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不確定的,給生命最好的投資——學法!

生命是不確定的,給生命最好的投資——學法!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

|法談摘錄|泰國解脫園寺|2013年2月24日|

這是隆波第一次在賽馬場講法,可以宣布“佛法”為獲勝方。

其實大家看起來並不像是賭馬客,根據隆波的觀察,今天的大部分聽眾,在社會上都擁有舒適而優渥的物質條件,有身份、有地位,生活相當不錯。

這些是我們以往累積善行而得到的果報,至少是自己打拼過來的。我們不斷累積各方面的知識與能力,今天才能夠在社會上獲得舒適的一席之地。

生活過於舒適,卻反而容易疏忽,有人會想——目前生活舒適無慮,等以後困難了再去修行,現在只是先聽聽。

如果我們認為今天只是先來聽法,等到哪天生命出了問題再考慮修行。這就像是計劃著等到某天落水以後,再學習游泳,來不及的。

我們必須在落水之前就訓練讓自己精通水性。也許根本不會落水,但萬一落水了,便可以游泳自救。

如果要等到生活出現了特別嚴重的問題才開始修行,那就太過於疏忽大意了,或許我們會徹底的沉入水底。

即便我們的生活舒適,苦也有可能隨時現身,並不是有地位的人就毫無憂患。有些人只是例行身體年檢,就發現了癌症或奇怪的疾病。現在患上怪病並且很快去世的人非常多。

生命之中充滿了不確定。

或許我們正在經營生意,以為一切會一直順利,一旦政治略有變動或世界經濟稍有起伏,就可能傾家蕩產。生活有的只是不確定。

即便我們可以管住自己,家庭也還是有諸多的不確定因素:丈夫變心、妻子出軌、孩子吸毒、子女賭博等等情況隨時可能發生。

因此,縱使今日我們衣食無憂,地位顯赫,也無法保證能永遠的快樂下去,因為一切都是不確定的。如果我們沒有疏忽大意,就會早作準備,迎接生活中的挑戰與困難。

倘若生命並未遇上任何問題,算是我們額外的收穫。比如學會了游泳,即使沒有遭遇落水或沉船也毫無損失,因為會游泳了,這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收穫。

所以,我們今天學法,就要從今天開始正確的理解,趁今日苦尚未如猛獸般來襲。惟有如此,當某日痛苦來勢洶洶時,我們才能戰勝它,才會比別人更為具有優勢。

學法是投資——是給生命注入原始資本,我們學法就是給自己的生命增加原始資本。

從孩提時代起,我們便開始努力學習,來提升各方面的能力,為生命注入原始的資本。與此同時,如果我們也能夠見法,更會獲得無窮的利益,這是令生命獲得安全與穩健的原始資本,勝過人壽保險。參加人壽保險的人能夠不死嗎?無論如何保險都難逃一死,對吧?

生命是無法確定的。然而,如果我們修行——那麼我們活著就能快樂的活著;我們臨死時也能快樂的死去;即便必須與所愛者分離,也不會過於痛苦;即使遭遇不如意之事或是生命之中發生了嚴重問題,我們都可以從容地面對。

要讓心做好準備,莫要疏忽。倘若認為生命將會永遠順遂,那就過於馬虎大意了。無論是誰,某天都必然會遭遇到最大的損失——失去生命。我們必然會死,有些人在死前就失去了愛人和財產,一切都是不確定的!因此,隆波邀請各位先來學法。在自己尚有精力,身體也仍然健康的時候,就開始學習。

在佛陀的時代,佛陀曾經舉過實例——在寺廟門口,有一對在乞討的夫妻。若這對夫妻在年輕的時候聞法,就可以體證阿羅漢;若他們在中年的時候聞法,就會依次體證二果、三果;可是如今他們太老了,已經財富耗盡,成為乞丐,現在即便聞法,也將一無所獲,只能乞討直至命終;此生注定下墮,損失是極為慘重的。

而我們目前還很健康、還有機會,如果已經聽聞了正確且殊勝的法並且開始實踐,那麼當實踐正確且達到一定的量之後,或許今生就能見法開悟。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都是真實不虛的。如果實踐正確且量足夠,就有機會抵達那樣的境界。涅槃真的存在,涅槃不是理想、不是烏托邦,它是真實無欺的。離苦且離於造作的涅槃,真的存在。

當我們遠離了掙扎與造作,就能日日夜夜,無論是醒來是睡著都具足寧靜與祥和。內在擁有幸福與喜悅,無與倫比,無窮無盡。這樣的境界真的存在!

通往這個境界的路——體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路仍然存在,親見涅槃的路依然存在。那是佛陀指引給我們的,問題在於我們是否充分學習了它。

前世修行過的人甚麼樣?

前世修行過的人甚麼樣?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

|法談摘錄|泰國解脫園寺|2017年3月12日|

有些人曾經修行過,過去世開發過智慧,一旦心成為獨立凸顯而安住的善心,諸蘊就會分離——身心自動分離。

曾有一位僧人分享說,他年輕時,那時還沒出家,還是個居士,他去參加水燈節,四處湊熱鬧,結果不小心站在了燃放的煙花旁邊,燃放煙花時,他被嚇了一跳。

在受驚嚇的瞬間,如果是我們就會驚慌失措,對嗎?越是現代版的男生,越會魂飛魄散——天啊!可是他並未驚慌,因為在受驚嚇的一瞬間,他看見“受驚嚇的心”,覺性立即捕捉到,而後看見驚嚇是一個部分,心是一個部分,身體又是另一個部分,然後看著別人驚恐不已,而此刻的自己卻不是驚恐的——他這樣分離蘊,“驚嚇”驟然消失,只剩下安住而獨立凸顯的心,看見身體,看見安住而凸顯的心——這是因為他曾經訓練過。

隆波10歲時,每家每戶的房子是成排的,一次離自己家4、5戶的一戶人家失火,隆波看見火災,嚇了一跳,準備跑去告知父親,跑了第一步、第二步,到第三步時好像打開了自己內在的開關,看見了受驚嚇的心。

觀察到了嗎?那位僧人是由於菸花而受驚嚇,隆波是看見失火而受驚嚇,因為“驚嚇”是非常強烈的境界,曾經累積的修行會很容易現身。

有些行者跟大象、老虎待在一起修行,老虎一來,他受到驚嚇,這時很容易觀照。很容易看見煩惱,如果覺性瞬間生起,驚嚇就會消失。如果我們前世修行過,就能夠毫無刻意地自行覺知到。

但也有些人並沒有受到強烈情緒的刺激,平白無故便自問:我出生是來做什麼的?類似的情況同樣說明曾經有過智慧,所以生起“為何出生?活著是為什麼?”的疑問。

誰是這樣的?這也不錯,說明前世同樣開發過智慧,所以不愚癡。愚癡的人根本不會思考“為何出生?”。想的只是如何享受人生?不斷地醉生夢死。

應以怎樣的方式學法?

應以怎樣的方式學法?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

|法談摘錄|泰國解脫園寺|2013年2月24日|

隆波不建議大家以“博採眾長”的方式學法。有些人喜歡這裡聽法,那裡參禪,不斷變換,到頭來卻是一頭霧水。

學法應該一門深入,直至真正領悟。如果牢牢掌握了修行的原則,開始正確的實踐並且達到一定的量——就像是參加特別嚴格的課程,在這段時間,必當全力以赴。如能順利通過這段時間的考驗且投入足夠的量,就會次第地收穫清涼與喜悅的成果。這是非常值得的!

修行如同逆水行舟——需要一鼓作氣,越過水流湍急之處。如果划划停停、船進進退退,最終就會毫無進展。我們需要忍耐與堅持,直至涉水越過急流。一旦跨越了,水流就不再湍急如前了。

一門深入的逐步用功,讓法抵達自己的心。若是明白了方法,體證初果須陀洹並非是難不可得的。須陀洹聖者知道什麼,我們也如是知道,便會成為須陀洹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