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屆|01 正法猶如長夜中的閃電——阿姜巴山|2018年11月23日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正法猶如長夜中的閃電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8年11月23日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屆|02 掌中之葉:四聖諦——隆波帕默尊者|2018年11月24日A(中文同聲翻譯)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掌中之葉-四聖諦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8年11月24日A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全篇文字: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insights_12/
摘錄:
【佛陀教導的核心內容】
泰國人有非常多的中國血統,中國人曾在大城(阿瑜陀耶)時代(1351-1767)進入泰國,最多的時候是第五世皇的時期(1868-1910),多到甚至是泰國人口的三分之一,然後跟泰國人通婚。事實上泰國人不知道究竟自己是什麼人,因為全是混血兒,這塊國土還有孟族人、寮國人,還有好幾個國家的人。總而言之,無論是誰來,泰國人全部接受,包括跟西方人通婚也非常多。泰國人的臉現在變成了韓國人的臉,有錢了就去那個地方做整形。…泰國真正的強項在於它的文化適應力非常強,無論誰來都可以適應。以前泰國人供奉的是鬼,印度教進來之後,就把這個鬼封為「天神」,後來佛教進入,人們也接受了佛教。在文化這一塊是非常的複雜,有各種各樣的民族,各種各樣的宗教,都可以和諧共處,沒有任何你我的區分,大家在一起非常的祥和,這是泰國人非常特殊的一個特點。泰國人事實上就是好幾個民族聚合一起。…如果有時間的話,讓阿姜巴山帶領大家到這寺廟的周圍去看,到處都是墳場,這是一個證據,許多的鬼睡在寺廟的周圍。
大家好不容易來參加禪修,一定要學習到的是佛法,真正的佛法在中國也有,只是因為弘傳的距離太遠了,佛教跟原先佛陀的教導是有一些出入的。佛教來到泰國後也是不同了,因為跟鬼和天神的那些信仰已經融和了,已經不都是真正的佛教,都是混雜的。泰國人全部都去禮拜,有些出家人也去禮拜那些地神,包括對那些大的樹,包括那個牛出生之後有兩個頭,他們都會去禮拜。甚至壁虎的尾巴掉了之後就把它掛到自己的脖子上。
事實上,我們要想成為真正的佛教徒,一定要先學習:佛陀教導什麼?佛教經典教導什麼?南傳的三藏經典,從佛陀時代就原封不動地傳承下來。…
佛教如果跟別的東西去混合,佛陀的教導就開始改造了,已經不是純粹的法了。阿姜曼尊者說:「真正的法,一旦進入到凡夫的心,就會變成仿冒的佛法。」因此,真正的法一旦跟其他的學說混和,就會變成仿冒的法,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要知道真正的佛法的核心是什麼。首先,佛法是為了要離苦而已,是為了要徹底的止息苦,這個是目標。我們佛教徒的目標就是為了讓我們可以沒有苦地活著。離開了苦、苦的原因、苦的滅和滅掉苦因的方法,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佛陀的教導就在於這四項:學習知道什麼是[苦諦],知道苦的原因,也就是[集諦],學習證得[滅諦],也就是苦的徹底的止息、去修習[道諦],修習滅掉苦因的方法。道是為了滅掉苦的因,道並不是直接生起滅諦的。我們修道,是為了滅掉苦的因。一旦苦的因徹底的止息了,心就會抵達「滅」,會自動進入到離苦。我們就是學習這四個內容:苦、苦的原因、滅和修行滅苦的方法這四項,離開這個四個內容就不是佛教。…
佛陀所有開示的法,把它集合都在四聖諦內。四聖諦就是苦諦、苦的原因(集諦)、苦的滅(滅諦)、以及怎麼修道(道諦)來離苦,這個稱之為四聖諦。佛陀所說的法的內容集中在四聖諦,有時在苦的這一塊會講得非常的寬廣。有時會講苦的原因(集諦)這一塊講得非常的寬廣。苦滅(滅諦)或涅槃這一塊不太解釋,因為怕大家混淆。道諦也講得非常的詳細,這是有關於戒、有關於定、有關於慧。
【戒定慧的類別】
首先,戒區分為好幾種:第一種是[戒律儀],是一項一項的戒條,[如五戒、227戒,稱作別解脫律儀]。第二種源自於我們有覺性,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在六根跟六塵接觸後產生的戒,這個稱之為[根律儀戒]。至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怎麼去維持生命、去賺錢,要取之有道,這個稱作[活命遍淨戒]。還有另外一個戒,就是[資具依止戒]:在我們消費的時候,要吃飯,要穿衣服,要吃藥,要去修房子,都先要思惟,我們這麼做是為了什麼?我們做並不是為了煩惱的驅使而做,而是有其必須。因此戒有四種,稱作四清淨戒。真正最重要的戒是根律儀戒,也就是在六根跟六塵接觸後,有覺性、及時地去知道自己的煩惱,修行最殊勝就是這個戒。一定要多多的訓練,這樣就會獲得「聖戒」,也就是聖者的戒,這是不用刻意的去持也不會犯過失的,這要慢慢去訓練。6
第二是定,定也要去學習,訓練[定]的目標是為了讓心有能力,準備好去修習毗婆舍那(內觀),或者開發智慧。[定]有好幾種:有一種[定]是沒有覺性的,只是一味的寧靜,但是沒有覺性,或者是一直看到外面的各種各樣的東西,沒有覺性,這個稱之為邪定,比如打坐了之後,心想到天神、梵天神,心跑到外面去了,那不是為了離苦的[定]。真正為了離苦的[定]有兩種:一種是使心持續地寧靜於單一的所緣而且有覺性,這是用於休息的。還有一類[定]是心安住變成觀者,不是跟單一的所緣在一起,而是心抽出來成為觀者,看到所緣不停地運動變化,我們用這一類的[定]來修習毗婆舍那。
休息用的[定]:心是一、所緣是一。用於開發智慧的[定]:心是一,所緣是十萬、百萬不停地在運動變化著,但是心是觀者。心是一,就是心只是作唯一的知者,也就是覺知的知者,如其本來面目地去觀照。我們一定要訓練得到這兩類的[定]。至於迷迷糊糊的[定]不用去訓練,我們本身已經擁有了,例如,打坐的時候睡著了,這不好用,這個沒有覺性。因此打坐的時候要覺知自己,如果需要讓心寧靜休息,那就帶領心去跟單一的所緣持續在一起。讓心去覺知心可以嗎?以心作為所緣也可以,那是屬於識無邊處。心寧靜舒服地跟空在一起也可以(空無邊處定)。心是一、所緣是一,覺性沒有缺失。如果心是一、所緣是一,而沒有覺性,那就是邪定。如果心不是一,這根本沒有[定]。心一定要是一,[並]有覺性,這個才能稱之為正定。隆波是為了讓大家先看到整體的概貌,我們一定要知道訓練的方法:心想休息的時候,就帶領心去休息。心休息夠了之後,就帶領心去開發智慧,要用到開發智慧的[定]。一定要學習,這些不會無緣無故產生的,一定要訓練,沒有免費的,一定要訓練。
第三是開發智慧。智慧有三種:第一種智慧源自於聆聽、閱讀,比如看影音平台,聽隆波的開示,這是源自於聆聽跟閱讀的智慧,這個不可能斷煩惱,聽得越多,有時候煩惱比普通人更強,覺得我很厲害,因為我知道的比別人更多。第二種智慧源自於自己的思維、分析、推理,自己一直思維,這樣的智慧也不能真的斷煩惱,因為在想的時候,我們是以具有煩惱的心在思維,它會隨著背後的煩惱推動下去思維,這個不能相信。我們要真正訓練的智慧稱之為修慧,這第三種智慧是源自於具有正確的覺性和正確的[定],然後看到了身的實相、看到了心的實相,看到了名色的實相。一旦看到了實相,心就會厭離,就會放下執取,心就會自動解脫,沒有誰可以命令、指揮心去解脫,7一旦我們的戒定慧圓滿後,心會自行解脫。四聖諦是苦、集、滅、道。在四聖諦裡面,戒定慧是屬於道諦。我們也要學習苦諦。
【從苦諦到證果】
苦諦,我們要學:什麼稱之為苦諦?這個失戀呢,只是世間的苦;生病的苦、餓的苦,這僅僅是世間普遍的苦。真正在四聖諦裡所說的苦諦,是專業術語,是指名法和色法本身就是苦——名法和色法組合成所謂的「我」——身體本身就是苦,心本身就是苦。我們沒有看到身體是苦的實相,我們就會誤以為身體是時苦時樂的,我們就會生起想要、欲望,因為不知道苦,所以會生起想要:想要只有快樂,想讓它不苦,因為不知道苦,所以才會生起想要。想要就是苦因。什麼時候清楚地看到:身體本身就是純粹的苦,心本身就是純粹的苦——想要身體不苦、想要身心有快樂,就再也不會生起了。一旦心沒有了想要、沒有了欲望,心就會契入寂靜,這個寂靜稱之為「涅槃」。涅槃是欲望止息的狀態,是想要止息的狀態。
什麼時候我們的心因為智慧而沒有了想要,尤其是澈見了苦諦,心澈見到苦諦的智慧,稱之為「明」,就徹底地清除了無明,看清了苦集滅道的實相。這智慧的生起是仰賴於修習八聖道:有戒做為基礎,讓心寧靜、快樂,有寧靜快樂的心安住,跟自己在一起,就去學習身和心的實相,也就是去開發智慧;一旦智慧圓滿了,聖道就會生起。聖道生起後,就會清除我們內心深處的煩惱,這煩惱是一步步的斷:先成為初果的聖者,斷除了內心深處的三個煩惱。第一個是誤以為有「我」存在的邪見[身見],以為我存在、人存在、眾生存在,有我、有人、有眾生。第二個斷除對於三寶的懷疑。第三個是清除修行上的迷失[戒禁取],誤以為修行必須這麼做、那麼做,此時真正知道修行的方法不能離開正確的戒、定、慧。第一次聖道清除了這三個煩惱(三結)。
接下來生起第二次聖道的時候,覺性、戒、定、慧更加的強大[貪瞋痴變薄],但是還沒進一步清除欲貪和瞋。生起第三次聖道的三果阿那含,才能夠清除欲界的貪和瞋。欲貪和瞋是迷失去喜歡,迷失於瞋恨——當色、聲、香、味、觸,有時候跟我們接觸後,我們會喜歡,因為我們心裡面有五欲的貪愛,有時候接觸後,我們不滿意,這個稱之為瞋。真正的三果聖者可以斷這欲界的貪和瞋,因為他沒有再執著8身體了。他已經徹底的看到身體的實相:身體是純粹的苦。
最後的階段生起聖道的阿羅漢就會清除剩餘的煩惱(五上分結)。清除所有剩餘的煩惱後,沒有煩惱再需要去戰鬥了。
清除煩惱是有步驟的,我們先要清除最開頭的煩惱——我們先要斷的是誤以為「我」真的存在,誤以為這個身體是我,誤以為這個心是我。毗婆舍那的修行,就是為了看到實相:這個身體、這個心,不是我,不是我的,不是人、我、眾生,只是一種有原因才會生起的現象,一旦原因滅掉它就會滅去,僅僅只是臨時的存在,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存在的。
佛陀沒有教導讓我們去變成天神,或者變成梵天神或者變成仙人,因為即便投生成天神什麼的,活也只能活一段時間,同樣要死。天神也有煩惱、有苦,有煩惱的時候就會有苦,大家相信嗎?有煩惱就會有苦。當我們的心有貪的時候,有快樂還是痛苦?當我們的心生氣的時候,心是快樂還是痛苦?當我們的心迷失的時候,感覺有快樂,但事實上你再繼續看:那是苦,心不停的在掙扎,不停的像瘋狗一樣的掙扎,好像被苦不停鑽來鑽去的,心裡面沒有快樂。天神有煩惱嗎?誰曾經看過印度的電影嗎?你去修苦行,這個天神會非常喜歡,愛你,給你祝福,然後你每次求祝福的時候天神都會頭痛。天神會生氣嗎?仙人會生氣嗎?他不滿意的時候就會有瞋心,那就是還有煩惱,只要還有煩惱就還有苦,還沒有擺脫。那些仙人,還有煩惱嗎?沒有的話就不會聚集,有時候仙人同樣要打仗。
什麼時候還有煩惱,苦就還沒有滅絕。這並沒有看不起誰,這是很正常的,我們可以自己去驗證的,我們去觀察,我們心裡有煩惱生起的時候,是快樂還是痛苦?自己去看,要看個究竟。有時貪欲生起後心裡有快樂,那是看得很膚淺,如果我們繼續去看,在貪欲生起的時後,快樂的心事實上已經是不平衡的了,是動盪起伏的,動盪起伏的心是沒有真正快樂的。因此我們要去觀察,什麼時候生起煩惱,什麼時候就生起苦。
文|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隆波帕默尊者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屆|03 生命中的問題——隆波帕默尊者|2018年11月24日B(中文同聲翻譯)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生命中的問題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8年11月24日B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全篇文字: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insights_13/
摘錄:
【禪修報告】
先讓住寺廟的人開始。
☘️ 寺員1:感覺心特別寧靜。
隆波:如果心特別寧靜,就要去思維:思維身體、思維自己的生命是無常或者是無法掌控。比如,思維我們認識的人有死掉的,包括那些有權有勢的人。我們認識的人死掉了,不停地去思維、思維。如果心一直是如如不動,這就需要去思維。祖師大德們開示:「心如果寧靜於如如不動,就要去思惟。」要用思惟,用念頭來帶領心去動、去工作、去開發智慧。思維,並不是雜亂無章的去思惟,而是往[三實相]的角度去思維:這個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不停地重複從頭到腳、從腳到頭,對身體的每一個部分不停地去思維。智慧就會從身體裡退出看到[三實相]。如果心能夠看到[三實相],就不用思維了,要去覺知,那是不同的階段。
☘️ 寺員2:知道心喜歡往外送。
隆波:對的。要去及時地去知道,觀察到了嗎?無論是想要、還是不想要,心都會動盪、起伏,心都會掙扎,都只是苦。什麼時候生起「想要」,苦就什麼時候生起。不停地去觀,怎樣才可以不再有想要?一定要看到身心的實相。比如想要生起之後,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它會滅掉,那是以覺性滅掉的。想要生起之後,我們故意裝作充耳不聞,使心寧靜,這是以[定]來止息的,但那只是臨時的。以智慧滅掉才是真正的滅掉,不停地去探究名色、身心的實相,然後它會自然放下。
☘️ 寺員3:覺得自己的覺知比較持續,而且看到心迷失去想。
隆波:有一個知者靜止不動,不停地呵護知者,靜止不動,卡在這個地方,你看得出來嗎?
寺員:覺得心不自然。
隆波:對的!什麼時候不自然,什麼時候就是假冒的知者。真正好的心是最平常、最普通的。
☘️ 學員1:心跑的時候不能及時知道,心回來的時候才知道剛剛心跑了。
隆波:對的!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一定要先迷失了,才知道迷失了。覺知的心和迷失不可能同步進行的。迷失的心是有煩惱的心,是散亂的心。覺知的心是善心,是有覺性的,它們不可能同步生起。迷失了知道,迷失了知道,這個不錯。但是別讓迷失太久就行,比如迷失三個小時了才覺知一次,太久了。迷失了,快一點知道就行了。不停地訓練,接下來就會越來越快地覺知。比如隆波以前剛出家的時候,心迷失馬上看到,迷失馬上看見,所以修行就很舒服,沒有什麼困難,只有迷失的心生了就滅,覺知的心生了就滅,最後就會看到所有一切都是來了就走。
☘️ 學員2:在禪堂覺知身心的狀態,有時候太鬆或是太緊。
隆波:緊的時候就是你在打壓,害怕迷失,你就去打壓心,然後靜止不動了。過一下,太鬆的時候就是迷失的時候。因此心一整天一會緊、一會鬆,不會是永恆不變的,它是無常的。要不停地去觀心的變化。緊也覺知,鬆也覺知。鬆就是迷失去想,要去覺知。緊的時候就是呵護那個覺知,心就會憋悶,也要及時地知道。然後就會看到所有的心,緊的心也好,鬆的心也好,所有的心都是平等的,都是生了就滅,都不是我。不停地觀下去,心不是我。你的智慧非常的多,要去看無我,要從無我的角度去看它不是我,從無我的角度去看它們。
☘️ 學員3:請隆波取一個法名。
隆波:後面的人別再問這類的問題。
☘️ 學員4:經常用「凡是被覺知的對象都不是我」,一直這樣提醒自己。這樣刻意的分離能所,是不是正確?
隆波:你不停地觀,現在這一刻,能觀和所觀在區分,隆波已經看了,你是刻意在做的,會得到[定]。你的心有了[定],有快樂、有寧靜,接下來進一步要去學習實相:這個身體不是我,所有的感覺也不是我,所有一切都是來了就走,我們生命所有的一切都是來了就走。不停地觀下去。最開始也許用念頭去思維,接下來不用去思維了,真的看到那些事實:所有的感覺生起了,都是生了就滅。現在你的心有了[定],很好,你心已經有[定]了,接下來就放任身和心去工作,然後去看身和心的運動跟變化。不停地去觀,就像看著別人,看到這個不是我。要真的看到,而不是用思維。你的修行很好。
☘️ 學員5:覺得可以覺知到自己是不是迷失,不知道這個覺知是否正確?
隆波:不停地去訓練覺知,迷了知道,常常頻繁地去覺知。如果有疑問:「自己覺知是對的嗎?」要及時地知道:「心正有疑問。」不停地去覺知,我們當下生起的那些[現象]是不會錯的。心有疑問要知道,心跑去想要知道。這一刻你在打壓心,強迫心靜止,要知道:「自己在打壓,打壓讓心如如不動」,而且這個心很緊張對嗎?要及時地知道生起了「緊張」。在心裡面生起的感覺,不停地去覺知,然後就會看到每一種感覺,全部都是臨時的存在,全都生了就滅。這樣去觀。
☘️ 學員6:聽音樂的時候,心會跟著音樂一起高興和難過,想知道這樣算覺知嗎?
隆波:你聽音樂的時候心裡生起了苦、樂之後,及時地知道,這個稱之為有覺知,這個不錯。眼睛看見色法之後,心苦、樂及時地知道,這個不錯。耳朵聽到聲音之後,心是苦是樂及時地知道,這個不錯。及時地知道心,這個稱之為有在修行,這個不錯。
☘️ 學員7:如果只是觀心跑掉,不用區分具體的[現象],這樣是不是可以?
隆波:不用區分那個[現象]是叫什麼名,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就只是這樣,戒、定、慧就會全部生起。但心跑了如果沒有及時地知道,煩惱就會生起,我們就會破戒。心跑了是因為沒有[定],一旦我們及時的知道心跑掉,心就會有了[定],不再跑,而且我們並沒有刻意,一定要沒有刻意。如果心跑了知道,心沒有刻意的情況下就會有[定],就會覺知自己,就會有安住。接下來就會看見知者的心和跑掉的心,不停地交替進行。接下來智慧就會生起,就會知道:覺知的心是無常的,迷失的心也是無常的。然後就會知道,每一種心都是生了就滅,不停地在變化,一會兒迷失、一會兒覺知、一會兒迷失、一會兒覺知,只是這麼訓練就夠了。
☘️ 學員8:固定形式是觀呼吸,覺得心裡沒有快樂,念頭很多,想知道是不是適合修習奢摩他?
隆波:你的訓練,你的[定],已經有增長了,只是沒有你想的這麼快而已,繼續去用功吧。可以修的。但是如果太散亂,觀呼吸之後鬥不過,就加上唸誦,比如佛陀、佛陀、佛陀。這個佛陀是念頭,我們刻意想到佛陀,這是為了讓它不想別的。迷失去想別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忘了佛陀了,已經迷失了,如此我們能更快的覺知到。但是你用觀呼吸就可以了,要不停地去訓練,這心就會慢慢寧靜下來,你的訓練基本不錯,隆波滿意的是因為你觀呼吸之後並沒有去緊盯呼吸,你的心會放鬆,很自然、很舒服。
☘️ 學員9:想知道修行是否正確,有哪些要改進?
隆波:只要心有「想要」生起的時候,要及時地知道。心裡的想要會一整天地生起,一會兒想看、一會兒想聽、一會兒想聞、一會兒想去嚐、一會兒想去知道味道,想這個、想那個,一旦心裡有什麼想要生起的時候,不停地及時去知道。這樣就會自然好起來。發矇也要知道自己發矇。你的心有太多的想要了,所以隆波讓你直接看自己:一會兒想要這個,一會想要那個,包括你想要修行,想讓它好,想要生起道果。心裡面有想要生起的時候不停地及時知道,這樣你就在修行心念處:「心有貪,知道心有貪;心無貪也知道心無貪。」不停地去觀自己心的想要,一整天都有。
☘️ 學員11:想知道修行會不會有結果
隆波:會有結果的。所有的任何行為,最後都有結果,造惡會有惡果,行善會有善果。有覺性就會有快樂。覺性產生的結果,心情會不停有快樂,煩惱的力量會越來越弱小,這一定要訓練,生命就會快樂越來越多。我們的所作所為,都一定會有結果的。我們已經知道修行的核心原則了,要讀清自己的心,不停地去讀,這個就是一直在修行。我們一直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觀自己的心。可以觀兩種:一種是觀我們心裡生起的感覺,比如,快樂知道、痛苦知道,貪、瞋、癡也知道,這是在觀感覺。另外一種是觀看心的行為反應,一會兒跑去看、心一會兒跑去聽,心一會兒跑去想,心不停地跑來跑去,我們不停地及時去知道心的行為反應,這樣子去觀也可以。去觀感覺或去觀心的行為反應都可以,都是同樣在教導我們[三實相]。去繼續用功。這個人也不錯。
☘️ 學員12:覺得自己的心是模模糊糊的,請尊者指導一下。
隆波:知道心迷糊,這是正確的,這說明你很厲害了,心迷糊知道迷糊。比這個更厲害的是,心不喜歡迷糊,要知道心不喜歡。及時地去知道自己的心,心迷糊知道迷糊,不錯。心不喜歡那個迷糊,希望它消失,要知道不喜歡,知道有「想要」,這個不錯。真正好的修行,意思是正確的修行,並不是一直都是好的狀態,心有煩惱,知道有煩惱,這個不錯。比如心迷糊、心有癡,知道心有癡,這個不錯,不停地去知道,然後有一天智慧就會生起:知道這個心是無法掌控的,它要迷糊我們阻止不了,它不是我。看到了心不是我,接下來無論什麼東西發生了,我們的心都不會有動搖,比如我們已經看到了身體不是我,接著什麼東西在身體裡面發生我們都不會動搖。又如心鬱悶知道心鬱悶,心是什麼樣子也不停地去知道。觀心,這個非常適合中國人,因為中國人很喜歡想,是很有智慧的群體。有智慧的人適合的修行,就是去觀自己的心。如果是黏著於奢摩他,靜止不動的人就要觀身。絕大部份中國人都是思想家,因此一旦念頭生起後,有感覺緊隨而至,要不停地及時去知道感覺,很容易觀,一整天都可觀,好過於一開始就訓練禪定。訓練禪定時,如果離高僧大德太遠,一旦出現問題,就沒有人來解決,會很困難。所以,一開始就有覺性,不停地去讀自己的心,這個更加安全。只要修一點的[定],例如,每天禮佛念經,我們禮佛念經就已經可以得到[定]了,不用去修很深的禪定。進入到深的禪定,一旦出現了誤差,離祖師大德遠就救不了,因此去觀心已經很適合了。中國人可以比西方人學得更多,西方人喜歡禪定,他們以為佛教就是打坐,讓心靜止,這是學太少了。
☘️ 學員13:這是第二次參加課程,想知道現在的修行狀況。
隆波:不停地及時知道自己的心,觀察到了嗎?這次跟上一次的心不同,心更加輕鬆舒服,更加光明,放任身心去工作,然後有覺性不停地緊隨著去覺知。…把臉露給隆波看一下。你的心力增長了,但是心依然有散開在外面,你感覺到了嗎?你的心跑到外面了,要及時地知道心跑到外面了。然後不停地、輕鬆自在地呼吸,不要拉心回來,以輕鬆自在的心去看身體在呼吸,心就會自己回來。現在你的心沒有歸位,你的心舒服在外面了,一定要糾正。糾正的方法就是玩一樣地覺知呼吸,不用拉心回來,如果拉它回來,就會憋悶,憋悶就要停下來,已經修錯了。
☘️ 學員14:在日常生活中發展覺性,但是一天當中覺性生起沒有幾次,覺得進步很慢,是不是要多修習[定]?
隆波:讓心去找一個臨時的家,比如唸誦佛陀、佛陀。在心裡面不停地念誦佛陀,不用出聲,在心裡唸誦佛陀、佛陀,一旦心迷失去想別的,就會忘了佛陀,我們就很容易觀察到心想別的了,忘了佛陀了。我們念佛陀唸誦習慣後,一旦想到別的時候,就馬上意識到忘了佛陀,就重新回到佛陀。當我們唸誦佛陀已經習慣了,心每一次跑掉,就能夠更快及時地知道。如果心沒有臨時的家,只想不停地觀的話,就會跑掉而不知道迷失,有時候到了晚上才會想到迷失,那已太慢了。一定要讓迷失了快一點知道。我們不阻止迷失,可以迷失,但是要快一點覺知到。唸誦佛陀會幫助你不會迷失太久。
文|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隆波帕默尊者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屆|04 夯實聖道的基礎階段——阿姜巴山|2018年11月24日A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夯實聖道的基礎階段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8年11月24日A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屆|05 最平常的,是最好的——阿姜巴山|2018年11月24日B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最平常的,是最好的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8年11月24日B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屆|06 阿姜巴山開示|2018年11月24日C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阿姜巴山開示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8年11月24日C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屆|07 心學的重要性——隆波帕默尊者|2018年11月25日A(中文同聲翻譯)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心學的重要性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8年11月25日A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全篇文字: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insights_14/
摘錄:
【認清心學和定】
心學非常的重要。隆波修行的時候,向隆布敦長老學習,明白了修行之後,隆波就去各個道場看。那些有名的道場幾乎都去過,發現了修行人的問題,缺乏對於心學的了解。有的地方根本不要[定],他們相信發展覺性後,[定]自然會有,因為[定]是跟每一顆心同步生起的,包括不善的心都有[定],每一個人都可以有[定],所以他們看不起[定]。其實他們沒有明白,[定]有好幾種,邪定也有,正定也有。有的人閱讀了很多的書,他們也看不起[定]。有的修行道場根本不修[定],他們一直在思維,一直在思維身體。不停地思維,心就會散亂,那個[定]就不可能是真的。
還有另外一類人喜歡修[定],他們打坐後迷迷糊糊、昏昏沈沈的。或者打坐之後,看到這個、看到那個,心往外送看到鬼、看到天神、看到天堂、看到地獄。但是沒有看到自己的[煩惱],那就沒有任何的意義。全部都是往外送的[定],有好幾種,他們從[定]走到了誤區。
總之,有一類人根本不修[定],他們說每一類心都會生起[定]。但是他忘了[定]也有邪定,他們區分不了。還有另一類,他們根本不要[定],不停地思維,只是一味的思維,心就會散亂。阿姜曼尊者曾經教導:「修習[定]太多就會慢;過多的思維跟分析,心就會散亂。」
隆波出去參訪道場的時候,有的地方,他們修習這個節奏性的動作,但是心沒有訓練出[定],就無緣無故,突然之間去開發智慧,那不會是真的[智慧]。一千個人、一萬個人,有一個人或兩個人能聰明地逃脫出來,一般的人都走入這誤區。有的時候,他們修習[定],以為是毗婆舍那(內觀),比如觀腹部起伏,以為那是毗婆舍那。觀腹部是觀色法,無論觀色還是觀名,都不是毗婆舍那,一定要看到三實相(法印),才是毗婆舍那。
【根律儀】
來到開發智慧的這個階段之前,我們想非常安全而且不走偏差,一定要按照佛陀的教導,有步驟地去做,我們一定要有戒學,一定要學習心學。
要學習如何持戒,最好是用覺性來[守護]心,無論什麼[煩惱]在心上生起時,要有覺性及時地去知道,[煩惱]就會滅去,戒就會自動自發的產生,稱之為「根律儀」。眼、耳、鼻、舌、身、心[意]接觸所緣之後,什麼[煩惱]在心上生起,我們有覺性及時地知道,[煩惱]就控制不了心,就會自動自發地有戒,稱之為根律儀。這對於修行來講非常重要,比五戒、八戒、兩百二十七戒、或是多少戒都更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以覺性來[守護]心,這不難。持一條、一條的戒,那很難,因為持這一條戒會有一點破,持那一條戒會有一點缺,而根律儀是以覺性去[守護]心就可以了。
【善心和正定】
第二學科稱之為心學,就是學習有關於心的學科,我們一定要懂得區分哪一類心是屬於善心,哪一類是不善心。
不善心是沈重、憋悶、僵硬、昏沈、呆滯,而且含著貪、瞋、癡,比如,我們「想要」修行,我們的心就已經有了貪;修行之後,心不寧靜、很鬱悶,那是瞋心。修行之後,心迷失了,離開禪修的所緣,迷失去想,那是有癡,是有散亂的心。
真正的善心是輕鬆的,如果修行之後,心很沈重那就不對了。
善心是柔軟的,如果心是僵硬的,那就不對了。
善心是非常靈敏的,如果修行後心是昏沉、呆滯的,那就不對了。
善心是非常適合工作的,不會懶惰,不只是快樂、寧靜而已。因此,善心是非常活躍的,心是非常敏捷的,不會是獃獃滯滯的。
善心是老老實實去覺知所緣的,所緣是什麼樣子就那麼去知道它,不會去干預它。
不善心覺知所緣後,會進去干預。有時候會以貪進去干預,想好、想快樂、想寧靜。有時候會以瞋心去干預,想讓它不散亂,想讓它好,想讓它不壞,拒絕貪、瞋、癡,拒絕苦,心中有瞋。有時候會以癡來干預,認為好的修行必須這樣、必須那樣,自以為是,自己在混水摸魚,全都是癡在背後驅動,因為自己的無明、無知。
真正好的心是中捨的,老老實實地覺知所緣,不被貪、瞋、癡控制。
一旦我們懂得區分心的種類,我們接著來看[定]。哪一類的[定],心會憋悶、僵硬、呆滯,有貪、瞋、癡那個就不是正定。
哪一類的[定],心輕鬆柔軟、敏捷,適合工作;老老實實的覺知所緣,沒有貪、瞋、癡,這樣的[定]很好,是屬於正定。
我們學了之後,我們懂得區分不同的心,這個全都屬於心學,我們不停學習心,知道這一類心是屬於善心,那一類心是屬於不善心。接下來繼續觀察善心,它有兩種[定]。
【寧靜型的定和隨念】
第一種[定],心寧靜在單一所緣上。那個善的所緣是不會引誘生起[煩惱]的所緣,比如,我們唸誦佛陀佛陀,憶念佛陀,心寧靜地跟佛陀在一起,或者跟佛法在一起,或者跟僧在一起,跟明眼善知識或高增大德在一起。但是要小心,對所謂的高僧大德要稍微小心點,走偏的高僧大德也很多,真的不會修行的也很多,因此憶念佛陀是最保險的,佛陀是沒有任何瑕疵的。憶念佛陀的方法是想到佛陀的偉大,他的恩德,不只是唸他的名字。比如印度教就想到他們的梵天王,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教主,有幾百個、幾千個名字,不停地念他們的名字,這個同樣也很好,會獲得[定]。但是這是往外送的[定],心往外送。而憶念佛陀並不是一直在念誦佛陀的名字,…憶念佛陀的方法是憶念到他的美德,佛陀有無窮無盡的智慧,他是靠自己證悟成佛的。他是純淨無染,他抵達純淨無染解脫自在,他有無限的慈悲,他把非常細膩很難教的法,盡量地教導我們,就像教導一頭牛爬到樹上面,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導每個人離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們想到他的美德,憶念他的美德,[心裡就會快樂]。(這段是佛隨念)
我們也可以憶念天神。憶念天神並不是說求他來幫我們。憶念天神時,我們憶念哪些法讓他變到天神,也就是想到天神的美德:天神有五戒,天神有有慚愧心和畏懼心。慚愧心和畏懼心是害怕苦果會現前,因而不敢去造惡,那就是慚愧心和畏懼心。天神們有這些美德,因此會去傷害人、詛咒人的天神,不可能是天神。天神們是有敬畏心、有恐懼心。因此我們想到他們的美德,[心裡就會快樂]。(這段是天隨念)
或者我們想到很好的人,比如第九世的泰皇,剛剛仙逝的九世皇,他是屬於人類裡面的天神,他是一個非常完美的人類的天神,大家去看他的特質。他的佈施並不只是給別人分東西,政治家們為了追求選票才去分東西,而他的佈施是不停地去分享,幫助別人去幫助自己,這個更重要得多。別人如果去給他栽贓、陷害,他也不會對別人生氣。有一次,不知道去哪裡,別人把車門打開,他準備下車,還沒有離開就關上車門,結果受傷送去醫院,他也沒有生氣。他原諒,他有戒。他有佈施、他有戒。大家聽說過他曾經破過戒嗎?沒有。他佈施、持戒,非常謙卑,非常誠實,首先是對時間非常誠實,大家不誠實。他還修習不起瞋心,不傷害任何人,他的美德是圓滿的。他的福報、波羅蜜非常的高。我們想到九世皇的時候,就會有快樂,感覺到嗎?我們要選擇我們喜歡的天神,在人類裡面選天神,我們憶念、想到之後,我們的心會越來越高尚。比如九世皇,想到他之後我們心會有快樂,心會比較高尚,這樣我們就會獲得[定]。(這段也屬天隨念)
讓心跟快樂的所緣在一起,比如憶念佛陀,我們會快樂。憶念佛法、憶念高增大德,我們會快樂。憶念很好的人,憶念我們喜歡的天神,我們會快樂。有的人想到觀音菩薩,想到她充滿慈悲,想到後我們的心就會快樂。(這段說明由隨念而生起快樂)
觀音菩薩真的存在嗎?你怎麼知道的?存在,真的有,觀音菩薩其實就是慈悲,其實在每一個人心裡面都存在。人們創造出某一個具體的形象,都是我們自己的心創造出來的。大乘比較強調那些法,可以讓普通人更加接受,每一個菩薩都是代表,有的是戒,有的是[定]。唐三藏是一個尋求離苦之路的代表,要戰勝各式各樣的[煩惱],構建各種各樣的形象來教導我們法,讓我們去體會其中的實質。觀音菩薩存在著,什麼時候我們的心有慈悲生起,觀音菩薩就跟我們在一起了。要聰明一點,說觀音菩薩來幫我們、來軀魔,那只是哄一下那些沒有學法的人。
我們憶念到很好的人,憶念好的所緣之後,我們的心會寧靜快樂,我們會獲得寧靜快樂的[定]。修習寧靜快樂的[定],可以讓心有力量。
【安住型的定和三實相】
還有另外一類最好的[定]是可以用於修習毗婆舍那的[定],也就是心安住變成知者、觀者。這種[定]是讓心安住變成知者、觀者。而寧靜型的[定],是讓心安住在單一的所緣上。
正確的[定]有兩種:第一種是心寧靜在單一的所緣。另一種是心安住,看到所有的所緣在不停地運動變化,心是觀者。看到所有所緣的色法、名法不斷運動變化,這是毗婆舍那(內觀)。
但是如果看到概念法,看到念頭[的內容]:這件事、那件事,來來去去,那不是毗婆舍那。念頭無頭無尾,可以一整天想,沒有結束的地方,所以沒有三實相(法印),所想的內容不可能呈現三實相,無法用於修習毗婆舍那。
名法跟色法有三實相。如果我們觀色法時,我們聚焦於色法,比如觀腹部起伏,心寧靜於腹部,心跑到跟腹部在一起,這是屬於奢摩他。好的奢摩他是心[舒服地]跟腹部在一起,如果心在腹部一會兒之後就跑到其他地方去,這個不好,這就是散亂,或者,心不停地跟腹部在一起,但是迷迷糊糊的沒有覺性,這是邪定,癡已經進來了,這個不好用。
做隆波田的手部動作時,有覺性地看到色法在動,心是寧靜於動的色,這也會獲得[定],這是奢摩他(寂止)。若看到動的色不是我,這就進入到毗婆舍那(內觀)。觀腹部起伏時,只看到腹部起伏,這是奢摩他。如果看到起伏的身體,不是我,不是我的,是一堆物質元素不停地進進出出,這是毗婆舍那。
看到三實相才是毗婆舍那(內觀),這個[能夠看到三實相的[定],心一定要變成觀者。平常的狀況下,我們的心都是演員,我們的心生起貪、我們的心離貪、我們的心好、我們的心苦,我們的心是演員,感覺到嗎?今天非常煩悶,我們就會覺得我很煩悶。如果我們訓練安住型的[定],就會看到心是知者,而煩悶是被覺知的對象,煩悶生起之後就會滅去,來了就消失。無論是苦樂、好壞、鬱悶等等所有的感覺,每一種感覺都是生了就滅,這樣我們才可以開發智慧,心已經抽身出來變成觀者,如果心是演員,或者心已經完全進入圈子裡,這就無法修習毗婆舍那了。
【分離名色的二種方法】
想開發[真正的]智慧之前,有準備的智慧,稱為名色分別智。這是[十六觀智中的]第一個智慧。名色分別智是分離名法與色法。這個並不難。…我們現在坐著,感覺到嗎?誰看到身體坐著,感覺到了嗎?就只是感覺身體正在坐著,不用刻意擺姿勢。…剛才身體笑,有感覺到嗎?身體笑、身體點頭,簡單地去感覺,沒有什麼秘密的。你感覺到了嗎?這個身體是被覺知的對象,我們的心是知者。不用去找心在哪裡。隆布敦長老曾經教導說:如果用心去找心,這個宇宙再生滅一次也找不到,因此不用去找心在哪裡。僅僅只要知道它存在,這樣就夠了。感覺到嗎?我們試著甜甜的笑、甜甜的笑,感覺身體笑了嗎?感覺到了嗎?身體在笑,就是這感覺而已,很簡單的感覺。觀察到了嗎?笑的身體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什麼時候看到身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就說明這個知者已經抽身出來了,就會看到身體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同樣的,苦樂的感覺也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什麼時候有一個被觀察的對象,知者的心或觀者就會自動的抽身出來。這是很簡單的。看到身體在眨眼皮、看到身體在動、看到身體呼吸、看到身體行住坐臥,我們的心是觀者,這個心就抽身出來變成了觀者。
文|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隆波帕默尊者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屆|08 不再出生的辦法——隆波帕默尊者|2018年11月25日B(中文同聲翻譯)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不再出生的辦法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8年11月25日B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全篇文字: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insights_15/
摘錄:
【人間多苦難】
最近一段時間裡,聽到各種各樣的鳥聲,有一種鳥叫做杜鵑,牠下蛋會下到烏鴉的窩裡,烏鴉一不留神牠就衝到烏鴉的窩裡不停地下蛋,然後小鳥全是牠的小孩。這種鳥的蛋很容易孵化,比烏鴉的蛋孵化更快,長大後會去吃烏鴉的蛋,…牠的自然狀況就是很快長大而且很快就飛走了。這是自然界控制動物的一種方式,因為牠自己不會孵蛋,一定要依賴烏鴉給牠孵蛋,所以牠的數量就不會很多。烏鴉的數量也被控制了,因為被這些鳥把牠們的蛋吃掉。所以在這個寺廟,烏鴉的數量大概是平衡的。自然界的狀況就是自己會平衡自己。比如有人喜歡把貓和狗放生在這寺廟裡面,這是不可能活下來的,非常大的蛇、蜥蜴把牠們全吃了。還有一種非常兇的鷯,看到別的小鳥的蛋就吃,而且還會把小鳥直接踢下來,剖開肚子,把腸子啄出來吃,小鳥在這裡活不了,牠們就直接搬到阿姜給尊者的寺廟,那裡更安全。
自然界會自行調整,不讓任何一個物種過多。現在人類的數量太多了,太多之後要用到更多的資源,會傷害很多動物,動物就幾乎都滅絕了,真的很可憐。有的眾生無法自我調整,比如大象已經越來越面臨滅絕了,牠們沒有吃的,有時大象會很生氣地衝進耕地,事實上是人類侵佔了大象的生存地。人類使用了過多的資源,導致這世間越來越熱,最後自然界會來處理我們。比如泰國中部的水災…環境越來越嚴重,暴風雨也越來越厲害。現在的漁業比以前更加的大,雨滴也更大,狂風暴雨越來越強,以前不太聽說這個風、那個風,現在全都是狂風、超級狂風。世間溫度也越來越增高,…病菌發展的速度更快,一旦有了一種藥來治,成本還沒有收回,對這病菌已經是沒有什麼效了。接下來我們會因為最基礎的病菌而死亡,很平常的。
我們未來的生命並沒有什麼保險,我們衣、食、住、行都會很困難。有的人很富有、發大財,只是一個人發財,其他人都窮。比如養雞的人,沒有幾個雞,他們有時候自己吃,有時候賣一點。現在養雞場買小雞、買雞的飼料、買藥品,所有一切都是買進來的,只有一個老闆在出售,雞蛋也只有一家收購,價格全被壓低。養雞的人能夠活下來是因為賣雞糞,這是他的盈餘部分,其他的收入,把雞賣掉之後,只是收回成本而已。有時候我們聞到雞糞味道,因為寺廟旁邊有一個養雞場,剛入冬的時候味道飄過來了,很臭。我們不會鬱悶,我們有的只是慈悲,因為這是他們的職業。寺廟很清涼,有各種各樣的花,有的花是白天會香,有的花是晚上會香,但是村民們在周圍用火燒那些草,不停地有味道飄過來。無論我們怎麼去適應,相互之間會有些矛盾。因此更重要的是調整自己的心,努力去用功修行,這個世間並沒有什麼好值得留念的。要擺脫這個世間,方法就是去修行,有戒、有慧、有[施捨]、有慚愧心、有羞恥心,不再投生為人,去投生天神也可以,不會太困難,天堂的環境比人間好。人間壞人越來越多的話,自然的環境就會越來越糟,能不出生是最好的。誰聽了之後有想不生的?誰聽了之後有想不死的?一般的人想生不想死,而修行人是不怕死,但是不想生,因為每一次生,每次都是苦。
【證得阿羅漢】
想讓一個人不生的方法,就是直接去清除「出生的種子」,也就是去清除那個糾纏在我們內心裡的各種各樣的種子,有小的幼苗在心裡出生,就像是芒果樹的種子有一個小苗,那個小苗其實就是無明。什麼時候無明被清除了,生起了明,照見到四聖諦,無明就會死去。我們心裡面「出生的種子」就不存在了,就徹底擺脫了苦,不要等到老了才修行,從現在就開始修行,一旦證得阿羅漢,還有好幾年可以活,變成一個最快樂的人,否則就是時苦、時樂的人。阿羅漢一入涅槃後,蘊消散了,而永恆的法、永恆的元素是存在的,但是不像我們以為的那個存在方式。
我們以為的涅槃的存在方式是邪見,說:「涅槃是某一個世間,某一片國土,有蘊存在、五蘊存在著。」那不是涅槃,那是打坐時見到的禪相。打坐時候看見佛陀、非常多的佛陀,看到了涅槃,這是禪相。
佛陀曾經開示過,什麼時候他還有五蘊存在,天神和人類還看得見,當他五蘊離散之後,天神和人類就再也看不見祂了。打坐的人看到佛陀,那不是真的,那跟佛陀的開示是違背的,他們看見的只是佛陀的禪相,這是心自己營造的。我們學法一定要準確一點,不要跟著別人相信。如果還有佛陀存在的那片國土,就還會有苦,每一次擁有,每次都會有苦,那不是涅槃。我們想體證到涅槃寂靜的快樂,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徹底把我們心裡的煩惱清除。當粗重的煩惱軟弱下來後,我們生命就會有快樂,當中等的煩惱消失後,我們的快樂就會增長。微細的煩惱就是無明,當無明被清除之後的快樂,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相比了,這個稱之為[勝義樂]。佛陀說涅槃是勝義樂,涅槃是最無上的快樂,其他的不是真的快樂,其他的快樂都含有痛苦。我們最後清除無明,照見到[有餘]涅槃,就會非常快樂,這種快樂想也想不到。第一次接觸時,心好像徹底碎掉了,但不是因為苦而碎掉,那是因為快樂到幾乎碎掉了,就像是藴界承受不了太大的快樂,那是無窮無盡的快樂。大家認識的只是無窮無盡的苦,包括苦到死,但是第一次接觸到[有餘]涅槃,心還不習慣,那是非常非常強烈的快樂。
如果居士一旦證得阿羅漢後,很快就會死掉,五蘊就會離散,那是因為承受不了那種快樂,但是作為出家人沒關係,因為他已經非常習慣於寧靜和快樂,接觸到這個快樂時承受得了。
有一個[出家弟子]曾問隆布敦長老說:「居士可不可以來到苦的終點(證得阿羅漢)?」
隆布敦長老說:「可以」,但是他也知道這弟子的用意是什麼。如果說可以的話,他就想還俗作居士,因為也可以做得到(證得阿羅漢),所以長老馬上對他兇說:「如果作回居士,證悟阿羅漢就會很快死。」那人覺得很舒服,説沒關係,因為今生還不想證得(阿羅漢),所以不怕。
當時隆波還沒有出家,告訴隆布敦長老說:「如果我證得阿羅漢,那天必然要死,我也願意。」隆波的心是非常的鬥志昂揚的,不怕死!
問隆布敦長老的那個弟子,繼續跟長老反駁說:「曾經讀書看到惠能大師已經抵達了法,他跟獵人在一起好幾年才出家,為什麼惠能大師沒馬上死?」
這是現代的弟子們不停地跟自己的老師反駁。
長老真是憋不住了。這弟子覺得自己修行已經見法了,想還俗。長老不想讓他還俗,最後隆布敦長老就說:「阿羅漢並沒有在哪裡,他無論在哪裡都是一樣的,但是適合在家的阿羅漢的有兩種:就是去出家或者是去[無餘]涅槃。」
作為在家的阿羅漢,對於其他的人非常危險,因為任何人萬一對他不敬,[就犯下重的惡業],將來會受大的惡果。所以在家阿羅漢[如果沒出家]就不願意活著,他不想讓其他的眾生受苦受難。
什麼東西跟修行不是最直接的,大家都很有興趣,非常安靜地用心聽,一旦開始要講法了,心就開始散亂,跑來跑去。好啦!接下來作禪修報告。先從住寺廟的人開始。
【禪修報告】
☘️ 寺員:修行後感覺很舒服。
隆波:已經對了!去覺知之後,就會有快樂,很放鬆,很舒服。隆波就說修行很簡單,根本不用做什麼。這說的是真話,不用做什麼,意思就是不做那些發瘋的狀況,不去修那些非福行,不去修那些福行,不去修那些不動行(無記行),不去造作壞、不去造作好、不去造作空,去跟不造作在一起,就會非常的寧靜和吉祥,涅槃就在這裡。去用功修行!
隆波評:他的法方面的智慧非常的高,以前庫存的非常多,用功去修行!別跟世間糾纏在一起,與世間在一起沒有什麼關係。世間一直在欺騙我們。修行要正確地符合原則,別透過造作來修行,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去造作僵硬,去造作好、去打壓自己,去造作修苦行,不停地打壓自己,這都是好人式的造作。壞人式的造作就是放任心去迎合眼、耳、鼻、舌、身、心[意]的煩惱,還有另外一類絕大部分是出家人,他們努力去造作不接觸,進入到無色界,或者是變成無想有情天的眾生,浪費了時間。
☘️ 學員29:我是新生,想知道一下如何修行。
隆波:新生修行很容易,舊生修行很難,因為舊生會黏著於造作,修行時喜歡讓自己的心變得不自然。新生從來沒有打壓過自己的心,我們的職責是去知道當下這一刻內心是什麼樣子:當下的心快樂知道、心苦知道、心好、心壞也知道、心跑去想也知道,不停地、及時地知道心。因此新生是有福報的。舊生喜歡黏著於緊盯、黏著於[定]、讓他開發智慧非常難,一定先要糾正,浪費了時間。對於那些從來沒有修行過的人,就很容易,至於修行過的人,喜歡黏著於奢摩他,黏著於緊盯,那會浪費時間,一定要糾正他。但是各有優點和缺點,習慣於訓練[定]的人,他們對修行是有興趣,一旦知道原則之後,他們就會自行用功;至於那些從來沒有修行過的人,往往都是懶蟲,雖然知道了修行的原則,但是他們懶惰,不願意繼續用功,所以他們的耐性,比不過那些黏著於[定]的人的忍耐力。有不同的優點。如果讓自己快速地明白,那些從來沒有學過的人,學起來是最容易的。小孩子聽隆波的CD,上了車之後,父母打開CD,小孩就修行很容易,至於大人們,隆波讓他觀心,他就開始想:心是什麼樣子的,心在哪裡,怎麼觀?觀什麼?用什麼去觀?想得太多了。其實生活中,心散亂知道散亂、心寧靜知道寧靜、心有快樂知道有快樂、心有苦知道心有苦,就只是這麼訓練,常常去觀,就只是這個就夠了。最重要的是要常常去看,去觀苦、樂的感覺,寧靜、散亂,在我們心裡面生起的的感覺要常常去看。
學員:我經常受到無形眾生的干擾,要怎麼避免?隆波:就去修習慈悲,別對他們生氣,那些無形的眾生能夠來甘擾我們,一定是曾經跟我們是親戚,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他們來,是求我們幫助的,因此就去唸經,迴向功德給他們。如果是一搬眾生來,我們就給他作慈悲觀,如果碰到那些很調皮的眾生,我們就去思維三實相(法印)。比如有時候我們修行時,見到了鬼,非常的兇,給他唸經他也不要,給他功德迴向他也不要。高僧大德他們分享經驗,最後就是驅鬼,讓他走,他們說:「鬼,你是無常、苦、無我的。」這樣去趕他,最後他自己跑了,他忍受不了自己是無常、苦、無我的,因為他誤以為自己真的存在,跟他說你是無常、苦、無我,他就受不了。那些無形的眾生並不可怕,對我們根本做不了什麼。
☘️ 學員30:我是新生,想知道哪一方面要加強訓練?隆波:要訓練覺性,及時地知道心,觀察到了嗎?你的心整天都在變化,時苦、時樂、時好、時壞、時寧靜、時散亂。中國學員都這麼去觀,你的心時苦、時樂、時好、時壞、時寧靜、時散亂,就是不停地這麼觀,然後很短的時間內就會看到,快樂是臨時的、痛苦是臨時的、好壞全是臨時的、寧靜是臨時的、散亂是臨時的,常常這麼去觀,很簡單,就只是這個而已。如果想要進一步更加穩固,就去唸誦佛陀、佛陀或者是觀呼吸,但是呼吸比唸誦佛陀更難,唸誦佛陀是最簡單的。唸誦佛陀、佛陀時,心是什麼樣子就去知道,唸誦佛陀,然後不停地觀察自己的心。
觀呼吸更加困難,因為它可以切換成十遍,那個很難玩;可以契入到禪定,契入到神通,契入到非常多的路徑,如果遠離高僧大德,就會很危險。
唸誦佛陀,沒有什麼危險,很安全,唸誦佛陀、佛陀,心寧靜知道;唸誦佛陀之後,心散亂也知道。這方法是針對每一個人的。絕大部分的中國人適合觀心,是非常聰明的群體,因為喜歡想。想的心會緊隨感覺生起,想到這個事情快樂、想了這個事情痛苦、想了這個事情好、想了這個事情壞,想了這個事情貪瞋癡,想了這個事情寧靜,想了這個事情散亂,全部都是緊隨著念頭來,因此喜歡想的人,心想之後、心裡生起感覺之後,大家[隨著]去知道,就會看到心裡所有的感覺,都是生了就滅。這是開發智慧。很容易這麼去觀,去看自己的感覺。不停地唸誦佛陀、佛陀,去看感覺,這是最簡單、最安全的。
如果玩其他的禪法的話,遠離高僧大德就會很困難。比如安般念(入出息念)非常寬廣,觀呼吸越來越微細就變成光。如果去觀看光,有時候很容易走偏差,卡在光明裡面,或者看到這個東西、那個東西,跟著光看到了外面的東西,看到鬼、天神之類的,就會很困難。
文|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隆波帕默尊者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屆|09 探究「走神」與「緊盯」——阿姜塔努宋|2018年11月25日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探究「走神」與「緊盯」
主講:阿姜塔努宋
譯者:坤能•禪窗
日期:2018年11月25日
資料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摘錄(一):【中道是無法造作出來的】02:19~13:47
https://www.shineling.org/aj-thanusorn_excerpt_snl_1/
#阿姜塔努宋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屆|10 修行是為了削減煩惱——阿姜巴山|2018年11月25日A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修行是為了削減煩惱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8年11月25日A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屆|11「佛陀」——阿姜巴山|2018年11月25日B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佛陀」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8年11月25日B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屆|12 專吃煩惱的魔——阿姜給尊者|2018年11月26日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專吃煩惱的魔
主講:阿姜給尊者
日期:2018年11月26日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全文:https://www.shineling.org/aj-krit_full-txt_1/
#阿姜給尊者 #第十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