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第二屆|01 先明白修行的原則,才不會大海撈針——阿姜巴山|常州寶林寺|2016年6月8日A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先明白修行的原則,才不會大海撈針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6年6月8日A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中國第二屆|02 修習禪定的訣竅——阿姜巴山|常州寶林寺|2016年6月8日B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修習禪定的訣竅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6年6月8日B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中國第二屆|03 問答——阿姜巴山|常州寶林寺|2016年6月8日C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問答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6年6月8日C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中國第二屆|04 初果聖者看見什麼——阿姜巴山|常州寶林寺|2016年6月9日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初果聖者看見什麼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6年6月9日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中國第二屆|05 為了出離世間的法——阿姜巴山|福鼎資國寺|2016年6月13日A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為了出離世間的法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6年6月13日A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中國第二屆|06 修行的方法——阿姜巴山|福鼎資國寺|2016年6月13日B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修行的方法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6年6月13日B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中國第二屆|07 法談問答——阿姜巴山|福鼎資國寺|2016年6月13日C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法談問答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6年6月13日C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中國第二屆|08 若是為了得到戒定慧而修行,則尚未領會修行的實質——阿姜巴山|福鼎資國寺|2016年6月14日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若是為了得到戒定慧而修行,則尚未領會修行的實質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6年6月14日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中國第二屆|09 中道——阿姜巴山開示|貴港南山寺|2016年6月19日A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中道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6年6月19日A
資料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中道》全文:
https://www.shineling.org/aj-prasan_full-txt_1/
摘錄:
已經去過幾個寺廟講法,今天是第一次有寺廟的大和尚來一起聽法。剛才在與大和尚的互動過程中,大和尚介紹:十幾年以前,此地什麼都沒有,是法師們一磚一瓦將寺廟建成今日的規模。老師聽到以後,內心非常隨喜與讚歎法師的波羅蜜和福報。如今這裡的佛教建築與生活設施等硬體已經具備,正是極好的時機——開始培育佛教人才,培育真正的佛教徒。有關佛教的諸類硬體設施是必需的,但無論何時,若缺失了真正的佛教徒,它們也將被徹底廢棄與摧毀。
事實上,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呵護佛教,除了一顆真正擁有法的心。
老師來自泰國,泰國有非常多的寺廟,而老師以個人的體悟發現一個事實:即便有許多寺廟,但要想找到真正的法,卻非易事。很多人買香、燭、花等各種供品去寺廟供養佛像,這同樣很好。禮完佛之後,覺得心裡舒坦,感覺有了依靠、有了信心,能夠重新面對生活。
佛陀曾經開示道:「任何人見到法,即是見到我。若未見到法,縱然站在我面前,緊抓著我的袈裟,也並未見到我。」
有非常多自命為佛教徒的人,到寺廟購買香、燭、鮮花去頂禮與供養木質或銅質的佛像,這不是真正的「禮佛」。許多人禮佛是希望自己運氣轉好、快樂、生意興隆。一旦生命中遭遇痛苦就去禮佛,冀望佛像可以幫到自己。然而佛像能做什麼呢?有時政治或文化發生轉變,那些龐大的佛像自身都難保——被徹底摧毀。在許多國家的歷史上,虔誠的佛教徒們曾經修建過極為宏偉的寺廟與大型佛像,可是一旦遭逢佛教衰退,它們也就被摧毀或廢棄了。
佛教的廟宇固然重要,佛像亦然,但這些遠不及抵達佛教真正的核心來得重要。
佛教在教導什麼?佛陀覺悟成佛又悟到了什麼?一定要了解這些,才可以稱自己為「佛教徒」。
自古佛授記以後,一位菩薩要花極為久遠的時間來累積波羅蜜,才能修成正果——覺悟成佛。在最後一世,他出生為一位太子,擁有近乎凡人夢寐以求的一切。他擁有三個宮殿,可在三個季節分別享用。他出生後即被當時一位有名的相士預言:「太子長大後,若不是成為偉大的轉輪聖王,就是成為正等正覺的佛陀。」由於他的父親不希望他以後出家成為正等正覺的佛陀,只希望他的孩子以後成為偉大的轉輪聖王,所以一直讓他待在宮殿裡,為他服務的人都年輕力壯,貌美動人。在預言他未來可能成為正等正覺的佛陀之後,那位最有名的相士放聲痛哭。為什麼呢?因為他知道自己年事已高,所剩時日不多,無法等到正等正覺的佛陀覺悟之後弘法了。
我們在座的各位都很有福報,比曾經預言悉達多太子能覺悟成佛的相士更有福報。我們尚活著,有機會來聆聽佛陀的覺悟是悟到了什麼,佛陀教導了什麼。
有一次,悉達多太子在自己父母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外出玩耍。一旦他到了外面,便發現事實:世間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美。他看到了從未見過的狀況,也就是碰到老人,碰到生病的人,碰到一生從沒遇見也從未聽說過的——死人。他看到這些,非常震驚,回過頭來問帶他出來玩耍的侍從車匿:「這是什麼?」車匿回答:「這是老人、病人、死人,而且每個人有一天都必然會老、病、死。」這個事實極大地震撼到悉達多太子,讓他明白自己某天同樣會如此。
悉達多太子見到的另一幕是出家的修行人,由於這是菩薩的最後一生,他曾經花了非常久的時間累積成佛的波羅蜜,這使他意識到可能只有出家修行才可以最終徹底地脫離老、病、死。後來悉達多太子決定出家修行,他的父親、姨母、妻子悲痛啼哭,剛剛出生的兒子都無法動搖其出家修行的決心。在非常多的經典中都有記載:悉達多太子是偷偷逃離皇宮出家修行的。但如果學習佛陀的開示語錄,就會看到佛陀親口陳述自己是在親人的啼哭與悲傷之中離開皇宮的,說明他並不是偷偷逃離。
佛陀花了六年來尋找那條可以離苦的路。同大多數人一樣,悉達多太子在出家的初期所拜的是當時久負盛名的兩位大師,跟他們學習,花了極短的時間就達到了他的老師所教導的最高境界。一開始跟其中一位老師修習禪定來到第七定,後來跟另一位老師修到第八定。當他跟老師們學完這些,便請教說:「您的體悟就是您所教導的這些嗎?」老師回答:「對。」佛陀發現這並非離苦之路,修習禪定來到七定、八定的時候,心非常快樂、寧靜、細膩,也非常清涼,但是一旦定力退失,心又慢慢與原先一樣粗糙,依然像平常一樣苦,於是他選擇離開兩位老師,獨自啟程,尋找離苦之路。
在這六年裡,悉達多太子大部分時間是實踐那個時代出家行者所修行的內容:當時的出家修行者都會習慣性的折磨自己的身體,佛陀也像那些人一樣折磨身體——餓時不進食,冷時不穿衣,反而去到戶外,餓到最後,據說把自己的手放到前腹,居然可以摸到自己的脊背骨。某天餓暈了過去,由於往昔的福報,剛好被一位牧羊的小孩碰到,她將羊奶餵到剛剛餓暈過去的菩薩嘴裏。不久,菩薩甦醒過來,當他甦醒後,非常確定「折磨自己」並不是離苦之路。
佛陀憶起小時候的經歷。古印度國王有一項職責,每年都要親自舉行農耕儀式。他小時候,某次去參加農耕節,照顧他的宮女們忙著去看農耕節儀式,放任他獨自在樹底下玩。由於前生前世花了極久遠的時間累積波羅蜜,他很自然地在樹下打坐,經典記載:菩薩在樹下打坐,最後進入初禪。
在這位菩薩覺悟成佛前的那六年修行裡:一部分時間是用於修習非常細膩而深邃的禪定;另一部分時間則用於折磨身體,折磨身體的實質是折磨心,心想做什麼都不去做;接下來用非常短的時間修行,最終覺悟成佛。
透過簡短的佛陀傳記,我們了解到細膩的禪定會給人帶來快樂,但並不是離苦之路;透過這段傳記,如果我們足夠聰明,就會知道折磨自己的身體、折磨自己的心、改造自己的身體、改造自己的心,也不是離苦之路。
此處有個非常值得我們存疑的地方:佛陀在覺悟成佛之前,作為悉達多太子的他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最後成佛了;可是為什麼六年前離開皇宮,剛剛跟隨兩位隱士修到七定與八定,卻發現不是離苦之路呢?修行要來到七定與八定,也同樣要經過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這方面的問題,對於那些只是一味研究經典的學者們——從沒有致力於實踐的人而言,永遠無法有明白的一天。
事實上,禪定有兩種,兩種禪定都同樣可以從初禪來到八定。菩薩剛離開皇宮所學的禪定,是當時的隱士們普遍修習的,也是每一個宗教所修習的。這樣的禪定源於:心是「一」,所緣是「一」,心與所緣在一起,然後禪定有次第的生起。而菩薩為了覺悟成佛所用的是另一種禪定,但與第一種不同,是第二種禪定:心與所緣是分離的,心執行的職責是知者、觀者。菩薩修習的是第二種禪定,但在那個時代沒有任何人修習這種禪定。
這樣的禪定僅僅存在於佛教!
無論何時,一旦佛教消失,這樣的禪定也會同時消失,然後就只剩下第一種禪定——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宗教都在修習的禪定。
成佛之前的菩薩修習第二種禪定直至四禪,然後去探究名色(身心)——什麼是生的因?老的因?病的因?死的因?如何能離苦?
經由上述簡短的佛陀傳記我們可以了解到:隨順於煩惱習氣——想做什麼就去做,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想睡就睡,想看就看,正如成佛之前的悉達多太子所做的,那不是離苦之路;修習禪定至心非常細膩,來到初禪、二禪、三禪……七定、八定,依然不是離苦之路;折磨身、折磨心、改造身、改造心,也不是離苦之路。
佛陀成佛後,第一次開示的就是這些。在《初轉法輪經》一開始,佛陀講到真正的出家人或期待離苦的人,不可以走向兩個極端:第一個極端是放任心隨順煩惱習氣,沉醉於尋找源於眼、耳、鼻、舌、身、心的快樂,這是所有世間眾生正在做的;第二個錯誤的極端是折磨身,折磨心,改造身,改造心,有時候緊盯身體,有時候呵護心,有時候緊盯心,這是絕大部分修行人正在做的。
佛陀提到中道,中道是什麼?中道就是沒有走上兩個錯誤極端的路。
無論何時,如果放任心迷失到眼、耳、鼻、舌、身、心,沒有覺知自己,忘記自己的身心,就是走上錯誤的第一個極端,沒能走上中道。
無論何時,如果緊盯、打壓身或心,心聚焦於身或心,沒有覺性,沒有覺知自己,沒有「醒來」,就犯錯走上了打壓的極端,沒有步入中道。
真正進入中道的心有正確的禪定——也就是第二種禪定,那是有覺性的心在覺知自己,是覺知、覺醒、喜悅的,沒有迷失且毫無刻意的打壓或緊盯。因此,若想見法開悟,首先要明白的就是中道。
#阿姜巴山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中國第二屆|10 毗缽舍那的修行原則——阿姜巴山|貴港南山寺|2016年6月19日B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毗缽舍那的修行原則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6年6月19日B
資料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毗缽舍那的修行原則》全文:
https://www.shineling.org/aj-prasan_full-txt_2/
摘錄:
法,難嗎?不難的。
事實上,法是非常簡單的。從未聽過法的人,才會覺得難;對於那些一開始就著手於修行,就去打坐與經行的人,法是難的,也許需要修行幾大阿僧祇劫,經歷好幾位正等正覺的佛陀才會真的明白。
如果聽了真正的法,明白了佛陀真正的教導之後再去實踐,整個修行之旅將會極其短暫。
佛陀曾經開示:明白法,無需花費太長時間。
無論使用何種方法,如果已經修行了一段時間,而修行一直處於進步、退步、進步、退步的狀態,換言之,就是在法上未見起色,沒有收穫令自己滿意的成效。這說明我們的修行也許錯了。
上午為大家講到中道。中道,就是沒有步入兩個錯誤的極端:第一個極端是放任心隨順煩惱習氣,沉醉於眼、耳、鼻、舌、身、心;第二個極端是緊盯、呵護,打壓身、打壓心。
契入中道的心,能夠在毫無打壓的情況下覺知自己,是覺知、覺醒、喜悅的。它的特徵是:舒坦、輕鬆、靈敏、柔軟,隨時準備好老老實實地「就只是覺知」。
上午還分享到修習兩種禪定的方法:第一種是用於休息的禪定,修習的方法非常簡單——以有快樂的心,與讓心有快樂的單一所緣持續在一起;第二種禪定是用於開發智慧的,修習的方法——以有快樂的心,與讓心有快樂的單一所緣在一起,然後當心離開了那個所緣後,要及時知道。
今天下午將為大家講解兩種不同的修行。修行有兩種,是心的事情:第一種稱為「奢摩他的修行」,目的是讓心快樂、寧靜、真善美,修習的方法不計其數。
比如:心散亂而不喜歡散亂,希望散亂消失,就以快樂的心與讓心有快樂的所緣持續在一起,心就會慢慢寧靜。有時候我們對別人生氣,生氣之後心不舒服,我們不喜歡生氣,然後就思維:他不是故意要惹我們生氣,生氣是不好的,不久我們將各自死去。一旦如此思維,心就舒坦起來,從生氣中鬆脫出來,這也屬於奢摩他的修行。或者非常傷心,鬱鬱寡歡,我們不喜歡,想要對治、改善來讓心舒服些,就走到外面看看天空,看到遼闊的天空之後心舒坦起來,這也稱為奢摩他的修行。或者又比如,一位年輕的男眾出家師父,看到女性之後心中生起淫慾,無法平靜,心不喜歡,就去修習不淨觀、白骨觀等等,隨後慢慢平復下來,這也是奢摩他的修行。又比如,每一天快樂地禮佛念經,心寧靜、清涼、有快樂,這也屬於奢摩他的修行。
基督教教徒每個禮拜都去教堂唱讚歌,唱完之後心寧靜、快樂和清涼,從禪修的角度來講,屬於奢摩他的修行;穆斯林教的信徒每天禱告五次,心與真主在一起,每次禱告心都有快樂、清涼,散亂的心開始好起來,這也是奢摩他的修行。
真的有非常多的方法,哪怕講上一小時,甚至一天都說不完。為什麼?因為做什麼都行,只要讓不好的心好起來就行。
每個人的方法可以不同。有人如果用了某個方法之後有收效,那麼就繼續用這個方法;但如果用了同樣的方法後毫無收效,就可以改用其他方法。
核心是什麼?核心是——對治心的狀態——心不好,讓它好起來;心散亂,讓它寧靜下來;心有淫慾,讓它沒有淫欲;心黑暗,讓它光明……
看動畫書都可以是奢摩他的修行。假設一整天工作極其忙碌,回家後根本靜不下來,「以快樂的心與讓心有快樂的所緣持續在一起」的方法也修不了,還能使用什麼方法?可以找一本不會鼓動煩惱習氣的動畫書,可以是小孩看的動畫,看完後心情舒坦、有快樂,心慢慢放鬆下來,這已經是奢摩他的修行了。
難嗎?非常簡單。這樣的修行是「為了構建世間的業處」。如何「構建世間」?讓一個不好的人轉變成好的人,由畜生的心變成人類的心、天神的心,越來越嫻熟的話,還可以由人類的心變成梵天的心,也就是修習禪定至色界定、無色界定,死時若依然入定,則會出生於梵天,這就是「為了構建世間的業處」。而世間是無常的,哪裡有生,哪裡就有滅。投生於天界、梵天界,同樣會有滅的一天。所有的好都是無常的。「為了構建世間的業處」存在於每一個宗教。
此外,還有另一種禪修,稱為「毗缽舍那的修行」。目的並非追求讓心快樂、寧靜、真善美。目的是為了讓心變得聰明,聰明到極致——跳脫無常的世間,不用再回來受苦。這正是佛教的目標。
我們會將今天下午和明天上午的重點放在學習毗缽舍那的修行方法上。
毗缽舍那的修行並非追求讓心今天就好起來,而是最終徹底離苦。到了那一天,心會自行好起來,心會自行地寧靜、清涼、純淨,這都是隨贈品。
大家看見過好人受苦嗎?行善於大眾、用心持戒,到了某天必須與所愛的人事分離、遭遇不喜歡的人事等等,依然會有苦。在痛苦的時候,曾經的行善造福卻幫不上什麼忙。因此,只是一味追求「好」,今天就要好,仍是不夠的。「好」是很好的,但同時也要聰明。
怎麼做,心才會聰明?讓心聰明的方法,現在就掛在寺廟的三條橫幅上——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就是這句話,如果修對且量足夠,就可以帶領輪迴的眾生徹底跳脫苦海。因此,大家來參加一天半的學習,至少要記住這句話,即便做不到,也一定要牢記它。
請記住原則——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
這就是導向徹底離苦的毗缽舍那的修行方法,為了讓心聰明起來,聰明至極便是——扔下無常的世間。
我們以為天界或梵天界很好,但它們同樣是無常的。現在我們處於人界,究竟是快樂還是痛苦?有誰是一直快樂的?電一停,馬上就苦了。水一停,又苦了。去到哪裡,沒有WIFI,就又苦了。感覺到了嗎?我們非常容易苦,但是大家不知不覺。因此要不斷的學習自己,就會發現並不是真的快樂,即便有,也極其短暫,很快就滅去了。
好,現在講解方法。
覺性是什麼?覺性是能夠記得。能夠記得什麼?能夠記得身的狀態、心的狀態。要想能夠憶起、能夠記得,一定有其原因——常常的看見。
比如:小時候的同學,幾十年沒見面,再次見面已經形同陌路。為什麼記不得?因為很久沒見。我們與公司的同事或鄰居每天見面,即便某一天他們出現在很遠的地方,還沒看見臉,只見到走路的樣子,就知道他是誰。為什麼能記得?因為常常看見,即便沒有刻意要記住,有一天也會自然記得。
我們需要覺性來記得自己名色(身心)的境界或狀態。什麼是境界或狀態?境界或狀態,就是真正生起的事物。如果生起同樣的境界或狀態,就會呈現同樣的特徵。比如生氣時——人類生氣、男人生氣、女人生氣、老人生氣、小孩生氣、狗生氣、貓生氣,都具有同樣的境界或狀態,心的感覺是一樣的。害怕時——人類害怕和天神害怕也是同樣的。做事情非常心急時——不同國家的人都呈現同樣的狀態或境界,只是對此的稱呼不同。
真正生起的這些事物,就是境界或狀態。
每個國家對此有不同的命名,這稱之為「世俗諦」界定或者「概念法」。
大家大概能明白境界或狀態是什麼嗎?心有快樂的時候,每個人的快樂是同樣的;妒忌的時候,男人妒忌、女人妒忌、比丘妒忌、比丘尼妒忌,是同樣的;隨喜的時候,比丘隨喜、比丘尼隨喜、男人隨喜、女人隨喜,對於別人善行隨喜讚歎的心理特徵是同樣的。這就是境界或狀態,也就是事實。
學法的時候,有職責把自己從一個沒有覺性的人訓練成為有覺性的人。一個從未聽法、從未訓練過的人,心是不會有覺性的。
在起步階段訓練覺性,是透過緊隨著去觀照種種境界或狀態。方法就是:每次感覺發生了什麼變化或在心中生起了什麼的時候,要有意識的緊隨著覺知。比如:每一次生氣生起,我們都有意識地緊隨著覺知。
在起步階段,我們的訓練需要有一點刻意的成分,隨著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有一天心就能記得生氣的境界或狀態。某一天我們正與朋友聊天,朋友所講的內容使我們心裡不舒服,生氣生起了,那一刻沒有刻意要修行,也會馬上看見:生氣在心裡生起了。這就是我們要抵達的第一個目標——訓練自己從沒有覺性到擁有自動自發的覺性。一定要先得到這個,否則其他的無法談及。
因此,我們要不斷地覺知自己:站著,覺知自己;坐著,覺知自己;走著,覺知自己;躺著,覺知自己;動,覺知;停,覺知。
有什麼感覺在心中生起,也要覺知。比如:生氣生起,覺知;貪欲生起,覺知;妒忌生起,覺知;有一天當種種感覺呈現時,覺性將自動生起,我們就會沒有刻意的及時知道。比如扇扇子——扇了,覺知;扇了,覺知,覺知身體的移動。有一天我們正在迷失走神,感覺口渴而伸手取水喝時,覺性生起了,因為心已經能夠記得「身體移動「。大家大概能夠明白嗎?
覺性源自於心能夠牢牢記得諸種境界或狀態。我們可以以此來度量修行是否正確。比如:刻意讓覺性生起是否正確呢?做不到的,刻意製造的覺性並非真正的覺性。真正的覺性是自動自發生起的,是源於心能夠牢牢記得諸種境界或狀態的結果。如果想要刻意製造覺性,修行就是不正確的。我們需要在覺性生起的因地用功,有一天覺性會自動生起。
現在結束了第一個詞的講解,即「有覺性」。
#阿姜巴山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中國第二屆|11 法談問答——阿姜巴山|貴港南山寺|2016年6月19日C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法談問答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6年6月19日C
資料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法談問答》全文:
https://www.shineling.org/aj-prasan_full-txt_3/
#阿姜巴山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中國第二屆|12 正確開發智慧的結果——阿姜巴山|貴港南山寺|2016年6月20日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正確開發智慧的結果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6年6月20日
資料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正確開發智慧的結果》全文:
https://www.shineling.org/aj-prasan_full-txt_4/
摘錄:
事實上,修行並沒有什麼難的。學法就是學習我們自己,也就是學習自己的身和心,除此之外的其他學識,並不是必須具備的。
有一天,當我們真正徹見了自己名色(身心)的實相,心就會慢慢鬆開「執取」。到最後,甚至可以徹底扔下心本身,從而抵達苦的止息。
在起步階段,訓練是為了照見第一種實相——此身此心不是「我」。
在起步階段就需要有覺性,能夠覺知自己,沒有忘了自己——想要學習「自己」,就一定先要有「自己」可供學習。當我們陷入迷失而忘記身與心的時候,有身彷彿沒有身一般,有心也彷彿沒有心一樣,那一刻是無法學法的。當我們打壓與改造自己,打壓身和打壓心的時候,也沒有實相可供學習,因為已經被改造過了。
每一位修行者在起步階段都需要訓練覺性,要能夠覺知自己,行、住、坐、卧、吃、喝、拉、撒、說,都要能夠不斷地覺知自己。是誰在行、住、坐、臥、吃、喝、拉、撒、說?是這個身體。誰是想者、演繹者、造作者?是這個心。因此我們要有覺性,不斷地覺知自己,不要打壓自己,如其本來的觀身與觀心工作。
原則就是:身是什麼樣,就如其本來地觀照它;心是什麼樣,也如其本來地觀照它。在修習毗缽舍那的過程中,在學習實相的過程中,沒有「身體必須是怎樣的,心必須是怎樣的」,也沒有「禁止身體是怎樣的,禁止心是怎樣的」,身心是什麼樣的都行。
心造作善時,知道心在造作善法;造作善法之後心喜歡,要及時知道心喜歡;心造作不善時,要及時知道心在造作不善;造作不善後心不喜歡,要及時知道心不喜歡;心造作快樂,要知道心造作起快樂來,心喜歡那個快樂,要知道心喜歡那個快樂;心有苦,要知道這一刻的心有苦,心有苦後心不喜歡,要知道此刻的心對苦沒有保持中立。倘若修行來到這個程度,心就會因覺性而保持中立。
隨著修行的深入,越來越多地照見諸種境界或狀態的三法印,心就會慢慢聰明起來——在三法印面前,所有的境界或狀態全是平等的。一個凡夫所能抵達的最高智慧,即是照見一切境界或狀態全是平等的。屆時,心便會對所有的造作保持中立。
當修行來到那個程度,假如福報與波羅蜜具足,各方面的美德具足,持戒相當好,禪定也相當好,心有力量,智慧也開發至足夠的程度,道與果的生起流程就會啟動。即便心從來不曾進入過禪定,此時也會自行進入禪定——聖道與聖果生起時,不會生起在世人的心所處的狀態(欲界心),而是會生起在禪定裡,從初禪到八禪,也就是第八定。
因此,不斷開發智慧至某日,當量夠了,心就會自行進入禪定。一旦契入禪定,就會看見境界或狀態的生滅,有人看見兩個刹那,有人看見三個刹那,每個人是不同的。但是心並未去界定或注解那些境界或狀態究竟是什麼,只會自動自發地從三法印的角度去界定它們,因為曾經訓練過了。當看到境界或狀態生滅、生滅,有時是兩次,有時是三次,心中會生起一種領悟:所有的一切都生了就滅。
在此之前,修習毗缽舍那時所生起的智慧,稱為「毗缽舍那的智慧」。
在修習毗缽舍那時,就會看到——樂生了就滅、苦生了就滅、好生了就滅、壞生了就滅,生起在六根門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生了就滅。而在聖道生起時,並未去界定究竟是什麼生了就滅,只是看到某些事物生起,某些事物滅去,然後頓悟:所有的一切都是生了就滅的。
根器極利者,僅僅看到境界或狀態生滅兩次,就會徹底領悟。根器較鈍者,則會看見境界或狀態生滅三次,才會徹底領悟。一旦領悟了,就會放下所有的造作,心會逆流而上抵達法元素,也就是知元素。當心逆流而上抵達知元素,包裹住心的「漏煩惱」就會消融,原先被漏煩惱裹住的心會鬆脫出來,與涅槃融為一體——品嘗涅槃的快樂,有時候是兩個刹那,有時候三個刹那,因人而異。
那些根器極利的行者,看到境界或狀態生滅兩次以後頓悟,而後接觸涅槃三個刹那。那些根器相對較鈍的行者看到境界或狀態生滅三次之後頓悟,而後接觸涅槃兩個刹那。在那以後,漏煩惱又會再次包裹住心,可是心卻已經徹底轉化了,「我」再也不會回來。
凡夫都有一個誤解,以為此身此心是「我」。一旦體證初果,初階的聖者會有正確的見解——此身此心都不是「我」。在五蘊之中沒有「我」,色非「我」,受非「我」,想蘊非「我」,行蘊非「我」,生滅在眼、耳、鼻、舌、身、心的六識也不是「我」,並沒有「我」在哪裡,惟有五蘊不斷地隨順因緣而運作變化。當一個凡夫轉變成為聖者,就會有新的父母——佛陀好比是父親,佛法是母親,所有的聖者們好比是我們的兄弟姐妹。
佛陀開示說:初果須陀洹聖者是戒行圓滿之人,但禪定只有一丁點,智慧也只有一丁點。戒行圓滿是因為他對於破戒的行為會生起羞愧心,對於破戒後會造成的苦果具有畏懼心,因而非常樂意於持守戒律。
初果須陀洹聖者的禪定只有一丁點,此處所指的禪定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進入禪定」中的止禪,即便一個凡夫的禪定可以來到第七定與第八定,在佛教之中依然不能稱他是有禪定的人。此處所指的禪定僅僅存在於佛教之中——觀禪。
初果須陀洹聖者的智慧只有一丁點,僅僅明白:「我」不存在——擁有了正確的見地而已。心的學習還不夠,依然還習慣於執取此身此心。就像是借了別人某樣東西,雖然知道那不是自己的,某日必須物歸原主,但還是戀戀不捨,不想歸還。
初果須陀洹聖者是一位已經看見了路的人——知道路在哪裡。仿佛是在黑夜中迷失於茫茫大海的人,已經知道燈塔在哪裡,陸地在哪裡,然後繼續以同樣的原則修行,即「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倘若因緣俱足,法就會有次第的提升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最後徹底止息苦,證悟成為阿羅漢。
初果須陀洹聖者的再次出生,無論如何也不會超過七世,感覺生命駛入了溫馨的港灣,有了依靠,在內心深處始終會有安全感。無論今生面臨多麼苦與多麼難的事,內心都會堅定——未來一定比現在更好。
這些品德也是來自大家正在學的:沒有戒,訓練持戒;沒有覺性,訓練生起覺性;沒有禪定,訓練具備禪定。有了覺性和正確的禪定,就按照佛陀的教導去開發智慧;開發智慧一段時間,如果心累了,就回來一段時間、一段時間的修習休息型的禪定。
什麼時候能夠觀心,就觀心,觀不了心,則觀身,既無法觀心也無法觀身,便修習奢摩他,就是一直迴圈往復,直至某日瓜熟蒂落。每個人學習修行原則並且明白了正確修行的基本方法之後,就根據各自的秉性分頭去用功,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一旦我們真正領會了修行的核心原則,某天去某處碰到了其他修行 者,或是聽到了其他老師的教導,就會清楚其所教導的法屬於哪個層次,其所教導的是奢摩他還是毗缽舍那。我們會心如明鏡: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什麼是、什麼不是。如此不再盲目的參加各種各樣的禪修。
其實,看臉就知道了。看弟子的臉,就知道其老師是否見法開悟。法,是以心傳心的。老師的心裡若沒有法,怎會有法可傳?有的只是記憶,靠的是背誦,即便語言一致,心卻有著天壤之別。因此,並不建議大家稀裡糊塗的到處參學,去這裡學學,到那裡看看,一年去好幾個地方、好幾座道場、好幾類禪修班,根本不是聰明之舉。我們依靠現在的智慧還無法區分:什麼是正確的,什麼不是。當然,老師也並沒有說:老師是(正確的)。
我們要以佛陀的教導來對照:修行以後,戒是否越來越純凈?是否有真正的覺性生起?有禪定嗎,心安住了嗎?是否正確地按照佛陀的教導去開發智慧——以三法印的角度去看待世間了嗎?心對所有的一切越來越多的保持中立了嗎?心越來越多地放下了嗎?心越來越自由了嗎?我們要去對照和權衡。
佛陀教導說:心是無常的。假如我們修行以後,認為心是恆常的,那就錯了。知者的心同樣是生滅的。如果知者的心一直在覺知自己,沒有生滅,這也是錯的。佛陀教導道:修行以後會看見世間的苦,世間的毫無意義。如果修行之後,有的只是快樂,整日整夜整月整年的快樂,那麼肯定錯了。要以自己的修行與佛陀的教導相對照。佛陀曾經開示:一位好的老師是梵行生活的全部。另一次佛陀又開示道:如理正思惟,也就是不會愚癡地相信,懂得聰明地與佛陀的教導相對照,是梵行生活的全部。
當今時代,我們並不知道到底誰是真正的善知識。在佛陀的時代,有佛陀為我們確認——這位是已經證悟的阿羅漢,可以跟隨他學習。而現今,誰能夠百分之百的確認說誰是誰不是呢?因此,我們並不能真正確認誰是善知識而誰不是,所以一定要更多仰賴於如理正思維。用功修行,某天自己就會知道。
今天到此應該足夠了。
大家對於固定形式的修行非常感興趣。事實上,修行包括固定形式的和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每天都要有固定形式的修行,有時候十五分鐘、有時二十分鐘,摒棄一切外緣:工作、家庭、朋友以及各種通訊工具。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以十五分鐘或二十分鐘的時間,一心用功。如果時間空閒,不需要工作,可以拿出更多的時間進行固定形式的修行,也許一個小時或兩個小時,這取決於自身的因緣。
在固定形式的修行中,一般情況下,我們會做些什麼呢?開始的時候,可以先禮佛、念經:先讓心輕鬆自在,憶念佛,憶念法,憶念僧,憶念我們的老師。禮佛念經之後,心會具有一定程度的寧靜與一定程度的清涼。
如果今天工作特別忙,心比較散亂,不太適合開發智慧,而適於讓心休息,我們就修習奢摩他。如果不是特別散亂,有一定程度的寧靜,就訓練讓心安住——修行任何一種禪法,觀「心跑掉」。比如念誦,觀「心跑掉」;或是經行,以身體作為參照物,然後觀心逃離身體;觀呼吸也可以,繼而觀心的跑掉。
有些人訓練至安住之後,如果前生曾經開發過智慧或聽聞過法,蘊就會分離。有些人沒有分離,他們就要訓練去分離蘊。
輕鬆自在地覺知自己,而後觀察,比如坐著,輕鬆自在地覺知,當心安住成為知者、觀者,就會有一種感覺——身體是被心覺知、被心觀察的對象,身體是一堆物質,身不是心。身是被覺知的對象,身不是「我」。
輕鬆自在地坐著,如果不換姿勢,時間一久,就會四處酸痛,如果心是舒適的,安住成為知者、觀者,就會感覺到生起的感受不是身體,並不是物質,而是滲透進入身體的某種感覺。進而看見感受不是身體,不屬於物質,它是被覺知與被觀察的對象,感受也不是心。對於那些觀感受的人,如果心是安住的,就會看到感受時多時少,不停地變化,它不是「我」,無法被掌控,感受也在不斷生滅,感受不是「我」。
如果我們不變換姿勢,繼續坐著,隨著身體的感受越來越強,心就會開始不舒服,煩躁不安。我們看到心裡的不舒服、煩躁不安或者說行蘊,也是被覺知與被覺察的對象,是造作出來的,它們不是「我」。心裡的煩躁不安時強時弱,不停地生滅變化,我們不喜歡煩躁不安,想要它消失但卻做不到,這就是以「無我」的角度在觀察,即,無法掌控。
因此我們能做什麼?禮佛和念經,修習奢摩他來讓心休憩,訓練心安住。如果蘊已經分離,就去觀「蘊」所呈現的三法印。「蘊」若尚未分離,就訓練先去分離蘊。每一天都這樣不斷地用功,具體情況取決於每一天的條件和因緣。
其他時間則是在日常生活之中發展覺性。並不是每個人每一天都能在固定形式中修行幾個小時的。在其餘時間,身為居士的我們要去工作,以及承擔各種責任和義務,這些同樣也是修行的時間,屬於在日常生活之中發展覺性的時間。我們只是普通人,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心會造作苦、樂、好、壞,都要及時的知道。
修行只有這些而已——在日常生活之中發展覺性,以及每天固定形式的練習。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不放棄發展覺性,那麼在固定形式的練習時,心會非常有力量,固定形式的練習就會非常有品質。如果每一天有固定形式的修行,心會有力量,會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發展覺性。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老師已經傾囊而授了,現在只剩下實踐。
#阿姜巴山 #第二屆中國四念處禪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