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破修行的難點——阿姜萍道之修行歷程與重點淺析|阿姜巴山|2021年05月05日 (泰語開示+中文同聲翻譯)
【突破修行的難點——阿姜萍道之修行歷程與重點淺析|阿姜巴山】
日期:2021.05.05
同聲翻譯:坤能 • 禪窗
泰語視頻來源: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全篇文字:
https://www.shineling.org/aj-prasan_snl_3/
摘錄:
若大家懂得聆聽,昨天的分享涵有諸多「法」在其中,阿姜萍道提及十分重要之法,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那是什麼,知道嗎?她覺得五人當中,已有三人見法,僅剩下兩人,她不想被拋棄,於是用心修行,而且生起一種信心——阿姜尼能做得到,她也能做得到!從那一天開始,她用心修行,不放棄!
老師代替大家向阿姜萍道提問:「修行難嗎?」她如何作答?大家還記得嗎?她說:「起步的階段是難的,但修行一段時間之後,就覺得不難了。」
大家反問自己,我們是否已越過修行的難點了?還是依然覺得修行很難?修行人在早期的階段,會覺得修行很難。爲何覺得難呢?因爲「修行人」的身分一直控制我們的身及心。
大家有貪心,想獲得修行的成果,一旦有貪心,就會想獲得好的状态。那時,心並沒有做到如實觀,也就是沒有準備好觀照身心的造作。
一旦有了貪心、有了想要「好」的欲望,便會造作身、造作心——怎麼做才能好?怎麼做才能體證道果?怎麼做修行才可以進步?有的僅是——怎麼做、怎麼做、怎麼做?一旦想著怎麼做,便決定:「哦!這麽做!」然後就開始動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
從這角度而言,大家有的只是造作。然而,修行並非如此!修行並不是去造作,修行是要及時地知道「造作」——心造作好,知道;心造作不好,知道;心造作善,知道;心造作不善,知道;心造作苦,知道;心造作樂,知道。
修行的早期,並不知道(造作)。早期的時候,每個人皆如此,都會覺得修行很難。爲什麽?因爲還不了解修行的關鍵,便渾水摸魚。但這亦是必然的過程,先去做,而後才會慢慢發現,自己所做的皆錯——這也不是!那也不對!
然後,不放棄修行,不放棄聞法,便會慢慢將自己所聽聞的法,與自己所做的事作對照——「自己所做的,是否與導師所教導的一致呢?」
早期的時候,真正的覺性(sati)不會生起。「緊隨著知道、緊隨著看見」的過程,是爲了獲得覺性。實話實說,那段時間確實屬於較難的階段。爲什麽?因爲大家的慣性即是不覺知自己,習慣於迷失。在生生世世,數也數不清的六道輪迴次數中,所累積的全是這一些——習慣於忘失自己,習慣於沒有覺性,常處在忘失自己的狀態。
「法」起始於有覺性,因此先要有刻意,隨後訓練觀照。無論什麼現象生起,訓練觀照。當我們刻意觀照時,那依然不正確。為什麼?因爲夾雜著貪心。
但隨著不斷地觀照下去,直至某一點,心記得狀態(sabhāva)。若誰常常觀照色法,常常觀照身體的行住坐臥,觀照身體動停、身體呼氣、吸氣,直至某一點,心能記得狀態。那之後,呼氣也能覺知,吸氣也能覺知了。何時覺知變得自然,修行就不困難了。
阿姜萍道提及,修行的早期十分困難,但到了某一點,修行就不難了。「不難」的階段生起於何?生起於覺性自動生起之時。
我們不斷地緊隨著去知道,緊隨著去看見,直至某一點,覺性自動地生起,訓練直至獲得知者的心。有了知者的心,換句話說,何時具備正確的禪定,那時修行就不難了。無論發生了什麽,心都成為觀者。
身體動停,覺性可以在沒有刻意的情況下捕捉得到,那時修行已沒有了貪心、沒有刻意修行的成分。在那一點,即是阿姜萍道所提及的——修行的後期就覺得不難了。
因此,修行的初期,每個人都會十分困難。爲何困難?因為修行的初期,我們是造作身、造作心的人,亦是刻意修行的人,修行時有貪心。藉由不斷刻意地修行,直至心能記得狀態,真正的覺性就會自動地生起。
一旦自動的覺性生起了,正確的禪定亦緊隨而至。每日在正式禪修中訓練,心有了力量,便能一整日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何時能覺知,就去覺知。最終,我們的修行就會與日常生活水乳交融。
#阿姜巴山 #第一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
佛教中的禪定要有「知者」——阿姜宋彩尊者|2021年05月05日(泰語開示+中文同聲翻譯)
【佛教中的禪定要有「知者」——阿姜宋彩尊者】
日期:2021.05.05
同聲翻譯:颯然雅
泰語+中譯視頻剪輯:靜慮林
泰語視頻來源: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宋彩尊者 #第一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看到走神,看到心——阿姜給尊者|2021年05月04日(泰語開示+中文同聲翻譯)
【看到走神,看到心——阿姜給尊者】
日期:2021.05.04
同聲翻譯:坤能 • 禪窗
泰語+中譯視頻剪輯:靜慮林
泰語視頻來源:Nimmalo YouTube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錯了,願不願意重新開始?》法談篇文字:https://www.shineling.org/aj-krit_full-txt_2/
吉祥如意!大家必需明白,現在並不僅僅只有中國人聽法,這堂課同時也直播給身在泰國的泰國人。因此想告訴泰國人,如果大家有什麼問題,暫且不需提問,將提問的機會讓給中國人。
【離苦所需具備的禪定】
中國人的面孔都很熟悉。如同禪修課程首日,隆波所開示的那般,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讓心準備好開發智慧。大家已曾做過其他功德,對於居士們的功德有三種:佈施、持戒與修行。我們參加禪修課程,那屬於第三種功德。佈施與持戒,大家已經明白,並已落實,對嗎?因此,此次禪修課程,僅會提及修行這一部分。
修行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奢摩他的修行;第二是毗缽舍那的修行。大家應該已經聽得足夠多了,現在我們來複習,其實禪修課程真正涉及的就是這一些內容。我們參加禪修課程,是為了探究及了解——如何讓心準備好,也就是修習奢摩他。至於毗缽舍那的修行,對我們而言並不難,如果我們懂得修習第一項,第二項修行就不難了。
關於奢摩他,高僧大德已曾講說很多,因為那是難以理解的部分。這並不僅是對大家而言,而是從佛陀時代便是如此。在悉達多太子離開皇宮出家,想再次修習奢摩他時,就會向隱士們學習,修習讓心寧靜、一動不動的奢摩他,並且抵達人類所能達到的最高階段,直至作為老師的隱士們邀請太子一起當導師,可不是助理老師,而是一起作為導師來教導學生,類似於想將悉達多太子納入他們的導師之一。
那時他還不是佛陀,僅是悉達多太子,他看到那還不是(離苦的路),修習奢摩他,讓心聚合為「一」的禪定,依然還不是(離苦的路),於是他便去尋找。由於那個時代,大家認為折磨自己的身體是其中一條路,除了隱士修習禪定的路線外,另一條路就是折磨自己,讓自己達至苦的極點之後,便能達到離苦的狀態。那個時代的人們都一致這麼認為,如此相信著有這兩條路,一是隱士們修習的禪定,二是折磨自己、修苦行。
至於修習禪定,悉達多太子所用的時間不長,便能抵達最高的境界。但折磨自己呢?則必須折磨自己直至悉達多太子確認——沒有任何人能再超越自己的程度,才能確認這方法依然不是(離苦的路)。如果僅僅只是折磨自己一星期、兩星期,這尚未達到苦的極點,因此必須折磨自己很久。
折磨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憋氣至頭要爆炸了,或是不進食。對於不進食,經典描述,太子一摸腹部,就碰到了脊椎,那已是完全沒有一點食物的現象。苦行至這般程度,於是他想:應該沒有任何人能超越自己這般程度了。
我們一摸自己的腹部,就會碰到脂肪(笑),但佛陀一摸腹部,就碰到了脊椎。然而,悉達多太子依然看到那不是(離苦的路),於是他放下、放棄了苦行。一旦放棄苦行,那些跟隨他的五比丘,他們習慣於折磨自己至極點,認為悉達多太子幾乎快到終點了,應該為時不久……當他們認為悉達多已近離苦之際,太子卻重新進食,因此他們失望、絕望地離開了悉達多太子。
在悉達多太子即將悟道的那個晚上,太子食用了蘇珈達(Sujātā)供養的乳糜,而有了力氣,恢復體力。於是,悉達多太子尋找地方繼續修行,他來到菩提樹下,找到禪坐之處,便想到年幼時曾經修習的另一種禪定,那種禪定與之前向兩位隱士學習的禪定不同。一旦想到此處,他便確定——必須採用那類禪定。
【止禪與觀禪並不相同】
師父本人在學習佛陀傳記時,尚未明白這兩類禪定的區別。太子向隱士們學習的禪定,與太子年幼時在農耕儀式上修習的禪定,有何區別?那時,師父學習了也不明白。後來看到這兩類禪定的區別,是因為向隆波帕默尊者學習之後,自己才知道其中的差異。
隆波反覆地強調,禪定有兩種,它們並不相同。第一類禪定,主要的重點,放在所緣上,這即是悉達多太子向隱士們學習的禪定。此類禪定強調的是「所緣」,真正明顯的點放在所緣上。比如:覺知呼吸,心便會直接撲到呼吸上。如果修成,便不會想到其他事物,僅會一直想到呼吸。於是就不可能分離——「呼吸」是一個部分,「知者」是另一個部分,不可能!因為五蘊已經完全聚合,僅僅只剩下呼吸。一旦變成光明,就只剩下光明,有的僅是光明,不會感知其他的事物,「能觀」與「所觀」不可能分離。
而另一種形式的禪定,也就是隆波所教導我們的(禪定),其實就是悉達多太子年幼時,在農耕儀式上所修習的禪定,即是有「知者」獨立凸顯的那類禪定。
「知者」……在我們訓練的時候,以師父自身的經驗,並不會感覺有個「知者」,但會覺得有個「被觀察的對象」。誰曾經看到這個境界?持續修行下去,類似於有一個是被觀察的對象,有嗎?可以舉手、可以點頭,這樣可以給師父些許信心。(學員舉手或點頭)不錯,不錯!
當我們感覺「有一個被觀察的對象」時,那當中是有「知者」的,它們一起生起。何時有「所觀」,就一定有「能觀」,它們一起生起,一起滅去。如此的狀態,僅在我們修習正確的禪定時,方才會出現。此類禪定,若以巴利文,稱之為「觀相禪那」(lakkhaṇūpanijjhāna)。
既然有所謂的「觀相禪那」,另一種禪定就稱之為「所緣禪那」。那是一般人最開始都能做到的,當觀某個所緣時,心就直接觀那一個所緣,心並不會抽身出來成為「觀者」,而是與所緣聚合成一體。那是「所緣禪那」(ārammaṇūpanijjhāna),緊盯所緣。
然而,真正的「觀相禪那」呢?若能修習或做到,觀相禪那真正關注的是——所有境界(sabhāva)相同的特徵,相同的三種特徵是——無常、苦、無我。
在觀心的時候,我們會照見無常、無我,這兩個特徵比較容易觀到,而「苦」的法印,僅在阿那含證得阿羅漢時,方才會看到。如果我們修習禪定,看到有一個「所觀」,然後滅去,這稱之為「修習觀相禪那」。修習禪定之後,看到被觀察的對象所呈現的特質,而且所有的對象全都一樣,那是所有事物的共性。
「生氣」生起,看到「生氣」,一旦看到的瞬間,「生氣」就會滅去;「走神」生起,看到「走神」的瞬間,「走神」就會滅去。此乃照見「走神」在演示第一個法印,也就是「無常」。
看到「走神」,不想讓心走神,心也會走神;看到「生氣」,不想讓心生氣,它還是會生氣,此乃照見「走神」或「生氣」演示第三個法印,也就是「無我」。
若想獲得如此的禪定、如此的領悟,則必須修習正確的禪定。
【修錯了,重新開始】
以師父自身的經驗,自己曾經如此走過來,早期修行的時候,所謂「早期」,別以為僅是師父剛出家的時候,而是指前面十九年的出家經驗,修習的僅是緊盯所緣的禪定,師父的修行是如此走過來的。結果出現的狀況就是——哪天覺得修行很好,較後才意識到,其實那是睡著了;在平常的日子裡,都是一邊禪坐、一邊散亂,而且不是很快樂的散亂,而是很苦悶的散亂。苦悶的原因,源自於想獲得寧靜,但並沒有達到如此的目標。
因此,在別人的眼裡,就會看到——有時可以打坐,有時會睡著;有時可以打坐,有時會睡著……「可以打坐」的意思是——沒有睡著。在別人眼裡,有時沒有睡著,有時睡著;有時睡著,有時沒有睡著……沒有睡著的那一天,師父本人就會覺得很苦悶、很苦;如果哪天能睡著,就會覺得舒服。
較後才評估自己——當打坐感到十分苦悶時,其實就是努力地強迫,讓自己的心一動不動。若心並沒有出現如自己所想像般的狀態,又會再次去打壓,但還是沒有如自己所想的那樣發展,於是越打壓,越苦悶。
那時,師父以觀呼吸作為修行的起點,然而,吸「佛」、呼「陀」沒幾次就扔掉了。扔掉之後,覺得:「不可以!禁止走神!」又立即將心拉回來。當將心拉回來時,自己內心覺得:「剛才強迫心的力度,還打壓得太輕。」因此,又會將打壓的力度增加。雖然增加打壓的力度,心依然很快就跑掉了,於是便會苦悶:「為什麼又跑掉了呢?」又急忙將心拉回來……
好可憐,真的好可憐!如此修習了十九年。哪天打壓至沒有力氣,心走神或睡著了,外面的人看到:「是不是睡著了?」自己卻覺得——全都消失了,什麼都沒有,鴉雀無聲,名法、色法全都消失了。事實上,那是睡著了。
一旦學習(正確的方法),才知道:「哦!事實上,自己的修行全是錯的。」真正值得做的是——認識及了解事實。心走神,知道「心走神」。
於是,再次重新開始,將自己定位為一名學生、一名研究員。修習某一種禪法,但僅僅只作為參照點、參照物,一旦心走神,及時地知道。
當我們看到心走神時,內心如此定位——我們並不是要對「走神」做些什麼,而是感到高興,因為看到了研究的對象。意識到了嗎?轉變為——心已經運作給我們看了。
事實上,(那顆走神的)心是不好的,如果在十九年前,就會覺得——自己的修行太差了,根本就不懂事。但若這般用心——自己要了解心的實相,於是如同原來那般去修行,一樣觀呼吸,一旦「走神」出現了,就會生起一種感覺:「哦!太棒了,我看到心了。」
之前看到「走神」,心是不喜歡的,但後來看到「走神」之後,就會覺得很高興,「可以看到心了!」誰有如此的感覺,有嗎?修行看見「走神」,很高興、很滿意——「看見了!」
有時源於過往的慣性,覺得:「誒!這不好!」心就會不喜歡。那緊隨著要去知道「不喜歡」,如此就會轉變為——了解實相,了解事實。
修行的方式與過去差不多,起步也是吸「佛」、呼「陀」,如以前那般,但修行的用心不同,修行的角度也不一樣,看的角度轉變為——認識實相。
實相是好也行,不好也行。若心與「佛陀」在一起,不到他處,狀況看起來很好,那就只是去覺知;一旦心走神了,那又是另一種事實,那是夾雜著煩惱習氣的心,也去覺知它的存在。
換了不同的角度,便能繼續修行了。熟睡或苦悶的狀態便開始轉變,成為——覺知者、覺醒者。每一次覺知,便會醒過來一次。以前每一次覺知,每一次都會很苦悶,誰還一直處在如此的循環中——知道煩惱習氣,就很苦悶?意識到煩惱習氣,就很苦了?
#阿姜給尊者 #第一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所有的念頭歸入三法印 -
修行路上的陷阱——隆波帕默尊者|2021年05月02日(泰語開示+中文同聲翻譯)
【修行路上的陷阱——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21.05.02
同聲翻譯:坤能 • 禪窗
泰語+中譯視頻剪輯:靜慮林
泰語視頻來源: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全文: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full-txt_32/
摘錄:
修行的最初階段,先要提升心,讓其有力量,能夠安住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
想要讓心安住是需要花時間的,因為心平時習慣於迷失。某些僧人(訓練讓心安住)需要耗費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
訓練讓心安住的方法就是修習某個禪法,讓心有一個基地:和「佛陀」(名號)在一起,或者和呼吸同在,還可以和移動的身體在一起。然而並不是將心緊附在所緣之上,而是修習某個禪法,及時知道自己的心。這樣心就可以安住成為知者。
今天需要講慢些,有點透不過氣。
比如,在我們吸氣和呼氣時,心跑去想了,我們知道心跑去想了;呼吸了,心跑到了呼吸上,及時知道心跑到了呼吸上,慢慢去訓練。當及時知道心的一舉一動時,心會自行安住,這是修行初階的工作。如果不算上持戒的話,這是真正屬於訓練心的版塊。
起步階段訓練讓心醒來,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令其安住。方法就是修習某個禪法,而後及時知道心。比如,身體在經行時,不是為了看到「走」而走,而是只把「走」當作背景,讓心有個臨時的家,以便心跑到別處時,可以輕易知道心跑掉了——忘了「走」。及時知道心跑掉的瞬間,心會自行安住。我們以同樣的方式繼續練習,比如輕鬆自在地繼續走……心跑到腳上,及時知道。在及時知道心跑到腳上的瞬間,心會再次安住。每一次及時知道心的運作,心的安住就會生起。
也有些人觀腹部起伏。若問有錯嗎?沒有錯,但是必須會「觀」。如果觀腹部起伏時,心緊貼著腹部,那就錯了,只能得到奢摩他的寧靜型禪定。但如果觀腹部起伏,心跑到了腹部,我們知道心跑到了腹部,心將會自行安住。
心一旦安住,繼續觀身體起伏……心再次跑,又再次知道。有時跑到腹部、有時跑去想事情。比如在觀腹部起伏時,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去想了,心就會安住。
訓練心安住的方法就是修習某個禪法,及時知道不安住、跑來跑去的心。比如,隆波擅長安般念,透過呼氣、吸氣來覺知自己。心迷失去想時,及時知道,心就會安住;心跑到了呼吸,及時知道,它就會安住;一旦呼吸變微細,呼吸將暫停而變成光,心跑到光明裡——及時知道,它便會獲得安住。
心若跑到呼吸上,還沒有什麼;但是心跑到光明裡,類似可以控制光,隨心所欲將光擴大或縮小。這樣既能縮小也能擴大的即是「似相」,此時心具有近行定。但也正是在這裡容易失誤,會出現各種禪相。(不過,)假如進入了安止定,禪相就會消失。但在安止定之前,處於近行定時會出現禪相。禪相是障礙,是具欺騙性的敵人,讓心偏離修禪定的正確方向而徹底迷失。
禪相有各種模樣。
有些是畫面型的——比如打坐觀呼吸時,心變得光明起來。光明擴散到哪裡,就可以看到那裡;鬼來了也看得到,這就是畫面型的禪相。鬼是真是假並不是重點,它只是被心觀察的對象,因為可能是心幻化出來的。因此,修行人可能看到各種姑且不論真假的禪相,但不要迷失於其中!
聲音型的禪相——打坐時聽到聲音,那個聲音有時會問問題,也會「隨喜功德」、「薩度」等,這些屬於聲音型的禪相。
氣味型的禪相——打坐時聞到鮮花的芳香,有時則聞到腐屍一樣的臭味……於是浮想聯翩:香氣撲鼻,這是天神來了!老子真厲害!天神都來頂禮!或是禪相出現臭味:噢!鬼來了!眼睛深陷的鬼!因此嚇得瑟瑟發抖,導致禪定退失。這就是禪相如何欺騙我們的過程!
以上是畫面型、聲音型、氣味型的禪相,還有味道型的禪相。比如吃飯時,如果寧靜下來,有一定的禪定,就算白米飯也感覺香甜可口、非同一般。有人想想像天神可能把天堂美味滴入自己的食物中,這就又被禪相騙了,煩惱已經開始膨脹。
也有身觸型的禪相——好像有人給自己按摩腿;或是說自己被鬼掐了脖子,這都是禪相——正在禪坐修行,鬼來掐脖子了,睜開眼卻什麼也沒看到。這是心在騙我們。色、聲、香、味、觸的禪相全都存在。
還有「法」的禪相——無緣無故突然有種奇怪的感覺滲進來。我們以為:喔唷!誰送來了什麼?但事實上,可能是心幻化出來的。
禪相有真品也有贋品,別把它們當成重要的事物。它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而不是禪相。修習某個禪法時,心如果未到近行定,就不會出現禪相。努力去覺知,即便出現禪相也別慌,它們只是被覺知被觀察的事物。禪相生起了怎麼辦?禪相生起就覺知自心,知道心跑到了禪相,原則就是及時知道心。打坐時,心跑到外面去看鬼,無需關注它是真是假,要及時知道現在心往外去看鬼了,送到外面了。知道心外送的瞬間,心將會自行安住。
心的訓練,首先是訓練讓其安住。天天、月月、年年的用功……心會慢慢集聚力量、獲得堅強。不過這種狀況還會退失,因為它屬於世間法。
我們訓練的還不是出世法,依然屬於世間法,仍會退失,退失也不用吃驚。曾經寧靜的心現在變回散亂時,不用吃驚,重新修習寧靜,再次回來及時地知道心。散亂生起了,心不喜歡,知道不喜歡,在及時知道自心的瞬間,不喜歡滅去,心再次安住成為知者。
大家要牢牢把握原則,不管發生什麼,及時知道自己的心。它什麼時候跑去了哪裡、做了什麼,不斷地知道,心就會自行安住。
心安住之後,接下來修行的任務就是分離蘊。先訓練讓心安住,這可能花費大量時間,訓練讓心安住是修定,若想進一步開發智慧,必須要分離蘊。
分離蘊界是開發智慧的起點。比如坐著呼吸,隆波練過吸「佛」、呼「陀」。一旦心安住了,就會看到坐著的、呼吸的、行走的身體是被覺知、觀察的對象,心安住成為知者、觀者,心和所緣分離。這裡出現一組詞語,「心」跟「所緣」。「心」是能感知「所緣」的能知,「所緣」是所有能被「心」感知到的所知。眼睛看到的圖像是所緣,所有的聲音也是所緣,氣味、味道、接觸或想的事情都是所緣,心是感知一切所緣的「能知」。
心安住以後,需要進一步提升,而不只是止步於傻傻地安住。一旦心安住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接下來要分離蘊:最簡單的是分離身和心。比如,當下身體在坐著,心是知者。就像這樣不斷地訓練,身體在走,心是知者;身體躺下,心是知者。接下來將會覺知得更加微細……身動,心是知者;身動、身體點頭,看到了嗎?它們是被覺知、被觀察的現象,心是知者。這樣訓練就可以分離蘊、分離名色。經典稱之為「名色分別智」,即,能夠分離名法與色法。色動,名即心,是知者;色走,心是知者;色坐,心是知者;色躺,心是知者;色移動,心是知者;色靜止,心是知者。就這樣不斷去用功,這屬於開發智慧的第一階段:分離名與色。
文|禪窗
#隆波帕默尊者 #第一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
若無正定,便無智慧——阿姜宋彩尊者|2021年05月01日(泰語開示+中文同聲翻譯)
【若無正定,便無智慧——阿姜宋彩尊者】
日期:2021.05.01
同聲翻譯:颯嵐亞
泰語視頻來源: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阿姜宋彩尊者 #第一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
即使學習《阿毗達摩》,也別小瞧經藏——隆波帕默尊者|2021年05月01日(泰語開示+中文同聲翻譯)
【即使學習《阿毗達摩》,也別小瞧經藏——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21.05.01
同聲翻譯:坤能 • 禪窗
泰語+中譯視頻剪輯:靜慮林
中文字幕視頻:https://youtu.be/lhlgvUtLLhY
泰語視頻來源: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全文: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full-txt_31/
摘錄:
修行必須看到境界。透過真正的色法來觀色的真實法,有些色法是透過心來感知的。比如,移動的色法。我們閉著眼睛,色在動,知道,這是以心在知道;但色法的四大是很難觀察的,地大、火大、風大,是以身體的接觸而感知的,水大是透過心來感覺,這是從《阿毗達摩》(論藏)的角度來說。如果從經藏的角度,我們可以看見、感到嘴裡的唾液,它是可被感知的。經藏與《阿毗達摩》(論藏)完全是兩個角度,我們自己應該量力而行。
「量力而行」是指,按照經藏的角度,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能觀察到它。如果非要按照《阿毗達摩》(論藏)的角度去觀察,難度就會很高。比如,一根頭髮包含了全部地、水、火、風,那需要足夠的覺性、禪定、智慧才能看到,我們只去觀察那些佛陀在經藏教導的現象就夠了。
大部分體證道、果、涅槃的行者都是基於經藏的研習。有些經是佛陀直接宣講的,有些是弟子從佛陀那裡聽到的,還有些是弟子們自己親證的,然後在結集時講出來,經所有的阿羅漢聖者肯定通過。三藏之中有許多法義是阿羅漢聖者講的,經由共同結集的阿羅漢聖者一致表決認可。但是,後世卻有連初果都不是的人,到處宣稱「三藏裡的阿羅漢們是不可信的」!這些是多餘之舉……簡直是以螢光去照滿月,太不自量力啦!
我們的研習範圍並不僅限於佛陀的開示,裡面匯編的聖弟子的教導全都非常殊勝!事實上,整個三藏都不是佛陀的口述,而是經典結集時依靠弟子的記憶匯編而成。三藏是由佛陀的聖弟子匯編的,有些是源於聆聽佛陀的開示,有些是源於聆聽其他弟子的開示,有些是源於自證,然後得到與會代表一致通過,於是內容就出現在三藏裡。
大家要逐步地、簡單地學習,不用太複雜。觀察地、水、火、風,就直接去觀地大有什麼?頭髮、毛髮、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頭,至於骨髓,看不見,只能想象,那就不必去觀,只選擇能看到的東西。知道身體裡水大有什麼嗎?一會兒解小便,一會兒流口水,對嗎?刀划破了會流血。水大有血液、膿水、小便等。這些是水大,觀察下去……
之所以稱為(四)大,是因為它們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誰認為小便是自己?如果這樣認為,應該立刻去看精神科醫生。大便屬於什麼?地大,因為硬硬的。有人說不一定,拉肚子呢?這是抬槓!流體也會很快變硬的。
觀「四大」時,我們真能看到的就是這些,要看到它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不是他。誰覺得頭髮是自己?頭髮長在頭上時,我們會感覺是自己,對嗎?一旦剪下、刮掉或脫落,就不是「我」了。沒有人認為頭髮是人、眾生、我、他,否則就是精神出問題了。
看到了嗎?法是如此簡單!誰否定法,誰就是睜眼說瞎話。法是經受得起任何考驗的!牙齒是人、是眾生、是我、是他嗎?牙齒一旦被拔下來,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不是他。觀下去,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不是他,如此不斷地觀察,起先可以思維,接下去就會直接感覺到。
看到了嗎?最後還是要來到「感覺」,感覺到「四大」,感覺到地水火風等元素,清楚知道它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不是他,以覺性感知,以智慧了知,接下來再不是透過身體來知道了。起先,知道堅硬者是地大,我們知道、知道,一旦覺性和智慧真正生起,就會以心知道,以心洞悉實相:地、水、火、風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不是他。或者以覺性和智慧洞悉實相:全部的「心所」和「心」生、住、滅,屬於無常、苦、無我的現象,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不是他。
比如,生氣了,看到生氣的生、住、滅,而不會看到生氣是人、是眾生、是我、是他。慢慢地觀察和生氣同步生起的心,它短暫生起,一旦生氣滅去,生氣的心同時滅去,它們同步生滅。生氣的心和生氣是同步生滅的,貪婪的心和貪婪是同步生滅的,不停地觀察體會。
透過生滅的「心所」來觀,由於「心所」具備極多的獨特個性,讓我們知道它們每一個都是彼此不同的,然而心只有一個特性,即:感知所緣。因此,如果直接去觀察心本身,就會發現這裡是心,那裡也是心,無法區分它們,所以我們要依靠「心所」。
首先,訓練去觀察境界,看見實際存在的現象。一再重複,就會看到「沒有人、沒有眾生、沒有我、沒有他」的實相,多去訓練,直至嫻熟。
假如我們自卑、失戀、難過,如果懂得觀察,就會看到自卑、傷心、難過並不是「我」,而是「心所」,僅僅是一種生起的感覺。一旦看到就會滅去,心於是保持中立,接下來,一旦被識破的感覺生起,心不再滿意或不滿意,心保持中立。不停地訓練,最終心契入中立,快樂生起,心保持中立,不迷失於滿意;痛苦生起,心保持中立,不迷失於不滿意;善法生起,心保持中立,不迷失於滿意;貪瞋痴等不善法生起,心也保持中立,沒有不滿意。擺脫了滿意和不滿意的心,不會再起伏,而會「空」,道與果就在那時生起,心將集中起來而見法。
見法只發生在禪那(四禪八定)之中,然而大家無需為無法入定而擔心!我們只要不斷地培養覺性、開發智慧,不停地去觀所有境界的生滅,到了足夠的一點,心將自行入禪那,聖道和聖果也自行生起。沒有人可以指揮心去體證道與果。當戒、定、慧圓滿,聖道和聖果將會自行生起。
大家要日復一日去訓練!比如,現在必須在家辦公,待厭了,想出去玩,換下環境,去不了,不方便,悶悶不樂。如果及時知道悶悶不樂,就會看到悶悶不樂與心是不同的部分,心是能知,悶悶不樂是和心同步生起的心所,一旦及時知道,悶悶不樂的心就滅去,取而代之的是生起愉悅的心。
因此,在必須居家隔離時,我們有一個與自己相處的良機,可以多去認識和瞭解自己。有些行業無法在家辦公,比如喪葬業,人死了,他們無法推說:「對不起,現在居家辦公!」可是僧人可以。接下來,人死的時候,僧人能以網絡視頻的方式來誦經超度,不久以後也許發展到這個程度吧。然後呢?如果一連念誦好幾天,僧人就開始玩花樣了,來個直播回放,然後自己去睡大覺。有些行業可以居家辦公,有些不行。不管怎樣,善用現在獨處的機會,別沈醉於厭煩!不管怎樣,反正都必須獨處,多去探究自己才可以獲得貼身的寶貝。
文|禪窗
#隆波帕默尊者 #第一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
無論生死,都要忍耐著用功——麥琪奧蘭努|2021年04月30日(泰語開示+中文同聲翻譯)
【無論生死,都要忍耐著用功——麥琪奧蘭努】
日期:2021.04.30
同聲翻譯:坤能 • 禪窗
泰語+中譯視頻剪輯:靜慮林
泰語視頻來源: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觀照微細造作的遷流變化》全文:https://www.shineling.org/aj-oranuch_snl_2/
摘錄:如果大家持續聽聞隆波的法談,麥琪媽媽其實也沒什麼可教導了,僅僅只需引導大家應關注的一些部分。比如修行,若我們持之以恆地用功,就會發現——心時好時壞,有時修行很好,有時修行不好,這是正常的,大家必然會碰到如此的常態。
我們開發智慧,觀身、觀心,直至心能放下執著與抓取,那是基於我們的累積——照見身心的實相,看它不斷地遷流變化。我們需不斷地照見實相,直至最終心能逐漸從錯誤的見解中鬆脫出來。
在生生世世、數也數不清的輪迴中,我們累積眾多錯誤的知見。若想明白及接受實相,我們必須用上時間,沒有任何人一開始修行,便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見法。若我們之前沒有累積,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大家已修行一段時間,已理解及知道修行的方法,現在剩下的僅是忍耐——持續不斷地累積,分離身心,看它們是一部分、一部分的。比如,現在我們正坐著,我們看到「身體坐著」,就只是去感覺,不一會兒,我們就會看到——心溜去想、演繹、造作了。
其實,這是心的自然狀態,心就是如此的,每一個人都是如此的,區別僅在於一般人並沒有修行,因此沒有興趣關注自己的身心。但對修行人而言,我們返觀自己的身心,努力地拆分它。
隆波今早已經開示,我們看到——身體是一個部分,苦樂的感覺是另一個部分,念頭、演繹、造作又是另一個部分,作為感知的心,亦是另一個部分。
當我們在感覺時,假設我們看到「生氣」生起了,就會看到——身體是一個部分;「生氣」是另一個部分;感覺又是另一個部分。如果我們能如此感覺,便能分離蘊。持續不斷地如此修行,觀照每一個蘊是分離開的,看它們不斷地運作變化……我們不斷地將蘊拆分。
事實上,心本身屬於識蘊。「心」就是對所緣進行感知。心本身並無好壞,亦無苦樂,它僅僅只是一種感知而已,這種感知是一個部分。我們看到——身體是一個部分,感受是另一個部分,造作是另一個部分……持續不斷地觀察,它們僅僅只是被觀察的對象,我們需看到它們是不同的部分。
比如,有些人生病了,那就訓練去觀。當身體患少許疾病時,就要訓練去觀。那屬於身體方面的感受,我們去分離——身體是一個部分,病痛是摻雜在身體的另一個部分,它既不是身體,也不是感覺,亦不是感知的心。我們如此分離——身體是一個部分,病痛的感覺是另一個部分,作為感知的心,又是另一個部分,持續不斷地如此訓練。
事實上,麥琪媽媽想讓每一個人都可以訓練這一部分。當我們在臨終之際,大部分的人,其身體方面的感受會很強烈。除非是那些具有福報的人,在大限來時閉上眼睛就走了,但大部分的人都會經歷病痛的折磨。
我們來訓練,當身體方面有少許感受時,我們就訓練觀身體方面的感受。我們分離——身體是一個部分,身體的感受是另一個部分,心又是另一個部分,持續不斷地拆分。當病重時,我們就能做到(分離蘊),我們懂得觀照的方法。
如果我們病入膏肓,便難以直接觀照身體方面的感受,因此在身體尚健康、舒服時,若有一些頭痛或發燒,我們便要訓練分離蘊。如果我們生病,在做治療時也需訓練去觀照。
事實上,我們的修行需慢慢地歸位,持續不斷地探究(身心)。當我們探究、了解時,我們便會看到更為細膩的造作。
比如生活在世間,我們試著觀察:六根與六塵接觸,我們的心就會動盪或變化。雖然其變化不大,但若觀察,它依然會呈現變化給我們看。修行至這一點,心便沒什麼強烈的情緒。比如某某學員,隆波今天提及你的心沒有開放智慧,對嗎?
事實上,心沒什麼感覺……如果我們觀察,持續不斷地感覺它,不苦不樂的捨受也並不是恆常不變的,我們可以如此不斷地觀察。其實我們身與心,有的僅是遷流變化。如果我們就只是去感覺,它會更加細膩。持續不斷地訓練去觀察、去覺知。
隆波不斷地提醒我們,首先我們必須持戒;第二、每日反覆地練習。那些真正修行並想見法的人,對於修行必須重視。讓心持續不斷地探究實相,直至最終心願意接受實相,放下身與心。
因此,持之以恆地用功,持續不斷地看到身心的變化。抵達這一點,則需觀照更為細膩的造作,持續不斷地訓練去覺知。
比如,當心沒什麼感覺時,我們需觀察,其實這種狀況並不是恆常不變的。何時(某種狀態)恆常不變,我們就必須觀察自己,這說明我們必然已經跳進自己刻意營造的某種狀態裡。
我們去觀察,無論如何身心都不會是恆常不變的。我們去觀察,假設自己的心變化較少,而我們持續不斷地觀照,就會發現那僅是被心觀察的對象,「不苦不樂的心」會消失,轉為正常的心、歸位的心。
以上所提,全是為了訓練大家觀照更為細膩的蘊,否則大家持續地觀照下去,便會覺得那並沒有什麼,依然覺得自己的心是正常的,覺得那是常態。所謂的「正常」或「常態」,若我們觀察,這種狀體也並不是恆常不變的。持續不斷地訓練觀照下去,當我們感覺心處在正常或常態時,其實它有微細的造作。
對於中國人,麥琪媽媽並不擔心,因為大家已修行很久,對於修行的原則也已明白,並且有在持之以恆地用功。中國人比泰國人具有多一項優點,中國人學法需透過翻譯,若想接觸法,比泰國人更為困難,因此比泰國人更具有信心,更加地精進及勤奮。
大家有在持之以恆地用功,這不錯!繼續持之以恆地用功,持續不斷地探究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事實上,麥琪媽媽並不擔心大家,僅是針對正在聽直播開示的其他中國人及泰國人。
現在泰國的狀況並不太好,疫情比中國的情況還糟,因此,無論泰國人或中國人,大家一樣需與隆波保持距離,一樣見不到隆波。在見不到隆波、無法見到高僧大德或無法前來寺廟的日子,其實那正是在訓練自己,讓自己變得更為強大。
隆波今早開示,好幾個人的修行很好,這說明雖然大家與隆波是有距離的,但大家並沒有放下修行,並且有在用功。因此,即使我們沒有前來寺廟、沒有見到隆波,或沒有見到老師及師父們,但(對修行)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即是我們的用功、精進。
那些離隆波很近的人,若不精進用功、不返觀自己的煩惱習氣,亦無法進步。而那些離隆波很遠,卻精進、勤奮及用功的人……如同現在(中國人的)群體,雖然大家距離遙遠,卻精進地用功,修行亦可進步。現在正聞法的泰國人,若依然覺得自己離隆波很遠,離寺廟很遠,因不能前來寺廟而沒有信心,則需好好地重新審視自己。
這一段時間,泰國的疫情堪稱為嚴峻,大家必須遵守紀律,待在家裡。其實,這是可以與自己在一起的黃金時間,我們能不斷地探究及了解自己,將所有的時間用於修行。
事實上,此次新冠肺炎屬於全世界的疫情,百年一遇,這將載入世界歷史的一頁,我們遇上最大的一場傳染病,屬於全世界最大的疫情問題。但尚未遇見疫情問題之前,我們生命的問題亦是層出不窮。
佛陀開示,人類最適合於修行,因為人類既有苦,也有樂,但不會過於快樂或痛苦。人類會面對一些壓力,接觸各式各樣的所緣……若我們訓練去觀,比如:接觸所緣時,我們的心是如何動蕩。六根與六塵接觸之後,心會動蕩不安,我們不斷地有覺性,及時地知道這一點。
「接觸」是我們的老師,它可以教導我們,讓我們的修行更加進步。無論世間發生什麼,我們都需好好呵護自己的身與心,持續不斷地訓練去觀,如此我們便能從各種危機及種種世間的問題中獲益,這會讓我們成長。
麥琪媽媽並不擔心大家,因為大家十分用心修行,僅是傳達給泰國的學員或正聽直播開示的人,必須了解——現在是我們的黃金時間,我們對自己感興趣,持之以恆地用功,認識自己及了解自己。如此,當此危機過去之後,我們便會發現,生命太有價值了。
我們的生命並不長久,百年僅是瞬間而已,一切充滿了不確定性。比如,無緣無故出現了傳染病,大家在各個方面十分艱難。實際上,這演示「法」給我們看——生命充滿不確定性。因此,大家切勿疏忽大意,生命還剩下多少時間,我們並不知曉。餘下的時間,我們精進地用功,觀照自己。
已曾述說,那些希望在今生取得道果、涅槃之人,並不僅是兒戲般地(修行),必須感興趣,持續不斷地關注自己的身與心,而不僅僅只關注在固定形式的用功。若修行只在固定形式用功,如此時間是不足的,那便無法累積足以讓我們離苦的力量與正見。
因此,我們必須勤奮地去觀,在日常生活中精進地觀照,在固定形式中持之以恆地用功,而不僅是混時間。比如修行,一小時混過去後,心裡覺得舒服,但心已溜到其他地方玩戲,如此修行便永遠無法進步。
我們已修行很久,為何沒有進步?沒有進步,是因爲心的力量不足。總的來説,麥琪媽媽就闡述這一部分,僅是開示得較短。剩下的時間,讓大家提問。若尚有剩餘的時間,再繼續與大家互動。
文|靜慮林
#麥琪奧蘭努 #第一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 -
自己的身心就是道場——隆波帕默尊者|2021年04月30日(泰語開示+中文同聲翻譯)
【自己的身心就是道場——隆波帕默尊者】
日期:2021.04.30
同聲翻譯:坤能 • 禪窗
泰語+中譯視頻剪輯:靜慮林
泰語視頻來源:Dhamma.com
更多資料:https://www.shineling.org/
全文: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full-txt_30/
文字摘錄: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excerpt_sd_4/
08:18~11:55 有苦,是因為有「我」
11:55~19:48 不同層次的「空」
-----------------
【不同層次的「空」】
「空」有很多種類,
在中國,與空相關的法很多,
尤其是禪宗的教導,
比如,惠能大師或黃檗禪師等,
講到非常多的「空」。
然而,「空」有好幾個層次。
第一層次的「空」,
是以禪定而「空」。
比如,當心散亂時,
我們就會感覺——
「我」真的存在。
一旦我們修習寧靜,
比如,吸「佛」、呼「陀」,
若心寧靜下來,就會「空」。
空於什麼?
空於中等的煩惱,空於五蓋。
因此奢摩他(止禪)的修行,
能讓心抵達第一層次的「空」,
也就是空於「五蓋」,
空於對愛的纏縛,
空於散亂掉舉、空於疑惑、
空無昏沈……
若這些現象消失,
就是擺脫了五蓋,
沒有粗重的煩惱習氣。
「空」於五種粗重的煩惱,
這是以禪定的力量而「空」。
尚有更高一階的「空」,
即是以毗缽舍那(觀禪)而空。
毗缽舍那即是——
洞見身的實相、心的實相。
怎麼個「空」法?
比如,我們不斷地覺知自己,看到——
身體不是「我」,
那是無常、苦、無我的;
苦樂的感覺,
是無常、苦、無我的;
所有的好壞(造作),
是無常、苦、無我的;
心本身也是無常、苦、無我的。
心時苦時樂,時好時壞,
無法掌控,無法操縱,
不斷地變化。
持續不斷地變化,
這稱之為「無常」;
無法操控,
這稱之為「無我」。
我們看到身心的無常、苦、無我,
心便會契入寧靜,
它是另一種形式的寧靜,
而非禪定的寧靜。
禪定的寧靜,
源於心與單一的所緣黏合在一起,
寧靜而沒有五蓋的擾亂。
然而,開發智慧呢?
修習毗缽舍那,
觀身、觀心,
我們就會看到——
身是無常、苦、無我的,
苦樂的感覺,
也是無常、苦、無我的;
好的造作、不好的造作,
比如貪、瞋、痴,
同樣是無常、苦、無我的。
一旦看到所有一切,
全是無常、苦、無我,
我們就會看到——
所有一切全是平等的。
快樂或痛苦是平等的,
它們的平等,體現於——
快樂是無常、苦、無我的,
痛苦也是無常、苦、無我的,
因此它們是一樣的。
一旦我們如此照見,
心就不再動蕩起伏。
當心有快樂時,
心就不會膨脹,不會迷失,
誤以為「我很好,我很棒」;
當心有苦時,
心也不會萎縮,不會悲傷。
心保持中立,
無論發生什麼,心都契入中立。
當契入中立時,那是「空」,
那是另一種形式的「空」,
那是因毗缽舍那而空,
因開發智慧而空。
因此,空有多個層次,
因奢摩他而空,
因毗缽舍那而空,
但「空」的法味不同。
源於奢摩他而「空」,心是寧靜的,
沒有煩惱的侵擾。
當我們修習禪定時,
心十分寧靜,
一旦我們從禪定退出,
煩惱又會捲土重來。
但若我們透過開發智慧而「空」,
有時心能獨立凸顯,
寧靜、舒服,可以「空」很久,
但不會超過七天,就會再次退失。
因此,「空」有多個層次。
大家觀身、觀心,
持續不斷地觀照,
最後就會看到——
無論身是苦或樂,
無論心是苦或樂,好或壞,
全都不在我們掌控的範圍內,
我們無法控制它們,
於是心便會慢慢保持中立,
保持中立的心就會「空」,
那是以智慧而「空」。
那之後尚有更高層次的「空」,
即是以聖道而空、
以聖果而空、
以涅槃而空。
惠能大師、黃檗禪師等所論及的「空」,
乃是直接契入涅槃的「空」。
事實上,大家尚未看見,
無論怎麼思維,都想不到,
我們必須有次第地訓練自己。
首先,
心散亂,我們就修習寧靜。
我們的心便會空於五蓋,
空於導致散亂的煩惱,
心便可以寧靜、舒服、空。
這是第一層次的「空」。
隨後,我們來開發智慧,
看到身的實相,
無論身是苦或樂,
心能保持中立而「空」,
心不動蕩起伏。
或是我們看到——
所有的感覺與念頭遷流變化,
時而苦、時而樂,
時而不苦不樂,
心有苦、樂、不苦不樂不斷地盤旋變化,
我們就會看到——
樂是暫時的,
苦是暫時的,
不苦不樂也是暫時的。
因此,無論是苦或樂,
好或壞,甚至貪瞋痴……
即使生氣,也沒有任何人可以一直生氣,
生氣也只是暫時的。
比如,我們對厭惡某人,
每次想到此人,
我們就會生氣、不滿;
如果我們喜歡某人,
一旦想到喜歡的人,
我們便會覺得快樂,
心就會滿意、想入非非,
有貪欲生起……
就是這些現象,
無論苦或樂,好或壞,
它們全是轉眼即逝的。
我們儘可能學會更多地看到如此的實相,
這稱之為「修習毗缽舍那」,
最後,我們的心就能對所有現象保持中立——
快樂生起,心不會膨脹;
痛苦生起,心不會萎縮、鬱悶;
「好」的狀態生起了,
比如今天修行,覺性頻繁生起,
我們的心也保持中立,
不會迷失,不會認為——
今天覺性很好,明天一定還會更好,
不會持續「好」的,
因為它們是無常的。
因此,心「好」的時候,
我們修行直至極為嫻熟,
就會看到——
那僅僅只是一種感覺而已,
所有好的感覺很快就會過去,
當不好的感覺生起時,
也會看到——
不好的感覺只是臨時的存在,
一會兒就過去了。
所有一切全都是來了就走,
來了就走,來了就走……
一旦如此照見,
接下來無論是苦、是樂、
是好、是壞……
這些現象經過我們的心時,
心便會波瀾不驚,
心就會保持中立,
自身就會有快樂。
~隆波帕默尊者(Luangpor Pramote Pamojjo)
聽錄、摘錄自2021年4月30日直播開示 11:55~19:48
完整開示:https://youtu.be/L1F00EOMKOw
----------------------------
靜慮林聲明:本文內容未經尊者及譯者審校,若有任何疏失,皆歸咎於聽錄、整理者的責任與過失。轉載請保留聲明及出處。
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excerpt_sd_4/
#隆波帕默尊者 #第一屆遠程四念處禪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