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屆|01 「佛法」與「習俗」——阿姜巴山|2018年5月4日
第九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 「佛法」與「習俗」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 2018年5月4日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九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九屆|02 從世間借来一用——隆波帕默尊者|2018年5月5日A(中文同聲翻譯)
第九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 從世間借来一用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 2018年5月5日A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隆波帕默尊者 #第九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九屆|03 會覺知自己之後,要去觀「三法印」——隆波帕默尊者|2018年5月5日B(中文同聲翻譯)
第九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 會覺知自己之後,要去觀「三法印」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 2018年5月5日B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全篇文字: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insights_10/
摘錄:
1.〈覺性的價值〉
隆波的修行[進度],非常地快,非常地快,第一個原因是因為,隆波一直非常用心,不停地去覺知、不停地去觀察,觀察自己的身心,至於其他的事情,全部都不要,除非是賺錢工作。工作的時候非常地努力,其他的,全都是修行的時間,譬如等著公車去工作,一直都是有覺性地在發展覺性,吃飯也是有覺性,去上廁所也是有覺性,並不會把修行放棄,因此修行的速度進步很快。
曾經有位出家師父,是高僧大德的侍者,他曾經問過隆波,那個時候隆波還是居士,他問:居士!你是怎麼修行的?為什麼你修行那麼快,出家人十年二十年,都比不過居士你的修行一年?修行十年二十年,[如果]沒有發展覺性,即使一百年也不會有什麼結果!佛陀說:「如果有覺性,就只是一天、一個晚上,那個價值大於一百歲的人卻沒有覺性。」
2.〈由覺性得到剎那定〉
有的人有覺性,同樣也會得到[定],比如,心跑掉,及時地知道心的跑掉,就會得到[定],就會安住起來。或者有五蓋生起了:1.有貪欲而滿意於色聲香味觸;或2.有瞋恚而不滿意於色聲香味觸;或3.有散亂(掉舉)、煩躁不安;或4.有懷疑;或5.有委靡不振(昏沈)等五蓋。我們有覺性及時地知道:「有五蓋生起了」,五蓋就會滅去。五蓋是[定]的天敵,一旦我們的心沒有了[定]的天敵,[定]就自然會有了,不用做什麼。比如,及時知道心不滿意,[定]就生起了;只須及時知道心散亂,[定]就生起了。一旦我們有覺性及時地去知道,心就會自動地安住,不用另外去訓練進入禪定。這是對那些進入不了禪定的人,也同樣可以生起[定]的方法,也就是透過覺性及時地去知道心的跑掉,跑到眼、耳、鼻、舌、身,跑掉之後,就會有1.滿意於色聲香味觸、或者2.不滿意於色聲香味觸,或者有3.心的散亂,跑到這裡、跑到那裡、跑到未來、跑到過去,一旦及時地知道,心就會安住起來。修行的時候,4.心有疑問:「要怎麼做才可以啊?怎麼做才修得對?」時,要及時地知道:「心有疑問」,疑問就滅掉,[定]就生起了。因此有的人有疑問,想問隆波,但是隆波並不想讓他問,要他去知道「心有疑問」,要去看到疑問生了就滅,心就會得到[定],就會安住。至於5.心有委靡不振(昏沈),這就比較難了。心委靡不振的時候,知道「委靡不振」,委靡不振不是心,[是被覺知的對象],心變成觀者,就只是這樣,心就安住起來了。有生氣、有不滿意,或者有滿意生起了,要知道它們是被覺知的對象,心是觀者,這樣心就安住起來了。
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心跑到眼、耳、鼻、舌、身、心[意],不停地及時地知道,就會安住起來,[定]就有了。這個定是一剎那、一剎那的,稱之為「剎那定」。別看不起剎那定,絕大部分的阿羅漢們是透過剎那定走過來[開悟]的,不是安止定。那些先修出禪定(安止定、四禪八定)而後開悟的阿羅漢是少數的。絕大部分像我們這樣的人,都是用很短的[定],很短的一剎那,這個稱之為「剎那定」,這個就夠了。因此,什麼時候我們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跑掉了,一剎那及時地知道,心就不跑,[定]就生起了,心安住起來,心變成知者,變成觀者,而且沒有任何刻意地要呵護它,它是自己安住起來的;心很快又會跑掉,再一次跑掉再一次知道,又會再安住,就是這麼訓練。但是這只是得到覺性和[定],還不能體證道果,一定還要提升,也就是要提升智慧。
3.〈二種知道〉
一定要開發智慧:如果我們在覺知身體的時候,還有進一步的感覺,知道它是無常、苦、不是我;在我們覺知心的時候,比如覺知心苦、心樂、心好、心壞,而且進一步感覺它們是無常的:苦是無常的,樂是無常的,好是無常的,壞也是無常的,它是無法掌控的,它是無我的。因此我們有兩個知道在重疊,第一個知道是覺性在知道,知道這個身和心的存在;還有一個知道是智慧在知道,進一步地知道,看見這個身和這個心都是無常、苦、無我,這個是以智慧在知道。
4.〈覺性和智慧的有無〉
因此我們在修行的時候,要好好地觀察:
a.有的人都沒有覺性,打坐之後,迷迷糊糊的,忘了自己,這個是根本不好用的。
b.有的人是有覺性,能夠覺知自己了,但只是覺知,比如在觀心的時候,心是靜如止水的、是空的,是如如不動的。有的人教導要讓心靜止、要讓心空、心不再執著什麼、空空的,然後不想、不演繹、不造作。這樣的話,智慧不會生起,就只是在覺知自己,就只是得到[定]而已。
c.有個地方有人教導,他曾跟隆布敦長老學習過然後來教,但是隆布敦長老不太認同,認為不會修行,他讓心寧靜、讓心空,智慧不會生起,就只是得到寧靜型的[定]而已,無法斷煩惱。
一定要去開發智慧,也就是要懂得去看名法、色法,懂得去看身、心呈現三實相(法印)。
5.〈觀身和智慧〉
比如觀身,我們要看到身體的無常:一會兒呼氣、一會兒吸氣、一會兒行、一會兒坐、一會兒臥,心裡面要有感覺,知道這個身體是無常的,看到事實。身體呼氣吸氣,身體行住坐臥,看到事實,這個是以覺性在覺知。而且要懂得去進一步去界定說,它是無常的,不停地在變化,呼氣了又會吸氣,吸氣了之後又會呼氣,行住坐臥,不停地在變化,這個是無常的,為什麼它無常,因為它不可能常。它是苦,比如我們身體,如果一動不動的話,我們就會苦,試著不呼吸就苦了,或者只是吸氣就會生起苦,只是呼氣就會生起苦,只是坐著也苦、只是躺著也苦、只是走也苦。為什麼一定要換姿勢?換是為了要逃離苦。我們身體裡面生起了苦,要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坐著痠了之後,知道痠:啊這個身體苦了。然後才去換姿勢。一般的人抓癢,根本不知道,隆波問:剛才誰在抓癢?沒抓,因為不知道,問說誰抓了?不知道、沒有抓癢。我們手在抓之前、在動手之前,要先觀察一下苦。為什麼坐著一定要動?因為坐這姿勢久了就會痠,就一定要動,不停地換姿勢,不停地動,這是在逃離苦,這個身體一直被苦在逼迫著,一定要不停地換來換去。哪一天如果沒有力量去換,苦就會把我們逼迫到死,蹂躪到死,比如我們殘疾了,動不了了,如果沒有誰來幫忙換姿勢的話,身體躺著就會臭,很快就會死,苦不停地找我們的麻煩。這個身體不是我,是無我的,是一堆物質元素不停地進進出出,比如吃物質進去瞭然後排一下,出去就物質出去了,這個身體只是一堆物質,不是我、不是人、不是眾生。不停地這樣去覺知身體,這是觀身。
6.〈觀心和智慧〉
至於觀心的話,就去觀無常,快樂是無常的、痛苦是無常的、好是無常的、貪嗔癡是無常的。快樂知道有快樂生起了,然後要看到生起的快樂也是無常的,這樣才能開發智慧。界定三[實相],是以智慧在覺知。有痛苦生起,要知道有痛苦生起了,這個是以覺性在知道,知道生起的痛苦只是臨時的存在,也會消失,這是看到無常,這個是智慧。或者知道,這個心是苦是樂,我們也無法選擇、無法指揮,這個稱之為看到無我,這個是智慧。這個心是好還是壞,心好是臨時的,心壞也是臨時的,它們是無常的,心是好還是壞,我們無法指揮,這個是無我,這個是智慧。
在覺知身心的時候,別就只是呆滯地在覺知,一定要懂得從三實相的角度去看待。如果心自己會去觀[實相],什麼都不用做了,讓心自己去看。如果心不習慣去看三[實相],就一定要幫它一點忙,透過思惟來幫一點忙:「這個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這個心啊,不管是苦是樂是好是壞,也是無常苦無我的」,慢慢不停地去教它,接下來心會自己看見,而不需要用思維了。自己能夠看到三[實相],而且不需要思維來幫忙的時候,這個稱之為毗婆舍那(內觀)的修行。如果還有思維,還分析,這個還沒有契入到毗婆舍那,只是覺知自己是不夠的,只是比一般的沒有覺知自己的人好一點點,但是不會體證道果。例如,有的人觀腹部升降,腹部升知道,降也知道,心會寧靜,這是在修行[定]。有的人有覺性地覺知身體的動靜,這個是有覺性,心跑去想了及時地知道,就會得到[定]。都還要進一步地去看,要以三[實相]的角度去界定,這個才會生起智慧。
7.〈隆波修定和開發智慧的經驗〉
隆波小時候打坐,身體消失了,只剩下心,一旦回到有身體的感覺,知道身跟心是不同的部份,但是不會表達。事實就是在七歲的時候,蘊就分離了,但是不會表達:「蘊分離了」,身跟心再也沒有聚合了,而且以為別人跟自己是一樣的,後來才知道:「不是!」絕大部分的人,他們的蘊聚合成一個整體,根本沒有分離。所以,隆波小時候打坐,知道身體消失了只剩下單一的心,一旦回到有身體的感覺,就知道身跟心是不同的部份,而且一直是分離的,再也不聚合了。心日日夜夜變成知者、觀者,變成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後來主事大德們見到隆波,例如,隆布信長老見到隆波時,稱隆波為「知者」。為甚麼稱為知者?因為蘊分離了,心是知者。但是道果沒有生起,這樣持續了22年,這22年都有禪定,但是道果沒有生起,曾努力地想:「怎麼樣可以生起?」曾經去觀身,因為聽到主事大德們,喜歡講佛陀的思維身體,所以就去觀身,然後一、兩分鐘身體就徹底爆炸了,沒有身體可以觀了,然後去觀心,就只是覺知自己,無法繼續進步。直到[三十歲]見到隆布敦長老才教導觀心,看到心不停地在運動變化,心自己在工作。有一天剛好碰到暴風雨,風雨非常厲害,身體全部都淋濕了,然後就去一個出家師父的寮房裡面去躲雨,這個時候抱著自己的膝蓋,心就擔心説:「這樣淋雨,自己肯定會感冒了。」這時在曼谷工作,經常感冒,因為空氣不好,很容易感冒,很容易過敏。心擔心會感冒,覺性及時地知道,因為自己訓練得非常嫻熟了,有什麼感覺生起,覺性馬上捕捉到,覺性及時地知道:「心有擔心」,然後心本身安住了,因為知者的心本身一直有,然後這個擔心滅去了,心集中下來,及時進入到曾經進入的狀態,身體消失、世間全消失,只剩下單一的心,這個心經歷一個開發智慧的程序。
[隆波三十歲時],最開始跟隆布敦長老學三個月是修錯了,讓心靜如止水、空,只是呵護心。其實應該去觀心工作而不是讓心靜如止水。
隨後四個月,跟隆布敦長老學習開發智慧:放任心去工作,讓眼、耳、鼻、舌、身、心[意]去接觸所緣,生起苦、生起樂、生起好、生起壞、生起滿意、不滿意,有覺性去及時地知道心的變化,不停地及時地知道。一旦心有變化,就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到了暴風雨這天,心起擔心,就看到擔心,心就集中下來,身體消失,心在[定]裡面開發智慧兩三個剎那,生滅兩個剎那,然後心感嘆說:「誒!心不是我」,還有個「誒」,因為心太驚嘆了,心非常地驚嘆於心不是我,從來沒有想過,從來沒有聽說過,因為以往的日子,全心都是我,有個我在裡面做這個、做那個,現在心突然驚嘆說:「心不是我!」心就光明亮堂、愉悅[生起了智慧]。
8.〈看到三實相〉
要慢慢地、不停地去用功,我們在觀身的時候,別就只是覺知身體,還要去覺知到身的三[實相];在觀心的時候,別就只是覺知有什麼感覺,還要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生了就滅,所有的感覺都是無法掌控的,這個稱之為看到三[實相]。如果心只是寧靜的、如如不動的,要去觀身體,扔掉心;如果心黏著於寧靜、黏著於空的話,要把它扔掉,去觀身體,這個身體怎樣都不會空的,你去覺知身體,很快就會看到它會苦,身體會不停地換來換去,有的只是無常,有的只是苦,去看它是一堆物質元素而不是我,觀到一旦有了力量,就會自己去觀心。
能觀心就觀心,觀不了心就去觀身,觀不了心又觀不了身,就去修習奢摩它:唸誦佛陀佛陀,或呼氣覺知,吸氣覺知,如此修習奢摩它,用覺性及時地知道單一的所緣,持續地覺知,就會得到[定],就會得到奢摩它,就這麼訓練。
能觀心就觀心,觀不了心就觀身,既觀不了心也觀不了身,就去修習奢摩它:唸誦佛陀佛陀,心跑去想了及時地知道,佛陀佛陀,心跑去想了及時地知道;或者是呼氣覺知,吸氣覺知,心跑去想了及時地知道,就這麼訓練,[定]就會自行生起來。但是心別想要寧靜,如果想要寧靜,就不會寧靜。
文|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隆波帕默尊者 #第九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九屆|04 在一舉一動中修行——阿姜巴山|2018年5月5日A
第九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在一舉一動中修行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 2018年5月5日A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九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九屆|05 具備正确的覺性與禪定,心才可能開發智慧——阿姜巴山|2018年5月5日B
第九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具備正确的覺性與禪定,心才可能開發智慧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8年5月5日B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九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九屆|06 取決於:你真的有多想要真相——隆波帕默尊者|2018年5月6日A(中文同聲翻譯)
題目: 取決於:你真的有多想要真相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 2018年5月6日A
資料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全篇文字: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insights_11/
摘錄:
【寧靜的心和虛心】
法是由心來學的,如果我們的心跑掉了,法就已經不存在了。因此,我們的心一定要跟我們在一起。寧靜,要有一定程度的寧靜,但不是那種不知道東南西北式的寧靜。寧靜,是不散亂式的寧靜。心跟自己在一起,這樣的心才會接受法。
除了[定]以外,還有另外一個,就是我們的[見解]導致我們很難契入法。
第一個是我們的心不夠寧靜[而]無法接受法,就好像是杯子裡面的水不停地蕩來蕩去,我們把杯子動來動去,就無法把水倒進去。心如果沒有[定],就無法學到法。
另外一個是這個杯子已經放滿了水,無法再加入水,我們的心是接受法的法器,因此別讓自己成為一個已經[裝滿了]水的杯子。要讓自己的心隨時準備好接受新鮮的事物,要把自己的知見、自以為是的東西放下。如果自己真的很厲害的話,老早就離苦了。
我們還有很多地方要訓練,我們來聽祖師大德開示,就是為了訓練自己,使自己好起來,[接受祖師大德們的經驗]。隆波7歲[開始],杯子就是空空的,而且是靜止的一個杯子。什麼東西都可以倒進來,[30歲]見到隆布敦長老,很快,就得到非常多的水。
我們要訓練,讓自己的心跟自己在一起。例如,有一丁點零碎的時間,或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沒有見到高僧大德也一樣要訓練[自己的心跟自己在一起]。
不是見到隆波的時候心才歸位。[不是]在隆波還沒有[走出來]的時候,心就不停地動盪不安。有的人比這個更厲害,甚至是徹底地倒過來了,[不想接受法]。
[這]取決於我們自己,看我們虛心到什麼程度。如果我們想要虛心接受法的話,就別讓我們的心整天一直是動盪不安,要多多地讓心跟自己在一起,而且要有虛心,要有恭敬心。不要太過於頑固,頑固的心是無法吸收法的。有的人非常自信,自信是很好的,但是頑固就會變成自以為是。我們要自信,但是要相信自己還只是個凡夫,如果相信自己很厲害的話,就無法進步了。如果堅信自己還有缺點,就還有很多東西自己需要學。這樣的話,心就會去追求法,就不會把自己關閉了,不願意接受新的事物。
【反面例子】
有幾個人修行,怎麼樣都無法進步,隆波已經看得很久了,甚至是隆波還沒有出家的時候,他就跟隆波請教,但他非常的頑固。你說這麼做,他說我可不可以那麼做。要他這麼做,他就要做另外的。隆波剛出家的時候,還是如此。出家時間久了,隆波說了之後他不做,但是要反駁說:我不做,我要那麼做。後來碰不到他了,可能已經見法悟道了。
以前隆波剛剛出家,有一個年輕人來學習。
隆波說:「去觀自己的心。」
他說:「我觀不了心,我一定要先念佛陀,然後進入禪定,才可以觀心。」
隆波第二次說:「去觀心吧。」
「不可以,不可以,我一定要進入禪定。」
隆波第三次說:「你去觀心吧,你進不了禪定的。」
他說:「我要訓練,我一定要進入禪定。」
好,好,已經說三次了,隆波已經沒有職責了,那你去入定吧。他只想訓練進入禪定![其實]經歷好幾位佛陀也進不了定。但是沒有告訴他。他的心實在非常頑固。
適當的禪修所緣
隆波說:一定要找一個所緣,比如說呼吸,或者是念誦[佛陀]。這個是我們的所緣,然後去及時地知道心[的變化]。修行一種禪法,自己選擇去找那個常常生起的所緣,然後及時地知道心[的變化]。佛陀為我們選擇了所緣,就是在四念處裡面,都是一直在發生的狀況,比如說呼氣、吸氣,是不是一整天呼吸?呼氣了覺知,吸氣了覺知,那就是一整天能覺知了。
又如行住坐臥,是不是一整天都是這樣?如果行住坐臥能夠覺知自己,也就是一整天能覺知自己了。
動和停,一整天都有嗎?身體動、身體停,一整天都有。佛陀為我們所選擇的禪修所緣,是一直都存在的,一直都有的。所以,他才教導我們可以一直有覺性。
或者,去觀感受:在我們的身心裡面,有快樂、痛苦,或者是不苦不樂生起,一整天都有,不停地變來變去,感覺到了嗎?心快樂、痛苦,或者是不苦不樂,我們的心就是這樣。我們的身有快樂和痛苦。因此,觀感受,也是一整天都有感受生起。
呼吸,一整天都有呼吸給我們觀。行住坐臥,一整天也可以給我們觀。身體的動與停,這個是屬於正知篇,也是一整天都在發生。
心是善還是不善的,也是一整天都在生起的,對嗎?能夠一整天生起。例如貪心型的人,看到什麼都想得到,聽到聲音了也想得到,聞到了氣味,接觸了,都想得到,無緣無故地這個想得、那個也想得。對那些特別貪心重的人,佛陀就開示說:「各位修行人!心有貪,要知道心有貪;心無貪,要知道心無貪。」就只是做這個而已。
我們如果是特別貪心重的人,我們的心只有兩種:心有貪和心無貪。特別瞋心重的人,心就只兩種:瞋心和沒有瞋的心。
沒有瞋的心,可能有好幾種情況:可能是好的心,也有可能是貪的心,也可能是迷失的心,還沒生氣也可能。
如果我們是散亂的人,我們就及時地去知道心散亂。非常散亂就會昏沉,散亂和昏沉會是交替的,一段時間心特別散亂後很快就會昏沉。因此,佛陀開示說:「心散亂,知道;心昏沉(萎靡不振),也要知道。」
不停地及時去知道。去知道我們所有的存在的狀況。佛陀為我們選擇的是一整天都會發生的狀況,他為我們選擇的是一整天都會呈現的,我們就不停地緊隨著去覺知,然後覺性就可以一整天生起。
【反面例子】
隆波教該年輕人去觀心:「當根塵接觸的時候去觀心的變化。」
他說:「不行不行!我要找一個對我很特別的所緣:從現在開始,打雷了,我就去覺知。」
一年的話,打雷幾次?一整天都沒打過雷,那就沒有覺知自己了。他是自以為是,自己以為自己厲害,比佛陀還厲害。佛陀為我們選擇的法他不要,他要找屬於自己的法,以為如果萬一開悟了,自己就很酷。
【真實法】
要讓自己的心像空杯一樣,而且這個杯子是靜止的,是跟自己在一起的,如此隨時準備好把自己的心打開接收法。法並不是什麼秘密的事情,
法並不是困難的事情,法就是事實,是真實。事實、真實一直就在我們眼前,但是我們沒有看見,為什麼我們沒有看見?因為我們的心一直跑到別的地方去了。我們的心並沒有跟真實在一起。
我們要看的,一定要是事實,事實就是真實存在的事物,就叫勝義諦(究竟諦、第一義諦),或真實法。被稱為勝義諦或真實法的,首先是心。心是勝義諦、真實存在的法,心的特色是自然地感知所緣,因此,我們要學習心,去學習事實。
還要學習什麼真實法、勝義諦?就是心所。心所是跟心一起生起的事物,其第一個部分是感覺苦,感覺樂,感覺不苦不樂,這個稱之為感受。第二個部分是這個記憶、這個界定,稱之為想蘊。第三個部分是造作好、造作壞,造作不好不壞,這個稱之為行蘊。這三個部分合起來稱之為心所,是跟心同步生起的事物。
心不可能單獨的生起的,心一定要跟心所同步生起,而且心不可能單獨生起,永遠要有所緣。所緣是被覺知的對象。被覺知的事物有可能是真實存在的,也有可能不是真實存在的。所有的名法和色法是真實存在的。心所、色法什麼時候作為被覺知的物件,它們就是所緣,而覺知者是心。
被覺知的事物也有可能不是真實存在的。被我們所想的事情,比如我想著:「我是世界環球小姐。」這不可能是事實。有的男生希望自己可以變成泰國的女人,但是不可能。因此,我們的念頭、我們的想法並不是事實。我們不應該從不真實的東西裡面找真實,我們應該從真實的東西裡面找事實。我的心、心所,所有的苦樂的感覺,記憶、界定,還有造作好、造作壞、造作不好不壞,這些事物是跟心同步生起的,這些事物是事實,是真實法,會呈現真實的實相給我們看。我們想的事情,那個不是事實,去想的話只是一直迷失在念頭的世界裡面,不可能看到事實。
因此,我們一定要跟自己在一起的。心、心所和色法都是跟自己在一起的,感覺苦樂在樹上嗎?不可能在樹上,在哪裡?在心裡面。心在哪裡?在身體裡。因此,修行時,我們的感知不要超過自己的身體,什麼時候離開身體,我們就偏掉了。
有人問:能覺知外在的名色嗎?從理論上是可以的,但是去覺知外在的名和色比觀自己更加難。比如觀別人的三實相[法印],看起來好像很容易:看到他生了就死,比看自己生跟死更容易,但是他一旦死了,我們去看他的色,不停地去思維他的色身,他色身消失了,觀看時我們的心一直在外面,並沒有歸位。我們的心沒有歸位、沒有安住的話,聖道是不可能生起的,因為正定不是往外送的,正定是心真的安住、真正歸位的。正定是真正讓八道支中其他七個支一起聚集在心,而且在同一個剎那。[定]的職責是把其們七個支一起召集起來「開會」。如果我們看外在的名色,它們滅掉了,我們的心就被卡在外面,那不是「會場」,只是「流浪場」。
【心沒有歸位的經驗】
隆波曾經試過,在居士的時候,從小就修習禪定,心是安住的、歸位的,但是沒有證悟道與果,心裡面甚至是看不起禪定,因為修習了22年的禪定,什麼都沒有得到,就只是覺知自己而已。[到了二十九歲]見到隆布敦長老,他教導觀心。隆波就去觀,觀得非常的嫺熟,然後通過兩個階段就明白了,一定程度瞭解自己的心:心寧靜知道,心散亂知道,心好也知道,心壞也知道,知道二元對立的法,知道它們的變化。然後就疏忽大意,不修習禪定了。那個時候,隆布敦長老已經圓寂了。
隆布敦長老的弟子們喜歡看別人的心,隆波從前沒看別人的心,一直在看自己的心,後來生起了疑問:「他們是怎麼看別人的心?」其實並不是什麼難的事,因為小時候心曾往外送,去看天堂、地獄,然後就去觀察他們是怎麼看的?學一學,把心送出去,去看所有的一切,鬼、天神全看到了…。
隆波的心空在外面並不是源自於去看別人的心,那些看別人的心的人往往就會空在外面,但是隆波並沒有去看別人,而是去看自己的[煩惱],[瞋心]一呈現出來,就去看它,本來它是生滅的,它往外面跑,隆波跟著它追,結果它滅掉了。滅掉了之後,以為自己的心是安住的,因為能夠看到[煩惱]在眼前滅掉,並沒有觀察到自己的心跟著[煩惱]追出去滅在外面,心並沒有歸位!如此修行了一兩年,沒有任何的收穫。後來見到了阿姜摩訶布瓦尊者。阿姜摩訶布瓦尊者解決說:你觀心啊?你沒有觀到心。他教導隆波念誦佛陀。隆波就去修習奢摩他,心就歸位,然後就可以繼續上路了。
心沒歸位的禪定
心停在外面的禪定有嗎?有。心停在外面的禪定多於歸位的禪定,比如我們觀空,去看空,這個世界全都是空的,我們的心抓住空,這個是空無邊處。接下來去抓住覺知空的心,這稱之為識無邊處,然後心就不停地重疊重疊,心全都在外面,全都沒有歸位。心不停地重疊。放下心也放下空,這個稱之為無所有處定。最後,想蘊越來越弱,稱之為非想非非想處定。
佛陀剛出家時曾經跟著二位隱士就是修這種定,心有禪定,但是沒有歸位,心在外面。修這種禪定,死後去到了梵天界,但這樣的心不會生起道果。佛陀悟道成佛之後,首先想到了這兩個老師,如果去教他們一點點,他們兩個人馬上就可以悟道了,因為他們兩個人的禪定已經到了非常滿的程度了,而且他們本身已經不黏著於這世間,他們認為這世間是毫無意義的,但是他們的心沒有歸位。佛陀只要對他們稍微提醒一下:心沒有歸位,心在外面了。這兩位隱士馬上回來觀察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歸位的話,道果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生起。只要聽一點點法就可以悟道了。但是,他們已經死了,生在梵天界,心很光明、很享受。
佛陀悟道成佛時,他們已成了無色界的梵天,沒有眼、沒有耳、沒有鼻、沒有身,只有心,就只是寧靜而已,他們已經無法跟佛陀交流了。佛陀感歎道:「哎呀,這兩人真的是太遺憾了。」
佛使比丘翻譯說:太遺憾就是完蛋了,徹底喪失了最好的機會,所以佛陀說:這兩個人真的是太遺憾了。不是擁有禪定就一定會很好,徹底完蛋了也有可能,如果禪定沒有歸位的話。
因此,心一定要跟自己在一起,心如果一直走神、發呆,心一直在外面流浪是不可以的,或者沒有流浪但一直空在外面也是不可以的。
文|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隆波帕默尊者 #第九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九屆|07 靠思維是行不通的——隆波帕默尊者|2018年5月6日B(中文同聲翻譯)
第九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靠思維是行不通的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 2018年5月6日B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隆波帕默尊者 #第九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觀心 -
第九屆|08 觀察員——阿姜塔努宋|2018年5月6日
第九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 觀察員
主講:阿姜塔努宋
日期:2018年5月6日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塔努宋 #第九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九屆|09 探索自我——阿姜巴山|2018年5月6日A
第九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探索自我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8年5月6日A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九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九屆|10 修行人的問題——阿姜巴山|2018年5月6日B
第九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修行人的問題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8年5月6日B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九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九屆|11 剪斷羅網——阿姜給尊者|2018年5月7日A
第九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剪斷羅網
主講:阿姜給尊者
日期:2018年5月7日A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給尊者 #第九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九屆|12 剪斷羅網(問答篇)——阿姜給尊者|2018年5月7日B
第九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剪斷羅網(問答篇)
主講:阿姜給尊者
日期:2018年5月7日B
來源: 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給尊者 #第九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