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遭遇到生氣後果的人, 正是生氣者本人

其他人、事、物會拋棄我們, 但是呼吸不會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

|法談摘錄|泰國解脫園寺|2020年9月12日|12’05”——20’36”

心有貪,知道;心有瞋,知道;心有癡,知道。

隆波在講解時,是按照貪喔痴的順序來排列的,可是真正去實踐時,嗔心是最容易被觀察到的。

嗔心生起時,你會快樂嗎? 這很容易觀察到,對吧? 但是,心有貪的時候,很難觀到它的苦,對嗎? 後者更難被觀察。

嗔心生起時,就會有苦。 因為第一個遭遇到生氣後果的人,正是生氣者本人。 什麼時候對別人生氣,什麼時候自己就先受苦了。

大家現在都會上網,對吧? 很多人喜歡發表個人意見,互相罵來罵去、各自生氣,為什麼要生氣呢? 因為執著於自己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所以彼此不滿。

在生氣的時候,我們應該觀察它,而不用找方法消滅它。 覺知到生氣,是第一步;接下來,覺性與智慧越來越有力道,就會進而看到每次生氣時的心都是不快樂的。 持續地觀察就會明白,生氣並不是什麼好東西,在生氣的瞬間,心是不快樂的。 因為瞋恨只會引發一種感受:苦受,導致心去受苦。 如果要發現生氣的副作用,這是很容易觀察到的。

所以,佛陀說,瞋心的副作用極大。 當嗔心熾盛時,有可能殺戮千人、萬人乃至數十萬人。 例如,希特勒就是由於仇恨而殺了幾百萬猶太人。

嗔心的副作用極大,但是斷離它卻不難,很容易。 在所有的煩惱習氣中,瞋是最容易被斷離的,為什麼? 因為嗔心生起的瞬間,苦就呈現了,我們想要苦嗎? 沒有人想要。

因此從現在開始,每當生氣時,不要只盯著讓我們生氣的人、事、物,而要及時回看自己的心。

嗔心生起時,心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 我們要直接去看,然後就會看到苦,並且發現嗔心可不是什麼好東西。

以前我們也許很自豪。 有些人怒火中燒的時候很自豪。 誰曾經是這樣的? 火冒三丈,但很驕傲、很自豪,覺得每一次生氣時,自我都會膨脹。 大家一定看過貓咪生氣時的身體膨脹。 雖然貓身並沒有真的變大,那隻是欺騙我們的手法,可是它會裝作自己身體變大了、發火了,麻煩就大了。 其實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如果我們及時識破(就會發現),生氣只會帶來苦,並不是什麼好東西。 一旦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停去看,我們就會看到嗔的生起只會帶來苦,那又何苦生氣呢? 從中能獲得什麼好處呢?

每一次生氣,每一次都受苦,雖然還來不及看到其它副作用,來不及看到它對別人的傷害——在別人尚未被我們的怒火波及時,我們自身已經成為第一個受害者了。 大家要這樣去檢視。

每一個人都是非常愛自己的,因此,不想讓自己受苦。 要不讓自己受苦,就要懂得保護自己的心。 否則,我們將會任由自己的心一直倒在煩惱習氣的淫威之下,生生世世一直受苦,一再重複在輪迴之中:不停地循環、不停地受苦。

我們要觀察自己的心:每當嗔心生起,及時知道。 如果嗔心過多,就以嗔作為突破口。 也有些人不容易生氣,那麼當貪心生起、「想要」生起時,也要去知道。

(之所以)不容易生氣,是由於累積過很多功德,接觸到全是可意的所緣,不會接觸不可意的所緣。 一旦接觸到的是可意的所緣,嗔就不會生起,但並非沒有嗔心,它只是沒有機會生起罷了。

有些人累積了許多惡業,接觸到的全是不可意的所緣。 在吃飯時,別人都說這家餐廳好吃,他去吃的時候覺得不好吃;他會覺得這也不好、那也不對,這不適合他、那也不適合他──凡接觸 到的,都是他不喜歡的所緣;對此,不用去怪別人,那隻是自己的業報而已。

惡業現前會讓我們接觸到的全是不喜歡的所緣。 而功德與福報很多的人,接觸到的就是可意的所緣,別人罵他,他聽不到,即使指名道姓,他也聽不到。 而有動聽的聲音時,比如,輕風吹拂的樹葉聲或是鳥兒在遠處的婉啼,哪怕輕微,他卻聽得見。 但別人的高聲咒罵,他卻聽不見,因為惡業並未現前。

有些人因為善業的緣故,所以聞不到臭味,但不是說沒有臭味。 誰遇過這樣的情況? 別人都說有臭味,我們根本沒聞到,聞到的只是香味而已。

寺廟中有一種樹,這種樹在開花的時候會散發出類似大便的氣味,很特別,不知道為什麼這樣? 反正很臭,類似廁所散發出來的臭味,但是有個人就在這種樹的旁邊修建了寮房,卻根本聞不到這種氣味,其它的花香,他全都聞得到,但是散發惡臭的氣味卻 聞不到。 他的鼻子有問題嗎? 並沒有,因為其它氣味可以聞到,就只是聞不到臭味。 這取決於──惡業若未現前,自然不會聞到不可意的氣味。

我們對此有選擇權嗎? 我們是無法選擇此刻善業現前、還是惡業現前的。 每個人都累積過善業與惡業,當惡業現前時,就會接觸到不可意的所緣,例如生病或失戀、跟所愛的事物分離,諸如此類的。 而善業現前時,就會接觸到喜歡的所緣,接觸以後很快樂。

快樂的時候是最難斷離的,因為看不到其副作用。 當我們覺得很舒服時,還能看到其副作用嗎? 在我們覺得心裡舒服的時候,看得到其副作用嗎? 看不到的,很難看到。

因此,如果你有瞋心,不用難過。 嗔心重的人不用傷心,反而應該高興。 即便說你曾經造過很多惡業,但是修行起來卻很容易——很容易看到副作用,很容易看到苦。

我們需要不停地觀察自己的心:嗔生起了,要知道嗔生起了,之後心裡有苦,也要及時知道;貪心生起了,知道貪心生起,心有快樂或是不苦不樂的捨受 ,這是很難看到其苦或副作用的,我們要將覺性訓練得足夠強大,才能夠看見。

其他人、事、物會拋棄我們, 但是呼吸不會

其他人、事、物會拋棄我們, 但是呼吸不會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

|法談摘錄|泰國解脫園寺|2020年9月19日|00’05”——06’33”

修行必須要自助,誰也幫不了我們。

高僧大德可以告訴我們練習的方法,一旦我們知道方法,接著就必須依靠自己去實踐。

如果聞法以後不去實踐,我們就不會有任何收穫。

那些真心實意想要修行的人是不會輕易錯過和遺漏(實踐)的,但是那些對法並不真正感興趣、並不真正熱愛修行的人,他們會一天天地放任自己迷失在世間。

很快一年就又過去了,馬上進入十月了,大家在不久之前才慶祝了新年,一年的時間就這樣飛速流逝了…

我們不要白白浪費呼吸! 每天被浪費掉的呼吸太多了。 呼吸了,要覺知;呼吸了,要覺知。

如果能與呼吸為友,沒有其他朋友也可以。 即便獨處,也要讓呼吸作為朋友──呼氣,覺知自己;吸氣,覺知自己;反覆演練。 等到我們年邁時,只能獨處。 有些人年紀輕輕已經獨處,沒有配偶、沒有孩子;即便有配偶、有孩子,孩子長大了也會離家而去,現在的孩子並沒有跟父母同住,只有兩個老人相依為命,如果再 沒有配偶,就只有獨處了,即便兩個人在一起,最終有一天也會只剩下一個。

因此我們要演練到能夠獨處,否則身邊什麼人都不剩了,我們會覺得苦不堪言、感覺這一生空空如也,也許有錢,卻沒有任何人跟我們在一起。 如果再連錢都沒有,就更悲慘了,沒有食物,又無法自助,一直浸泡在大小便裡…

如果我們希望依靠別人,這是很難實現的。 有些人有孩子,以前希望依靠孩子,可是今日也指望不上,就會想還可以有個伴侶,但假如只剩下一個人,沒有了伴侶…

因此,我們要練習與法同在,與自己的呼吸同在。

不要白白的把呼吸浪費掉! 吐氣、吸氣,不停地覺知:看到身體在呼吸,心是觀者,這樣就不會孤獨和無聊。 因為與呼吸為友,它是不會拋棄我們的,直到死亡一刻。

什麼時候死,什麼時候才會拋下我們,不再呼吸。 但是只要還沒死,必然一息尚存,這個朋友就還不會拋棄我們。

其他的人、事、物可以拋棄我們,但是呼吸不會。 因此,要訓練與呼吸同在,直到它成為習慣:呼氣、吸氣,不停的去覺知。

也許對某些人來說,僅僅只是一味的(覺知)呼吸是不夠的,因為他們的心太過散亂,那麼可以吸氣時念誦“佛”,呼氣時念誦“陀”。

如果我們習慣了吸氣念佛、呼氣念陀,(就會發現)我們並沒有先呼氣。 為什麼隆波要我們先呼氣? 因為先呼氣會導致心情放鬆,如果是先吸氣,心會覺得憋悶的。

那我們要怎麼練習「吸氣念佛、呼氣念陀」呢? 在即將練習之前,我們先呼氣,不用念誦,再在吸氣的時候才去唸誦「佛」…

我們需要訓練以呼吸作為朋友,無論到哪裡,它都跟我們同在。 就算別人全都拋棄了我們,它也沒不會拋棄我們;在它真拋棄我們的那個時刻,同樣也是我們拋棄它的時刻:同走、同逝。

我們要多努力訓練自己,才會看到訓練的價值,它讓曾經動盪不安的心開始平靜下來。 以前我們被很強的煩惱習氣掌控了心,現在煩惱習氣的力量越來越柔弱,因為禪定開始生起,而透過禪定的力量是可以壓制煩惱習氣的…

我們每一天都訓練,心就會開始有力量。 僅僅只是(觀)呼吸即可,不用試圖比別人厲害、試圖出人頭地,不停的以呼吸作為朋友,我們的心就會慢慢積累起力量。

一旦心有了力量,我們就可以開始開發智慧了…

說說慈愛(五)

說說慈愛(五)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

|法談摘錄|泰國解脫園寺|2022年1月1日|

並不是心懷慈悲就要待所有人一模一樣。 大家不要誤解了慈悲,以為應該對好人和壞人、有涵養者和粗俗者都是一樣的;並非如此。 即便心對每個人是同等的慈悲,但在具體互動時仍要因人而異,但目的均是為了讓對方獲得最大利益。 例如,公司員工很多,我們待每個人都很慈悲,知道每個人都有苦,誰的能力強又品行好,我們就培養他、給他成長機會。 至於品行略差且有缺點與不足者,我們應該管教他們,而後給予他們改過自新與工作的機會。 但是倘若怎樣都無法培養,那隻好請他離開了。 請他離開就等於「殺掉」了他。 若問是兇殘地殺掉嗎? 並不是。 我們已經先行予以慈悲了,最後則來到中捨的狀態。

世間的每個眾生各有不同的性格特質,有的太過粗劣,就要另行對待。 因此,高僧大德在指導時,他們是教什麼? 據隆波觀察,高僧大德對素質較差的出家人也是慈悲以待和嚴厲訓斥的,只不過不讓居士們看到。 至於其他人實在不堪受教,高僧大德便會請他另去別處。

同樣的道理,慈悲但不愚昧。 慈悲必須了解來龍去脈,明白因與果,明白他為什麼是這樣? 是否還有調整的空間? 可以再給他機會嗎? 這才是慈悲。 如果自認慈悲,然後身邊是一堆土匪惡棍,那就是對自己不慈悲了。 因為對根性頑劣之人施以慈愛,並不會讓他們好轉。

我們要訓練換位思考,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一切。 當我們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他,就會理解他。 理解之後該怎麼對待? 當覺性與智慧生起時,我們自然知道該怎麼做。