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屆|01 少聽少問多實修——阿姜巴山|2019年12月20日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少聽少問多實修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9年12月20日
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二屆|02 覺性是戒定慧的基礎——隆波帕默尊者︱2019年12月21日A(中文同聲翻譯)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覺性是戒定慧的基礎(中文同聲翻譯)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9年12月21日A
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全篇文字: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insights_4/
摘錄:
【訓練覺性】
修行一定要了解修行的核心原則,然後去動手實踐。修行的核心原則,首先就是要訓練覺性,訓練覺性生起的方法就是修習四念處,比如,我們不斷地去[覺知]:(1)身體呼氣,覺知;身體吸氣,覺知。不停地去覺知自己:身體行、住、坐、臥,不停地覺知。不停地去訓練覺知:身體動、身體停,不斷地去覺知。身體有快樂,身體有痛苦,也不斷地去覺知。(2)心有快樂、心有痛苦,心不苦不樂,也不斷地去覺知。心貪也覺知,心不貪,也去覺知;心生氣、心不生氣,心迷失、心不迷失,也去覺知。心散亂、心萎靡不振,也去覺知,就只是覺知,覺知身、心的存在。
起步階段的時候,就像隆波講的,要覺知的內容,可以很多選擇。早期訓練的時候,為了讓覺性提升,去覺知那些[現象],某一對就可以了,比如,(1)去覺知呼氣的身體和吸氣的身體,這一對、這一組。身體的行、住、坐、臥,這個也稱之為一組,行不同於坐、不同於臥,看著身體的運動變化,在四個姿勢的變化,這個稱之為相對的法。「一對」其實就是可以相互對比,可以變來變去。(2)苦跟樂,也是一對。就去訓練[覺知]某一對。心裡面的[煩惱]很多,例如,瞋心特別重,我們就去觀生氣和不生氣的心。我們若是貪心很重,碰到什麼都想得到,我們就去看這一對,也就是去看心貪和心無貪:一會兒想要一會兒不想要,一會兒想要一會兒沒什麼感覺。或者我們的心喜歡散亂,散亂於跑去想這個事情、跑去想那個事情,一直在迷失,這個和有覺知自己而不迷失,也是一對。心散亂和心萎靡不振也是一對。要去[覺知]對我們來講最常生起的那個[現象]:每一個人不同,有的人看到瞋心,因為瞋心很重很容易觀,眼、耳、鼻、舌、身、心,每一次接觸到所緣,瞋心都會生起,就去訓練知道瞋心,瞋心一生起就知道。一旦我們觀察到,生氣就會滅去,這個生氣滅去了消失了。一整天就只訓練這個:眼、耳、鼻、舌、身、心,一接觸所緣,瞋心生起了就知道。我們就只是覺知,不去干預它,瞋心會生也生會滅,我們就看到它生滅,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去看[這現象(指生氣)],接下來心就能夠牢牢地記得[這現象],比如我們一整天心裡在生氣、煩躁:生氣了知道,一點不爽也知道,心裡不舒服也知道。生氣不停地往外冒,就常常地去覺知,接下來,一旦生氣,一旦不滿意,哪怕一露尾巴(剛要生氣)就覺知到了,而且是在沒有刻意的情況下覺知到(這是品質好的覺性)。起步的階段需要有些刻意,要人為地不斷去覺知,瞋心重的人就不停地去看,心一會兒生氣一會兒消失,心一會兒生氣一會兒消失。貪心重的人就去看,心一會兒想要,一會兒想要又消失了。瞋心重的人,常常去看瞋心,接下來,生氣的瞬間,覺性[自動]生起了!非常重要的是我們修行要得到覺性。貪心重的人一會兒貪一會兒消失,常常地去看。心就能夠記得貪的面貌,將來貪心一動,覺性自行就會生起,覺性能及時地捕捉到:有什麼東西發生在身、有什麼東西發生在心。這樣提升的第一個就是覺性,不停地去覺知。
【訓練心安住】
如果我們有正確的覺性,緊隨而來的,我們就會得到正確的[定,接下來我們就可以提升智慧]。我們能夠正確地覺知,如其本來面目地覺知[現象],心就會自動自發地安住。有的人,觀不出來心安住,高僧大德怎麼去教導?心沒有安住的時候及時地去知道!心沒有安住,就是心迷失心跑掉,不停地在動盪不安,一會兒跑到眼根,一會兒跑到耳根,一會兒跑到鼻根、舌根、身根,一會兒跑去想,不停地跑來跑去,心不停地在動盪不安,沒有安住。此時高僧大德就教導,讓我們及時地去知道,心沒有安住的時候,心跑去看及時地知道,心跑去聽及時地知道,心就會安住起來不跑了。心跑掉其實也是一種[現象],如果能夠及時地知道心跑掉了,就等於我們正確地如其本來面目的知道[現象],安住的這個狀態就會生起。如果明白這個原則,就什麼[現象]都可以[觀照],不僅僅只是心跑掉的這個[現象],貪生了知道貪,如果正確地覺知,心就會安住。覺性及時地知道生起了貪心,心安住,變成了觀者,就會自行安住。如果我們抓不住安住的狀態,就去及時地知道心沒有安住的狀態,心跑掉,跑到眼耳鼻舌身心,心跑到法,意思就是心跑去想,這個是最頻繁生起的,因此絕大部份高僧大德,他們都會去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
隆布敦長老也開示說,「心跑去想,想多少也不知道,停止想才會知道,但是必須仰賴於想」,就是放心去想,依然心跑去想、心迷失跑掉了,要有覺性地即時知道,因為常常地看到「迷失是這樣子的狀況」,覺性即時地知道迷失的狀態,心就會自動自發地安住。所以他才會開示說,「想多少也不知道,停止想才會知道,但是必須仰賴於想」,我們及時地知道「心迷失」的時候,那時候已經沒有想了。
隆波田長老也教導說,這個想就像老鼠,覺性就像貓,那個念頭一生起來就會跟著跑,然後貓這個覺性就會抓住老鼠,老鼠跑不掉了,念頭一旦停止,知者就會生起。
牢牢抓住原則,知者的生起不僅僅只是心裡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及時地知道心去聽、去看、去聞,去跑到聞、去嚐、去觸,心同樣也會安住,及時地知道生起了貪心,心也會安住,及時地知道生起了瞋心,心也會安住,及時地知道生起了迷失,心也會安住。及時地知道苦樂、生起了苦樂,心也會安住。及時地知道當下這一個身體在呼氣還是吸氣,心也會安住變成觀者,看到身體在呼吸,有覺性地知道身體在呼氣,心就安住,變成觀者,同樣都可以獲得[定]。因此,正確的[定]仰賴於正確的覺性,讓它生起。佛陀曾經開示說,好的覺性、圓滿的覺性,會讓[定]圓滿。我們提升覺性,就會獲得[定],會自動自發地獲得[定]。
【覺性的生起】
訓練不停地去觀[現象],佛陀為我們介紹的[現象],就是在四念處裡面的那些。在四念處裡面有一些篇幅,是為了奢摩他(止)。有的只是一味的奢摩他,有的是為了奢摩他和毗婆舍那(觀),比如安般念,修成奢摩他也可以,修成毗婆舍那也行。觀心,既有奢摩他,也有毗婆舍那。因此在四念處裡面,含括了奢摩他,也含括了毗婆舍那。但是我們此刻還沒有講到毗婆舍那與奢摩他,我們只是講到覺性。覺性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只要是缺乏了覺性,戒也不存在、[定]也不存在、慧也沒有。一旦沒有戒定慧,解脫也就是道果,不可能生起,道果不生起,解脫的知見,也就是知道什麼[煩惱]已經斷、什麼[煩惱]還沒斷,不可能生起。如果是阿羅漢,就會清楚地照見涅槃,就會認識涅槃:它就在我們的眼前,圓滿無缺,不用送心進涅槃。有的人教導說,涅槃就像某一個世間,我們要去的時候,我們就想到,我們心就會跑到那個涅槃裡面去。那個不是涅槃,那個不是佛陀開示的涅槃,那個是梵天外道的涅槃。
我們要訓練覺性,覺性的生起是因為心能夠牢牢記得[現象],心要想能夠牢牢記得[現象],我們要能常常地看到[現象],首先我們要常常地訓練看[現象]:身體呼氣覺知,身體吸氣覺知,常常地去看,接下來,生氣一旦生起,忘了自己,想要打人了,然後呼吸急促,類似我們要用到力量的時候,呼吸就會加速,又如,貪欲很重的時候,呼吸也會急促,因此,[煩惱]生起,呼吸就會加重,我們曾經訓練及時地知道呼吸,現在呼吸一旦加重,覺性會自行生起,[煩惱]自然會滅去,因為覺性已經生起了。我們訓練常常去觀[現象]。去觀[現象]時,去觀我們所擅長的某一對就可以了,擅長於觀身體,就去觀身,觀身可以從好幾個角度看,不用看身體裡面的所有一切,比如說只需要看當下身體是在呼氣或是吸氣,這一對就夠了。如果不喜歡觀呼吸,有的人去看身體的行住坐臥。比如當下這個身體坐著,去感覺。就只是感覺身體坐著,就只是去感覺。
〔不要讓心變得一本正經的。問題就在這個地方,因為我們太虛偽了,要裝出修行的樣子,這太虛偽了,必須要這麼坐,先把身體打壓,坐得規規矩矩的,坐到位了之後,讓心一動不動的,然後再觀身體坐。這個根本是不懂事!〕當下已經坐著了,只需要身體坐著,這麼坐也行。你們還記得隆波坤尊者怎麼坐的嗎?要修給你們看嗎?他是蹲著坐的那種,蹲著的方式很困難,但是那個姿勢他很舒服,而且他的[定]很容易生起,什麼姿勢很舒服他就坐。必須要擺姿勢才能感覺嗎?不用。去感覺身體,感覺身體這裡痠那裡痛那裡癢,試著去看,一會兒看,隆波越這麼講,那個癢越快,為什麼剛才不癢?剛才癢,但是沒有感覺,已經抓完了,現在隆波一提醒說,身體癢,才關注了,這裡有癢,全身開始癢了,就關注了,有興趣了。
【幾種快樂的心】
要常常地看見,或者我們的心,當下這一刻,我們的心是苦還是樂,就去感覺,快樂也去感覺,不苦不樂也感覺。快樂的心有好幾種情況,貪欲的心也有快樂,善的心也有快樂,超越善超越不善,也就是接觸到涅槃的心也有快樂,但是快樂是不一樣的。貪欲的心有快樂,但是是很辛辣的那種快樂。善法的那種快樂,是清涼的那種快樂。[煩惱]的那種快樂是很燥熱的,但是涅槃的快樂是超越那個,是真正的快樂,不是因為善法或者不善法而快樂。
快樂有好幾種級別,我們現在認識什麼樣的快樂,[煩惱]的快樂認識嗎?別人來讚美我們:你真漂亮。一旦知道被別人讚美,就很快樂。我們覺得我們太美了,別人故意諷刺說,你根本不美,長得很醜。你心裡就很煩,心裡面煩,就沒有快樂。如果心滿意,與所緣相遇就會有快樂,那個稱之為貪欲。如果心是善的,有時候也有快樂,比如我們坐著聽法,感覺到有快樂嗎?我們心有興趣要聽法,心是善的,有善法欲,滿意於要聽法。但是當隆波不停地講法,就開始肚子餓了,食物味道不停飄來飄去,有時從左鼻孔、有時從右鼻孔吸進來,想到隆波停止講法我們才可以吃飯,快樂就消失了,然後變成生氣來代替了。
有時我們正在洗澡,有香味飄過來,包括蓮蓬頭裡面有很香的味道迸出來,就好像有誰放了很香的花,我們心裡有貪就會喜歡,洗著洗著,如果發臭了,心就會有瞋。有滿意的[所緣]來接觸,貪心就會生起。有時候快樂,是因為我們獲得滿意的所緣,我們就會生起貪心。有時候快樂,是因為心沒有隨順[煩惱]跑掉,這個稱之為帶著善法的快樂。至於涅槃的快樂,我們還沒有品嚐過,先要去用功修行,要超越善跟惡,才會遇到真正的快樂,那樣的快樂,我們不用進、不用出,沒有生沒有滅,那是一種永恆的快樂,涅槃是永恆的。
我們的心有快樂我們要知道,能夠感覺到心有快樂的時候,心有痛苦我們也知道,是寧靜也知道,心散亂也知道。一旦隆波講到涅槃,大家感覺到嗎?心散亂了,不停地在想了。涅槃是無法靠思維的,什麼時候心放下對於名色身心的執著,沒有了慾望,心不再執著於名色身心,心就會擺脫了煩惱,會看見涅槃。什麼時候還有慾望存在,心就會執著,心就會抓取眼耳鼻舌身心,會抓取名色,就不可能見到涅槃。
文|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隆波帕默尊者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二屆|03 盡好世間的責任,不斷提升心——隆波帕默尊者︱2019年12月21日B(中文同聲翻譯)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盡好世間的責任,不斷提升心 (中文同聲翻譯)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9年12月21日B
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隆波帕默尊者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二屆|04 事實上,我們的生命從未自由過——阿姜巴山|2019年12月21日A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事實上,我們的生命從未自由過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9年12月21日A
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二屆|05 需要反反覆覆省思的內容——阿姜巴山|2019年12月21日B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需要反反覆覆省思的內容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9年12月21日B
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摘錄:【接受得越多,苦就越少】43:53~46:56
https://www.shineling.org/aj-prasan_excerpt_snl_1/
我們從未提醒自己、
從未思維或想到——
我們隨時都有可能會死去。
我們只是一味地想著:
年紀大的人一定會先死。
我們只是看到——
哦!因為這個人生病了,
不久他就會死了。
然而我們從未想到,
年紀輕輕的人也有可能會死,
我們自己也有可能會死。
我們所愛的人、
我們的父母、
我們的兄弟姊妹、
我們的孩子、
我們的親朋好友,
他們都有可能會死。
試著想一想,你最愛誰?
先將自己除外。
如果誰有孩子,
他是你最愛的人,你就想到他。
如果誰有先生、老婆,
他是你最愛的人,你就想到他。
你想一想,他今天晚上就要死去了,
你能接受這樣平常、普通的事情發生嗎?
這就是法,
就是正常、平常、普通的事。
一個無法接受正常的事情的人,就會苦。
你接受得越多,苦就會越少。
如果你接受的程度來到最極致的狀態,
就再也不苦了。
文|靜慮林
#阿姜巴山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二屆|06 朱拉隆功大學的開示——隆波帕默尊者︱2019年12月22日(中文同聲翻譯)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朱拉隆功大學的開示(中文同聲翻譯)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9年12月22日
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以下文字未經課程老師及譯者審校,若內容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謄錄者的責任與過失:
【摘錄(一):5:16~11:49】
佛陀教導我們,
要有覺性覺知身體,
這是為了看到身體的實相。
這個身體有什麼實相?
這個身體充滿了苦,
我們可以來實驗一下,
是真的?或不是真的?
我們試著吸氣,吸氣吸到最長的程度,苦嗎?
好,馬上要呼氣,這樣可以解除苦。
呼氣呼到最長的程度,苦嗎?
我們還在吸氣,是為了解除呼氣的苦,
我們呼氣,是為了解除吸氣的苦。
因此,事實上,
我們有覺性跟呼吸在一起的話,
就會看到身體呼氣、身體吸氣。
到了某一點,智慧就會生起,
就會知道這個身體,它每一次呼吸都是苦的,
根本哪裡也找不到快樂。
我們在換呼吸的前段,
也許會覺得稍微有點舒服,
一旦呼吸久一些,
吸氣長一些就苦了,呼氣長一些也苦,
因此它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
在這個身體裡,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
並不是有苦與樂。
沒有學法修行的人,
就會以為這個身體是時苦、時樂的,
但是修行人,我們有覺性,有在覺知身體,
我們就會知道,這個身體,
每一個呼吸之間全部都充滿了苦,
一整天有的只是吸氣與呼氣,
吸氣也苦,呼氣也苦,就是一整天都在苦。
當我們有覺性、有智慧,
看到身體呼吸,修習安般念,
那並不是為了寧靜,太膚淺了。
事實上,是為了看到實相。
我們呼吸,是為了不停地逃避苦,
但是苦卻不停地追上我們,
我們不停地換呼吸,
是為了可以再次逃避苦,
但是不久,苦又追上來了。
我們不停地在吸氣,不停地在呼氣,
其實為了逃避苦。
有的人想觀呼吸,
看到身體苦,
太累了、太微細了,鬥不過。
所以佛陀教導更加粗糙一點的法,
也就是觀行、住、坐、臥。
比如,當下這一刻我們坐著,
如果沒有覺性、沒有智慧的話,
心沒有跟自己在一起,
我們就會以為坐著,根本沒有哪裡苦。
試著不停地坐,我們就會發現它苦,
坐著,一會兒酸、一會兒痛、一會兒癢,對嗎?
如果坐在隆波這個地方看大家的話,
就會發現,我們不停地動來動去的,
一會兒這麼轉、一會兒這麼挪。
為什麼一定要動來動去的?
我們動是為了逃避苦。
試著坐著一動不動,坐著五分鐘,
我們就會知道是苦還是不苦。
別動,誰已經開始看到苦了?
比這個坐得更久一些,
就會看到苦越來越多、越來越多。
比如說打坐,坐著玩,
這樣不會有什麼(感覺),
但是我們想到要修行了,
坐著十分鐘、打坐十五分鐘,
很快就會苦了。
想說要直接坐到第二天了,
結果變成睡到第二天,
因為忍受不了苦。
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換姿勢?
我們之所以換姿勢,是為了要逃避苦。
坐得久一點苦嗎?躺得久一點苦嗎?
有的人躺了有快樂。
癱瘓的人,躺著一動不動的,最後身體都腐爛了,
太苦,苦到最後腐爛了。
為什麼要動?為什麼要換姿勢?
因為事實就是:這個身體本身就是苦,
我們才會不停地動來動去,不斷地逃避苦。
姿勢,也就是身體的動,
它蒙蔽、不讓我們看見身體的苦。
比如,呼氣、吸氣,
其實也矇蔽、不讓我們看到:
身體的每一次呼吸,都充滿了苦。
比如,我們行、住、坐、臥,
我們不停地更換姿勢,
這就遮蔽、不讓我們看到:這個身體是苦,
無論是行、住、坐,還是臥,都苦。
因此我們要有覺性去覺知身體,
不斷地去覺知,
我們就會發現事實,
這個身體本身就是苦,
不是什麼好的寶貝,
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寶貝。
一旦我們看到身體本身就是苦,
有的只是苦的多與少,
在我們老的時候,誰是「老」的人?
「苦」是老的人,
誰在病?「苦」在病。
誰在死?「苦」在死
罪有應得!
心就會雄赳赳、氣昂昂,
這個苦本身要破碎了,
苦本身要滅去了,
心沒有任何動搖。
如高僧大德們開示、包括三藏經典裡也提及,
佛陀或所有的阿羅漢,
在他們要圓寂、般涅槃的時候,
他們會非常地愉悅、非常地亮堂,
比平常的時候更為愉悅及亮堂,
因為那是「苦」要離散的時間了,
背負「身體」的負擔,要徹底地放下了,
心就會非常地雄赳赳、氣昂昂,非常地愉悅。
不像我們,我們一旦要死了,
我們覺得是損失了,
但是所有的聖者,他們要死的時候,
是「苦堆要徹底地消失了」,
那個感覺就會非常不一樣。
因此我們要修行,
修行到好的時候,
到了有一天,我們就會不怕死。
在我們要面對死亡的時候,
心就會非常地雄赳赳、氣昂昂,
非常地愉悅,
覺得說:這是正常的,已經到了它的時間了,
要照顧、呵護這個身體的職責已經沒有了。
【摘錄(二):44:10~44:48】
要精進地去燃燒煩惱習氣,
因此一定要知道,
我們修行是為了與煩惱習氣抗爭,
而不是修行了之後,去迎合煩惱習氣。
如果我們修行了之後,
是為了想讓自己成為天神、成為梵天神、要有神通,
這個修行是為了迎合煩惱習氣,
這並不是佛陀為我們指出的那一條路。
要燃燒煩惱習氣,
讓煩惱習氣煩躁不安,
而不是被煩惱習氣燃燒得煩躁不安。
意思就是說,
我們不要服輸,
只要還有煩惱習氣存在,
我們就不會放下修行,
不停地去觀察它。
#隆波帕默尊者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二屆|07 修行的關鍵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阿姜巴山|2019年12月22日A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修行的關鍵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9年12月22日A
資料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摘錄(一):【你所誤以為的修行】1:46~5:08
https://www.shineling.org/aj-prasan_excerpt_snl_10/
摘錄(二): 【心醒了嗎?】9:46~10:37
https://www.shineling.org/aj-prasan_excerpt_snl_11/
摘錄(三):【更高級別的禪定】14:56~16:43
https://www.shineling.org/aj-prasan_excerpt_snl_12/
摘錄(四):【別把修行定義得太深奧】27:09~29:13
https://www.shineling.org/aj-prasan_excerpt_snl_13/
#阿姜巴山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二屆|08 多多地了解自身的煩惱習氣——阿姜巴山|2019年12月22日B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多多地了解自身的煩惱習氣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9年12月22日B
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以下文字未經課程老師及譯者審校,若內容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謄錄者的責任與過失:
【摘錄(一):8:22~9:52】
只要心還無法接受事實,
心就會依然還有苦。
有貪心,想要用功,
有(想要)修行的貪心,
可是卻無法修行的時候,
心裡會非常地掙扎、非常地糾結、非常地不爽。
事實上,心有想修行的貪心,
知道「心有想修行的貪心」,
在知道自己「心有想修行的貪心」的那一刻,
事實上,修行已經完成了。
有職責修行、有義務修行,就去修行,
但是,是以一顆完全從苦裡面鬆脫出來的心
去用功修行。
【摘錄(二):13:00~13:33】
無論我們碰到什麼樣的境界、
無論我們碰到什麼樣的狀態,
如果我們的心願意接受事實、
如果心保持中立、如果心不掙扎,
心就會很舒坦。
【摘錄(三):14:10~14:52】
心是不同的,因為心不是我,
我們無法命令讓心去接受事實。
無論何時,如果能以保持中立的心,
去接受自己必然要碰到的、要遭遇的那些境界時,
心裡面的苦就會減少。
【摘錄(四):13:00~13:33】
瞋心很容易觀,
那種沈醉、陶醉是很難觀的。
瞋心的副作用很大,但是很容易斷,
瞋心生起的時候,
有可能殺任何人、有可能罵任何人、
有可能打任何人、有可能傷害任何人。
瞋心的危害非常大,但是很容易斷。
為什麼?因為它很容易觀。
而且在有瞋心的時候,是沒有快樂的。
貪心的副作用比較少,但很難斷。
為什麼很難斷?因為就只是看到都已經很難了。
痴的危害非常大,是最難斷的,
因為它是最難看到的。
每一次有貪,每一次有瞋,
每一次都必然伴隨著痴。
一個修行人職責,就是不斷地去觀察、
不斷地去體會那些煩惱習氣。
不停地去觀察、不停地訓練去體會。
它真正的重點在於——
要多多地去學習,
多多地去認識、了解煩惱習氣。
為什麼?因為有煩惱習氣的時候,
破戒的機會就已經存在了,
這是屬於粗重的煩惱習氣。
如果是中等的煩惱習氣——
也就是五蓋生起的時候,
(當下)是沒有禪定的。
在有微細煩惱習氣的時候,
也就是我們的無知、愚痴,
就會蒙蔽所有的一切。
因此,
戒是戰勝粗重煩惱習氣的工具;
禪定是戰勝中等煩惱習氣的工具;
智慧是戰勝更加微細的煩惱習氣的工具。
每一種煩惱習氣,當它生起的時候,
如果我們沒有覺性,
這個煩惱習氣就會控制我們的心。
我們曾經有的戒,也許就沒有了,
我們曾經有的禪定,也許就會消失了。
無論何時,如果有覺性,
那個時候,煩惱習氣就會滅去。
它真正的核心在於「有覺性」。
在證悟到每一個階段的道與果的時候,
每一個階段的戒、定、慧都要是圓滿的。
因此,我們有覺性去及時地知道
我們內心生起的煩惱習氣,
這會讓我們的戒、定、慧會越來越圓滿。
四念處禪修資料庫:
1)下載或儲存鏈接:http://pc.cd/ytRctalK
2)線上閱覽鏈接:https://filedn.com/lNchCWp58FKQjVWXsxTM2zB/%E5%9B%9B%E5%BF%B5%E8%99%95%E7%A6%AA%E4%BF%AE%E8%B3%87%E6%96%99%E5%BA%AB/
資料來源:
隆波帕默尊者官方网站: https://www.dhamma.com/zh/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user/dhammadotcom
翻譯:禪窗
禪窗微信號:tgcxzc
#阿姜巴山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二屆|09 多認識煩惱習氣,因為煩惱習氣生起的最頻繁——阿姜巴山|2019年12月23日A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多認識煩惱習氣,因為煩惱習氣生起的最頻繁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9年12月23日A
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以下文字未經課程老師及譯者審校,若內容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謄錄者的責任與過失:
【摘錄(一):2:45~11:32】
最平常的(心),是最好的。
我們就是仰賴於這樣平常的心,去培養覺性。
平常的心,或許我們覺得沒有很多的力量,
事實上,真正好的力量,
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種力量。
在我們希望自己的心有力量、好的時候,
我們就會拼命地去逼迫心。
我們逼迫、壓迫心的時候,必須要使力,
當你在那麼做的時候,就已經在用力了,
看起來似乎很有力量,
可是,這是源自於貪欲的驅動,
是自己故意營造出來的,
也許會有一段時間的力量,
可以做某些事情一段時間,
但是在那之後,力量就會減少了,
而且會遞減很多、下降得很厲害。
正常的心、平常的心、好的心,
它有基本的特質——比較平靜,
不再是起起伏伏的那種狀態。
就像一杯水,安安靜靜地置放在一個地方時,
它是沒有動盪起伏的。
可是,當我們的內心有煩惱習氣,
想讓心變成另外一個樣子的時候,
我們就會努力地去做(一些)什麼,
拼命地去推它、壓它、或把它拉起來,
為了讓它顯得空空的、很舒服,
就故意(將心)往外推。
所有的這些行為舉止,
導致我們的心變得不正常。
一個平常、正常、普通的心,本身就已經很好了。
它每一次不好,是因為我們有煩惱習氣。
由於有煩惱習氣,
我們的心就會在煩惱習氣的驅使下去造業,
於是,就會動手去改造心。
貪心越重、想要好的心越重,
我們動手去改造的力度就會越大,
越做,就越麻煩。
事實上,我們就是用這顆平常、普通的心,
平常、普通地去覺知、去感覺。
想讓心好,要有覺性及時地意識到說:
這一刻已經有煩惱習氣了,想讓心好起來。
心散亂了,不喜歡心散亂,要及時地意識到:
心有了煩惱習氣,不喜歡散亂。
一旦我們及時地知道煩惱習氣,煩惱習氣就會滅去,
心就會再一次重新回歸到平常、正常、普通的狀態。
事實上,平常、普通的心,
本身就已經很好了,
在它裡面,本身就有了禪定,
而且這個禪定,是很好的禪定,
是適合開發智慧的禪定。
當我們的心恢復到正常、平常、普通的狀態,
一旦有什麼煩惱習氣喬裝、打扮,伸進來的時候,
我們很容易就能捕抓得到。
可是,如果我們把心
弄得一塌糊塗、弄得一團糟的時候,
一旦有什麼東西潛入進來,那時是很難觀的。
【摘錄(二):13:42~22:17】
煩惱習氣是什麼?
煩惱習氣的意思就是——
會讓心鬱悶、灰濛的事物。
原本清明、舒服、舒坦、正常、平常的心,
因為煩惱習氣的呈現,就會變得灰濛。
因此,我們一定要認識,
心處在什麼樣的狀態是屬於善心,
心處在什麼樣的狀態是屬於不善心。
這些全都屬於「心學」這門學科裡。
實際上,我們的禪定之所以不好,
是因為我們沒有清楚地、
透徹地了解「心學」。
我們已經聽得太多了,
真正的善心一定是:
輕鬆、舒坦、自由的、非常的敏捷、
靈敏、柔軟、靈活、適合工作、
老老實實地、如其本來面目地去捕捉到所緣、
不會被貪瞋痴控制。
那不善心是什麼樣子的?
就是與剛才的完全相反:
會很沈重、憋悶、僵硬、昏沈、
呆滯、會非常地粗俗。
可以想一想,
當自己覺得很驕傲、自我很膨脹的時候,
那時候的心是柔軟的?還是僵硬的?
在我們有瞋心的時候,心柔軟嗎?
在我們不尊重別人、不恭敬別人,
對別人沒有禮貌的時候,
我們的心是柔軟的?還是僵硬的?
在我們有貪心的時候,
心是沈重的?還是輕鬆的?
在我們懶惰的時候,
我們的心是敏捷的?
是隨時準備好要工作的狀態?
還是有些昏沈、有些不想動的那種感覺?
我們就是要從這些事物裡面去學習,
這些事物已經一直在我們的心裡呈現了。
可是,有時我們在說的時候,
嘴巴說的是一套,心是另外一套,
我們心裡所呈現的境界,
與我們嘴巴所說出來的,
完全是兩回事。
事實上,那個時候
真正的真品,是你內心在呈現的,
透過你的語言、或肢體所表現出來的,
那個並不是真的。
我們要慢慢地去體會、慢慢地去觀察,
無論我們的說話,我們的行為,
還是我們的念頭、想法,
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
【摘錄(三):28:42~37:20】
我們一定要不斷地回過頭來、老老實實地去看,
當下這一刻,究竟有什麼在我們心底裡生起?
有貪嗎?有瞋嗎?有痴嗎?什麼煩惱習氣在生起?
在我們說、在我們做、在我們想的背後,
是否有貪的驅動、有瞋的驅動、有痴的驅動呢?
慢慢去看、慢慢去體會、
慢慢去觀察,不要心急。
觀察的標準就是:
我們的心什麼時候
已經從平常、正常的狀態裡,
變成不正常、不平常了,
那個時候,我們已經輸給了煩惱習氣。
我們可以試著想一想,
在我們過去的日子裡,
我們的心究竟是正常的?還是不正常的?
如果我們這麼去看的話,
我們就再也不會覺得
自己是很好的修行人、對法非常有興趣,
再也不敢對自己有太多的驕傲與自豪。
我們的出口在哪裡?
培養覺性。
善法生起得更頻繁?
還是不善法生起得更頻繁?
煩惱習氣生起得更頻繁,對嗎?
如果我們不去從那些經常生起的現象裡去學習,
我們的覺性怎麼可能會頻繁地生起呢?
哪個生起得非常頻繁,
我們就應該多多地去看它,對嗎?
我們可以想一想,
我們的煩惱習氣,哪一個生起得非常地頻繁?
如果我們經常地訓練去看到它,
直到心能夠牢牢地記得它之後,
我們的覺性自然也能生起得非常頻繁。
如果我們的覺性自動自發,
生起得越來越頻繁,
如果我們正確的覺性
是在沒有任何刻意的情況下生起得越來越頻繁,
根本不用提及真正好的禪定是否會生起。
我們的出路在哪裡?
就是常常地要有覺性
不斷地去及時地知道自己的煩惱習氣。
如果實在看不出來,
就去看當下這一刻
是否輕鬆、舒坦、自在、柔軟、舒服,
所有的這一些就是心學。
心如果沒有好的禪定,
一直被煩惱習氣控制,
我們是沒有辦法真正的開發智慧的。
【摘錄(四):39:06~43:05】
我們並不是從
「煩惱習氣是否生起」,
來衡量我們的修行是否進步。
真正衡量我們的修行是否進步是——
煩惱習氣生起,
我們(是否)有覺性能夠及時地捕抓到,
而不是說——
「我們修行了之後,
現在我們的煩惱習氣再也不生起了,
這是我們的進步」,不是的。
實際上的情況是:
當你在那麼想的時候,
你的煩惱習氣已經生起非常多了,
只是你視而不見。
我們最頻繁生起的事物是煩惱習氣,
因此我們要用到這些工具。
多多地去學習、多多地去了解,
不停地有覺性去知道自己內心的煩惱習氣,
然後覺性就會頻繁地生起。
覺性是善的?還是不善的?
(是善的)
仰賴於那些不善的,
最後獲得善的。
然而,(如果)刻意地讓善法生起,
事實上是夾雜著貪心的。
當到了某一點,
覺性生起得很頻繁,
善法也就會生起得很頻繁。
它是在我們完全沒有貪心的情況下,
自行地生起的。
最終戒定慧自然就會慢慢地圓滿。
【摘錄(五):43:45~47:16】
煩惱習氣從來沒有輕易地放開我們,
所以佛陀才從來沒有表揚過那些「原地踏步式」的好,
為什麼?
因為我們的覺性、禪定及智慧提升到什麼程度,
煩惱習氣也會同步提升到相匹配的程度。
只有一個詞,知道是什麼嗎?
就是——不要疏忽大意。
無論何時,
只要我們覺得:
「現在我們已經修得很好了」,
「現在我們所處的狀態已經很好了」,
「現在這樣的狀態已經很滿意了」,
那時候你已經疏忽大意了。
無論何時,
當你覺得你已經明白了、
你已經知道了,
那一刻你已經疏忽大意了。
每一次當我們的心是這樣的狀態時,
我們的心已經沒有準備好接受新鮮的事物了。
何時一動不動、不再流動,
就會開始發霉、發臭。
不要疏忽大意,
要不斷地去學習、
去及時地知道我們內心的煩惱習氣。
【摘錄(六):52:09~54:39】
我們的目標
並不是(為了)讓煩惱習氣不再生起,
而是煩惱習氣生起了,
我們要有覺性及時地捕抓到。
那些煩惱習氣經常生起的人,
不表示他們的修行並不好。
那些真正修行不好的人,
是煩惱習氣生起之後,自己沒有意識到,
還被煩惱習氣控制,然後去做壞事。
其實,真正衡量我們的修行是好還是不好,
在於我們被煩惱習氣掌控的程度,
能夠明白嗎?
(煩惱習氣)生起的頻率,
和被煩惱習氣所控制的力度,
那是不同的。
煩惱習氣經常地生起,
我們常常地去知道,
我們的覺性就會頻繁地生起,
這樣煩惱習氣的力道不會很強。
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覺性,
煩惱習氣就會非常地兇猛,
它最後就會掌控我們。
四念處禪修資料庫:
1)下載或儲存鏈接:http://pc.cd/ytRctalK
2)線上閱覽鏈接:https://filedn.com/lNchCWp58FKQjVWXsxTM2zB/%E5%9B%9B%E5%BF%B5%E8%99%95%E7%A6%AA%E4%BF%AE%E8%B3%87%E6%96%99%E5%BA%AB/
資料來源:
隆波帕默尊者官方网站: https://www.dhamma.com/zh/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user/dhammadotcom
翻譯:禪窗
禪窗微信號:tgcxzc
#阿姜巴山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二屆|10 工作與修行水乳交融——阿姜宋彩尊者|2019年12月23日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工作與修行水乳交融
主講:阿姜宋彩尊者
日期:2019年12月23日
資料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摘錄(一):【跳出舊有的框架】0:17~4:54
https://www.shineling.org/aj-somchai_excerpt_snl_1/
【摘錄(二):12:08~13:27】
其實修行就是如此簡單,
心是貪、是不貪;
是生氣、是不生氣,
我們只是去閱讀就可以了,
修行就是如此簡單。
然而,修行是簡單還是不簡單,
取決於我們自身。
何時我們還有在思維、還有在想,
說明我們還沒有在修行。
如果我們在修行的時候,
我們開始有疑問:
「誒,究竟這樣對嗎?這不對嗎?
這究竟對嗎?」
這說明我們已經不對了。
真正的對(的修行)只是——
心好的時候,我們只需要有覺性及時地知道;
心不好的時候,我們要有覺性及時地知道。
【摘錄(三):14:55~23:14】
我們在禪修期間的訓練,
僅僅只是屬於很初階、很基礎的訓練。
最終我們一定要真正能夠
將它運用在我們現實的日常生活中,
這是真正的難點,
而且也是真正的分水嶺——
我們的修行最終是否能收穫成果。
如果我們所學的法
還無法真正運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那說明道與果離我們還極其地遙遠。
如果你不信的話,
可以去問一問那些指導老師,
他們想真正把所聽到的法,
運用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
他們也用了很長、很長的時間。
一旦他們真正能夠把修行
與自己的現實生活水乳交融的時候,
接下來,他用的時間就很短了。
比如隆波帕默尊者,
他真正在現實生活中正確地用功修行,
所用的時間是四個月,
他就領悟到實相——身心不是我。
泰國的出家師父們,他們是以打坐、經行
作為自己主要的(修行)方式。
從早上一起床,就開始禮佛、念經、打坐,
到了時間去托缽,托完缽,回來吃完飯,
把缽洗好了之後,就一整天經行及打坐。
到了晚上就開始大掃除,然後再喝一些飲料,
做完晚課,其它的時間就一直是打坐及經行,
直到要入睡的時間。
我們大家可以猜測一下,
這兩種方式,誰會先取得成果?
誰說是第一類?誰覺得是第二類?
不太有人參與進來。(眾笑)
隆波帕默尊者修行了四個月之後,
去向高僧大德匯報(修行)成績,
(從該處)退出來之後,
高僧大德的侍者就跑過來追問隆波:
「居士,你是怎麼修行的?你用功不到一年,
可是出家師父修行了十年、二十年所取得的成果,
不及居士你一年的用功。」
隆波就回答說:
「我修行,是從早上一睜眼開始,到睡覺之前。」
但是,問隆波的這位出家師父並沒有明白,
心想:「你居士怎麼可能一整天都可以修行呢?
你早上要出去上班,回來的時候
只有一點點的時間做固定形式的用功,
怎麼能說你一整天都在用功修行呢?」
事實上,隆波帕默尊者是一整天在培養覺性,
一整天都在看境界和狀態,
所以他說,自己一整天在用功修行。
而出家師父,雖然他們覺得自己一整天都在用功修行,
但是他們一整天在訓練寧靜,
他們並沒有真正在自己現實的生活中用功。
大家大概能夠明白嗎?
要給大家傳達什麼訊息,大家大概能夠明白嗎?
因此,我們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
去培養我們的覺性,一定要訓練到非常棒的程度。
但是,要想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
一定要好好地去領會
阿姜巴山所為我們開示的「心學」內容,
只有我們把「心學」的內容學得比較好的時候,
我們才能夠真正做到在現實生活中去培養覺性。
如果我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
我們的速度就不會慢。
因為佛陀曾經在經典裡保證,
如果你修習四念處,只要是正確的,
你就會在七年、七個月、七日內看到成效。
隆波帕默尊者與我們分享,
在他的修行真的正確之後,他用的時間是四個月。
【摘錄(四):23:55~26:38】
如果我們修行,修對的話,
我們用的時間是不長的,
用的時間是非常短的。
如果問:那我們應該如何培養覺性呢?
我們一定要去觀察、體會我們的身,
觀察體會我們的心。
真正可以用來培養覺性的,
就是我們自己的身、我們自己的心。
除了我們自己的身與心之外的事物,
我們一概不要。
至於身體這一部分,
隆波帕默尊者比較常說的內容就是——
觀身體呼氣、觀身體吸氣;
要不就是觀行、住、坐、臥;
要不就是身體動、身體停、
那些身體非常細小的動作。
在身念處的篇幅裡面,
只需要學這些內容,
不需要學比這些更多的內容了。
在三藏經典裡的內容,比這些更加多,
因為有些內容是適合那些有禪定的人,
但事實上我們沒有(禪定)。
比如說到身體分離成四界——地、水、火、風,
那是適合那些有禪定的人,
如果我們沒有禪定的話,我們是看不見的。
如果我們觀身體呼吸,覺得不習慣的話,
我們也可以來觀身體行、住、坐、臥、吃、喝、說,
如果我們常常地去訓練,
對於身體覺知的覺性,就會自然地生起。
摘錄(五):【走出自己的路】1:06:09~1:08:02
https://www.shineling.org/aj-somchai_excerpt_snl_4/
#阿姜宋彩尊者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二屆|11 袈裟下的生活——阿姜巴山| 2019年12月23日B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袈裟下的生活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9年12月23日B
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文字摘錄:【面對煩惱習氣時,每一個人都是獨自在戰鬥的】0:00~18:24
頂禮各位法師,各位同修大家好。感覺怎麽樣?大家聽完阿姜宋彩尊者的開示之後,覺得修行難嗎?根本沒有什麽難度,只是去掏廁所而已。
大家要去掏廁所嗎?(笑)看到了嗎?早上老師已經說過了,大家更追求的是那種享受。
解脫園寺裏的出家師父,如果心意不夠堅定,是待不下去的。絕大部分的人都還能承受得了,在最開始的2、3個月會有些艱難,但之後就會習慣。因為舒服與不舒服,也是相對而言的。
只是作為出家人,與自己還是居士時的生活相比,以前沒有出家時的生活,就太舒服了。一旦出家之後,很多條件都變了,就會覺得出家太困難了。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煩惱習氣,每個人都非常追求那份享受,老師本人也是這樣的。
老師在家時,想什麽時候吃都可以;想什麽時候睡都可以;天熱就把空調打開,天冷就多蓋床被子,蓋幾層被子都可以。但是這些,作為出家人是不可以的。沒有空調,天氣熱的時候,是真的很熱啊。
作為出家人有職責每一天都要去托缽,這個是無法回避的。在雨季的時候,無論雨下得多大,出家人都必須要去托缽。
有一次雨季,這裏發生了洪澇災害,水已經沒過膝蓋了,但也沒有任何的借口說,今天可以不去履行托缽的職責。
因為這是佛陀製定的規矩,出家人有職責每一天都要去托缽。如果出家人不去托缽,那麽這一天也就不用吃飯了。
隆波帕默尊者的弟子,在解脫園寺的出家師父,將近一半以上都屬於中產階級,生活是很舒服的。
有些人在家都要穿鞋子,而且穿的是那種特別舒適、特別柔軟的鞋子。可一旦他來出家,去托缽的時候,就必須光腳去托缽。原先自己在家穿的是柔軟的拖鞋,一旦出家之後,腳下的鞋子就變成了石頭和土塊。
無論你多有錢,都必須要這樣;無論你從哪裏來,地位有多高,都必須要這樣。
只有一條原則:要想待下去,就必須要這樣。如果你自己不願意,也就不用待了。
去托缽,有時腳會踩到鐵絲、玻璃碎塊,直接就把腳割開了,這種情況也有。老師自己也曾經歷過,走著走著,腳踩到了鐵絲,只能一瘸一拐繼續走回寺院。
因此,每一次出去托缽的時候,對自己的磨練就會非常大。因為出家人的生活跟居士的生活相比,區別太大了。
有些人從來沒有光腳走過路,一旦出家之後,光腳走在石塊、土路上,就會非常困難。在最開始托缽的時候,大部隊已經走遠了,自己卻還遠遠落在隊伍的後方。
被這樣訓練,(心)就必須非常強大,非常堅強。
身為居士時,家裏很有錢,如果生病了,去的醫院是泰國最好的醫院。可一旦出家之後生病了,就只能去斯拉查的醫院去排隊。
同樣也很好玩,痛並快樂著。一段時間就會習慣,只是適應的速度有快有慢。
解脫園寺有20多位出家師父,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大家庭。在生病的時候,彼此之間會去照顧。可是在面對自己的煩惱習氣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是獨自在戰鬥的!
食物也有很多,但是留給出家師父吃飯的時間,只有十幾分鐘。因此,在打菜的時候,出手必須要快,不能慢。
如果這盤菜在你面前傳過的時候,你還要去看一看,想一想:「哎呀,哪一個好吃呢?」那你就不用吃了,因為後面的人「嘭」一推,那盤菜就已經滑到很遠的地方了。
把飯菜打到自己的缽裏,如果打了很多的菜,有剩菜,這也是不可以的。
假設自己很喜歡吃的菜還在遠遠的那一邊,但是之前自己已經打了很多菜了,一旦最喜歡的菜來到眼前時,便只能望洋興嘆了。如果再把它打進來,吃不完,就會被訓。只能非常不情願的打一點點,嘗嘗那個味道。
作為出家師父,要戰鬥的煩惱習氣非常多。
老師本人特別喜歡喝咖啡。老師在出家的時候,學生喜歡買咖啡來供養,而且是很好的咖啡。老師喜歡喝熱咖啡,也真的能喝到熱咖啡。但是喝的那一杯熱咖啡,是6點鐘就已經沖好的,直到8點鐘才能喝上。
所以,要戰鬥的煩惱習氣非常多。
作為一個修行人,如果什麽也做不了,此時修行的機會,就會有很多。因為一旦什麽也做不了,什麽也不能說,那個時候自己的情緒就會非常的多,會有貪心、有嗔心、有煩躁、有郁悶,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
好嗎?要不要?大部分的人都在搖頭。
老師已經出家很多次了,但是每一次在出家的時候,自己的心都會顫顫巍巍,就想說:「哎,明天腳板子又要痛了!」
而且,時不時就會有工作要做,不太有空閑的時間。淩晨3點多就要起床,一起床就要做個人的事務,然後去禮佛、念經,要修行。在5點前,必須要到禪堂匯合,準備去托缽。
去到禪堂裏,如果有職責做衛生,就要去做衛生。沒有職責做衛生的人,就會開始修行。為什麽?因為你往左看,左邊的人在修行;往右看,右邊的人也在修行。
因此,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裏,你是不敢偷懶的。
無論做什麽都要有覺性。包括你在放東西的時候,如果不小心,放下去「砰」的一聲很響。本來所有的人都鴉雀無聲,如果你揭開缽的時候「砰」,或者你在打菜的時候,勺子不小心碰到了缽,也會「砰」!
有時居士們拿來供養的食物,是非常好的食物,是一整條非常大的魚,但是沒有工具可以取。只是看一眼,然後 「哇哦」,結果「砰」盤子就被撞到那邊去了,因為不知道該怎麽下手。
打飯的時候如果不規矩,也不可以,拿手去撕也不行。取餐的時候,大概還要評估下(距離)是否合適,不然(食物)可能就會掉到地上去了。這樣,就必須非常有覺性。
在吃飯的時候,所有的人都鴉雀無聲,如果你發出了響聲,所有的出家師父就全都聽到了,但是沒有人會來批評你,他們只是默默的看你,僅此而已。
老師在這裏的時候,一會兒有人端茶,一會兒有人上水,一會兒有人端點心。老師在解脫園寺出家的時間是最短的,所以是排到最後的。
寺院有什麽職責,要做什麽,你們知道嗎?作為出家最短的人,他有職責去照顧出家久的人,所以就要去為他們端茶倒水,再也沒有人來為自己服務了。
大家在寺廟的時候,有觀察到嗎?出家師父們吃完飯,最後有一個出家師父就會提著一個桶,裏面是出家師父們缽裏剩余的一些殘羹,是洗完缽之後剩下來的,就會有一個師父把所有師父們洗缽剩下的殘羹,提到食堂那邊放下。
老師明年出家的時候,就要去執行這個職責。有職責必須做,喜歡也要做,不喜歡也要做。
一旦不喜歡,就不斷地去看。如果不斷地去看的話,就等於一整天都在培養覺性。
文|gosati
#阿姜巴山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二屆|12 略說念誦(一)——阿姜巴山 |2019月12月23日C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略說念誦(一)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9月12月23日C
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以下文字未經課程老師及譯者審校,若內容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謄錄者的責任與過失:
【摘錄(一):3:33~11:59】
事實上,
每一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心
找一個臨時的家,然後開始動手實踐。
不管你用的是身體的呼氣、吸氣、
身體的行、住、坐、臥,或是念誦,
無論你用什麼作為心臨時的家,
你所選擇的禪修所緣,都僅僅只是「家」。
僅僅只是給心找一個臨時的家,
讓它可以不停地安歇、不停地有地方可以依靠。
否則心就會跑來跑去,
一直是雜亂無章的。
如果心一直處在散亂、雜亂無章、
滿頭亂竄的狀態,心是沒有力量的。
倘若這是我們為心找的臨時的家,
我們不停地帶領心來安歇在這個臨時的家裡,
相等於我們不停地有在讓心安住在單一的所緣裡,
也就是心有安歇的地方。
我們僅僅只是輕鬆地帶領心回到臨時的家,
我們並沒有強迫讓心一直歇在這一處。
臨時的家所執行的一個職責、
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
在心離開家的時候,
我們能夠更快地補抓到、更快地意識到。
如果我們完全沒有(臨時的家)的話,
心就會一直是處在散亂之中,
如無頭蒼蠅到處亂竄,不停地在散亂。
因此,臨時的家的第一個功效就是——
讓我們的心有機會可以累積力量,
因為心不斷地有安歇的地方,
不停地有在訓練奢摩他、訓練禪定。
但是我們也需注意,
我們的目標並不是為了強迫心
(讓它)一直待在家裡面,不讓它離開家。
我們僅僅只需讓它常常地回家,
這樣的話,一旦它離開家的時候,
我們能更快地補抓到。
在我們的心和臨時的家在一起時,
有非常重要的一點——
待在「臨時的家」的那顆心,
必須是自然、平常、普通人的心。
這也是比較困難的點。
大家一旦動手修行的時候,
我們的心就會造作出修行人的狀態——打壓心,
那已經不是正常、平常、普通人的心了。
如果去勞動的話,它的好處就在此——
在勞動的時候,我們(想要)修行的貪心並不是太重。
在工作或勞動的時候,我們只是不時地有覺性在覺知,
不像是我們在刻意修行的時段,
(那時)我們是有很強的貪心在背後驅動修行。
在我們活動或勞動的過程中,
我們動了覺知、動了覺知,
一會兒就迷失了,然後我們再次覺知。
我們在活動或勞動過程中的迷失,
比我們在刻意修行的時段的迷失,
會更加地自然一些。
【摘錄(二):11:37~15:25】
我們在念誦的時候,
是以正常、平常、普通人的心,
玩一樣地念誦。
念誦了之後,不斷地去觀察自己的心,
這屬於學習「心學」的過程。
「心學」其實就是不斷地去認識、了解心,
真正要學習、了解心的方式,
就是不停地去認識它。
因此念誦了之後,
心沈重也知道,輕鬆也知道,
心緊盯也知道,心厭煩也知道。
心迷失了,扔掉、離開了(臨時的)家,也知道。
它真正的重點在於——
要觀察自己的心。
不停地念誦,
如果有刻意地在觀察,也知道,
「刻意地觀察」也是心的一種行為反應。
念誦了之後緊盯,緊盯了不喜歡也知道,
念誦了之後緊盯、憋悶,想對治,
想對治,知道自己想對治。
我們念誦的目的
並不是為了獲得好的心、正確的心,
我們在念誦的時候,
如果目標(是為了)想獲得好的心、正確的心,
在那一刻,我們已經有了貪心。
由於有貪心,
貪心就會指揮我們、命令我們去裝修心,
將心裝修得好起來。
將心裝修(得)好,
和看到「心在裝修、在造作」,
這兩者是不同的,
一定要牢牢地抓住這個關鍵。
【摘錄(三):15:30~19:19】
隆波曾經有一個譬喻,
我們剛開始動手訓練修行時,
就好比我們在訓練畫畫。
美術老師會教導我們,
真正漂亮的圖畫,應該是如何如何的,
如果我們僅僅只是聽,
就想讓畫畫一下子好起來,
(無論)我們怎麼做,都不會好的。
如果你真正想讓自己畫出來的圖畫非常地漂亮,
你必須動手去畫。
一旦我們畫圖完成,我們的老師就會指導我們:
「誒!這個地方不行,這個地方需要稍微調整一下,
這個地方有些不美。」
無論是誰,
在剛剛動手(修行)的時候,沒有誰不出錯的。
所有人在動手(修行)的時候,沒有誰不出錯的。
就像我們一開始動手畫畫,沒有誰一畫就是漂亮的。
如果誰一生下來,畫的畫就很漂亮,
那說明什麼?說明他前一世經常畫畫。
因此,如果誰一動手開始念誦、一動手開始修行,
沒幾天就完全修對了,
這說明他前一世,或前前世已經訓練得夠多了,
沒有任何的偶然。
我們的職責是什麼?
我們的職責是——
現在就開始動手、現在就開始實踐。
一旦我們開始動手了,
就會有畫面(成品)出來,
我們的指導老師就會告訴我們:
這稱為「緊盯」,這不對,
這稱為「呵護」。
如果你不動手實踐,
就相等於沒有一個成品,
沒有可以(被)調整的對象。
【摘錄(四):22:04~25:22】
感覺到嗎?
一旦我們裝修心,我們的心就(變得)不正常了。
但我們也阻止不了心,命令它說:「你別裝修了」。
可以裝修(心)嗎?這個避免不了。
原理是要以正常、平常、普通人的心去念誦,
可是問題在於我們無法操控我們的心,
所以才會說,我們念誦並不是為了要追求正確的心,
念誦了之後,要去及時地知道心。
如果我們裝修(心)了之後再去修行,
我們的修行,就會比那些在沒有裝修(心)的情況下修行的人,
更加地困難一些。
事實上,那些沒有裝修、
正常、平常、普通人的心,
也是屬於十二緣起裡的「有」,
只是處在那樣的狀態下,修行會更容易一些。
因為平常、普通人的心所處的狀態,
心是很容易變化的。
平常、普通狀態的心,
本身就已經包含了好的禪定。
我們掌控不了我們的心,
我們有的只是——
一旦動手修行,心就會構建某些狀態。
我們不停地去及時地知道,
我們不停地去認識它,
且是以保持中立的心去了解。
【摘錄(五):1:08:04~1:10:49】
一杯水,如果置放在一處,
你(對它)什麼也不做,它自身是平靜的,
但如果我們對它做些什麼的話,
那平靜的狀態就消失了。
我們以一顆平常、普通人的心去念誦,
然後去體會、去觀察,
何時心已經離開了平常、平衡的狀態。
我們離開平靜、平衡的狀態,
那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
同時,我們也不去呵護、維持平靜、平衡的狀態,
因為平靜、平衡的狀態,一旦受到維護,
它立即就(變得)不平衡了。
一杯水如果這麼置放,
它本來就是平靜、平衡了,
但是如果我們這麼(提起)抓著,
它怎麼都無法平衡、平靜的,明白嗎?
它真正的重點在哪裡,知道嗎?
什麼也沒有做。
但是必須要做一點,
就是要為自己的心找一個臨時的家,
然後不時地回到臨時的家。
【摘錄(六):1:11:26~1:13:49】
(心的)平靜、平衡消失,
可以從哪些角度來觀察?
如果心有一些行為舉止、反應的時候,
而我們沒有及時地意識到、沒有及時地補抓到,
不管是(心)往前推、往外推、往內推、往左推,還是怎麼造作,
在這點上,如果沒有意識到時,
我們(不妨)可以觀察,
如果心是沈重的、憋悶的、緊繃的、呆滯的,
說明平衡、平靜已經消失了。
一段時間之後,我們的覺知就會變弱,
心就會不停地往裡面跑、外面跑,
最後心力會下降,痴就會伸進來。
如果我們想要有覺性及時地意識到這一點,
除非我們不斷地去認識它、不斷地訓練去了解它。
【摘錄(七):1:14:50~1:15:50】
「什麼也不做」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指——
即使心處在好的狀態,
我們也不去維護、不去維持。
無論我們的心是好,還是不好,
(我們)都擁有一顆沒有得失的心,
那即是心保持中立。
真正禪定的最高點就是——保持中立。
【摘錄(八):1:31:25~1:35:18】
事實上,
呆滯是結果,即是業的果報現前了,
為什麼?因為你壓制的時間很久,結果就是沈重。
由於你壓制的時間很久,即使你有及時地意識到,
它(依然)會有果報,(而且)這個果報是有時效性的。
(然而)只要你沒有繼續在上面壓制的話,
先前所產生的果報,它就會慢慢地消耗完,
一旦果報消耗完了之後,心就會改變的。
因此,它真正的原理在於——
每一次我們看到心是沈重、憋悶、僵硬、呆滯,
並不是說我們每一次都必須要去對治、
每一次都必須要去糾正的。
如果我們還有在對治,
說明我們不願意去面對這個事實,
不願意接受這個果報,
我們是在畫蛇添足。
我們只需不在這上面繼續重複那個動作,
一段時間之後,它自然就會消失的。
能感覺得到嗎?
慢慢地開始鬆脫出來了,
什麼也沒有做。
因此,對於業所產生的果報,
每一個人都必須去接受,
每一個人都必須去償還,
一旦業的果報消耗完了之後,
結果必然會變的,能明白嗎?
實際上,這個原則適用於每一個人,
因為我們一旦發現自己的心
沈重、憋悶、僵硬、呆滯的時候,
每一個人都喜歡對治、調整、干預。
如果在心一開始(造作)行為舉止的時候,
我們及時地知道,那就(造作)會完全地斷開;
但是如果在它造作行為舉止時,
我們沒有看到,我們看到的就只是結果。
由於那是先前造作的業,所(遺留)下來的果報,
即時我們有意識到,它並不會立即消失。
四念處禪修資料庫:
1)下載或儲存鏈接:http://pc.cd/ytRctalK
2)線上閱覽鏈接:https://filedn.com/lNchCWp58FKQjVWXsxTM2zB/%E5%9B%9B%E5%BF%B5%E8%99%95%E7%A6%AA%E4%BF%AE%E8%B3%87%E6%96%99%E5%BA%AB/
資料來源:
隆波帕默尊者官方网站: https://www.dhamma.com/zh/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user/dhammadotcom
禪窗微信號:tgcxzc
#阿姜巴山 #第十二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