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屆|01 通過動手實踐而學法——阿姜巴山|2019年3月8日A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通過動手實踐而學法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9年3月8日A
資料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通過動手實踐而學法》全文:
https://www.shineling.org/aj-prasan_full-txt_fyl_1/
摘錄:
隆波為大家開示到我們修行人的提問往往分為三大類。大家能聽懂嗎?我們最喜歡問的是哪一類問題?以老師的觀察,大概有一半的提問屬於第一類問題,但這就是我們大家最有興趣問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很喜歡在專門教導實修的禪修班上去問第一類問題?因為我們抓不住佛教真正的核心和實質。佛教只有唯一一個目標跟宗旨,就是帶領眾生徹底脫離苦海。偏離了這個目標和方向的其他一些問題,都已經不是佛教核心和實質的問題了。
如果能夠牢牢地抓住佛教真正的目標——帶領我們離苦,我們就會直接把所有的目標契入到:要想真正離苦,我們要怎麼做。它就會自然地回到第二類問題和第三類問題上來。因為真正帶領我們離苦,我們所需要的就是:首先要獲得正確的禪定;當我們有了正確的禪定之後,接下來就是開發智慧。
但是由於在佛教徒這個群體裡,人的根器的利鈍是有區別的,所以才會導致在佛教裡,關於怎樣去做才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更好,讓自己可以發財致富,這樣的教導也存在。所以佛陀碰到那些一出生就很貧窮的人,就會教導他們要勤勞,要努力地去賺錢,要懂得去存錢,懂得理智地花錢,包括結交朋友,也一定要結交那些比較好的人作為朋友,然後自己的經濟狀況才會慢慢好轉。這一類教導同樣也很多。
包括怎樣可以讓一對夫妻平安地白頭偕老,一起平平順順地相愛到老,這樣的教導在佛教裡也存在。要想夫妻能夠相敬如賓、白頭偕老,要有哪些條件?比如,彼此一定要忠誠,雙方都一定要信守某些承諾。一旦碰到了一些外緣,可能導致有想出軌的心的時候,要懂得去控制、打壓和壓制自己那顆激動不安、躁動的心。除此之外還要有什麼?一定要有忍耐、忍辱。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一定要相互多忍耐、多包涵、多接納,這樣才能夠長久共處,對嗎?除此之外,遇到什麼問題的時候,要懂得相互扶助、相互分享。這樣的教導也存在。
因此,彿陀的教導和開示是無限寬廣的,可以適合不同根器和秉性、不同層次的眾生。
包括作為人類,大家要怎樣共處才會有快樂,才能真正做到和諧跟天下太平,這樣的教導也存在。今生我們作為人類已經很幸福、很快樂了,那怎樣做才可以讓我們來生也很幸福、很快樂,甚至可以投生到更好的界、更好的道裡,這方面的教導同樣也存在。
有些人也許一出生就窮困潦倒,彿陀就教導他們要去布施,要去持戒,當他們慢慢把這些做起來的時候,當下就會越來越幸福快樂,未來也會越來越幸福快樂。這樣的開示也有。
這一類開示跟教導屬於基礎的開示跟教導,在佛教裡存在,在其他的每一個宗教裡也都存在。比如我們是中國人,中國有道教,道教在這些方面也有類似的教導,可能表述方式會有些不同。因此,在其他宗教裡也存在布施跟持戒。這是一些基礎的素質跟美德,讓我們當下可以和平共處,未來也可以幸福平安、和平共處。
但是,佛教跟其他宗教的教導的不同之處在於:在這個基礎之上的關於離苦的教導,佛教是最清楚、最明白的。
因此,我們的十天禪修最強調、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怎麼做可以讓我們未來能夠徹底擺脫所有的苦。實際上僅僅只需要兩個工具而已,首先要有正確的禪定,一旦有了正確的禪定,接下來就是開發智慧。
雖然講到這是兩個最重要的工具,但是,在要想有這兩個最重要的工具之前,一定要有一個基礎的素質跟美德,也就是一定要有戒。因為戒是一個基礎,是讓我們能夠真正獲得正確的禪定的一個基礎和基石。所以,在佛教裡才會清楚地區分三門功課,也就是戒學、心學和慧學。
戒學是教導我們有戒的,當我們有了戒之後,才有可能跨度到第二門學科,才會契入到心學。學習完心學之後,我們會獲得正確的禪定。當我們學完心學,學明白了,而且獲得了正確的禪定之後,才過渡到第三門學科——慧學。
如果我們學完這三門學科,學到完全融會貫通了,學習到極點的時候,就會達到佛教的終極目標,也就是來到徹底離苦的狀態。
但是,佛教的學習跟世間的學習有所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的方式去學習。不是說我們能夠記得了,能說會道了,就學會了。佛教的學習只有唯一一個方式,就是一定要去動手實踐。所有法的內容,全都是為了用於落實和實踐的。甚至包括夫妻兩人在一起怎樣才能相敬如賓、白頭偕老,我們聽完之後,也只有真正去把它落實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才有可能會出成效。
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事業或者生活的哪一方面獲得成功,能夠有所成就,就一定要有四神足:勤神足,精神足(欲神足),心神足和觀神足。只有具備這四個,我們的事業才有可能獲得成功。但如果我們僅僅只是處在理論學習的階段,沒有真的把它拿到生活中去實踐,那就怎麼樣都不可能會有成效的。
今天有幾個要點是我們大家需要領會和抓住的。首先我們一定要明白佛教真正的最高目標、追求和宗旨就是帶領我們最終徹底地離苦,這是真正的核心跟目標。
要想能夠徹底地擺脫所有的苦,一定要去學習三門學科,也就是一定要去學習有關於戒的內容,第二個是有關於心的內容,還有關於智慧方面的內容。一定要透過這三個方面的學習,才有可能能夠真的達到徹底離苦。但是,這三門學科的學習,並不是用像我們平常學習功課那樣去死記硬背的方式,而是一定要真的去動手實踐,在我們的生命中好好去運用它們、實踐它們。
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去學習理論,不停地看視頻、不停地聽法,但不去持戒,不好好地去把這三個方面的內容運用在自己的生命中,那怎麼樣我們的法都不會進步的。
#阿姜巴山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佛教的目標 -
第十一屆|02 做法工時,別讓自己的煩惱鑽了空子——阿姜巴山|2019年3月8日B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做法工時,別讓自己的煩惱鑽了空子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9年3月8日B
資料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做法工時,別讓自己的煩惱鑽了空子》全文:
https://www.shineling.org/aj-prasan_full-txt_fyl_2/
摘錄:
作為法工,累嗎?真的不累嗎?你們會吵架嗎?
人類的爭吵往往只基於兩類緣由:第一類是因為利益衝突,第二類是因為看法和見解不同。大家作為法工,恐怕不會有利益的衝突,所以在一起發生衝突的緣由只剩下第二類,也就是因為看法不同而導致的。
看法可以有所不同,因為工作的方式是有很多種的。大家作為法工,在各自的領域裡相互合作,分組協同運轉。如果我們在工作時有自主權,工作做完後,事情成功完成,就算是可以了。
同樣的工作,若讓不同的團體來做,他們所用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就算是在同一個團體裡,每個人的看法和見解也是不盡相同的。
誰的對?自己的對。對嗎?絕大部分都是自己的對。至於別人,這裡有明顯的缺陷,那裡也不行。但究竟是不是這樣?不知道。因為別人可能也是這樣看待我們的。
觀念和看法不同,這是沒有關係的,因為每一個個體都是不同的。然而有一點我們一定要去學習,也就是對於自己的觀念和見解的那份執著與抓取,這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所以,大家能夠一起來協助法的傳播,來做法工,這很好,一面在利益自己,一面也在利益別人,這很好。但我們同時也要不停地去學習、認識和了解自己,要多多地去及時地知道自己內心的煩惱習氣。
在座的各位誰是純淨無染的?請舉手。因此,在跟其他人一起工作的過程中,無論如何,我們內心的某一部分煩惱習氣就會被鼓動和激發起來。
能感覺到嗎?在小組裡,我們更喜歡某個人或某幾個人,這是煩惱習氣。我們對某些人的喜歡成分更少一些,這也是煩惱習氣。前者的情況屬於貪欲、貪心,後者的情況則屬於瞋心,對嗎?向左是煩惱習氣,向右還是煩惱習氣,所以需要不斷地去學習我們自己。
因此,多多地去學習自己,多多地回看自己內心的煩惱習氣,這樣我們的法務工作才能夠一帆風順,而且同時,我們的心也會同步地、不斷地進步與提高。
有時候大家都分配有工作,這個人有工作,那個人也有工作,為什麼某些人就一直偷懶,為什麼一定要我做那麼多事情呢?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在某些場合是有類似這種感覺的,它們是煩惱習氣嗎?是煩惱習氣。
偷懶也是煩惱習氣。我們的同修是一個偷懶的高手,動不動就把工作扔給我們,這時候,我們的心裡非常不滿,因為我們自己也有煩惱習氣。
我們就是這樣不斷地去及時知道自己,及時知道自己內心生起的煩惱習氣,那麼在整個工作的過程中,我們的心將會一直不停地同時提升和進步。
#阿姜巴山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多看自己的煩惱 -
第十一屆|03 導向離苦之路——隆波帕默尊者|2019年3月9日A(中文同聲翻譯)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導向離苦之路(中文同聲翻譯)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9年3月9日A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隆波帕默尊者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一屆|04 學習「二元對立」之法——隆波帕默尊者|2019年3月9日B(中文同聲翻譯)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學習「二元對立」之法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9年3月9日B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隆波帕默尊者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一屆|05 給心找「臨時的家」,是為了及時知道心——阿姜巴山|2019年3月9日A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給心找「臨時的家」,是為了及時知道心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9年3月9日A
資料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給心找「臨時的家」,是為了及時知道心》全文:
https://www.shineling.org/aj-prasan_full-txt_fyl_3/
摘錄:
都有一個作業要完成。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擁有一個「臨時的家」。心如果沒有臨時的家,就會一直不停地散亂。想到第一件事,然後接著想第二件事,接著想第三件事、第十萬件事、第一百萬件事……永遠都沒有完結的那一天。這就是那些心沒有臨時的家的人的一個症狀。
我們在座的各位,有沒有誰從來沒有做過夢?能感覺到嗎?有時候我們做夢,第一件事還沒有夢完,就接著夢第二件事去了,第二件事還沒夢完,就接著夢第三件事了……不停地在接、接、接。事實上,這跟我們在醒著的時候、在白天的時候,眼睛是睜著,但是心不停地在一件接一件事地想的症狀是一樣的。每一件事之間並沒有關聯。
曾經有過這樣的狀況嗎?想著要做一件事情,跑過去做;還沒有做完,就想到另外一件事情,然後又去做另外一件事情;另外一件事還沒做完,又想著另外一件事,又去做別的事情。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嗎?這個就是散亂。念頭從來沒有任何的規律。就像做夢一樣嗎?就像做夢。
因此,我們眼睛是睜開的,身體是醒的,心卻是睡著的,一直在做夢。大概能明白嗎?因此,真正能夠讓我們做夢不會做得太長的方式就是一定要為心找一個臨時的家。但是為心找的是臨時的家,而不是監獄。為心找一個臨時的家,僅僅只是一個輔助、一個協助,讓我們在心迷失去想,迷失去做夢的時候,能夠更快地及時意識到。
我們為自己的心找的臨時的家,是什麼都行。比如,各種各樣的界定,世間法或世俗諦。比如,我們想著「佛陀」這個詞。也可以想那些跟佛教沒有任何關係的內容。現在泰國開始進入夏天,天氣比較熱,然後很快會進入榴蓮成熟的季節、山竹成熟的季節。誰如果喜歡吃榴蓮,就可以不停地去念誦:榴蓮、榴蓮、榴蓮……,不停地念下去;誰如果喜歡吃山竹,就可以不停地念誦:山竹、山竹、山竹……,不停地念下去。
為什麼念「佛陀」跟念「山竹」是一樣的?因為我們關注的焦點並不是我們念誦的內容。我們念誦是為了能更快地及時知道自己的心。忘了念「佛陀」和忘了念「山竹」的狀況是同樣的,迷失去想就是迷失去想了。在我們念誦的時候,心聚焦於我們念誦的內容——「佛陀」,這跟我們念誦的時候聚焦於「山竹」沒有任何區別。因此,我們在修行的時候,真正的重點跟核心並不是我們所選擇的禪修所緣,我們真正修行的、真正關注的是自己的心。
誰如果不喜歡念誦,也可以去觀身體呼氣、身體吸氣。今天隆波也有講到過好幾個方法,比如觀身體行住坐臥,看身體動了停、動了停。但是以老師的角度,適合大家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念誦。為什麼?因為以老師看到的大家在外面和在禪堂的情況來看,大家不是散亂就是打壓。散亂是什麼?散亂就是念頭。我們與其放任它不停地想一千件、一萬件事,還不如就只是去想一件事兒。比如,山竹、山竹、山竹、山竹……,榴蓮、榴蓮、榴蓮、榴蓮……。在中國有什麼水果很好吃?(學員回答:西瓜)西瓜、西瓜、西瓜、西瓜……(老師用中文說西瓜)。老師的發音可以嗎?
當下這一刻我們的心更加舒服一些,感覺到了嗎?就是用這樣輕鬆、放鬆、舒服的心,然後玩兒一樣地去念。我們念誦並不是為了去強迫心一直跟念誦的內容在一起,而是通過念誦的方式,可以讓我們在心跑掉的時候更快一點地知道。
誰如果在念誦的時候強迫心和自己念誦的內容在一起,他的心就會是沉重的、憋悶的、一動不動的。這樣的狀況稱為「不會念」。真正的會念是走神了知道、動蕩了知道、一下忘了自己念誦的內容知道。誰如果念誦之後迷失非常的多,這樣的人非常棒!如果誰念誦之後,心根本不去想別的東西,你就根本不用到這裡來學。
因此,我們不要去追求那顆寧靜的心。一顆真正適合開發智慧的、好的心,是能夠動盪變化的心。如果沒有看到運動跟變化,你怎麼可能看到三法印呢?如果念誦之後,一整天一直處在寧靜、一動不動的狀態,你就一整天都沒有開發智慧。心一定要能夠運動變化。因此,要好好地抓住裡面的核心——我們的目標並不是去追求讓心一動不動,也不是為了讓心緊緊地抓住我們念誦的內容,但是隨著我們不停地念下去,在某一些片段心會去緊緊地抓住念誦的內容,那時要及時地去知道自己的心,也就是說要知道心有跑過去緊緊地抓住念誦的內容了,那就是什麼?就是它跑去緊盯了。
如果誰是害怕自己迷失的人,又特別精進,他越念誦,心就會越憋悶。他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很好的修行人,但事實上並不好,並不厲害。在我們念誦時,或是為心找一個臨時的家的時,往往會出現兩個主要的狀態:誰如果特別地用功,特別害怕自己迷失,心就會緊緊地抓住念誦的內容或是臨時的家,一旦緊緊地抓住那個所緣一段時間後,心就會開始憋悶、呆滯、一動不動了。然後還有另外一種狀況就是:玩一樣地去念誦,很快心就會偷偷地跑,忘了所念誦的內容或是臨時的家,然後就會偷偷地跑去做夢,也就是偷偷地跑去想。我們並不去阻止,並沒有說要禁止心跑去想,而是心跑去想的時候,要快一點覺知到。但不可能無緣無故一開始就能很快地捕捉到,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訓練過。有的人如果刻意地想快一點去捕捉到,就會去守株待兔。然後一邊念下去,一邊在那個地方守株待兔,想看什麼時候會迷。事實上已經迷了,對嗎?已經迷失去守株待兔,提前跑去守著了。它真正的關鍵在於要玩一樣地去做。
#阿姜巴山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一屆|06 如果心對了,開發智慧則無需耗時太久——阿姜巴山|2019年3月9日B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如果心對了,開發智慧則無需耗時太久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9年3月9日B
資料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如果心對了,開發智慧則無需耗時太久》全文:
https://www.shineling.org/aj-prasan_full-txt_fyl_4/
摘錄:
我們可以來仔細地分析一下這個世間最偉大的人,也就是我們的世尊,我們的佛陀。當他還只是一位菩薩的時候,他不停地去累積波羅蜜,不停地去修行,而且他的修行已經來到非常棒的程度,已經來到了行捨智。在他遇到巴利文名為「提邦觀」,也就是給他授記的古佛的那一世,他的波羅蜜對於證悟阿羅漢來說已經徹底圓滿了。但由於他的無限慈悲,他發願有一天可以來救渡所有眾生,所以那一世他的發願是無限偉大的,大過於只是成為阿羅漢。
他那一世的波羅蜜已經圓滿到當下就可以證悟阿羅漢了,這說明什麼?說明他的心已經完全契入到中道,已經來到了行捨智,開發智慧已經是極其游刃有餘了。但是在得到古佛授記之後,他為了累積成佛的波羅蜜所用的時間是四大阿僧祇劫加十萬大劫,在這麼長的時間裡,他的心仍會不時地忘記心契入中道的狀態。
大家可以體會一下,就算是在最後一世,他要想真正能找到中道,也是花了六年的時間出家,最後才真的能夠契入中道。最後一世他出生為王子,生活在王宮裡,在整個29年的時間裡,他一直迷失在五欲功德的那些所緣裡,那時他契入的是迷失的極端。但在出家修行之後,他最開始是跟兩位隱士學習,之後又花了5年多的時間讓自己的身心受苦。在那段時間裡,其實他契入的是打壓的極端。
因此,如果我們今天下午聽完之後感覺自己已經明白,已經有所領悟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快我們就把它徹底忘掉了,還給了老師,那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在接下來時間裡,菩薩仔細地審思:太鬆了不行,太緊了也不行。當他真正領悟到中道之後,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悟道成佛了。
因此,只要心對了,開發智慧就無需花很久的時間。為什麼有些修行人開發智慧花了非常久的時間?那是因為他們的心本身並不正確。因此,今天下午所教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一門功課。
如果我們為心找一個臨時的家,去修行一種禪法,然後及時地不斷地去觀察心,就會獲得一顆好品質的心。這樣的心具備非常多特質,它會是什麼樣的?非常輕鬆、舒坦,柔軟,靈活;可以變化;它不會被貪瞋痴控制;它會老老實實地去捕捉所緣,不會去選擇只覺知某一部分所緣,而刻意地不去覺知另一部分所緣;心隨時準備好去工作,不會懶惰。
事實上,一顆好的,適合修行、適合開發智慧的心,必須具備所有這些特質。在我們不斷地及時地知道心的時候,在心迷失的時候,我們及時地知道,就會獲得這樣的正確的心那麼一瞬間。這就是正確的禪定。
在修行的時候,如果我們去打壓心,我們的心就不會具備這些好的特質。那些喜歡打壓自己的心,喜歡緊盯心的人,他們的心是什麼樣子的?心就會沉重、憋悶;心會沒有變化、不動盪,是靜止不動的;心會懶惰;心會昏昏沉沉的;心會僵硬;心會堅硬。
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就用這些知識來檢查自己的心絕大部分時間處在什麼樣的狀態。如果在修行的時候,我們的心一直處在緊繃、憋悶、僵硬、呆滯的狀態,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已經有在打壓自己了。
它難在哪裡,知道嗎?心僵硬卻不知道,心昏沉也不知道,誤以為心很寧靜。這就是老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所在。為什麼?假設我們已經憋悶到它成為我們的一種常態了,我們是不會感覺到自己憋悶的。這時候明眼善知識就會指出我們的狀態——這是緊盯、這是憋悶、這是呆滯,這就會讓我們的修行變得更容易一些。所以佛陀才會在經典裡開示:一個好的明眼善知識是我們修行生活的全部。在經典裡稱為:善知識是滿梵行。
但是在現在這個時代,難點在於我們並不知道誰才是真正的明眼善知。在佛陀的時代,大家都知道,因為佛陀會為大家指出來。佛陀會直接去驗證、去指出這位是阿羅漢,這位是三果聖者,這位具備這樣的品質、那樣的美德——有佛陀來為大家證明。但是現在這個時代,沒有,那要怎麼辦,知道嗎?曾經聽說過嗎?一切眾生都是隨業流轉的。因此,我們就會發現對修行感興趣的人,有的會去這個道場,有的會去那個道場,有的會去另外的道場或者到這裡來學習——這裡的教導也有可能不對。
因此,在學法修行的時候,非常必要的一點就是同時要對經典有所了解。比如我們聽老師講了之後,知道好的心是這樣的狀態,適合開發智慧的心是這樣的一些狀態,有這樣的一些特質;而不適合開發智慧的心具備這樣的一些特質。那並不是屬於我們的智慧,而是老師的智慧。那對我們而言就屬於經典、屬於理論的學習。
我們來學習,就一定要先去學理論,讓自己先明白。在沒有老師的時候,我們怎麼辦?在沒有老師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懂得去自我審查、去觀察。這在經典裡稱為如理正思維。如理正思維就是把自己身上呈現的那些修行的境界和狀態跟教導去作對照,並不是一直處在思維和分析的狀態,而是好好去體會、去修行,然後把自己修行出現的境界和狀態去跟老師們所開示的那些理論作對照。
佛陀曾經開示過:明眼的善知識是我們修行的全部。在另外一次,佛陀同樣開示道:如理正思維是修行的全部。我們大家相距很遠,也不知道究竟誰才是真正的明眼善知識,我們需要更多地仰賴的是什麼?是如理正思維。比如來參加禪修,我們都要滿足一些報名條件,比如一定要看過以往的視頻,或聽過以往的音頻。
修行了之後,我們一定要懂得把自己的那些境界和狀態去跟老師們的開示和教導對照,看看自己的修行是否已經走上了正確的軌道。比如老師開示道:我們修行不要去追求靜止不動的狀態,但如果修行了之後,我們的心一直處在靜止不動的狀態,就說明我們已經修錯了。如果修行了之後,我們無時無刻不帶有覺性,一直都是保持覺知的,這說明什麼?說明不對。為什麼?因為真正的教導是要常常地有覺性,要常常地保持覺知,而不是無時無刻不保持覺性。
相信嗎?我們在一次聽法的時候,真正明白和領會的不到幾句話。至於其他剩餘的,我們以為自己明白了,事實上根本沒明白。舊生對這方面的理解會更清楚,以為自己明白了,可是修行下去,直到有一天才明白:曾經以為自己明白了,事實上根本不明白。以前的明白同樣也對,就是因為過去的那份理解和領悟,才導致今天的理解跟領悟更多了。這就是法的神奇之處。
#阿姜巴山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善知識 #如理思惟 -
第十一屆|07 還不會開發智慧,就別早早地自滿——隆波帕默尊者|2019年3月10日(中文同聲翻譯)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標題:還不會開發智慧,就別早早地自滿(中文同聲翻譯)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9年3月10日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隆波帕默尊者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一屆|08 勤奮地剝去煩惱的皮——阿姜巴山|2019年3月10日A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勤奮地剝去煩惱的皮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9年3月10日A
資料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勤奮地剝去煩惱的皮》全文:
https://www.shineling.org/aj-prasan_full-txt_fyl_5/
摘錄:
有一個原理大家一定要記住:我們在任何場合、任何情況下所碰到的任何狀況,在我們所造的業的面前都是完全公平的。
碰到了一些狀況、一些問題,我們要去面對、去解決,這是很正常的,這屬於以世間的角度在解決和面對問題。但對於一個希望能提升自己心靈水平的修行人來講,要懂得去區分問題和心底裡面的苦。一定要懂得去區分。
每一種場合、每一種情形都會出現種種問題跟狀況,出現很多我們不喜歡的事情跟狀況,這是很自然和正常的。在我們生命中、生活中,問題從來沒有斷過。為什麼?用另一個說法,就是我們的欲望、我們的想要從來沒有停歇過。今天,這一刻,我們的想要、欲望得到迎合、滿足之後,又會有新的想要、新的欲望重新生起。
這樣講並不是說我們在生活中、生命中碰到問題都不去面對、不去解決,就只是一味地來觀自己的心。並不是這樣的。生活中的問題、工作上的問題、家庭的問題,在世間的這些問題,應該去面對、去解決的,就要去面對、去解決。但是修行人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是以一顆不苦的心在解決和面對的。他能清楚地區分煩惱習氣或者是各種各樣的感覺跟問題的界限。
我們有覺性、有禪定、有智慧,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比那些沒有覺性、沒有禪定、沒有智慧且心很容易被情緒染污的人的能力更強。如果我們有及時地知道自己內心生起的種種煩惱習氣,在我們作決定時,做出的決定往往是比較公正跟公平的。
比如,在面對問題、要解決問題的時候,因為愛某一方,我們對某一方有些偏袒,一旦我們及時地知道,在真的面對問題、要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就能更公正地處理跟面對。或者在面對一些問題和麻煩的時候,我們及時地知道內心不喜歡某一種情況或是某一種場合、某一些人,一旦我們及時地知道心裡的瞋心、不喜歡,我們的瞋心跟不喜歡滅去之後,再去面對和處理這個問題時,我們的心就會更公正。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問題和碰到麻煩的時候,如果沒有覺性,沒有及時地去知道自己的心,就往往都是帶著情緒在處理和面對問題的。有時候我們會因為愛某一方而有所偏袒,有時候我們會因為恨、不喜歡某一方而有所偏袒。有時候之所以會這樣做決定,是因為背後的恐懼心的驅使。有時候我們決斷、判斷失誤是因為痴的控制,這是比較難意識到的。
一個修行人的職責就是不斷地去學習自己、了解自己、認識自己。但是我們所學習了解的更多的往往是那些不好的、那些不善法,真正善的、好的東西,就像隆波帕默尊者所開示的一樣,我們內心真正好的、善的東西是很少的。
#阿姜巴山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一屆|09 凡是被觀察的,都不是心——阿姜巴山|2019年3月10日B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凡是被觀察的,都不是心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9年3月10日B
資料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凡是被觀察的,都不是心》全文:
https://www.shineling.org/aj-prasan_full-txt_fyl_6/
摘錄:
好的禪定有兩種。第一種是心是一,所緣是一。在心是一,所緣是一的時候,心與所緣待在一起,如果覺知所緣的心是有快樂的,被心覺知的那個所緣也是心喜歡的,它們在沒有被逼迫的情況下在一起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產生力量。這屬於好的禪定,但是這是用於休息的禪定。
還有另外一種好的禪定是心安住在心,所緣可以是成百、上千、上萬的,它們不停地在運作、變化。被觀察的所緣就會演示實相給我們看,也就是演示三法印。除此之外,作為知者、觀者的心,它本身也在演示三法印——一會兒覺知,一會兒迷失,一會兒覺知,一會兒迷失。
我們修行需要的是看到所有的一切全是無常的:被心覺知的所緣是無常的,執行覺知所緣職責的心本身也是無常的。被心覺知的所緣是指色法和名法,而不是概念法。這點明白嗎?
就是這樣平常、普通的心,能感覺到好像有某一堆物質在站著嗎?這個身體有說它叫什麼名字嗎?超過這個的,是什麼?就是自己的思維、念頭了。我們叫這個名字,叫那個名字,全是我們自己想像出來的。這個身體僅僅只是一堆物質而已。
有誰希望老師和你互動?有嗎?要及時地知道自己有想要。要去看!要去看這種想要、這種欲望是恆常的還是無常的。法在現真身的時候,實話實說,有時候會很震撼我們的心。
念誦之後,如果心一動不動了,要知道心一動不動了。念誦一段時間之後,心開始非常認真了,要知道心太過於認真了。念誦一段時間之後,因為我們太認真、太較真了,我們的心就會很鬱悶,要知道我們的心鬱悶。
我們並沒有求什麼。我們念誦下去,去看心的無常,心一會兒憋悶,一會兒又剛剛合適。有時候又會看到行蘊在運作。有時看到了之後,生起了疑問,要及時地知道自己有疑問。
心會下去觀察境界。如果要及時地知道心,就是要知道心有下去觀那些境界。為什麼?因為被覺知的境界和狀態不是心,僅僅只是被心覺知的對象,而且它是行蘊,不是心。但是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仰賴的就是先去觀行蘊,接下來我們就會越來越接近可以看到心。
開始觀察了,要及時地知道心有在觀察。我們並不去呵護任何一種境界。心在運作、變化,我們有覺性不時地去覺知。
我們不用去思維分析法。禪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當散亂在法裡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擁有真正的智慧,所以道與果僅僅只會生起在禪定中。
修行的時候,我們衡量自己是否有進步,並不是跟別人比,而是自己跟自己比——我們的覺性有更好嗎?我們對法的領悟有進一步提升嗎?
它不會一直是不停地好起來的,因為這屬於世間法,進步了就會退步,生了就會滅。一旦它退步了,我們要做的就是活在當下,而不是努力地讓它好起來。然後我們繼續像原來一樣,很輕鬆地跟自己的禪修所緣在一起。因此,不要扔掉禪修所緣。
#阿姜巴山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觀心 -
第十一屆|10 法是公平的——阿姜巴山|2019年3月10日C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法是公平的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9年3月10日C
資料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法是公平的》全文:
https://www.shineling.org/aj-prasan_full-txt_fyl_7/
摘錄:
玩球怎麼樣?心沒有跟自己在一起,一直在翹首期待:老師什麼時候才跟我互動啊?
事實上,老師在大家傳球的過程中去跟大家互動,最好的方式就是很自然的方式,但是因為翻譯在這十天裡一直都要翻譯,如果發聲太大,就很難堅持下來,所以就有必要用話筒。但是一用話筒,就把大家內心的煩惱習氣鼓動得滿天飛。在傳球的過程中一邊傳一邊在想:什麼時候才可以輪到我呀?
這並不奇怪。如果換作老師,老師也想學。但是法有很多種學習方式,對嗎?老師跟你互動是一種方式,在傳球的過程中,你的煩惱習氣生起了以後,你不停地去觀、不停地去看,這又是另外一種學法的方式。
有的人只有對他不理不睬,他不停地觀下去,才會越來越厲害,越來越牛。
大家一定要相信老師有自己獨特的方法,還有,一定要相信法永遠都是公平的。要相信就算老師不停地去特別關注某個人,不停地給他加油,希望他快一點證悟道與果,這是做不到的。
如果在哪些片段,我們的心適合學法,那一天我們學法的機會就會多一點,學的法就會多一些。老師沒有跟你互動,你不停地去觀你自己,不停地去用功修行,法本身就在裡面了。
今天是跟大家做一對一互動的第一天。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有在跟你互動;第二種情況是沒有在跟你互動,那時候你就去聽老師給別人的開示和回答,同時也要去修行,別把「臨時的家」扔掉了。
#阿姜巴山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十一屆|11 帶著覺性而走——阿姜巴山|2019年3月11日A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帶著覺性而走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9年3月11日A
資料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帶著覺性而走》全文:
https://www.shineling.org/aj-prasan_full-txt_fyl_8/
等一下我們出去行腳。怎麼走啊?你這一生曾經走過嗎?就那麼走!要把自己曾經努力修行時用的那種走的方式徹底扔掉,把曾經訓練過的那些舊的東西拋開。有的人去過好幾個道場參學,所以他的「秘密武器」太多了。先把它們扔掉。
老師讓我們以一個平常人的方式去走,那你就按平常人的方式去走。到外面去走的時候,唯一一個條件就是不要相互說話。
走的時候不要打壓身,不要打壓心,不要打壓蘊,不去干預蘊的運作。蘊在自行執行它的工作,比如心有職責去想,心必須會去想。我們並沒有職責去橫插一腳,僅僅只是當它迷失去想的時候,及時地知道它迷失去想了,而且不用一直守著去看它什麼時候會迷失去想。
事實上,在我們盯著去看心什麼時候會迷失去想的那一刻,我們已經想了。因為只有先想了,我們才會接著那麼去做,去盯著它,看它什麼時候會迷。
但如果我們只是很隨意地走,什麼都不做,我們就容易迷失很久。所以在走的時候,我們要有「臨時的家」。「臨時的家」並不必須是「佛陀」,看身體的動也行。身體動,身體在走,不斷地去覺知。
覺知並不是緊盯。如果心緊緊地抓住身體,就說明緊盯了。但是這也避免不了,要及時地知道心開始緊盯身體了。及時地知道心在緊抓身體之後,我們不喜歡,然後開始煩躁不安,要及時地知道心有不喜歡。
因此,我們為心找的「臨時的家」是「佛陀」也行,是走動的身體也可以。念誦的內容是什麼都行。這一生以來,我們在走的時候本身就一直在想個不停了,我們僅僅只是不放任它去想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而是讓它一直想著「佛陀」。但是心一定要是正常、平常、普通的心,是可以隨便去想的心。我們的目標並不是強迫心一直跟「佛陀」在一起。如果我們強迫心跟「佛陀」捆綁在一起,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有在干預蘊的運作。
我們僅僅只需要讓心跟「佛陀」這個「臨時的家」輕鬆自在地在一起,放任蘊去工作,也就是心它本身一定要去想。然後在它迷失去想的時候,我們要及時地知道。
因此,我們為心找的「臨時的家」無論是「佛陀」,是身體的動,還是其他任何禪修所緣,我們都是用同樣的一個原則:讓心輕鬆自在地跟「臨時的家」在一起,然後在心迷失去想的時候,及時地知道。
#阿姜巴山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經行 -
第十一屆|12 重點是:要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境界——阿姜巴山|2019年3月11日B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重點是:要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境界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9年3月11日B
資料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重點是:要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境界》全文:
https://www.shineling.org/aj-prasan_full-txt_fyl_9/
根本沒有看到心跑去想。有沒有誰一直都是有覺性的?那個不對。心是一動不動的,感覺到嗎?已經告訴過大家了,不要追求一動不動的心。重點在哪裡,知道嗎?心一動不動卻不知道。
接下來老師帶大家來看心跑動。每一個人想到自己的頭髮。感覺到了嗎?自己感知的那個點來到了頭髮上,在那一刻,心跑到了頭髮上,用另外一個角度講,其實就是當下這一刻心正在緊盯頭髮。
心浸泡在哪裡,就是在緊盯那裡。現在每一個人讓心來到自己的左腳上。感覺到了嗎?自己的心現在來到了左腳上面,那種感覺是有一些狹窄的,有一些壓抑和狹窄,心不輕鬆,不舒坦。那一刻心在哪裡?心在腳上。呆的時間久一點就變成緊盯腳。
好,換一邊,到右腳上面來。現在我們的覺知來到了右腳上面,說明心已經跑到右腳上面來了。為什麼?因為心是一種自然的感知所緣的狀態。因此,我們的感知在哪裡,我們的心就在那裡。因此,在修行的時候,我們刻意地把心送到哪裡,就等於我們刻意地在緊盯那裡。
心自然的狀態就是一直處在移動的狀態,不停地跑來跑去。一會兒跑去看,一會兒跑去聽,一會兒跑去想。心一直處在運動、變化、工作的狀態之中,這是心的一種自然狀態。如果我們努力地讓心一動不動的,就等於在跟心的天性對抗。
等一下我們去吃飯,吃飯的時候去觀察我們的心在哪裡。我們的感知在哪裡,我們的心就在那裡。知道了之後就徹底地扔掉,不用去抓住它。
心一會兒跑到這裡,一會兒跑到那裡,一會兒又跑去想了。在我們吃飯的時候,心一會兒又跑到舌頭上去品嚐味道了。不斷地去及時地知道,這樣才能夠稱為有及時地知道心。
舊生們隨著修行越來越多,就會看到內在的那些演繹跟造作。在知道內在的演繹跟造作的時候,那個時候心就在那裡。真正執行看的職責的是心,被看見的現象不是心。
因此,要及時地去知道心在哪裡。但是不用每一個片刻都去觀察。是一個平常普通的人在吃飯,然後不時地去觀察自己的心,並不是每時每刻,明白嗎?
心就是這麼在工作的,它碰一下很快就跑了。在我們什麼境界都不知道的時候,我們是迷失的。在我們努力地要每時每刻都保持覺知的時候,同樣是迷失的——迷失去找究竟觀什麼好,迷失去緊盯,迷失去尋找。
身體是什麼樣子的,不知道,心是什麼樣子的狀況,也不知道,那一刻是徹底迷失的。但是不迷失是不可以的,如果一直都不迷失,那就是緊盯,那就演變成了迷失去緊盯。為什麼?因為去緊盯了卻不知道。
老師說了這麼多,從來沒有界定什麼對,什麼不對,有的只是在告訴大家這個稱為「迷失」,這個稱為「緊盯」,這個稱為「覺知」,這個稱為在「做」,這個稱為在「看見」。
感覺到了嗎?老師並沒有努力地去讓大家做那些所謂對的事情。老師努力地去帶領大家認識那些境界跟狀態,一旦那些境界跟狀態生起了之後,我們才可以有覺性。
我們要想能夠有覺性,就一定要認識這些境界跟狀態,一定要曾經看到過這些境界跟狀態,而且要常常地看見,直到心能夠牢牢地記得那些境界或者是狀態。
心它自己看見,然後常常地看見,直到心最後能夠自己記得它們,而不是我們記得。
好,以一顆平常、正常的人的心去吃飯。
#阿姜巴山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