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恭敬心學法,讓心成為能接受法的器皿——阿姜巴山| 2022年02月24日(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以恭敬心學法,讓心成為能接受法的器皿——阿姜巴山】
日期:2022.02.24
同聲翻譯:坤能
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恭敬心 -
清晰版|無人能幫助我們離苦,除了自己之外——隆波帕默尊者|2022年02月25日(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無人能幫助我們離苦,除了自己之外——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22.02.25
同聲翻譯:坤能
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摘錄: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excerpt_snl_227/
【超越苦樂之事,猶尚存在】43:43~48:16
快樂來了就走,痛苦來了就走。那麼我們爲何發瘋似地尋找快樂呢?
有些人疲於奔命地賺錢,希望賺很多錢,認為那樣就會有快樂。隆波看到太多了,那些有錢的人,也並沒快樂、苦悶。他們十分富有,卻不知該將錢放到何處。若存放到銀行,銀行有可能會倒閉;投資什麼項目好呢?投資或股票也有可能下跌,一直都很苦悶。或劫匪可能會來搶劫......有錢之人也有苦。
我們好好地觀察,世間的人想得到快樂,世間人想離苦,不想遇見苦。但不聰明的人誤以爲有了錢就會快樂。事實上,有錢也不會快樂。或認為有漂亮的老婆就會有快樂,你試著去尋找一位,就會知道那不快樂,很快又會苦了起來。
比如:我們愛上某一個人,認為我們與所愛的人在一起,就會快樂。但我們與所愛的人在一起之後,就會損失一部分的自由,我們就必須要去討好她,有時對方説得不好,我們還得強顏歡笑。又或者我們伴侶、愛人很麻煩,我們愛她,不敢抛棄她,我們損失了一部分的自由。
因此,我們誤以爲有愛,就會有快樂,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當我們有愛的時候,就會損失自己的一部分自由。
因此,世間的人一直在尋找快樂,但他們一直都以不聰明的方法在尋找,他們誤以爲擁有了這個,就會有快樂;或如果沒有了這個,才會有快樂。他們並沒有看到實相,快樂並不需要努力尋找,努力地尋找至死,它暫時地存在,就會消失了。快樂不會一直與我們同在,僅是暫時的存在。
我們試著回顧自己的人生,試著回顧,哪一點是最快樂的?想得到嗎?我們覺得有快樂的那個時段,最後全都過去了,根本沒有什麽是長久的。因此,我們將快樂作為人生的目標,那是不懂事,還不如探究實相所獲得的快樂更勝。
快樂是暫時的,這樣我們才不會對快樂感到飢餓。若對快樂不飢餓,我們就不用疲於奔命地尋找快樂。
我們去探究實相,苦也是暫時的,一會兒也同樣過去了,我們也不會厭惡苦,不會疲於奔命地逃避苦。我們的心就會自由,不需要掙扎,不為快樂和痛苦掙扎。
我們不斷地觀察自己的心,一會兒樂生了就滅,苦生了就滅,這稱爲看到「無常」,它生了就滅、生了就滅。
持續不斷地觀察、體會,最後就會知道,快樂也沒有實質的意義,全是生了就滅的現象,飢餓、掙扎著拼命尋找快樂,實際上只會為自己帶來痛苦,而且會給他人帶來許多痛苦,僅是為了獲得快樂。
實際上,我們僅是追求那些不長久的現象,很快又會消失了。真正聰明的心,就不會飢餓,不會對快樂感到飢餓,也不會厭惡痛苦,因為知道苦也僅是暫時地存在,同樣也會過去的。
我們試著回顧自己的生命,哪一點是最痛苦的?有些人失戀,愛上別人,但別人卻不愛自己,或是自己的妻子有了第三者,覺得很痛苦,世界都要坍塌了,然後想自殺。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就沒有什麽感覺了,不苦了。看到了嗎?苦也是不長久的,快樂也是不長久的。
因此,我們尋找快樂、尋找痛苦,以快樂及痛苦作為我們人生的追求,那是不懂事,那太膚淺了,超越這些的,猶尚存在。
因此,我們要看,慢慢去體會,快樂生起了,知道;痛苦生起了,知道;它滅去了也知道。最後,心就會對苦樂保持中立,心就不掙扎了。
#隆波帕默尊者 #四念處 #四聖諦 #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
謹慎於趣向涅槃大海的障礙——隆波帕默尊者|2022年02月26日(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謹慎於趣向涅槃大海的障礙——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22.02.26
同聲翻譯:坤能
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延伸閱讀:相應部35相應241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1045.htm
#隆波帕默尊者 #四念處 #三法印 #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
如何訓練至具有知者的心,對於離苦至關重要——阿姜宋彩尊者|2022年02月26日(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如何訓練至具有知者的心,對於離苦至關重要——阿姜宋彩尊者】
期:2022.02.26
同聲翻譯:颯然雅
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宋彩尊者 #禪定 #安住 #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
別輕易地浪費零碎的時間——隆波帕默尊者|2022年02月27日(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別輕易地浪費零碎的時間——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22.02.27
同聲翻譯:颯然雅
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隆波帕默尊者 #四念處 #善用零碎時間 #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
若無「心安住」的禪定,則無法走到涅槃——阿姜宋彩尊者|2022年02月28日(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若無「心安住」的禪定,則無法走到涅槃——阿姜宋彩尊者】
日期:2022.02.28
同聲翻譯:颯然雅
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宋彩尊者 #禪定 #安住 #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
越隨順煩惱,心則越脆弱——阿姜巴山| 2022年02月28日(泰語開示+中文同聲翻譯)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越隨順煩惱,心則越脆弱——阿姜巴山】
日期:2022.02.28
同聲翻譯:坤能
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摘錄一:【你的修行及格了嗎? 】
老師想說的是:沒有免費的!
覺性怎麼可能會天上掉下來呢?
覺性要想訓練到自動自發,
一天又只訓練一點點
那覺性會自動自發嗎?那不可能的!
為什麼?
高僧大德讓我們每一天念誦
去持戒、去做固定形式練習,每一天做
剩下的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
如果我們不做固定形式練習
或者固定形式練習特別特別少
想著說生命中所有的時間都來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
老師要說的就是:做夢去吧
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是最重要的,這個對了
因為我們不可能一整天在固定形式中練習
因此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時間在固定形式培養覺性
但是如果固定形式完全不做,
不訓練禪定、不培養覺性、不持戒
不按照教導來做
卻號稱就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那不可能
自動自發的覺性來自於:心有臨時的家
是佛陀也可以
是身體也可以
是身體動停也可以
是行住坐臥也可以
是呼氣吸氣也可以
去用功,去做吧
只要一有空就去做
一想到就做,一想到就做
有工作就先去工作,暫時放下
一有空就跟臨時的家在一起
必須要這麼戰鬥
到了最後,
我們自己的心已經習慣於和臨時的家在一起
類似於:
迷失的一瞬間,在沒有刻意的情況下,
曾經觀身的,自動自發的回到覺知身體上來
這樣才稱之為「基本可以了」
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的話
依然還不及格
如果,佛陀是臨時的家
迷失的一瞬間,沒有刻意的情況下,
自行念佛陀
如果能做到這個程度
稱之為「基本及格」
只是「基本」,只是剛開始而已
而不是說已經很厲害了
還需要訓練的東西還很多
路還很長
因為跟臨時的家在一起的這個心
僅僅只是剛剛得到沒有散亂到眼耳鼻舌身意根的心而已
僅僅只是幫助不散亂,心有臨時的家,心有力量
不會有氣無力的
接下來必須要以更聰明的心和臨時的家在一起
摘錄二:【僅僅只是會修行,並不能體證道果】
和臨時的家在一起時,
心是不是浸泡在臨時的家上面
或者(心作為知者,觀者)
臨時的家,僅僅只是被觀察的對象
(心作為知者,觀者)
看到臨時的家在一旁
這是進一步的提高,
這並不容易
心,有臨時的家,
但心,並沒有浸泡在臨時的家裡
並沒有緊盯臨時的家
而且也沒有一直處在迷失的狀態
而且必須明白
臨時的家,
是家
不是監獄
根塵接觸後,心就會跑出去
出去玩了之後
心,會自行的、習慣的、主動的回到臨時的家
這樣的程度稱之為「會修行了」
如果今生,僅僅只是做到這個程度可以嗎?
可以
這就會是下一世的原始資本
問,(達到這個程度)會體證道果嗎?
那你做夢去吧
那不可能
因為,沒有免費的
一旦有臨時的家之後
心很溫暖、有力量
開始越來越多的瞭解自己的心了
心跳到臨時的家裡
或者
心獨立凸顯,臨時的家作為觀察的對象在一旁
開始已經可以獲得安住的心了
必須要知道
有臨時的家,並不是為了讓自己有快樂、寧靜、好
有臨時的家,僅僅只是為了精進的焚燒煩惱習氣
煩惱習氣是什麼?
其實就是那些各種各樣讓我們下墮的習慣
那些每個人心裡都已經有了的
在根塵接觸的時候,每一次都會現身
一旦接觸了,我們累積的下墮的習慣就會造作貪、嗔、痴
或者是
累積很多善法的那些人
看到出家人也會有信仰
看到的出家人是外緣
因為我們曾經累積過一些善的特質
所以信仰心就生起
或者看到很困難的那些人,心很悲憫
那些人是外緣
悲憫是善法
根塵接觸會生起善法或不善法
精進的焚燒煩惱習氣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每一次煩惱習氣生起,
我們要想每一次及時的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必須通過訓練而來
盡可能最多程度的去知道
一旦有覺性及時的知道煩惱習氣
心就會開始有戒、有禪定
戒和禪定是自己來的
因為五蓋就是煩惱習氣,
五蓋讓我們沒有禪定
讓我們破戒的粗糙的煩惱習氣
一旦我們有臨時的家
我們及時的知道煩惱習氣
直到最後,
覺性自動自發生起的越來越頻繁、越來越頻繁
我們就不會僅僅只是原地不動:
煩惱習氣生起,覺性生起
或者覺性生起,善法生起
而是會慢慢的看到實相,
在煩惱習氣的背後,看到實相
在各種各樣的善法背後,看到實相
摘錄三:【阿姜巴山對第三屆遠程課程學員叮嚀】1:24:51~1:29:57
不僅僅是老師自己,
每一位前來教導的指導老師都一樣,
麥琪媽媽、阿姜宋彩尊者,
他們(修行)的工作依然尚未結束,
但他們前來教法兩天,
亦需消耗他們許多的精力。
也許大家覺得:
他們很輕鬆啊!
然而從內心流淌出來的法,
必須具備禪定,而非散亂——
想什麼都行,說什麼都行,
不是的!
比如:麥琪媽媽帶領大家分離蘊,
大家且試著在家裡自己分離蘊,
你做不到的!
那是麥琪媽媽坐著,
帶領大家分離蘊,大家就能分離蘊。
「能分離」那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讓你可以看到樣品,
而不是說麥琪媽媽帶領大家分離蘊,
以後你就能分離了,照見——
全是被觀察的對象,看到它生滅變化,
那不可能的!
會簡單至那般程度嗎?
然而,與老師在一起,
將很容易觀得到,
因為能做到這一點的每一位老師,
他們都累積了一些波羅蜜,可以護持別人,
因此,與他們較為靠近時,
便能很容易觀到境界。
但很快地,
所有弟子都要與老師們告別了,
各走各的路,
每一個人都會隨業流轉,
也就是隨著自己的業而走。
大家各自盡自己的職責,
無論是老師,
所有的指導老師、高僧大德,
乃至所有的泰國、中國法工、翻譯,
都已盡全自己的義務,
即使無法滿足大家的每一項煩惱,
但已全力以赴,
若想比這做得更好,也做不到了,
因為覺性、力量、心力、體力僅有這般程度,
餘下的大家僅能自助。
若福報現前,再有開辦四念處禪修班,
若尚未解脫,尚未掉隊,
若不愚蠢,那就再次報名學習,
因為這並不容易,
這樣的禪修班,安排一次並不容易……
大家就選擇戰鬥,有機會就再次報名,
如果真正動手修行,下一次再來學習,
原始資本增加,
我們就會越來越多地明白老師教導的法。
若我們不戰鬥,
學習了就放一邊,
明天與過往一樣不知上進,
下次再來參加禪修班,
大家獲得的知見就和過往一樣,
原地踏步……
隨喜在座每一位的功德,
願大家靠自己的體力、精力,
讓自己在法上進步。
文|如實如是、靜慮林
#阿姜巴山 #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戰勝心的脆弱 -
Private video
This video is private. -
佛陀的真義——覺知、覺醒、喜悅|阿姜給尊者|2022年02月25日(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佛陀的真義——覺知、覺醒、喜悅|阿姜給尊者】
日期:2022.02.25
同聲翻譯:坤能
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給尊者 #覺知 #喜悅 #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
離苦的路,真的存在——麥琪奧蘭努| 2022年02月25日(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清晰版| 離苦的路,真的存在——麥琪奧蘭努】
日期:2022.02.25
同聲翻譯:坤能
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離苦的路,真的存在》法談篇全文:
https://www.shineling.org/aj-oranuch_snl_3/
----------------
【了解核心,修行就會少走錯路】
在座的各位大家好,頂禮尊者!
今天早上聽隆波開示,內容已涵蓋非常廣泛,麥琪媽媽僅稍作補充。
對於聞法時間未久、聽聞之後還沒有完全理解的人,建議反覆聆聽隆波的法談。當我們每一次聞法,我們僅能吸收部分內容、理解部分內容。然而,我們先按照隆波的開示實踐,實踐之後再次聞法,如此我們的領悟就會增長。
若為了理解所有的內容,而僅是一味地聽聞,那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一邊聽聞,一邊實踐,然後再次回來聽聞。隨著自己的實修,我們的領悟得以增長。
麥琪媽媽建議,如果誰聽聞之後尚未明白,不知為何要做、做什麼是為了什麼……隆波的開示非常多,每一部分都有解釋。然而,法的層面相當廣泛,隆波每一天教導時,都會從起點講至終點,但每一天的教導所契入的角度不同。因此,若我們多聽聞,我們就能從各種角度,愈加理解「法」。
多聽聞,我們就會了解其核心;了解核心,當我們修行時,就會少走錯路。
事實上,我們最初開始修行時,大多數人仍未明白。修行時,每一個人都會出錯,這是常態。
【為什麼我們必須修行?】
麥琪媽媽稍作闡述——為什麼我們必須修行?
佛陀是覓得離苦之道的人,若沒有覓得離苦之道,祂就不會悟道成佛。在每一個時代,佛陀是首位發現的人,每一位佛陀都覓得相同的離苦之道。然而佛陀是自己覓得的。
此處,大家屬於佛弟子,有時我們必須多些聽聞才能理解。我們無需如同佛陀那般遍知一切,但至少我們需知道原則——為何必須做?怎麼做?結果為何?而後,我們會自己逐漸明白。
為什麼我們必須修行呢?
佛陀闡述兩種邪見(micchādiṭṭhi),第一種邪見:死後即斷滅無存。比如:今生出生了,出生了僅有一生,做好事、做壞事、想要快樂……都無所謂,也就是不擔心後續的業果,想怎麼生活就怎麼生活。死後即斷滅無存,來生不存在,這屬於第一種邪見。
尚有另一種邪見就是——心僅有一顆,當在這一界死了,就以原先相同的一顆心,繼續投生在另一界,這也屬於一種邪見。事實上,佛陀開示,心生滅的速度極為快速,而且無時無刻不處在生滅之中,沒有確切恆常不變的心。因此,(心僅有一顆)那屬於邪見。這樣的邪見,它會是導向我們為何可以離苦的原因。
佛陀開示,心處於生滅變化之中,假設我們出生在這一界,然後死亡,再到新的地方投生,它就有死亡心(cuticitta)。先是死亡心,它是慢慢旋轉,然後就滅去,而後生起結生心(paṭisandhicitta)旋轉,乃是新生起的一顆心,已在新的地方投生,承接及繼承原先一顆心所有的業,如此不斷地輪迴下去。
這裡佛陀開示,我們是有能力離苦的。為何我們能離苦?佛陀說,因為原先,心有錯誤的見解,這錯誤的見解,認為名色、身心是永恆真實的「我的」,極為牢固地執著於身心。
剛才這顆心滅去,持有執取而滅去。死亡心滅去,每一次結生心就會生起。只要尚有對身心的執著,就還必須再次出生,因此輪迴沒有止盡,持續不斷地輪轉,然後持續不斷地將業果繼承下去。
佛陀闡述這兩種邪見,為了讓我們看到,這兩種邪見如何錯誤,以及我們如何能離苦;佛陀讓我們來觀照,讓我們學習及了解——此生出生了,我們來學習及了解自己的身心,學習實相,直至願意徹底地放下對身心的執取。
若徹底地放下對身心的執取,當死亡心滅去時,結生心就不會生起,因為沒有執取,沒有繼承的主體可以讓我們必須再次出生在新的地方,由此我們才能徹底地離苦。
佛陀教導讓我們修行,如同今早隆波也開示,最終心會從五蘊中擺脫出來,執取竭熄,才能徹底地離苦。這提及終點,為何我們必須這麼做,讓我們得以看到全貌。
事實上,佛陀已教導,每一個人有老、有病、有死,這是正常的。造作何種業,必然會接受其相應的果報。以業為出處,以業為眷屬,以業為依歸,無論造何種業,都必然接受其相應的果報。
我們如此省思,因為到某一天,每一個人皆隨業流轉。以當下的生命造作善業,會獲得善的回報;若造作惡業,惡業必然有其結果,即使此生果報未熟,接下來的生命也必然會接受果報。佛教是講究「業論」(kammavādī)、講究因果,造如此之因,會得如此之果,如同隆波今早所教導的。
麥琪媽媽如此闡述,是為了讓我們看到修行的全貌——為何離苦之路,真的存在。
【修行指南——必須落實的內容】
佛陀已闡述原因,也教導方法——怎麼做,我們才能修行直至放下身心的執著。這就是以下的修行指南,大部分是隆波今早的教導,也就是關於持戒、正式禪修練習、增加禪定、訓練心安住,看到名色、身心的三相(tilakkhaṇa),最後獲得修行的成果,整體概貌圖即是如此。
我們必須關注的事物,那僅是為何我們要修行的理由及理解,但我們真正要落實的是隆波經常教導的三項:
第一、 持戒;
第二、 每天安排時間做正式禪修練習;
第三、 在日常生活中覺知身、覺知心;觀身、觀心工作,不斷地看到身心的三相。
就是這三項要求。
其中,有持戒這一項。事實上,隆波今早教導,持戒是在對抗煩惱。若我們迎合煩惱,放任身心迎合煩惱,造作新的惡業,結果就是——我們造惡,接下來我們就同樣必須接受這惡業的果報,若不是今生,就是來生或多世。其實,這是在保護自己、幫助我們自己,為了未來不必須承受惡果。持戒對我們的修行有好處,心就會比較純淨,然後隨時就準備好可以開發智慧。
【基本功夫,這兩項訓練或不可少】
隆波今早教導的正式禪修練習,其實隆波已作總結,每日的正式禪修練習,即是在訓練具備開發智慧的兩個工具——我們訓練具有覺性,再者訓練心安住。
每一次如其本然地及時知道境界(sabhāva),心就會覺知自己、全然覺醒。在那一刻有覺性,在那一刻有心安住,有小小的禪定生起一剎那。那之後覺性、禪定又會滅去,這是正常的。
然後,我們就去修習禪修業處,去及時地知道心,覺性及禪定就會剎那、剎那不斷地生起,積蓄為力量,那是心的力量,讓心安住、有在覺知自己的力量,可以從所緣中抽身出來。有心安住、有心作為知者、觀者,這是我們可以看到身心三相(苦、無常、無我)的起點。
因此,持戒、正式禪修訓練是非常必要的。如同運動健將,當我們要參加運動比賽時,我們必須不斷地演練、反覆地練習。正式禪修練習亦同,訓練讓我們有覺性,有心安住,讓其不斷地增長,這是非常必要的。必須每一天反覆地演練,持續不斷地訓練,我們的覺性就會越來越迅速,心安住成為知者、觀者的狀態就會自行越來越增加,這兩項是不能缺少的——持戒及正式禪修練習。
【在日常生活的真實接觸中,不斷地磨練學習】
最後一個部分,一旦我們的心安住之後,然後就不斷地關注自己的身與心。正式禪修練習如同運動健將的排練,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是下到正式的賽場,遇見真實的生活狀況,遇見真實各式各樣的接觸,然後我們就去學習。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遇到(根塵)接觸時,我們有時會輸,有時會贏,這取決於每個人的煩惱。煩惱較多、較強的人,則必須更多地戰鬥;煩惱較輕,則戰鬥少少的,但我們無法阻止這些事情。我們有厚重的煩惱,那是因為我們多生多世累積了很多,那是我們累積過來的東西,我們必須要接受事實。然後,從現在開始就逐步與它抗爭。
至於那些煩惱淡薄之人,那是因為他已曾經磨練,所以他越加舒服。如果我們的煩惱厚重,而我們不願意磨練,接下來不斷地投生,我們的煩惱就會不斷地增厚。但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磨練,心就會不斷地逐漸輕鬆,煩惱不斷地越來越淡薄,修行也越來越容易。
因此無論是誰,煩惱厚重或淡薄,每一個人都有職責,從當下此刻就開始提升自己。修行以獲得道果、涅槃,按照原則是不難的,但事實上,這也不容易。每一個人都必須累積,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已累積了多少,也沒有誰知道還需要用多長時間。
但我們有職責繼續往前邁步,每一個人去累積,每一個人都可以越過邪見,但每一個人全都不容易。大家必須傾注努力、必須真正用心。真正用心,但不苦悶。每一天演練,每一天用功,隨後領悟就會增長,然後我們就可以自己親證——佛陀的法是不是真的。
請允許麥琪媽媽總結概述到此,僅是讓大家了解總的原則,但要強調的是——每一個人必須自己動手實踐,每一個人必須要訓練,必須持戒,必須做正式禪修練習,必須用功,那是每一個人必須要走的路。
文|靜慮林
#麥琪奧蘭努 #第三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離苦 #兩種邪見 #三項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