年12月15日(泰語開示+中文同聲翻譯)
【諸妙花香中,唯戒香最上——阿姜巴山】
日期:2021.12.15
同聲翻譯:颯然雅
泰語視頻來源: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摘錄:【警惕語言不慎導致戒的缺失】0:00~08:16
大家好,今天能在屏幕的中國人看起來很光明,看起來有力量,很清爽。現在開始不好了,剛才好,剛才自然,現在不自然了,開始努力呵護好的狀態了。努力去呵護好,就不好了,為什麼不好?貪,它是煩惱習氣。
修行簡單容易還是難,取決於我們是否及時知道自己的煩惱習氣,煩惱習氣有粗、中、細不同的級別。如果有粗的煩惱習氣,它會控制心,然後讓我們去破戒。當我們的力量鬥不過煩惱習氣已經被粗的煩惱習氣控制時,就要努力的克制,僅僅知道是不夠的,有時候要用思維去幫助。
殺生、偷盜、邪淫之類的粗重的煩惱習氣我們是很清楚的,知道它不應該做。但第四條關於語言的煩惱習氣是比較難察覺的,因為它很細微,不只是不說謊話而已。還包括:不惡口,不兩舌、不挑撥離間、不說讓我們的心散亂沒有意義的事情……所以第四條戒會有很多細節,很容易出差錯的。
八支聖道中,正思惟在先,正語在其後,因為想了才會說。語言方面做不好,說明我們正思惟也沒有做好,所以我們要小心第四條戒。
老師不久之前見到一個人,他說自己的戒很好,但只是從外面也可以感覺到他持戒並不好,因為第四條關於語言的戒就很難做好。比如,當我們跟別人交談時,有時為了達成一致的共識,為了成為「朋友」,往往會談論某個我們不喜歡的人,一起說別人的不好。這麼做哪怕只有一點點,這條戒對我們來說也是缺失的,所以語言方面的戒要特別小心。
當然,「語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不僅僅是說出來的,也包括其他交流方式。
心要想承載法,必需要有戒。如果我們基礎的戒還沒有做好,要進步是很不容易的。語言這條戒我們很容易隨順它,因為心沒有覺得它有多不好,不像殺盜淫,可以很容易看到過患。關於語言,我們看不出它哪裡不好,以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說了也沒有業報,其實不是這樣。
我們沒有覺性、隨順煩惱去說,是有業報的。造業,未來就會有結果等著。無緣無故、去做了什麼、播種了什麼也沒有結果,沒有這樣的事。只要我們播種了什麼,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語言,每一個行為都是有後果的。
我們不清楚這個事實,所以去惡口、兩舌、或者綺語。我們不明白,隨順煩惱習氣,就是在傷害自己,就是在讓自己去習慣——習慣於積累這個煩惱習氣,積累的越來越多。
所以,誰的嘴巴像狗一樣,就會越來越像狗的嘴巴一樣,越來越習慣於說不好的話。由於沒有覺性,不知道、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時間越久就會越習慣,習慣於邪的語言。不斷累積下去到了某一點,心就會像臉皮一樣厚,毫無顧忌的佔別人的便宜、說別人的壞話,變成深入骨髓的習慣!以至於跟隨我們生生世世。
每個人在六道輪回的生生世世如此漫長,好的也積累,壞的也積累。比如有的人喜歡做佈施,越做佈施,佈施的習慣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喜歡佈施。壞的習慣也是如此,比如語言方面。我們可以去觀察,自己哪一個習慣好,那些可能是前生前世、或今生今世累積的習慣,我們就要保護它,呵護它,讓善法茁壯起來。哪一個習慣是我們的弱點,那我們就更多的小心。
文|掌中葉
#阿姜巴山 #正語 #正業 #正命 -
修行人的誤區——阿姜巴山|2021年12月01日(泰語開示+中文同聲翻譯)
【修行人的誤區——阿姜巴山】
日期:2021.12.01
同聲翻譯:坤能
泰語視頻來源: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摘錄一:【一想到修行,心就開始造作】06:27~12:42
四念處的修行,必須要有臨時的家,或是身體,或是感受,或是心,或是法。我們在跟禪修業處(臨時的家)在一起的時候,要以正常、平常、普通的心去跟它在一起。別去造作心,讓它變得很不一般,很奇怪——有的人讓心昏沈沈的;有的人強迫、打壓心,讓它變得很苦悶;有的人讓心變得寬廣;有的人刻意讓心很愉悅;有的人刻意讓心空空的;有的人刻意把心從境界裡面拽出來;有的人會故意把境界推出去……刻意要去做某一些東西,是因為誤以為說「會修行啊,必須要去努力地造作心,努力地去讓心變成某一種狀態」。事實上,讓它變成什麼,那個根本沒有什麼好處。
我們僅僅只是以輕鬆自在的心去跟禪修所緣在一起,然後去及時地知道心,這個就是屬於「心學」的版塊。心學的版塊會幫助我們獲得覺性,也就是可以去及時地知道心的行為舉止,然後可以幫我們獲得正確的禪定。
心的行為舉止,有兩個極端:
1. 那些沒有修行的那些人,他們的心的行為舉止的常態只有一種,也就是沒有在覺知自己,心不停跑去找色、聲、香、味、觸、法。
2. 修行人的心的行為舉止有兩類常態:一是在忘了自己的時候,和那些沒有修行的人一樣,心會跑去找色聲香味觸法;二是在想修行的時候,常態就是打壓身,打壓心;造作身,造作心;裝修心變成這樣,變成那樣。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誤解說,讓心變成這樣才會好,讓心變成這樣才是對的,這樣的心才是「是」。
這兩類極端,不只存在於凡夫階段。每一個級別的聖者,也是這麼錯的,也是一直處在兩個極端。
無論什麼時候,想讓心好的一瞬間,就會進入到造作、打壓的極端——裝修讓心好,裝修讓心是這樣子的,心是那樣的子的,就已經契入到極端了。但是要想禁止進入極端,命令讓自己的心不要這樣,也做不到。我們的職責是去及時地知道:心想要好,有貪心,想要進步,想要覺性,想覺知自己,想得到那些好的境界,想知道、想看見、想成為、想得到、想明白……所有的這些「想要」,一旦生起,都要有覺性去及時地知道。
摘錄二:【不同的場合,則有不同的造作】13:32~18:30
除了那些來到苦的終點的人,世間人——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他們的行為舉止的背後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迎合、滿足自己的快樂,因為愛自己,想讓自己好,想讓自己變成別人擁戴的對象,想讓別人讚美我們,想讓每一個人認識我們,想讓別人不討厭我們,想讓別人看到我們的優點;修行時,想讓高僧大德看到我們,覺得我們的修行很棒,這樣就會受到表揚;進入社會時,在碰到一般人時,因為愛自己,想讓別人表揚我們,想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接受我們……所以就裝修成在很別人眼中看到很好的那般狀態。
我們可以觀察自己,在不同的群體、不同的場合,我們是一不樣的。比如,在寺廟見高僧大德時是比較規規矩矩的,在同學圈我們是另外一種形式,在公司見到同事,又是另外一種面孔;碰到這個人,我們就會想去討好他......碰到這個老師,我們就希望多去向這個老師展示我們修行很好;這個老師比較重視哪一點,我們就會把那一點表現出來,去改造、演示出來,那是為了什麼?並不是為了老師,那是為了我們自己,這樣我們就可以受到表揚,這個老師就會覺得我們是一個很好的學生;我們在獨處的時候,是一種形式,在我們即將見一個人的時候,我們的身口意就全變掉了,如果要見更多的人時,我們的變化就更多了……什麼東西在背後操控我們,讓我們一直在變化之中。不停地去及時地知道,這些全部都是造作。
摘錄三:【錯把昏沈當寧靜】18:00~21:10
有的人會討厭散亂,一旦想到修行,就想讓心寧靜、想讓心有禪定。但非常多的人沒有很好的學法,沒有如理思惟,區分不了什麼樣是昏沈的心,什麼樣是有好的禪定的心。
有禪定的心,是覺知覺醒喜悅的、跟自己在一起的狀態。與昏沈的心完全是天壤之別。
昏沈的心看起來好像是不散亂的,因為不太跑去看別的什麼,也不太去關注什麼。但這其實類似於懶惰的心,不想感知境界。就像睡眠不足的時候,或者是不需要早起的時候醒了之後不想起床想接著睡一會兒。昏沈的心就是這樣的狀態——懶惰、不想感知境界、昏昏沈沈的、對什麼都沒有興趣。
很多人認為這個心很好,寧靜。其實這不是寧靜,這是有煩惱習氣的心,是有五蓋的心,這類心懶惰。真正有好的禪定的心是喜悅的,非常地靈敏,有跟自己在一起。非常敏捷,而不是昏昏沈沈的,一定要清楚地區分。
別誤以為禪定就是寧靜。佛教中的禪定,是指心安住的狀態,心跟自己在一起。心要想跟自己在一起,必需不可以有禪定的天敵——五蓋,這類煩惱習氣。
文|掌中葉
#阿姜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