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的剝去煩惱的皮
法音聽錄組
法音錄 2019-04-26
阿姜巴山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課程|2019年03月10日
在座的每一位,大家好!我們換一下環境,每天在同一個地方聽法很容易讓人感到厭煩。
事實上,原先我們在做禪修安排的時候,是盡量避開隆波到曼谷講法的時間段的。因為如果隆波在寺廟講法,我們去聽法就會很容易、很簡單、很方便,如果到外面去聽法的話,就會有很多方面的不方便,會增加很多麻煩。比如我們200個人參加禪修,僅僅只是要找一個吃飯的地方就已經太難太難了。因為中國人口是非常多的,可是泰國人口並不多,要想在泰國找一個能夠容納200個人吃飯的餐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最後我們只能來這個酒店。但是到這個酒店來用大包間,也有很多方便的地方,因為有類似於專用的VIP房間,而且錢已經付過了,所以 我們要充分地去發揮它的價值。
別太認真了,有覺性地去覺知我們自己,並不代表必須要去打壓心。等一下老師有幾點要給大家做一個說明。
因為我們的人數非常多,所以請大家一定要配合,坐到我們給大家指定的車上。但是,會出現有些人沒有坐指定的車,自己隨意地換到另一輛車上的情況,結果指定給他的那輛車就會一直在原地呆呆地等他。有時候我們很容易隨心所欲,覺得自己方便就可以了,但是沒有想到我們這麼做之後會有一連串的反應,會給別人造成很大的麻煩。
比如,我們跟自己的好朋友一起來聽法,結果被強行安排在了不同的車輛上,這其實是一件好事。為什麼?因為在我們獨處的時候,我們的自我並不夠膨脹、並不會很大。我們的自我不大的時候, 修行會很容易。
感覺到了嗎?當我們在家時,我們是爸爸、媽媽;當我們在公司時,我們是老闆,當我們在那樣的環境裡時,我們有很多朋友,有很多人緊隨著,前呼後擁,那時我們的自我是非常膨脹、非常大的。這跟我們獨自一人去到某個地方時的感覺完全不同。比如,我們去一張桌子上吃飯,這張桌子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是我們認識的,去這樣的桌上吃飯時,我們的自我並不夠大。但如果我們坐的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很熟悉的,我們的自我就會膨脹, 在我們沒有意識的情況下膨脹得非常大。會嗎?
假設我們的業報現前——也不知道是善業還是惡業現前,導致我們坐的車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是我們認識的,而且往往同車的是我們不喜歡的人。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先不用去評判,但是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講,這是沒有任何損失的。
要想修行很好, 一定要在每一個場合都能修行。 比如,我們在一個環境裡心裡很不舒服,因為看到周圍都是自私自利的人,如果作為修行人,就要不斷地去看自己的心。修行人是不會去埋怨環境, 也不會去埋怨別人的。作為修行人, 要不斷地回來學習和探究當下在自己心裡究竟有什麼煩惱習氣在湧現。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坐在旁邊的那個人?有時候也許(是因為)我們的自我膨脹得非常大,而剛好坐在旁邊的人不迎合我們的我慢跟自尊。坐在那個地方時,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有得到迎合,所以就會沒有快樂。
有一個原理大家一定要記住:我們在任何場合、 任何情況下所碰到的任何狀況, 在我們所造的業的面前都是完全公平的。
碰到了一些狀況、一些問題,我們要去面對、去解決,這是很正常的,這屬於以世間的角度在解決和麵對問題。但對於一個希望能提升自己心靈水平的修行人來講,要懂得去區分問題和心底里面的苦。一定要懂得去區分。
每一種場合、每一種情形都會出現種種問題跟狀況,出現很多我們不喜歡的事情跟狀況,這是很自然和正常的。在我們生命中、生活中,問題從來沒有斷過。為什麼?用另一個說法, 就是我們的慾望、 我們的想要從來沒有
停歇過。 今天, 這一刻, 我們的想要、 慾望得到迎合、 滿足之後, 又會有新的想要、 新的慾望重新生起。
這樣講並不是說我們在生活中、生命中碰到問題都不去面對、不去解決,就只是一味地來觀自己的心。並不是這樣的。生活中的問題、工作上的問題、家庭的問題,在世間的這些問題,應該去面對、去解決的,就要去面對、去解決。但是修行人在解決問題的時候, 是以一顆不苦的心在解決和麵對的。 他能清楚地區分煩惱習氣或者是各種各樣的感覺跟問題的界限。
我們有覺性、有禪定、有智慧,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比那些沒有覺性、沒有禪定、沒有智慧且心很容易被情緒染污的人的能力更強。如果我們有及時地知道自己內心生起的種種煩惱習氣,在我們作決定時,做出的決定往往是比較公正跟公平的。
比如,在面對問題、要解決問題的時候,因為愛某一方,我們對某一方有些偏袒,一旦我們及時地知道,在真的面對問題、要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就能更公正地處理跟面對。或者在面對一些問題和麻煩的時候,我們及時地知道內心不喜歡某一種情況或是某一種場合、某一些人,一旦我們及時地知道心裡的嗔心、不喜歡,我們的嗔心跟不喜歡滅去之後,再去面對和處理這個問題時,我們的心就會更公正。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問題和碰到麻煩的時候, 如果沒有覺性, 沒有及時地去知道自己的心, 就往往都是帶著情緒在處理和麵對問題的。有時候我們會因為愛某一方而有所偏袒,有時候我們會因為恨、不喜歡某一方而有所偏袒。有時候之所以會這樣做決定,是因為背後的恐懼心的驅使。有時候我們決斷、判斷失誤是因為痴的控制,這是比較難意識到的。
一個修行人的職責就是不斷地去學習自己、 了解自己、 認識自己。 但是我們所學習了解的更多的往往是那些不好的、那些不善法,真正善的、好的東西,就像隆波帕默尊者所開示的一樣,我們內心真正好的、善的東西是很少的。
除此之外,在泰國,一輛麵包車只能坐10個人,交通法規就是這麼規定的,如果超過了這個人數,開車的司機心裡會不舒服。
比如戴胸牌的事情,像我們來到今天聽法的那個地方,因為你沒有戴胸牌,所以誰也不知道你究竟是哪里人。你在外面的時候,別人想幫你也幫不了,因為不知道你是哪里人。包括泰國的法工,或者泰國人,或者其他的同修,都不敢確定,即使想協助你進去聽法也協助不了,因為不知道你究竟是誰。
比如剛才來到這個餐廳吃飯的時候,有一批泰國的法工是提前到的,剛好有另外一個團體的中國人也到這裡來就餐,結果他們也進到這個餐廳準備吃飯了——因為我們不知道究竟誰是誰。
大家有沒有開始看到掛胸牌的作用跟好處?給大家掛的胸牌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了的,法工要專門花時間去設計、去購買。我們希望大家可以掛上,為了自己的利益和整個團體的利益。
一個修行人一定要多多地、 及時地知道自己內心的煩惱習氣。 看法、 見解、 想法, 每一個人都可以有, 真正的問題是對自己的看法、 自己的觀念緊抓不放, 那才是問題的核心。
正精進
聽說過正精進嗎?認識正精進嗎?正精進是什麼意思?精進地去燃燒煩惱習氣,精進地去讓那些已經生起的不善法滅去,那些還沒有生起的不善法,不讓它們生起;還沒有生起的善法讓它生起,那些已經生起的善法讓它繼續茁壯成長。這就是修行的一個框架。
八支正道
八支正道是以正見跟正思維開始的,這是屬於智慧的部分;接下來是關於戒的:正語、正業和正命;接下來就是純粹的實修的部分,一開始是正精進,接下來是正念,然後才是正定。
為什麼正精進一定要在正念跟正定的前面?因為這就是一個框架、一個指南針,我們的修行就是為了去焚燒煩惱習氣。一旦我們明白了修行的框架,知道了修行的方向,才契入到實修的部分,也就是正念跟正定。
因此,如果我們持了八戒,覺得自己持八戒,而別人最多才持五戒,自己比別人高一等,這樣的持戒是在增長自己的我慢,在迎合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樣的持戒並不屬於正精進的內容,除了我們的煩惱習氣在增長以外,沒有任何美德在增長。我們吃素,別人吃葷,我們覺得自己比別人更有慈悲心,在吃素的時候,我們是在迎合和增長自己的我慢,增長自己的煩惱習氣。
禪定也有可能會增長我們的煩惱習氣,智慧也有可能會增長我們的煩惱習氣。因此,度量我們自己是否還走在這條正道上的一個真正的衡量標準就是: 去檢查和檢測自己在身口意方面的表現, 是不是為了能減少自己的煩惱習氣。非常多的人的非常多的行為舉止看起來是非常好的、非常善的,但是它們的背後潛藏著非常多的煩 惱習氣。就是這樣慢慢地、不斷地去學習和認識了解自己,直到最後我們慢慢地越來越乾淨,越來越純淨。
佛教的宗旨
佛教的宗旨一開始就是“諸惡莫作”,然後才是“眾善奉行”,最後才是“自淨其意”,去讓自己的心越來越乾淨,越來越純淨無染。而不是一開始就來開發智慧,沒有去斷離、減少煩惱習氣,一直在反复地迎合自己的煩惱習氣。那樣是不行的。佛陀的法是次第分明的,他第一句話所說的內容就是我們首先要去落實的。佛陀講法並不是想到哪一句就講那一句,他心裡流淌出來的法全都是有次第的,而且是從粗獷來到越來越細膩的程度。
今天有人最後沒能進到聽法的會議室,因為他想進去的時候門已經被關上了。事實上已經通知過了,關大門的時間是八點一刻。因為已經通知過了,所以如果門已經關上之後,無論你是哪裡來的,無論你是泰國人還是中國人,全都進不去。
事實上,雖然通知關門的時間是八點一刻,但八點一刻並沒有關門,真正關門的時間大概是在八點二十幾分。而且工作人員在關大門之前還有去廁所檢查,看廁所裡面還有沒有人,最後發現廁所已經沒人了,才把大門給關上的。事實上,我們覺得我們的安排已經是分了幾層,層層保險的。如果誰今天沒能進到會議的現場,你別對工作人員生氣,因為工作人員有職責要關門。
以心傳心
還有一點大家也許沒有明白,在聽實修階段的法時,聽眾一定要有禪定,所以這個時候一定要盡量避免來自外界的干擾。講法的人並沒有提前去備課、去背那些要講的內容,在當下那一刻,聽眾的心靈水平是什麼樣的,適合和需要聽哪一塊內容,法就會從那個內容、從那個層次自動地從心底里面流淌出來。如果聽著聽著,突然有誰做
了什麼,導致聽法的人的禪定一下子沒了,正在聽的法就會突然之間斷掉。如果講法的老師還要再講的話,有時就會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曾經聽說過法是以心傳心的嗎?如果我們的心很散亂, 沒有禪定, 擔心這個, 擔心那個, 這樣的心是無法聽法的。 所以,這才是他們到了時間必須關上大門的原因。也正是因為這個,我們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提醒各位一定要把手機的聲音關掉。
隆波帕默尊者曾經分享過,他去參加隆布敦長老的葬禮時,阿姜摩訶布瓦尊者被恭請到法座上去講法。尊者一開始講法,就有很多人起身照相,然後阿姜摩訶布瓦尊者就停下來,讓他們照。當那些人照完相之後坐下來,阿姜摩訶布瓦尊者就又開始講法,第二次講法的內容跟第一次講法的內容完全不同。當尊者再次講法的時候,又有好幾個攝像師起身照相,尊者又停下來,讓他們照。當那些人照相照到滿意了,自己的煩惱習氣已經被餵飽了,就繼續坐下來,然後阿姜摩訶布瓦尊者又開始講法,但是完全是第三個內容了。當他開始講法,又有人起身照相, 也許因為他想得到尊者開口講話時的照片。最後尊者大喝道:“你們怎麼那麼貪啊?!法已經滅掉三次了!”那之後,每一個人才願意安安靜靜地聽法。
隆波分享說他那時並不理解,因為他那時並沒有走上講台去弘法,還沒有站到這個角度,所以他並不理解當時發生了什麼。如果哪一天,大家修行之後能夠自助了,真正以三寶作為自己的皈依了,那之後有職責以弘法師的身份出來弘法,那時候就會真正了解用於實修階段的法是無法提前備課的,那是自然地從心裡面流淌出來的,並不是從大腦或者是自己的念頭里面流出來的。
今天大家有聽到嗎?有人跟隆波互動的時候提問,然後隆波回答說:“你這個法不是從你的心裡流出來的,而是從你的頭腦裡面出來的。”從心裡面流出來的法和從大腦裡流出來的法,它們的差別是很大的。事實上,從大腦裡流出來的,根本不能夠稱為法。
今天有人就念誦內容的問題跟隆波帕默尊者互動,他問到每一個念誦的內容是否都對心有影響。隆波是怎麼回答的?有!事實上有,但是為什麼老師說念誦佛陀跟榴蓮是一樣的?那隻是一個善巧方便,為了讓大家不要太過於較真,不要太過於緊張用力了,讓大家放鬆,暫時忘了所謂的修行人這個角色。
法是有不同的層次和等級的,比如教一個幼兒園的學生和教一個大學生,保證肯定不一樣。假設教大家用這樣的念誦內容我們心會是這樣的,用那個念誦詞我們的心會是那樣的,最後除了散亂之外,我們什麼也得不到。
在心慢慢集中,然後慢慢寧靜,進入禪定的時候,心的一些細膩、細微的差別,以我們的心靈水平,是無法了解的。就連緊盯我們都不知道,還能有什麼更多的奢望啊,對嗎?就連心沉重都不知道。因此,法在教的時候一定要跟聽眾的心靈水平基本相匹配。
你們要嗎?老師教你們好幾種念誦的內容,然後念每一種的時候,心有非常多的細微的差別。你們要不要玩?那個很好玩的。試著念誦“我恨你”,不停地念,去試一試,念完了之後,看看究竟是自己的善法會增長,還是不善法會增長。比如, 我們念誦的是跟慈悲有關的一些內容, 比如隆波經常會教導念誦這個: Metta Kunang Arahant Metta,這是跟慈悲有關的,我們不停地念下去的話,慈悲心就會慢慢地增長。這是屬於奢摩他方面的內容。
事實上,禪定是非常多的,數也數不清。在佛陀的時代,有人用慈作為所緣,有人用悲作為所緣,有人是用喜作為所緣,有人是用舍作為所緣。你們聽了之後有什麼感覺?聽了之後,一定要想、要思維,對嗎?以我們現在的心靈水平,是區分不了慈跟悲的不同的,或者是慈跟貪欲的不同的。
因此,到現在禪修已經辦了十一期了,有些來參加過八期、七期、六期的人都會有一個感覺,覺得自己每一次來學,不停地有東西在增長,但事實上老師說的是同樣的一個內容。
太難嗎?如果覺得太難了,就徹底地把它忘得一干二淨,然後去唸佛陀,然後心在迷失去想的時候,去及時地知道。最初是以剎那定開始,迷了知道,迷了知道,最後直到它變成一個習慣,在我們沒有刻意的情況下,迷失的時候自然能夠覺知。
有的人起步的時候是以剎那定開始的,隨著越來越嫻熟,接下來就會契入到近行定,最後能進入到安止定。想學嗎?隆波不教。隆波開示只是教大家可以做得到的那些部分。
假設老師努力地給大家解釋我們不知道的內容,會發生什麼?散亂,想知道那究竟是什麼。然後就會去想、去分析,然後以為自己知道了,就去裝飾、裝修心,把它裝飾、裝修成自己以為就是的那個狀態。現在先學剎那定, 先把這個做到。
事實上,老師也並不會提前知道要跟大家說什麼,老師僅僅只有一個想法:怎麼樣把包間花的錢的價值充分地發揮出來。但是,最後心裡面流出來的熱乎乎的、冒著熱氣的法,就剛好適合我們當下那一刻的心靈水平,它會自然地流淌出來。要記住,真正的法並不是透過去背誦、去死記硬背過來的。
聲明: 本文由部分參課學員自發整理自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音頻, 文字內容未經課程老師校訂審核, 受語言能力及個人修行所限, 若有任何紕漏, 完全歸責於整理者, 望不吝指正。 本文嚴禁用於任何商業用途, 嚴禁擅自節選或改編, 轉載請註明出處。
給心找臨時的家是為了及時知道心
給心找臨時的家是為了及時知道心
法音錄 2019-04-19
阿姜巴山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課程|2019年03月09日
頂禮各位法師! 各位同修, 大家好!
誰如果有在打壓心, 心就會憋悶。要想能學法修行, 一定要對兩個極端有清楚的了解。事實上這是很難的, 聽起來很簡單— — 不要走神, 不要緊盯, 但要想真的做到, 要訓練很久, 除非你在前生前世有修行過, 今生才會很簡單。因此, 如果誰覺得今生很難, 也沒有關係, 在你下一世、下下下世也會簡單的, 沒有免費的。
老師在從外面走到禪堂的路上, 看到很多人在吃甜點、喝咖啡、喝茶, 一起在那個地方閒聊, 那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處在迷失這個極端。散亂, 心並沒有跟自己在一起。老師一旦進到禪堂, 就碰到了一部分修行人。坐在禪堂的修行人覺得外面的那些人根本不行, 他們都在散亂。但自己坐著在緊盯, 同樣是契入到了打壓自己的極端。
但老師要給大家一些鼓勵: 在這一點上面啊, 是很難的。包括很多來到隆波帕默尊者的寺廟, 跟著隆波出家的師父。隆波在照顧修行上是非常詳細的, 也經常會去指點, 然而有些人甚至要跟隆波出家好幾年, 心才能契入到中道。這一點事實上是比較難的。
我們聽到這個之後, 會不會有一些有信心? 難, 是對於那些沒有領會到核心跟重點的人來講的。請允許老師引用隆布敦長老的一段開示: “ 難, 是對於那些不修行的人而言的” 。
臨時的家
從現在開始, 我們在禪堂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作業要完成。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擁有一個“ 臨時的家” 。 心如果沒有臨時的家, 就會一直不停地散亂。 想到第一件事, 然後接著想第二件事, 接著想第三件事、第十萬件事、第一百萬件事… … 永遠都沒有完結的那一天。這就是那些心沒有臨時的家的人的一個症狀。
我們在座的各位, 有沒有誰從來沒有做過夢? 能感覺到嗎? 有時候我們做夢, 第一件事還沒有夢完, 就接著夢第二件事去了, 第二件事還沒夢完, 就接著夢第三件事了… … 不停地在接、接、接。事實上, 這跟我們在醒著的時候、在白天的時候, 眼睛是睜著, 但是心不停地在一件接一件事地想的症狀是一樣的。每一件事之間並沒有關聯。
曾經有過這樣的狀況嗎? 想著要做一件事情, 跑過去做; 還沒有做完, 就想到另外一件事情, 然後又去做另外一件事情; 另外一件事還沒做完, 又想著另外一件事, 又去做別的事情。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這個就是散亂。念頭從來沒有任何的規律。就像做夢一樣嗎? 就像做夢。
因此, 我們眼睛是睜開的, 身體是醒的, 心卻是睡著的, 一直在做夢。大概能明白嗎? 因此, 真正能夠讓我們做夢不會做得太長的方式就是一定要為心找一個臨時的家。但是為心找的是臨時的家, 而不是監獄。 為心找一個臨時的家, 僅僅只是一個輔助、 一個協助, 讓我們在心迷失去想, 迷失去做夢的時候, 能夠更快地及時意識到。
我們為自己的心找的臨時的家, 是什麼都行。比如, 各種各樣的界定, 世間法或世俗諦。比如, 我們想著“ 佛陀” 這個詞。也可以想那些跟佛教沒有任何關係的內容。現在泰國開始進入夏天, 天氣比較熱, 然後很快會進入榴蓮成熟的季節、山竹成熟的季節。誰如果喜歡吃榴蓮, 就可以不停地去唸誦: 榴蓮、榴蓮、榴蓮… … , 不停地念下去; 誰如果喜歡吃山竹, 就可以不停地念誦: 山竹、山竹、山竹… … , 不停地念下去。
為什麼念“ 佛陀” 跟念“ 山竹” 是一樣的? 因為我們關注的焦點並不是我們念誦的內容。我們念誦是為了能更快地及時知道自己的心。 忘了念“ 佛陀” 和忘了念“ 山竹” 的狀況是同樣的, 迷失去想就是迷失去想了。在我們念誦的時候, 心聚焦於我們念誦的內容— — “ 佛陀” , 這跟我們念誦的時候聚焦於“ 山竹” 沒有任何區別。因此, 我們在修行的時候, 真正的重點跟核心並不是我們所選擇的禪修所緣, 我們真正修行的、 真正關注的是自己的心。
誰如果不喜歡念誦, 也可以去觀身體呼氣、身體吸氣。今天隆波也有講到過好幾個方法, 比如觀身體行住坐臥, 看身體動了停、動了停。但是以老師的角度, 適合大家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念誦。為什
麼? 因為以老師看到的大家在外面和在禪堂的情況來看, 大家不是散亂就是打壓。散亂是什麼? 散亂就是念頭。我們與其放任它不停地想一千件、一萬件事, 還不如就只是去想一件事兒。比如, 山竹、山竹、山竹、山竹… … , 榴蓮、榴蓮、榴蓮、榴蓮… … 。在中國有什麼水果很好吃? ( 學員回答: 西瓜) 西瓜、西瓜、西瓜, 、西瓜… … ( 老師用中文說西瓜) 。老師的發音可以嗎?
當下這一刻我們的心更加舒服一些, 感覺到了嗎? 就是用這樣輕鬆、放鬆、舒服的心, 然後玩兒一樣地去唸。我們念誦並不是為了去強迫心一直跟念誦的內容在一起, 而是通過念誦的方式, 可以讓我們在心跑掉的時候更快一點地知道。
誰如果在念誦的時候強迫心和自己念誦的內容在一起, 他的心就會是沉重的、 憋悶的、 一動不動的。 這樣的狀況稱為“ 不會念” 。 真正的會念是走神了知道、 動蕩了知道、 一下忘了自己念誦的內容知道。 誰如果念誦之後迷失非常的多, 這樣的人非常棒! 如果誰念誦之後, 心根本不去想別的東西, 你就根本不用到這裡來學。
因此, 我們不要去追求那顆寧靜的心。 一顆真正適合開發智慧的、 好的心, 是能夠動盪變化的心。 如果沒有看到運動跟變化, 你怎麼可能看到三法印呢? 如果念誦之後, 一整天一直處在寧靜、一動不動的狀態, 你就一整天都沒有開發智慧。心一定要能夠運動變化。因此, 要好好地抓住裡面的核心— — 我們的目標並不是去追求讓心一動不動, 也不是為了讓心緊緊地抓住我們念誦的內容, 但是
隨著我們不停地念下去, 在某一些片段心會去緊緊地抓住念誦的內容, 那時要及時地去知道自己的心, 也就是說要知道心有跑過去緊緊地抓住念誦的內容了, 那就是什麼? 就是它跑去緊盯了。
如果誰是害怕自己迷失的人, 又特別精進, 他越念誦, 心就會越憋悶。他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很好的修行人, 但事實上並不好, 並不厲害。在我們念誦時, 或是為心找一個臨時的家的時, 往往會出現兩個主要的狀態: 誰如果特別地用功, 特別害怕自己迷失, 心就會緊緊地抓住念誦的內容或是臨時的家, 一旦緊緊地抓住那個所緣一段時間後, 心就會開始憋悶、 呆滯、 一動不動了。 然後還有另外一種狀況就是: 玩一樣地去唸誦, 很快心就會偷偷地跑, 忘了所念誦的內容或是臨時的家, 然後就會偷偷地跑去做夢, 也就是偷偷地跑去想。我們並不去阻止, 並沒有說要禁止心跑去想, 而是心跑去想的時候, 要快一點覺知到。但不可能無緣無故一開始就能很快地捕捉到, 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訓練過。有的人如果刻意地想快一點去捕捉到, 就會去守株待兔。 然後一邊唸下去, 一邊在那個地方守株待兔, 想看什麼時候會迷。 事實上已經迷了, 對嗎? 已經迷失去守株待兔, 提前跑去守著了。它真正的關鍵在於要玩一樣地去做。
玩具和真品
有一句話大家一定要把它牢牢地記到內心深處、記到骨子裡去, 也就是: 如果你非常較真、 認真地去做, 你會得到玩具; 但是如果你玩一樣地去做, 你會獲得真品。
那很較真、很認真地去做, 是什麼狀況? 也就是從現在開始, 我要成為一個大的修行人, 什麼事情都不關注了, 什麼事情都沒興趣了, 然後去打壓自己的心, 強迫自己的心一直跟我們所選擇的“ 臨時的家” 在一起。這就是那些很認真、很較真的人在做的。但是玩一樣地做, 同樣也有風險。為什麼? 因為很快我們就徹底地忘了修行, 已經跑去想了一百件事了。
因此, 大家有作業要完成— — 每一個人都必須為心找一個臨時的家。我們修行並不是為了讓心好、讓心對。我們不斷地去修行, 不斷地玩一樣地去唸誦, 然後不時地來觀察心。我們並沒有去守護每一個瞬間。念誦之後不時地去觀察, 心是玩兒一樣地去看一看、體會一下心。
剛才教的這些是屬於“ 心學” 的一個部分, 如果你能做得到, 就會獲得正確的禪定。從現在開始, 大家都暫時地、徹底地忘記禪定這個詞。為什麼? 因為只要我們在想到禪定的那一剎那, 馬上就會開始打壓自己。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在因地上面去用功, 真正正確的禪定的因是及時地去知道自己的心。這才是正確的禪定的正確的因。 而我們一旦想到要修禪定, 就會努力地去創造禪定, 那個不對。
播的因是正確的, 結的果才會是正確的。 對於佛教, 真正適合開發智慧的正確的禪定, 它真正的因是對自己心的學習跟了解。 心迷失去想了有及時地知道, 這是在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 如果及時地知道我們的心跑去緊盯念誦的內容, 這稱為在及時地知道心。
佛陀為五比丘開示的《初轉法輪經》的最開始的段落是什麼? 是對於一個真正的修行人, 不值得去做的兩個極端。 第一個是什麼? 也就是徹底地迷失在世間。 就像剛才我們一百多個人在外面喝咖啡、吃點心的時候在散亂。還有另一個( 極端) 就是去改造自己的身、改造自己的心, 去打壓自己的心、去打壓自己的身。
有沒有常常聽隆波帕默尊者講到經典裡的一個故事? 有一位天神, 他誤以為自己已經證悟阿羅漢了, 然後他就去請教佛陀: “ 世尊, 您是怎麼徹底地跨越煩惱的大海的? ”
佛陀是怎麼回答的? 大家說佛陀是怎麼回答的? ( 學員回答: 既不精進也不放逸) 對! 既不精進也不放逸。
你們在外面吃點心、熱火朝天地閒聊時, 是迷失在自己夢的世界裡, 那一刻你們是在放逸。但是有一小部分人在禪堂裡打壓自己, 那一刻是正在精進。既不精進也不放逸, 這個難嗎? ( 學員回答: 難) 對了, 難!
如果它很簡單, 就會有非常多的聖者像雨後春筍一樣地冒出來。為什麼? 因為在我們沒有想到修行的時候, 我們是徹底地迷失在世間、徹底地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徹底地迷失在念頭的世界裡的, 這個狀況是隨時準備好下“ 四惡道” 的。而什麼時候一旦想到要修行了, 我們會做什麼? 我們就會馬上開始精進。這就是我們在座的每一位的常態。
如何做才可以讓自己真的能從慣性的牢籠裡掙脫出來, 既不去打壓自己, 也不會在沒有想到修行時徹底地放任自己迷失? 怎麼可以徹底地從慣性的模式裡面跳脫出來?
就是要為心找一個臨時的家, 然後去觀察心— — 心迷失去緊盯了, 要知道; 心牢牢地抓住念誦的內容了, 要知道; 心迷失去想了, 扔掉了念誦的內容, 要知道。
在佛教裡我們所要學習的三個內容是什麼? 大家還記得嗎? 是戒學、心學和慧學。心學就是去學習跟了解心, 當我們學習、了解心之後, 就會獲得正確的禪定。所以老師才會讓大家重視自己的心。
難嗎? 難! 這是直來直去的, 老實說很難。但它也不至於難到我們做不到。它仰賴的是什麼? 仰賴的是去訓練, 而且要牢牢地去抓住關鍵。
回答一下老師的問題, 在我們念誦“ 佛陀” , 念誦“ 山竹” , 念誦“ 榴蓮” 的時候, 那一刻我們正在想, 對嗎? 我們的一生一直在想個不停, 對嗎? 那為什麼我們在想“ 佛陀” 、在想“ 山竹” 、在想“ 榴蓮” 的時候, 心就不自然了呢? 看到了嗎? 一開始就錯了。為什麼? 讓你們想, 並沒有讓你們去改造心。
你這一生是怎麼樣想的, 在念“ 佛陀” 的時候, 就那麼去想。 如果你那麼去想的話, 很快就迷了。但如果是一個修行人來想的話, 他就一定要先去打壓自己的心, 然後才開始念。有沒有開始能夠抓住一點點什麼? 這一點非常重要。要用平常普通的心去唸。
心沒有打壓地和自己在一起, 一會兒迷了, 一會兒又覺知。實話實說, 真正正確的那條線, 只有一丁點, 只要稍微有偏差就錯了。我們一定要訓練, 經過多多地訓練, 直到它自然、自行地生起。
有一個詞我們需要去了解, 它稱為“ 大善心” 。曾經聽說過嗎? “ 大善心” 的意思是心是屬於善的心, 而且這樣的善是非常大的善。有的人的心是善心, 但是他的善心並不大。
舉個例子, 比如我們的朋友很喜歡做功德, 但我們不喜歡, 他只要知道哪個地方有功德可以做, 根本不用誰去邀請、去跟他做廣告, 馬上就去做。這樣的善心是在沒有任何人鼓動或是做廣告的情況下自然生起的, 這樣的善心是屬於大善心。
” 如我們是一個非常小氣、吝嗇的人, 然後這個朋友對我們勸了又勸, 說這個地方可以做功德, 勸了又勸, 而且不停地做廣告, 然後日夜不停地灌輸這個怎麼好、怎麼妙、有什麼好處, 最後我們才很不情願地從自己的錢包好不容易掏了一點點錢出來做功德。這樣的善心是非常小兒科的善心。
真正的大善心是在沒有任何外因的引誘和鼓動的情況下自然生起的, 那樣的善心才能稱為大善心。 如果我們的善心一定要在外因、在別人的鼓動下才生起, 那樣的善心並不是大的善心, 只是非常小的善心。
但這個大的善心是不會自然生起的, 它是仰賴訓練的。它仰賴於我們一而再, 再而三地去訓練, 訓練到習慣了, 然後在沒有任何刻意的情況下, 自然地去做出來。心有一個自然的狀況, 就是它會隨順以往的慣性, 心還有另外一個天性, 就是它的自然狀況就是可以訓練的。
剛才舉的是一個有關於布施的例子。我們訓練迷失了知道、 迷失了知道, 最後讓覺知、 覺醒、 喜悅的狀態可以自然地、 常常地自行生起, 這樣才可能獲得大善心。 要想能夠開發智慧, 這樣的禪定、 善心, 一定要是在沒有任何刻意的情況下自然生起的。 但是不會無緣無故地出現這樣的狀況, 一定要常常地去訓練。訓練的方式就是要有一個“ 臨時的家” , 然後在心迷失去想的時候, 及時地知道。
我們要去訓練, 訓練到這個習慣跟慣性徹底地融入我們的血液、深入我們的骨髓。直到最後來到迷失了知道、跑掉了知道, 這樣的狀態自然、自行地生起。一定要來到這一點。
簡單嗎? 對於不修行的人來講是很難的。為什麼? 因為原理和道理是徹底敞開的、是直來直去的, 沒有任何隱秘的地方。有一個“ 臨時的家” , 然後不斷地去及時地觀察、 知道自己的心。 有一個“ 臨時的家” , 並不是為了去強迫心跟“ 臨時的家” 一直待在一起; 有一個“ 臨時的家” , 並不是為了讓心一動不動的。“ 臨時的家” 僅僅只是一個幫助我們的工具, 在我們迷失跑去想的時候, 能夠讓我們更快地意識到。
— 定要每一天都去訓練。事實上, 必須要從早到晚不斷地去訓練、練習, 直到有一天在我們沒有任何刻意的情況下, 迷失了知道、迷失了知道, 這樣自行生起的狀態能頻繁地生起。
老師從下午四點半到五點半講了一個小時, 大家觀察到了嗎? 老師一直是在講同樣的內容, 不停地重複來重複去, 炒現飯一樣的, 不停地翻過來、翻過去, 炒過來、炒過去。
昨天老師已經講過, 要想能夠學法修行, 必須要去動手、去實踐、去體會。別誤以為能把老師的每一句話都爛熟於心, 就可以做得到。為什麼? 因為我們的常態是: 如果在沒有想到修行的時候, 我們的慣性就是迷失, 習慣於迷失; 而一旦想到修行的時候, 我們的慣性就是緊盯。 一定要訓練, 訓練到最後能夠徹底地打敗這兩個習慣。
在座的兩百個人, 有沒有誰對這一點還不明白的? 那在座的如果誰覺得自己已經明白了, 請你幫忙舉一下手。為什麼並不是每個都人舉手了? 說明有一些人沒有明白。
今天老師想教給大家的就是這些。等一下大家出去隨便找個地方, 因為這裡的場地是非常寬的, 找哪個地方都行, 然後要玩一樣地去唸誦, 去觀察自己的心。老師要告訴你的就是那個很難。想成為聖者嗎? 一定要有這樣的想法, 要有這樣的慾望, 否則為什麼要跑過來呢? 這個是“ 鑰匙” 。
五比丘在證悟初果( 須陀洹) 之前學的就是這個, 對嗎? 就是對於一個修行人而言不值得走的兩個極端。但是五比丘的波羅蜜是非常非常多的, 他們一听就很快明白了。但是我們呢? 我們的波羅蜜並不多。因此, 一定要訓練, 而且一定要花足夠的時間才可能真正明白這兩個極端。你聽多少都做不到的, 只有開始去動手; 你要想真的明白, 一定要去動手、去實踐。
“ 修對” 是什麼? 知道嗎? 就是有知道自己犯的那些錯— — 去緊盯也錯了, 去迷失也錯了。就是去知道錯誤的那兩個極端, 去及時地知道它們。不是說修行了一會兒之後, 就緊盯到憋悶得不行, 然後就徹底地把修行扔得一干二淨了。憋悶之後, 並不是讓大家就徹底地忘記修行, 只是稍微放下那麼一瞬間、非常短的時間, 然後再次重新開始。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這是第十一期禪修的第一天, 有好些人已經來參加過好幾期了, 依然還需要去聽炒的那些現飯, 為什麼? 因為我們的波羅蜜並沒有像五比丘他們的那麼多啊! 而且教的人的波羅蜜同樣也不多, 因此大家要彼此去忍耐跟包容。
聲明: 本文由部分參課學員自發整理自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音頻, 文字內容未經課程老師校訂審核, 受語言能力及個人修行所限, 若有任何紕漏, 完全歸責於整理者, 望不吝指正。 本文嚴禁用於任何商業用途, 嚴禁擅自節選或改編, 轉載請註明出處。
迷失與緊盯,不禁止但要及時識破(下)
迷失與緊盯,不禁止但要及時識破(下)
法音聽錄組
法音錄 2019-04-03
阿姜巴山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課程|2019年03月14日
受念處
有快樂了,知道嗎?有快樂,知道,這就還不錯。有快樂了,知道,這稱為什麼,知道嗎?這稱為“修習受念處”。
我們的感受有哪些呢?心方面的感受有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看到了嗎?心方面的感受—— 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它們是一直在變化的。它們是不是長久不變的?不是,對嗎?法已經在呈現了。這些感受都是變來變去的,無法控 制。要多多地看,(看)到一定的量就會明白法,就會自證自知。簡單嗎?
又在打壓自己了嗎?換種說法就是:心是不是又靜止不動了?心的重量有沒有增加?心的分量加重了, 這稱為偷偷地去打壓自己了, 但自己沒看見。這稱為“打壓”“緊盯”,有時是跳到感受裡去了。我們明白什麼是緊盯嗎?每個人用自己的心去抓住呼吸。心在呼吸上, 對嗎? 這稱為“ 緊盯呼吸”。
心盯在哪裡、貼在哪裡,就緊盯在那裡。也就是說,心在哪裡,比如這是手指,然後心是跑到手指上的,這稱為“心在 緊盯手指”,明白了嗎?大家來試試緊盯這個花,感覺到了嗎?我們的感覺是在這塊區域。感覺到了嗎?當我們緊盯的 時候,心會比較窄,而且心不舒服。感覺得到嗎?
緊盯累嗎?(學員回答)所以不要去緊盯啊。這個花被你們盯得都蔫掉了。當我們感覺什麼( 事物) 的時候, 就會刻意去感覺。這種刻意地去緊盯感覺, 稱為“ 緊盯感覺”。這樣講明白嗎?有些人發懵了。
互動問答
學員A:我可能緊盯得特別多的是感受。我覺得心跑到外面時,是很輕鬆的,但只要它跑到裡面去,我就覺得不舒服, 這算緊盯嗎?
阿姜巴山:這也是緊盯的一種。我們大多數人不是在迷失就是在緊盯。
學員A:那如果我知道我的心在緊盯,這樣可以嗎?它自己會鬆脫出來,然後又跑掉。也就是我知道心在緊盯,然後我 又知道它跑了。
阿姜巴山:可以。
學員A:剛才老師指那個花的時候,我好像看到我的心跑去聽風聲了,這也可以嗎?
阿姜巴山:可以。你剛才在緊盯花,但緊盯的力度不太大,一旦有讓你更感興趣的所緣出現,你的心就會跑到那個地方去。所以要知道心迷失去聽了。
學員A:還有,老師每次說我們在緊盯某人的時候,我好像腦袋裡一片空白,我不知道是我在之前就已經迷失了,還是 我在想的時候迷失了。比如我在聽老師說話時,腦袋裡什麼都不知道,這算迷失嗎?
阿姜巴山:如果我們想要通過思維明白什麼,就是去想了。當我們去聽時,其實並沒有在想,而且聽的時間非常短。聽完後,我們就會跑去想,而且是一個時間段、一個時間段的。它們交替的速度非常快。
學員A:覺知是記憶嗎?
阿姜巴山:不是。覺知自己是行蘊, 記憶是想蘊。
事實上,覺知自己包含有覺性以及有正確的禪定,它是由這些組成的。覺性是包含在行蘊裡的。這樣講明白嗎?
學員A :明白了。
學員B :我知道自己在打壓心,但覺知到了之後還在打壓,鬆脫不出來。
阿姜巴山:當我們迷失的時候, 就是有煩惱的時候, 這稱為痴。什麼時候有覺性, 這樣的煩惱就會滅掉。就好像有一把椅子, 之前是煩惱坐在上面, 但一旦覺性生起了, 覺性就會取而代之坐在這把椅子上, 煩惱也就沒有了。
但緊盯和別的煩惱不一樣,因為緊盯是因為想要好,它裡面有一部分是善法,所以當我們知道緊盯的時候,緊盯是不會 滅掉的。
學員B :我是在打壓,不是在緊盯。
阿姜巴山:當我們緊盯時,就是在打壓。發懵嗎?
學員B :經行時,我感覺心好像一下子鬆開了,但又坐到這裡聽法時,我又感覺自己一直在打壓。
阿姜巴山:修行人的職責是:不管心是打開的還是緊盯的,都去知道它。我們要有職責去知道。不需要去禁止緊盯, 也不需要去禁止迷失。有的就是迷失了知道, 緊盯了知道。
一般來講,迷失了,知道,迷失就會滅掉,但緊盯了,知道,緊盯並不會消失。因為無論是緊盯還是打壓,它們的生起 都是源自於想要好、想要修行,所以它們並非百分之百是煩惱。一旦知道緊盯是因為想要好,一旦看到這個,緊盯就會 消失。
學員C :老師好,我在修安般念時繃得很緊,非常緊,整天壓著,很難受。這是身體的問題還是修錯了?請老師指導一下。
阿姜巴山:緊盯了肯定沒有快樂,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學員C :怎麼做才能讓緊盯鬆開呢?
阿姜巴山:第一點,要知道緊盯是什麼,一旦知道了緊盯是怎麼樣的,你在緊盯時就會知道自己正在緊盯;第二點,要知道應該做的不是緊盯,緊盯是不正確的。
學員C :我放鬆的時候很少,大多數時間都是很緊的。請老師指導我怎麼修行,從哪裡下手。
阿姜巴山:你太著急了。我們修行不是為了禁止緊盯。首先要知道緊盯是什麼、迷失是什麼,要知道迷失不是路,緊盯同樣不是路。接下來就學習:是迷失還是緊盯,我們無法選擇。
不斷修行就會知道:我們一會兒是迷失的,一會兒是緊盯的。然後我們會知道,我們並不是真的可以指揮它。多多地 看,直到最後心接受事實:心走神還是緊盯,真的無法指揮和控制。這樣心才會開始中立起來。
到了某一點,我們所有的功德和福報都圓滿了,戒很好,禪定很好,智慧也很好,根器也很利,到了那個點,道和果就 有機會生起。所以修行不是為了禁止去緊盯,但如果一直在緊盯,這也不行。
那麼問題是什麼呢?是緊盯了,自己卻不知道。所以老師的職責是:讓你可以認識那樣的境界。不然你會以為自己沒有 緊盯,但其實你在緊盯。
明白嗎?通過她跟老師的問答,其他人也更明白一點了嗎?
學員C :我觀呼吸好還是觀心好?我是妄想比較多的人。
阿姜巴山:觀呼吸不是為了讓心好,觀呼吸是為了及時地知道心。明白這個嗎?
學員C :明白了,謝謝。
聲明: 本文由部分參課學員自發整理自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音頻, 文字內容未經課程老師校訂審核, 受語言能力及個人修行所限, 若有任何紕漏, 完全歸責於整理者, 望不吝指正。 本文嚴禁用於任何商業用途, 嚴禁擅自節選或改編,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