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大德總結的修行秘笈

高僧大德總結的修行秘笈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

高僧大德隆布蘇瓦長老曾經教導隆波,他說他第一次去頂禮阿姜曼尊者時,被指導說:“能觀心就觀心;觀不了心就去觀身;既觀不了心,又觀不了身,就修習奢摩他。”經由念佛陀或是觀呼吸等方法來訓練寧靜,一旦心有了力量,就又可以回來觀了。

這是修行的原則:能觀心工作,就去觀心。如果觀不了心,就去觀身,因為身體是心的家。不斷地觀照下去,很快有了力量,又可以再回來觀心。或者有時觀身還是沒有力量,就回來修習奢摩他。就是這樣交替切換,直至心有了力量,再繼續觀。

隆波曾經失誤過好幾次:最初是只顧著隨光跑到外面,除了浪費時間,其他一無所獲;一旦不再跨過身體,不斷地觀照自己的身與心,心才可以繼續向前,能夠生起智慧。

要一步一步地前行,不斷地用功。

沒有誰可以讓道果生起,當我們的戒、定、慧圓滿以後,道果將會自行生起。想要讓戒、定、慧圓滿,我們的覺性必須圓滿。

因此,我們要有覺性。行、住、坐、臥,去覺知自己;吃、喝、做、說,去覺知;心跑去想,去覺知;想了之後,生起苦樂、好壞,去覺知。是去知道“心在想”,而不是去知道“想的內容”。

要牢牢掌握住原則,反复地體會與聆聽法。要經常且反复地聽法談,然後自己去用功。

佛法修行的兩個方面

佛法修行的兩個方面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

修學佛法就要勤於自助,對於經典和理論方面也應該有所涉獵。隆波除了實修以外,還會閱讀佛教經典。不是去佛學院之類的地方,而是以閱讀三藏的方式來學習,包括看《佛教導讀手冊》。那是巴悠尊者編寫的一本佛學辭典,他現在已經是副僧王了。

閒暇無事時,隆波會坐下來閱讀不同版塊的法,讀完就明白了,每個版塊的「法」都跟修行密不可分。

修行分為兩方面:
(一)快樂地活在世間,同時提升心靈水平;
(二)為了出離世間。

佛法綜合了上述兩方面,三藏經典也是一樣。去閱讀經藏就會發現,有些部分教導我們如何快樂地活在世間,越來越乾淨,而非一味地追逐快樂。佛教徒若只是快樂地活在世間,那可不夠,同時還必須乾淨,逐步訓練自己減少煩惱雜染。

身為居士,大家應該勤於布施、持戒、修行;至於欲出離世間的僧人,則需要訓練戒、定、慧。

佛陀教導的四聖諦

佛陀教導的四聖諦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

大家要慢慢用功,修行不難的。

從未修行過的人反而容易些,而修行過的人大部分都會緊盯,一旦粘著於緊盯,就需要花些時間了。這屬於往昔的舊業。什麼舊業呢?沒有先好好學習,結果修成了緊盯。粘著於緊盯,好過粘著於不善的事物,粘著於緊盯可以升至善道,但無法抵達涅槃。

若想抵達純淨無染與解脫自在,就必須具備智慧。需要徹見聖諦:了知“苦諦”。什麼是苦?名色(身心)是苦。對苦諦的職責是什麼?是如其本來地知道。若徹知苦諦,就能斷“集諦”(苦因),即根除慾望,慾望便不再生起。

世人也有消滅慾望的方法——想要什麼,就得到它,慾望就會消失。但接著又會想要別的。也有些人或宗教使用的方法是——想得什麼,就故意不要,排斥一切。

佛陀教導的是透過“知苦”來消滅慾望。如果我們徹底知苦——知道名色(身心)即苦,慾望就不會再生起。

普通人只能做到暫時消除慾望,有時通過迎合,有時透過打壓。比如,耆那教的做法是與慾望對抗——想吃則不吃,想睡則不睡。或通過折磨身體來對抗並且消除慾望。

面對慾望,一類做法是迎合,想要什麼就去獲得。慾望消失了,心就不再躁動。另一類做法是對抗慾望,不斷對抗,永無止息。

佛陀教導我們根除慾望的方法是“知苦”,只需要一次,就能徹底除根慾望。何時清楚地知苦,何時就可以斷除“集諦”(苦因)。這樣自動剷除慾望,一次根除,一勞永逸。

一旦知道了實相——
此身是苦,此心是苦,純純粹粹的苦。
除了苦,沒有什么生起;
除了苦,沒有什麼停留;
除了苦,沒有什麼滅去。
這樣照見才能稱之為“知苦”。
知道實相以後,慾望將不再生起。

之所以有慾望,是因為幼稚不懂事。想要得到什麼,本質是為了想讓身心快樂,想讓身心離苦。待到知道實相——身心即是苦本身,就會明白想讓身心快樂的慾望是幼稚無知的;想讓身心不苦的慾望是不明事理。一旦智慧圓滿,慾望就再不會生起。當慾望不再生起,心的苦就止息了。

佛陀的方法並不是迎合煩惱習氣或迎合慾望,也不是經由折磨自己來對抗慾望——想吃不吃,想睡不睡,想舒服就去睡釘子床或坐在刺上等等。

佛陀開示說:那不是出路,它們是兩個極端。其一是迎合煩惱習氣,稱之為“縱慾行”;另一個是使自己受苦,稱之為“修苦行”。佛陀說:普通人會迷失到“縱慾行”之中,不曾學法與修行的所有眾生,終其一生只是忙著透過眼耳鼻舌身意來迎合煩惱;而修行人則會步入“修苦行”的極端,打壓自己,無論如何都會或多或少的打壓,打壓身心,讓身受苦、讓心受苦。

中道即是照見實相:如身本來面目的照見身,如心本來面目的照見心。不進去干預它們,也沒有必須這樣或禁止那樣。“禁止”和“必須”屬於“修苦行”一族,一味的迎合煩惱習氣,屬於“縱慾行”一族。

知苦——知道身心的實相之後,慾望將不再生起。當慾望止息了,心就會接觸涅槃。涅槃是慾望或“想要”得以止息的狀態。涅槃本已存在,並非是新生事物,也不用到哪兒去尋找涅槃。心何時擺脫了慾望,涅槃就在現前。涅槃不在寺廟,不在印度,不在此處或它方,涅槃就在現前。有慾望的心是看不見涅槃的。僅此而已。因此,何時知苦,何時就斷除苦因(集諦),何時斷絕苦因,何時就徹見“滅”——涅槃,聖道就在那時生起。

這就是佛陀的教導——四聖諦。

何時尚未徹見四聖諦,表示智慧尚且不足。何時智慧具足,則會始終徹見聖諦。徹見之後,就再無心苦。唯一隻剩身苦。

普通人身苦時,心也會苦。修行者卻可以達至只剩身苦而無心苦。慢慢去用功,不難的。覺知自己,然後如身本來面目的觀身,如心本來面目的觀心,最後就會照見實相:名色(身心)即是苦。

簡單嗎?極其簡單。比想像得還簡單。難是因為想得太多,才會難之又難,全是“必須這樣與禁止那樣”,最後跌入“修苦行”的極端。打壓身心,令自己受苦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