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字幕|第七屆|01 最好的心,是平常心——隆波帕默尊者|2017年8月12日A
題目:最好的心,是平常心(泰語中文字幕)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7年8月12日A
來源: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www.shineling.org
《最好的心,是平常心》全文:
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full-txt_4/
摘錄:
有兩類人學法和修行起來比較難:第一類人自認為修行就是去改造自己的心。這類人大多會選擇去打坐修習禪定,讓心靜如止水,認為強迫心在自己的控制範圍之內,就可以離苦。這些人很難指導,因為他們黏著於禪定,就好像「井底之蛙」,一直停滯在這個狀態。他們以為修行就是打坐,根本無法接受進一步的指導。打坐時,他們會去改造心——心不好,要讓它變好;心沒有快樂,要讓它快樂;心不寧靜,要讓它寧靜……諸如此類。他們以為修行就是做這些事情。他們把自己封閉起來,固執己見,當然無法學到新事物。指導他別去緊盯,但他不願意聽,就是要緊盯。這類人很多,類似的西方人也很多。有些人喜歡去玩能量,或讓自己的心變得靜如止水等等,這些人對修行理解膚淺,學法很難。
事實上,真正的學法是:如身本來面目地去知道身,如心本來面目地去知道心。探究身與心的實相,這才是學法修行的總指導思想。學法不是改造身和改造心,令其變得不自然。如果一想到修行就開始改造自己,改造身,改造心,讓它們變得不自然、不正常,就無法看到身體自然平常的狀態是如何的,心的自然平常的狀態是如何的——這些全都看不見。
另一類修行很難的人是「想太多」的人。
西方人喜歡禪定,修習的禪定形形色色,但大都可以歸於「打壓」之列。中國人又屬於另一種狀況——「想太多」,這也同樣會導致修行變難。想得太多,總是努力地想通過思維去學習。殊不知,思維和念頭不是實相,念頭和事實是兩回事。我們的所思所想可能對,也可能錯。因此,經由思維是無法學到法的。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中國人,會發現他們喜歡問問題,想得很好,也問得很深。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又會繼續去想,於是就有第二個問題、第三個問題……想得越多,疑問就越多,會不停地問下去。
法,是無法依靠思維和念頭來學習的;法,也無法依靠打壓身打壓心來學習。正是這兩個因素導致我們的修行變慢,白白浪費時間。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踐行中道。中道,就是不契入兩個極端——第一個極端是:迷失去隨順煩惱。比如喜歡想的人,就會處於迷失的狀態;另一個極端是:打壓自己。打壓身與打壓心,這是在修苦行。
倘若我們的心還沒有契入中道,那就無法學法。
真正的中道是什麼呢?是自然、平常、普通的心。平常而普通的心,就是契入中道的心。平常、普通人的心,就是最好的心。
我們處於「人類的狀態」。「人類」,是指擁有高心靈水準的人。平常而普通的人類之心,就是最棒的心(這在修行方面是最理想的)。
但我們在修行時,卻扔掉了平常而普通的人類之心,轉而去構建散亂之心、苦悶之心,並不斷地打壓它,白白浪費了平常而普通的心。
平常之心,是「知者、覺醒者、喜悅者」。最平常的就是最好的。因此,我們的心,一定要先成為所有境界的「知者」。
佛陀教導契入純淨無染與解脫自在的核心原則是——「因為看到實相,才感到厭離;因為厭離,才放下執著;因為放下執著與抓取,才會解脫;因為解脫了,才知道已經解脫了。」而我們要想看到實相,首要因素就是——那位能觀的觀者,一定要是平常而普通的,否則就無法如其本來面目地看到所有一切的實相。
要想看到實相,首先觀者必須正確,觀者正確,才能正確地看見那些境界或狀態,也就是名法和色法,最終我們才會領悟實相。因此,要努力地提升自己,讓心成為真正的觀者,而不是思者、想者、演繹造作者。
不斷在思維的心不是「觀者」,也不是「知者」。「觀者」之心有許多稱謂,最精準的就是「觀者」。因為「毗缽舍那」的意思就是「清楚地照見」,如其本來面目地看見、徹見。「缽舍那」,就是指「看見」,「毗」,是指「清晰地」,合起來就是「清晰地看見」。
因此,我們的心一定要先變成「觀者」,也就是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心一定要去達到這樣的狀態。
如果心不正常,變成緊盯者或苦悶者,那麼,觀什麼都是苦悶的,連呼吸也是苦悶的。比如,有些人修習觀呼吸的時候是苦悶的,經行是苦悶的,打坐也是苦悶的——做什麼都是苦悶的,因為心已經不正常了。
所以,首先要訓練心,讓它成為普通平常的心,然後再去覺知所緣——組合成「我」的所有名法和色法。要輕鬆自在地覺知,如其本來面目地覺知,不久就會看到身和心的實相——無常、苦、無我。
因此,別去改造心,別讓心變得不正常。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心不正常呢?那是因為有「想要」,心有貪。
比如,「想要修行」的意欲一生起,就會干擾我們的心,「想要修行」本身就已經錯了。如果我們真的會修行,就要去「及時知道」。一旦心中生起「想要」,就要直截了當地去知道,一旦及時地知道「想要」,「想要」就會滅去,然後就能以平常而普通的心來覺知身、覺知心,就不會被欲望所主導。
會不會太難?翻譯得過來嗎?哦,真棒!隆波說的是泰文,翻譯可以實時譯成中文,厲害!
注意到了嗎?隆波一停止說,我們的心就跑去想了。觀察到了嗎?心跑去想了,大家要及時地知道;心貪了,也要及時地知道。
心為什麼跑去想,因為想要知道。由於想要一探究竟,所以就會跑去想。當有「想要」藏在背後時,心就會去工作,如果能夠及時知道心的「想要」,心就會停止工作,變成知者與觀者,輕鬆而自在。當「想要」生起時,及時地知道它,「想要」就會滅去,心就會醒來。
或者先有了「想要」,但我們沒有看見,接下來心會跑去想。如果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了」,心也會醒過來。何時如其本來地照見境界,何時心就會醒過來,心便會有正確的禪定。
當生氣生起之後,如果我們及時地知道,心就已經對了。但如果生氣生起之後,只想著怎樣令生氣消失,心就會不停地掙扎,這就不對了。因此,要輕鬆自在地去觀那些境界——貪心生起了,知道;瞋心生起了,也知道;心散亂,偷偷跑去想了,也要知道。就是這樣不停地訓練下去,最後,心就會變成平常而普通的觀者。
有一次,隆波去曼谷講法,去得稍早了一些,就在半路的加油站休息。當時有泰國人和西方人在前面走來走去,隆波指著他們給一起去的出家師父看:「你觀察到了嗎?他們沒有想著『修行』的時候(因為他們根本不會修行),他們的心是自然的。」
所以說,最好的心就是平平常常的心,也就是普通而自然的心,而不是被打壓成不自然的心。
因此,我們不要去打壓自己的心,而是要去知道——心是什麼狀態,去知道;身體的運動變化是怎樣的,也去知道。我們既不打壓身,也不打壓心。所有被覺知的對象,無論名法或色法,我們都不去打壓。作為知者、觀者的心,我們也不打壓。任何事物我們都不打壓。
我們以自然、普通、平常的心,去覺知自然、普通、平常的身與心,一旦這樣去簡簡單單地覺知,隨後就會看到實相——身的實相,心的實相。
當心變成真正的觀者,我們就會看到實相。如果我們去干擾、打壓,是看不到實相的。
要觀察我們的心——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我們不用阻止它跑。如果什麼時候阻止心跑,馬上就會憋悶,這已經是「干擾心」了。因此,心跑了,要知道「心跑了」。
如果在知道「心跑了」的瞬間,控制不讓它跑,也已經是在干擾、打壓心了,對此也要及時地知道。我們不打壓它們,也不干擾它們,只是如其本來面目地去知道它們——包括作為「觀者」的心,也包括所有被覺知的對象——名法與色法。
名法,就是苦與樂的感覺,以及貪、瞋、痴等等。心是觀者,就會進一步看見——心本身也是被觀察的對象。心生起在眼、耳、鼻、舌、身、心,我們也要及時知道,輕鬆自在地知道,老老實實地知道,不用改造它們。無需矯揉造作,不需要裝出一副言行舉止跟普通人完全兩樣、不苟言笑的「修行人」的模樣。那樣無論做什麼都不普通、不自然、不平常。
請讓自己成為一個平常而普通的人吧!不用打壓自己。比如,有人走過來了,感覺到了嗎?我們的心立馬就跑去「找」這個人了。這時,我們就只是知道,不去阻止。看見有人走過來,心想要看,然後提醒自己「別看!別看!」這樣屬於緊盯,已經在打壓和干預了。
那麼,怎樣才是正確的修習呢?心跑是因為心想要知道,心跑掉,只要知道「心跑掉」就可以了。
難嗎?不難,非常簡單。
難是因為我們企圖變成「修行人」。就是這個「修行人」讓我們受了不少罪。我們覺得「修行人」就一定要「做」點什麼,對嗎?一定要「做」得很超乎尋常,不「做」不行!
就是這個在欺騙我們,浪費我們的時間。
如身本來面目地知道身,如心本來面目地知道心。簡簡單單地知道,如何去知道?這就已經切入修行的實質了。大家要認認真真地學習。
#隆波帕默尊者 #第七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七屆|01 最好的心,是平常心——隆波帕默尊者|2017年8月12日A(中文同聲翻譯)
題目:最好的心,是平常心(中文同聲翻譯)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7年8月12日A
來源: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www.shineling.org
《最好的心,是平常心》全文:
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full-txt_4/
#隆波帕默尊者 #第七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七屆|02 心苦,是因為不願接受事實——隆波帕默尊者|2017年8月12日B(中文同聲翻譯)
題目:心苦,是因為不願接受事實(中文同聲翻譯)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7年8月12日B
來源: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www.shineling.org
《心苦,是因為不願接受事實》全文:
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full-txt_5/
#隆波帕默尊者 #第七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中文字幕|第七屆|02 心苦,是因為不願接受事實——隆波帕默尊者|2017年8月12日B
題目:心苦,是因為不願接受事實(泰語中文字幕)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7年8月12日B
來源: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www.shineling.org
《心苦,是因為不願接受事實》全文:
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full-txt_5/
摘錄:
如果不斷如實地觀察世間,直到心願意如其本來地接納世間,心就抵達了實相、抵達了真理。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不會苦,因此,佛教最高的目標就是——不苦。不苦是因為智慧——明白了世間的實相、生命的實相,智慧的生起是由於我們持續不斷地帶領心去探究實相。
身的實相、心的實相,是我們必須不斷去探究的。為什麼?因為苦在身,苦在心,苦不在別處。颱風刮壞了房子,房子會抱怨嗎?不會,苦悶的是我們。
假如心接受過訓練,已經頻繁地探究過實相,明白這個身體是臨時的,這個心也是臨時的,所有的感覺都是臨時的,且心願意接受這個實相,那麼面對老、病、死的時候,心就會泰然處之。與喜愛的事物分離或者見到不喜歡的事物,也不會寢食不安。無法如願以償時,心也不會動蕩不安。
比如隆波住在這裡,起初的時候晚上非常寂靜。這裡處在兩座山之間,綠山在這邊,粉山在背後,我們的寺廟在兩座山的中間。兩座山的中間特別寂靜,沒有其他聲音,只有野生動物的聲音,野雞的鳴叫聲等等。寺廟裡的這些雞是野雞,不是人工飼養的,它們是自己來的。為什麼野雞要來這裡?因為外面不安全,所以很多動物都跑到這裡來。如果我們喜歡——「啊喲,真是太舒服了。」這裡的氧氣充足,呼吸起來特別舒暢,讓人很是愜意,神清氣爽。這裡的氣溫也不高,不過此處的溫度比隆波住的地方要高兩度。隆波的寮房在森林裡,寺廟後面全都是樹木,前面過去一點點就是密密層層的樹林了,因此非常清涼、愜意。蟲鳴鳥叫,螢火蟲漫天飛舞……噢,非常美!還有各種各樣的鳥可供欣賞,沒有人類的嘈雜聲來驚擾。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氣味飄進來了。附近有了養雞場,最開始只有一個養雞場,後來不斷壯大,現在養雞場比寺廟還大。清晨,原先空氣特別清新,朝霞映射,薄霧縈繞,蟲鳴鳥叫,但現在卻混雜著一股雞糞的味道。
如果接受不了實相,就會覺得苦。就不再關注陽光、蟲鳴鳥叫,霧再美也沒有興趣了,在乎的只剩下雞糞的味道。本來應該看到大自然的美妙絢麗,結果——(深吸一口氣)「哎,又來了!」瞋心生起了。因為接受不了實相——我們喜歡的事物並不是永恆的。原先這個地方特別寂靜,但現在不同了,通了馬路,卡車日夜飛奔,車聲隆隆。「開發時代」已經來臨。原本我們身處森林中,通了馬路後,就意味著森林消失了。一會兒這裡有噪音,一會兒那邊有喧囂,附近的村莊也逐漸向這邊擴張。
離這裡最近的是在這裡買地建房的弟子們,他們還好一點,住得比較安靜。因此,若是大家來買地建房,隆波也不會說什麼。那些不修行的人喜歡製造噪音,現在噪音越來越響。原先寂靜的大自然開始消失,各種各樣的動蕩不安進來了。以前沒有那麼多的蟑螂,現在也有了。蟑螂來是因為離村莊與住戶較近。
如果我們的心不願接受這個實相,我們就會覺得苦;如果心能夠接受,就會覺得很正常。因為動物有腿有翅膀,可以自己過來,鳥也可以飛進來,蟑螂同樣也可以飛進來。苦與不苦取決於心,如果拒絕事實,心就會苦;如果接受事實,心就不會苦。
要想讓心接受實相,就必須常常帶領心去看清什麼是實相。苦就在身,苦就在心。如果我們常常地覺知身覺知心,就會知道身體的實相——這個身體不是我,身體只是一堆物質,是苦的聚合,一直被苦逼迫著。如果生起這種洞見,即便身體老、病、死,心都不會苦。如果照見心——心苦、心樂不是永恆的,貪、瞋、痴不是永恆的,什麼都不是永恆的,覺性也不是永恆的,那麼一旦遇到不稱心如意的事物,感到不滿意,我們也會知道那也只是一種感覺而已。心就會契入中立——無論接觸到什麼,心都快樂和寧靜,保持中立。
「誰抵達中立,誰就遠離諸苦」,這是隆布特長老的教導。有些人看不起長老,認為他的教導錯了,他們認為「保持中立」是源自於禪定。哦喲,那樣的話,打坐之後有了禪定就會快樂,沒有禪定就不會快樂。這樣的理解太過膚淺了!
真正的中立是源於智慧——洞見生命的實相、世間的實相,尤其是洞見身與心的實相。
我們的這副身心是整個世間的中心,我們正是透過它去體驗世間,如果拋開自己的身與心,其他都是外在的部分。因此我們必須直驅源頭——洞見自己身、心的實相:它們是無常的,是苦的,不是我,只是臨時存在的。就像我們臨時租的房子,只能暫住,然後就得離開。即便是自己的房子也一樣,只是臨時暫住。就這樣觀察——在身與心中,一切全都是臨時的,就像租的房子。
能夠心悅誠服地接受這一實相,我們就不會苦。不會因為老、病、死而苦,不會因為與所愛的人、事、物分離而苦,不會因為碰到自己不喜歡的事物而苦,也不會因為「想要」而苦。
只要有「想要」生起,心就會苦。而一旦心斷絕了「想要」,也就徹底止息了欲望。那是由於智慧生起了——明白一切都是臨時的,一旦洞見到這一點,就不知道為什麼還會「想要」。有的人想追求某位漂亮的女孩,因為她很美麗動人。但他如果以智慧徹見——這種漂亮是臨時的,也許他就不會要了。
#隆波帕默尊者 #第七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七屆|03 哪匹馬不能訓練,就「殺」掉——阿姜巴山|2017年8月12日A
第七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哪匹馬不能訓練,就「殺」掉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7年8月12日A
來源: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七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七屆|04 心安住——阿姜巴山|2017年8月12日B
第七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心安住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7年8月12日B
來源: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七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中文字幕|第七屆|05 何為修行——隆波帕默尊者|2017年8月13日A
題目:何為修行(泰語中文字幕)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7年8月13日A
資料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何為修行》全文:
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full-txt_6/
摘錄:
學法,就是從事實、實相中學習。實相就呈現在此身、呈現在此心。我們要不斷地觀下去。
這顆心充滿了無常。它始終在變化——當眼睛看見色,我們的心會變;當耳朵聽到聲音,我們的心也會變;當鼻子聞到氣味、舌頭嚐到味道、身體去接觸,我們的心同樣會變;當我們的心跑去想,心也會變。
因此,我們的心一直處於變化之中。在眼、耳、鼻、舌、身、心接觸所緣的時候,心就不停地變化——時苦、時樂、時好、時壞。我們不斷地去觀察、去體會,就會發現:無法指揮心讓它只能快樂,也無法禁止心痛苦;無法指揮心令它一直好,也無法禁止心變壞。我們反反覆覆地這樣探究身與心的實相——身體不是「我」,是世間的資產,只是被借來暫用;心也無法被操控,並不在我們的掌控範圍內,而是始終處於動蕩變化之中。
當我們看見身心處於動蕩變化之中時,稱為照見了「無常」;看見我們掌控不了它們,稱之為照見了「無我」。如果常常地看見身的實相、心的實相,最後,心就會發生質的變化。
比如,以前我們活在夢幻之中,誤以為身體是「我」,是屬於「我的」,我們稀裡糊塗地拼命去尋找快樂,一生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一直在拼命地尋找快樂、逃離痛苦。當智慧生起時,我們就會看到快樂只是臨時的,即使是我們拼命找到的也不過如此,不久便會消失,接下來又要繼續去尋找別的快樂。這個生命未免太過疲憊了,因為它一直在趨樂避苦。
事實上,痛苦也是無常的,沒有哪種痛苦是永恆的。比如有的人失戀了,感覺世間一片灰暗、了無樂趣,活不下去了,自認為今生都要這麼痛苦下去了。其實這並不是真的,那只會發生在小說裡。就像失戀的痛苦,它也是臨時的,什麼都不用做,它很快就會成為「過眼雲煙」。
如果心願意接受實相——痛苦只是臨時的,那麼當痛苦生起的時候,心就不會焦躁不安,痛苦尚未來臨時,心也不會擔心。這樣的心是舒坦的,它契入了真正的寧靜與祥和——不會對快樂感到饑渴,也不會討厭與害怕痛苦,它擁有的只有快樂與寧靜。
因此,當我們洞悉到身的實相與心的實相後,接下來,心就會契入真正的寂靜與祥和,這是源自於洞見到身與心的實相後獲得的寧靜,這樣的寧靜,就是涅槃。
涅槃的特性就是寂靜,它寂靜於煩惱習氣,何時心沒有煩惱習氣,何時就會照見涅槃;它寂靜於掙扎與造作,何時心擺脫了掙扎與造作,何時就會看見涅槃。它寂靜於所有的掙扎,寂靜於煩惱習氣,寂靜於苦。從此再也沒有苦在心中生起,因為,心中的苦源自於「想要」。
去觀察看這是「真的」還是「不是真的」。當「想要」生起時,苦立即緊隨而至。不修行的人,在有「想要」的時候,還不會覺得苦,他們在沒有如願以償時才會覺得苦,如願以償之後他們會覺得快樂——他們只能認識到這種程度。
不停地修行,就會發現:我們什麼時候有了「想要」,什麼時候立即就會有苦。比如,僅僅只是想要中獎,想要中彩票——中國也有嗎?有的,是嗎?泰國的彩票可是師承於中國,中國人是泰國彩票的發行人,泰國人跟著就玩起來了。
比如想要中彩票,心就會坐立不安了——不停地查找絕殺號碼,這裡求仙拜神,那裡求爺爺告奶奶,或者去刮樹皮。泰國人喜歡刮樹皮,用手指刮、刮、刮,然後在上面塗上麵粉,再看會出現什麼數位。(隆波)並不是在教中國人以這種方式去找彩票號,只是想說:什麼時候想中彩票,什麼時候就已經開始苦了。如果中了頭彩,發財了,得了幾千萬,那又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苦——會赫然發現自己的親戚多如牛毛。原先可是沒有什麼親戚的,一旦中了彩票,有了很多錢之後,親戚驟然猛增,每個人都來問你借錢,你很怕他們,於是發財帶來的快樂就沒有了。也有人中彩票後害怕劫匪綁架自己的孩子來敲詐勒索,所以心裡根本無法感到快樂。
因此,「想要」生起的一刹那,苦就接踵而至——無論是否如願以償,都會苦,即使如願以償,也照苦不誤。
有一次,隆波去頂禮隆布信長老,碰到一位女眾將一大堆香燭運到山頂去,還有很多工人來幫忙抬,聲勢浩大。隆波還以為她樂善好施,拿那麼多香燭來供養長老,結果她是帶香燭來請長老開光的。
她說:「每天早上要在店門口點香燭,這樣顧客就會很多。要求長老幫忙開光加持一下!讓我可以發財!發大財!大大地發財!」
長老提醒她說:「太富了會苦的,強盜也會來。」
「噢,不要!不要!再請進一步加持,兼備防盜功能。」
有用香燭防盜的先例嗎?哪裡的強盜會怕香燭呢?強盜又不是蒼蠅。
心若有貪欲,就會這樣不停地徘徊在「饑渴」之中。一開始是想要發財,一旦被提醒發財了也許壞人會來,於是「饑渴」又變本加厲——讓壞人別來。不斷地求這個、求那個,這不是一個佛教徒的所為。這樣的心已被貪欲——「想要」控制了,心饑餓不已。饑餓的心,是痛苦的,而有「想要」的心,就是饑餓的心。想要看色,就是饑餓於色;想要聽聲音,就是饑餓於聲音;想聞到氣味、品嚐味道、想得到身體方面的觸、想得到讓心有快樂的所緣,這樣的心始終處於饑餓之中。心一旦饑餓,就會掙扎,這樣的心根本毫無快樂可言。無論是否如願以償,心只是有「想要」,就已經苦了。
我們就是這樣不斷地探究實相,實相就會層層浮出水面。越多了解實相,就會越多離苦,我們也就會越來越接近問題的源頭——正是「想要」讓我們有苦。
因此,我們要不斷、不斷地去觀察自己。修行就是探究自己,觀察與體會自己——不斷地探究身的實相、心的實相。
不用問太多,並不是說見了隆波就非問不可,否則就好像虧本了似的。這樣想其實已經虧本了——因為心有了貪欲,想要問,自己卻沒有看到。我們沒有看到煩惱習氣,沒有看到「想要」已經生起,想要和隆波互動,想要詢問隆波。還有人想要成為隆波的貼身弟子,到處宣稱自己是隆波的關門弟子。那全是撒謊!親近什麼?大家都只是在早上看到隆波,之後隆波就回寮房了,沒有誰能進入隆波的寮房,只有一個人除外,也就是阿姜宋彩尊者,他會去做做衛生之類的,其他人從未進去過。因此,沒有誰是特殊的、和隆波特別親近的,沒有。有人很饑餓,想成為很特別、很特殊的人,如果沒有成為那樣,心就會生氣。
我們要不斷地觀察與體會自己的心,隨著智慧的生起,就會明白——每一次有「想要」,每一次都會有苦,接下來再進一步觀察,智慧會愈加增長。
比如:世間的人缺乏智慧,他們會認為:只是「想要」並不會苦,「想要」未能如願,才會有苦。而我們只是看到有「想要」,心就在掙扎,就已經在苦了。隨著修行的深入,我們會越來越多地看到實相——僅僅只是「想要」,不管是否如願,都已經開始苦了;繼續修行下去則會發現——不管有沒有「想要」,這個身與心本身就是苦。
無論是有「想要」還是沒有「想要」,身與心本身就是苦——這是高階的法。如果照見到這個程度,就已經接近證悟阿羅漢了。
一旦看到身體是苦,心就會放下身體,不再執著身體,我們就不會因老、病、死而苦,因為老、病、死是屬於身體的事情。這是屬於三果阿那含聖者的境界——不再執著於身。
如果不再執著心,因為已經徹見心本身就是苦,那是屬於阿羅漢的境界。苦的終點就在那裡。
#隆波帕默尊者 #第七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七屆|05 何為修行——隆波帕默尊者|2017年8月13日A(中文同聲翻譯)
題目:何為修行(中文同聲翻譯)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7年8月13日A
資料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何為修行》全文:
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full-txt_6/
#隆波帕默尊者 #第七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中文字幕|第七屆|06 殊勝的自我省察——隆波帕默尊者|2017年8月13日B
第七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殊勝的自我省察(泰語中文字幕)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7年8月13日B
資料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殊勝的自我省察》全文:
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full-txt_7/
摘錄:
隆波嘮嘮叨叨地說:修行啊,不用問太多,問得再多也還是不懂;只有多多地觀察、親身去體驗,才會真正明白。
這不是開玩笑,而是實話實說。隆波總共跟隨過40位高僧大德學習,數目非常多。哪一位有特長,隆波就去求教那一位。40位師父教給隆波的內容完全一致,沒有任何衝突。因為修行正確的高僧大德的教導都是完全一致的,不可能有矛盾與衝突的地方。
這些師父中,隆波根本沒向有些師父提問過。真正給隆波糾正過修行狀態的,僅僅只有6位。在這6位師父當中,隆波有問題想要問,或有懷疑但尚未發問就提前得到回答的,總共有7次。因此,在隆波一生的修行中,真正有問題要問的總共也只有7次而已。
隆波總共問過6位高僧大德7次問題,有的師父問過兩次。
第一位是隆布敦長老。長老教導隆波觀心,於是隆波就去呵護心。觀心,心是觀者,隆波卻自作聰明——以為觀心就一定要觀那個觀者,然後呵護它——不讓它去想、不讓它去造作和演繹,一直呵護它,讓它寧靜、空無。等到作禪修報告時,長老說:「你修錯了。」這是必須跟高僧大德學習的第一次。長老說:「你修錯了,你那是在干擾心,而非在觀心。」「觀心」就是——心是如何的,就知道它是如何的。
接下來,隆波不斷地觀照,還沒有問題浮現。隆波最後一次頂禮隆布敦長老大概是在1983年9月。當時長老教導說:「見到知者,要消滅知者;碰到心,要消滅心。這樣才會抵達真正的純凈無染。」
第二天隆波去頂禮隆波蒲尊者,尊者說隆布敦長老教導了他一模一樣的內容。但隆波蒲尊者是在一星期前去見的隆布敦長老,長老對他說:「法師,修行有何困難。見到知者,消滅知者;見到心,消滅心。這樣才會抵達真正的純凈無染。」
隆波蒲尊者知道隆波沒有聽懂,害怕隆波真去消滅知者。如果真的消滅知者,就會徹底喪失覺性,從而偏離正道。對於「知者」,我們是要用它而不是滅掉它。於是尊者開示說:「何時洞見三法印,何時就會自行放下知者。」他接著說他也還做不到,所以長老才教導他。尊者繼續說道:「你我約定,誰如果先消滅它,就告訴另一個人。」
隆波消滅不了,作為居士是很難做到的。直到最後一次見到隆波蒲尊者,是在他圓寂前不久。1999年,電信局恭請尊者去講法。尊者講完法之後,隆波去頂禮他:「師父,我很久沒見到您了。」因為尊者患了癌症之後便隱居起來了,不太拋頭露面,只在自修。
隆波蒲尊者對隆波說:「師父記得你,真正的修行人是不多的。」他稱呼隆波為「修行人」。
「師父,我還是消滅不了知者。」聽到這句話,隆波蒲尊者的心突然光芒四射,他開示道:「知者的心就像是孵著小雞的雞蛋,一旦小雞足夠大了,它自會破殼而出。」
聽到這番話,隆波的汗毛都豎起來了。啊!他已經消滅了,他已經做到了。可能由於他不知道隆波在哪裡,所以無法兌現當初的約定,但最終他還是找機會告訴了隆波。因為那時候尊者通常已不接受任何邀請,卻答應了那天的邀約。
隆波聽到他的開示,就明白了——並不是我們去消滅知者,而是等到它羽翼豐滿,自會破殼而出。「但是要怎樣才可以羽翼豐滿呢?」問題又來了。如果一直思維下去,今生就不用修行了。
要怎麼做才可以讓小雞長大到破殼而出呢?意即要如何讓心長大到可以自行清除漏煩惱呢。心的外殼其實就是漏煩惱,隆波只是不知道當時心到底缺少了什麼,僅僅知道心還有欠缺,但不知道具體缺什麼,因為自己的智慧尚未圓滿。
等尊者講完了,隆波就離開了會議室。很快地,尊者的車開過來,他準備回去了。於是隆波就在馬路上頂禮尊者,尊者回過頭來,對隆波點點頭——拜拜了。從此再也沒有見面。不久之後,隆波蒲尊者就圓寂了。
隆波出家以後,修行到有些灰心的時刻會想:「小雞怎麼就是不願長大啊?」就在山窮水盡之際,心契入了中立。因為沒有了「想讓小雞長大破殼而出」的意欲,心便會契入中立。
我們要慢慢修行下去,等到某一刻徹見「四聖諦」,小雞(也就是心)就會摧毀漏煩惱,而後解脫自在。因此,讓小雞長大的(因)其實就是徹見「四聖諦」。
佛陀開示過:只要尚未徹見「四聖諦」,就依然還會在六道之中生死輪迴。我們都聽過或讀過佛陀的這句教導,但當真正實踐時,還是會一頭霧水,不知道欠缺了什麼。事實上,佛陀已經開示了:我們所缺的是「四聖諦」。
因此,我們在聽法的時候看似明白,或感覺即將明白,卻並非真正明白,因此在著手實踐時,就會一頭霧水,這是很自然的。
但是不管怎麼迷茫都不要去問別人,問得再多,迷惑也不會消散。
比如隆波請教隆波蒲尊者,尊者回答:小雞長大了,自會破殼而出。我們會繼續追問,對嗎?它什麼時候可以長大?問題會接踵而至。
因此,法——要透過自我觀察和體會來學習,去探究自己的身與心,以便清除無明。清除無明即是清除對四聖諦的無知,清除對「五蘊即是苦」這一實相的無知。
不知道五蘊就是苦,便會生起「想要」,想要讓五蘊快樂,想要讓五蘊不苦,一旦有了「想要」,心就會掙扎,於是離涅槃就越來越遠。就是這個「想要」築起了一道屏障,讓心不停地掙扎、不停地造作。何時欲望完全止息,「想要」就會全部終結。因為徹見聖諦,了知名色身心的實相之後,欲望便不會再生起。
比如,知道實相——身本來就是苦,就不會再想讓身不苦,也不會想要讓身苦快些消失,或想要讓身只有快樂。再也沒有這種意欲。或是始終徹見——心本身就是苦,就不會想要讓心快樂,也不會想要讓心不苦。「想要」再也不會生起。
如果大家仔細體會,就會發現諸多的「想要」,無非是想要讓身心快樂,想要讓身心離苦。比如想要去看電影,是想要快樂,對嗎?想要找伴侶,也是想要快樂;想要有孩子,也是想要快樂,而非想要痛苦;或者身體不舒服,就想讓它離苦等等。
因此,「想要」始終徘徊於想讓身心快樂、想讓身心不苦的念想中。一百零八個,一千零九個……無論多少個「想要」,歸結下來都只有這些而已。
因此,何時徹見身與心本就是苦,「想要」就再不會生起,一旦「想要」不再生起,心就不會掙扎。「想要」不再生起,稱為「離欲」,「離欲」就是沒有「想要」,一旦沒有了「想要」,就會生起「無為」——沒有造作,一旦心擺脫了造作,就會接觸到涅槃,從此解脫自在。
就是這樣——不斷地覺知身、覺知心,才是我們能夠抵達純凈無染的唯一路,而(問)問題只會導致更多連環問題的產生,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利益。
如果真的在自我觀察了,我們就可以自助。但如果觀察得過於草率和膚淺,還堅信自己所觀察的肯定就是這個,若是這樣,我們就會疏於進一步的繼續觀察。
比如,在修行的初期,隆布敦長老教導隆波去觀心,隆波卻去呵護心,一整天看護著心,讓它哪裡都不去,還堅信自己這就是「觀心」,不再進一步學習。幸虧隆布敦長老及時進行了糾正,因為隆波真的修錯了。不過,如果我們懂得自我省察,(無需別人糾正)也可以自助。
#隆波帕默尊者 #第七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七屆|06 殊勝的自我省察——隆波帕默尊者|2017年8月13日B(中文同聲翻譯)
題目:殊勝的自我省察(中文同聲翻譯)
主講: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17年8月13日B
資料來源: Dhamma.com、禪窗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殊勝的自我省察》全文:
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full-txt_7/
#隆波帕默尊者 #第七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七屆|07 想很多的人,該怎麼修行——阿姜塔努宋|2017年8月13日
第七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想很多的人,該怎麼修行
主講:阿姜塔努宋
日期:2017年8月13日
來源: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www.shineling.org
#阿姜塔努宋 #第七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第七屆|08 法的味道——阿姜巴山|2017年8月13日A
第七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題目:法的味道
主講:阿姜巴山
日期:2017年8月13日A
來源:禪窗、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www.shineling.org
#阿姜巴山 #第七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